首页 > 历史

岳飞谥号“武穆”是一种刻意的贬低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4
冤狱:以“谋反”定罪 岳飞是谁害死的?大家都知道是。

但秦桧只是这个罪恶集团的成员之一,充其量是个头面人物,这个集团至少是由“四人帮”——秦桧、、、万俟卨(读音:莫其懈)组成的。

岳王庙前便有“四人帮”永持跪姿的生铁铸像。

在杭州岳庙还有一处古籍,透露的信息却截然不同,那就是文人的“满江红”词碑,其中有句云:“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文征明的观点很明确:才是害死岳飞的元凶,秦桧只是奉旨行事而已。

这一观点虽未获专家邓广铭的认可,却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

1957年夏,毛泽东会见友人时指出:“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幕后是宋高宗。

秦桧不过执行的旨意……文征明有首词,可以一读。

是赵构自己承认:‘讲和之策,断自朕意,秦桧但赞朕而已’。

后来史家是‘为圣君讳耳’,并非文征明独排众议……”(舒湮《1957年夏我又见到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以词论史,以史证词,否定了一些史家把赵构议和投降与冤杀岳飞推责秦桧一人的错误史观。

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之夜,战功赫赫的抗金英雄岳飞,被南廷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杀害。

相反,和议投降的主谋、杀害岳飞的帮凶秦桧,不仅在岳飞被害14年后,而且死后备极哀荣,宋高宗赵构当即“追封桧申王,谥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宋史》) 正因为宋高宗是制造岳飞冤案的元凶,才使得岳飞一案的昭雪平反变得十分漫长与艰难。

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他的养子秦熺谋求相位,为赵构所拒。

秦家失势,使长期压抑的主战派看到了希望,开始要求给岳飞恢复名誉。

一涉及岳飞一案的性质问题,赵构就不干了,他干脆起用早已被贬的万俟卨继承相位。

万俟卨是杀害岳飞的刽子手之一,让他执掌政局,自然消除了为岳飞平反昭雪的各种可能。

网络配图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和议,兴兵南侵,欲一举灭宋。

危亡之秋,朝野震动,朝臣纷纷上书,要求为岳飞昭雪,“要当首正秦桧之罪,追夺其官爵,而籍其家财”,同时“雪赵鼎、岳飞之冤”。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不过,在所有的奏折与请愿中,没有一人敢讲出赵构是岳飞冤狱的始作俑者,均归罪于秦桧为首的“四人帮”。

金兵进击长江北岸,赵构迫于无奈,只得作秀,于是下诏:“、、岳飞、张宪子孙家属,令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

”已被流放岭南的岳飞家眷,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家中。

这一举措,与平反昭雪毫无关系,仅仅是对其遗属略示仁政而已。

令人不能容忍的是,宋高宗竟将岳飞与蔡京、童贯等“宣和六贼”、北宋奸臣相提并论。

事实上,赵构确将岳飞视为奸臣,岳飞冤狱正是以“谋反”定罪的。

平反的不彻底产生了负效应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五月,赵构退位,赵昚登上皇位,是为。

与赵构不同,赵昚是一位胸怀大志,抗金复国的有为之君。

宋孝宗为了鼓舞士气,兴师北伐,登基之初即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之待遇。

(《金佗编》卷十三)岳飞生前所任职务,均位文武官员前列,地位高于《传》里的殿帅府太尉,大约相当于今之军委副主席。

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地位崇高的国家领导人蒙冤而死,要平反昭雪,必须分清是非,公开承认错误,还岳飞以清白。

但在宋廷的平反告词中,对岳飞之死却写得云山雾罩:“会中原方议于櫜弓,而当路力成于投杼,坐急绛侯之系,莫然内史之灰。

”借用西汉之冤狱喻指岳飞之死,实际上承认了这是冤案。

然而,虽然名义上为之平反,却又不肯明言直说。

不过,宋廷对岳飞“近畿礼葬,少酬魏阙之心,故邑追封,更慰辕门之望”,“岂独发幽光于既往,庶几鼓义气于方来。

”(《金佗续编》卷十三)倒是体现了孝宗的本意。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给还了岳飞原有田宅。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发还了宋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从岳家抄走)。

让人不解的是,虽然朝廷恢复并给予岳飞家人种种待遇,却对岳飞冤狱并未进行任何的甄别与复查。

由此可见,宋孝宗对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不仅不够彻底,而且留了尾巴。

比如,在朝廷文告中,涉及岳飞死因,只讲“坐事以殁”;涉及岳案性质,只字不提“冤狱”。

尤应指出的是,孝宗对岳飞冤狱所有的制造者包括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一概未予追究。

其实,赵昚并非不知岳飞冤情,他在私下接见岳飞之子岳霖时曾明确指出:“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 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何在呢?孝宗当政27年,赵构作为太上皇,老而不死,几乎“监督”了赵昚主政的全过程,直到赵昚退位两年前,赵构才一命呜呼。

这对赵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制造的冤案,决不可能由其本人平反。

在没有改朝换代的情况下,冤假错案的昭雪,往往是在掌权者死去之后,由统治集团的后来人来进行。

赵构作为健在的太上皇,余恩犹存,余威尚在,且朝廷官员大多为其所提拔,在此情况下,赵昚无论如何也不敢推倒重来。

对岳飞正式追赠赐谥,是在淳熙五年(公元1179年)岁末,即孝宗即位并为岳飞“昭雪”之后的第17年。

赐谥是朝廷大事。

一字之差,寓褒贬,示高低,代表朝廷对官员历史功过的正式评价。

因此,必须由太常寺调查官员之功业,并据此提出赐谥之理由,三省审议后,最后由皇帝审查定夺。

太常寺拟请“谥以忠愍”,被赵昚退回,“令别拟定”。

复议的结果是:“兹按谥法,折冲御侮曰武,布德执义曰穆。

”孝宗同意了这个意见,于是正式宣布岳飞谥号为“武穆”。

(《金佗续编》卷十四)从“忠愍”降为“武穆”,是宋孝宗对岳飞评价的贬低,也使岳飞子孙心绪难平。

平反的不彻底,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岳飞到底是真反还是未反?到底是逆臣还是忠臣?朝廷态度不明确,引起了人们的猜测、疑惑、不满。

这次平反昭雪工作,甚至产生了负效应。

被害84年后终得彻底平反昭雪网络配图 随着赵构、秦桧的故去,与岳飞冤案有牵连的许多当事人已不在人世,这为岳飞冤案的昭雪减少了政治与社会阻力。

但与此同时,当时历史的见证者也相继离世,这些“活档案”的消失,从客观上削弱了历史的旁证。

有一个情况需要提及,除掉岳飞后,秦桧独揽大权,始终以宰相兼领“监修国史”、“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并指派其养子秦熺主编国史编年体的日历和实录,极尽篡改史实之能事。

秦桧还在史馆中大力安插亲信,秉记事之职者“非其子弟即其党羽”,“凡论人章疏,皆桧自操以授言者,识之者曰:‘此老秦笔也’”。

(《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三朝北盟会编》是研究南宋历史的两部重要典籍,但两书之中关于岳飞的许多记述,却是残缺不全、错漏百出,这也正是秦桧专权期间大兴,大肆篡改官史、严禁私史的恶果。

这给岳飞之孙岳珂搜集、整理为祖父昭雪的历史资料,造成了巨大障碍。

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效果。

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退位,继位之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岳飞之子岳霖去世。

老人临终前拉着儿子岳珂的手说:“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堙没。

余幼罹大祸,漂泊及仕而考于闻见,访于遗卒,掇拾参合,必求其当,故姑俟搜摭而未及上。

苟能卒父志,死可以瞑目矣。

”(《金佗编》卷九)岳珂谨遵父命,在其父岳霖前期努力的基础上,历经十年,于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搜集、编撰包括“高宗皇帝御笔手诏”和《吁天辨诬》在内的大量证据文献进献朝廷。

此时,距岳飞被害已62年。

但由于宋孝宗为岳飞平反的不彻底,加之秦桧对历史资料的篡改与歪曲,人们对岳飞冤狱仍,莫衷一是。

“开禧北伐”前夕,也就是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宋宁宗采纳朝臣的建议,将岳珂为岳飞所作的辩白文书宣付史馆,追封岳飞为鄂王。

赵扩指出:岳飞“虽怀(郭)子仪贯日之忠,曾无其福;卒堕(李)林甫偃月之计,孰拯其冤。

”“可特追封鄂王”。

强调“虽勋业不究于生前,而誉望益彰于身后”,“岂特慰九原之心,盖以作六军之气”,目的在于给活人一个说法。

(《金佗续编》卷二七)昭雪岳飞与评价秦桧是一枚铜钱的两面。

正因如此,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赵扩下令,追夺秦桧的“申王”爵位和“忠献”谥号,改谥“谬丑”,并指出其罪行:“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赵扩此举,是平反岳飞案件最彻底的一次。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

开禧北伐失败后,韩侂胄被谋杀,主战派再次受到排挤,主和派又一次得势,在权奸的主导下,竟恢复了秦桧的爵谥。

是南宋末年一位试图有所作为的皇帝。

理宗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宋廷就岳飞案件颁布《赐谥告词》,告词道出了岳飞的冤情:“夫何权臣,力主和议,未究凌烟之伟绩,先罹偃月之阴谋”,第一次指出当年的和议政策是导致岳飞冤案的重要因素。

这份告词,以、与岳飞作比,“昔之志兴汉室,子仪之光复唐都,虽计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异……(岳飞)英灵如在,茂渥其承,可依前故太师、追封鄂王,特与赐谥忠武。

”(《金佗续编》卷十六)可以说,这是南宋官方对岳飞的最高评价,也是有宋一代对岳飞的最后结论。

后人往往尊称岳飞为“岳武穆”,其实不确,称“岳忠武”方为允当。

网络配图 南宋九帝,至少有四帝曾经参与处理岳飞冤案。

高宗不用说了,在为岳飞平反昭雪问题上,其余三帝,要么只就岳飞的谥号与待遇出台文告,要么将冤案的责任归罪于秦桧为首的“四人帮”。

但在所有这些政治决定中,从未触及过岳飞冤案真正的罪魁祸首——宋高宗赵构。

在封建皇权社会中,“圣明,臣罪当诛”大约是核心价值。

然而,这一核心价值,使得南宋王朝失去了为数不多的复兴与崛起机会,不仅使南宋军民屈辱地度过外敌欺凌的漫长岁月,而且时至今日,“为圣君讳耳”的传统与做法的政治影响与社会危害仍余绪犹存。

迄南宋一朝,对岳飞冤案的平反昭雪,虽然作出了结论与定评,然而,冤死者,英年惨死,家庭破碎;害人者,寿终正寝,高居庙堂。

在南宋152年的历史上,以宋高宗赵构为开端,一味屈辱求和,不惜自毁长城,致使整个南宋偏安东南一隅,“直把杭州作汴州”。

沦陷区的同胞则惨遭蹂躏,水深火热。

皇族既不肯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又缺乏光复故国疆土的勇气,在持续上百年的割地纳币、称臣叫叔的屈辱之后,终于在另一个外族政权——蒙古的进攻之下,彻底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糊涂账 为什么独留卫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武将”朱棣

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

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长子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标传说为亲生。

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

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

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

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火文。

朱允火文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

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

朱允火文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

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网络配图 朱标病了4个月不幸英年早逝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

对于勤恳的老来说,这是极为罕见的大事件,不是普通的丧子之痛——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怎么办?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件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

朱允火文将3个年幼的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

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

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

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

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

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老皇帝一声长叹 现在,只剩下四子、燕王和朱标次子朱允火文PK了。

朱元璋对朱允火文抱着一种复杂的感情,对他仁柔的性格又喜又忧:他柔弱的肩膀,能担负得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吗?这么仁柔,跟个兔子似的,多么大的缺陷啊。

做皇帝,必须有狮子、老虎的硬汉性格,否则必定会被政坛上的狮子、老虎吃掉。

朱元璋就立储问题,曾经悄悄征询过大臣的意见。

他问翰林学士刘三吾:“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火文)年幼不懂事。

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接班怎么样?” 刘三吾是知识分子,你问他谁当储君,他当然只推荐自己的同类。

他头摇得像拨浪鼓:“立燕王绝对不行!如果立燕王,那么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朱允火文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可以安心睡大觉。

” 文官们拥护朱允火文,因为他是文人,是大孝子又是大好人,上台后能实行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军事化的高压独裁。

朱元璋的统治太过猛烈,官员暗地叫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久下去没人吃得消,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位阴柔、仁爱的皇帝,让人民歇歇脚、喘口气。

网络配图 朱允火文非常有孝道。

而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孝”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的秘密武器。

所以,朱允火文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

朱元璋欣赏四子朱棣的“武” 对于第四子朱棣,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尤其欣赏他的“武”,这是朱允火文不具备的特殊优势。

朱棣是闻着战争的硝烟味长大的,1360年4月17日出生于南京,正是大举进攻南京的那一年。

他11岁封燕王,17岁迎娶的长女,20岁就藩北平。

朱棣的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弯弓射大雕不在话下,尤其喜欢打仗,智谋过人,知道怎么打胜仗。

作为罕见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谓一代“战神”。

现在他33岁,正当青春年少。

论才能和胸襟,朱棣都胜过朱允火文。

一次,大家在宫里看赛马。

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火文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憋足劲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

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他为众藩王之首,与宁王、晋王、肃王、秦王等沿长城一线封国,为天子守边,抵御北方蒙古人的侵犯,号称塞王。

朱元璋允许他们拥有3000人的护卫,最多的可以达到1.9万人。

燕王、晋王、秦王势力最强,多次奉诏攻打蒙古,即使傅友德、这样的大将也要听塞王指挥。

尤其是燕王朱棣,负有控制北部门户的重任,能够直接指挥的军队多达30万人,军中大小事自己裁决,只有天大的事才向朱元璋汇报。

1390年,一场战斗使年仅30岁的朱棣威名远扬。

那年元旦刚过,朱元璋命令燕王和晋王分兵合击,打垮丞相咬住、平章乃儿不花。

朱棣首先派出几股哨兵四出侦查,摸清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

3月,天下大雪,千里荒原上银装素裹,车马辎重行进十分困难,士兵们冻得直打哆嗦。

将领们请求燕王,等大风雪过后再想办法。

朱棣说:“战机就摆在你们眼前,你们怎么看不见呢?这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命令大军顶风冒雪,快速而进。

大军出现在乃儿不花面前时,他竟然还在帐篷里烤火。

网络配图 朱棣围而不歼,派乃儿不花的好朋友、降将观童劝降。

乃儿不花知道是鸡蛋碰石头,只好请降。

朱棣摆酒设宴,酒喝得十分爽,令乃儿不花感动得眼泪哗哗的,主动要求劝降咬住。

朱棣第一次大规模出征,兵不血刃就,让朱元璋非常高兴,赏赐宝钞100万锭,夸赞朱棣:扫清沙漠里的蒙古人,就全靠你了! 而另一路晋王,生性怯懦,一踏上当年征战的土地,就两腿发虚,走一走停一停,不敢深入蒙古腹地,连个兔打不到。

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火文杰出,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他真的是龙子吗? 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

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

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

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

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

根据管理宗庙祭祀、礼乐的官方机构太常寺的记载(现已丢失),淑妃李某生了朱标、秦王和晋王,跟马皇后没什么事儿。

而另外一个妃子生了朱棣,这个妃子就是石页妃。

网络配图 朱棣称帝后纂改《太祖实录》,把能得到的资料全部纂改,拼命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生的,还拿出很多证据证明他当皇帝是合法的,证明朱元璋有意传皇位给他。

而朝鲜的一条史料足以戳穿朱棣的谎言。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

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

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

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火文为皇太孙。

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

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火文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火文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

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火文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集团先后被清洗。

网络配图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

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

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

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火文赶下台取而代之。

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指“马”为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