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开国君主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如一提到,人们就会想到,提到就会想起,但是提到,人们恐怕很难联想到李渊。
为什么这样一位开国之君,却会一直受到后世史学家们的贬低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你是看过小说演义,还是读过新,印象中好像唐朝的建立,跟李渊关系不大。

从太原起兵,到进军长安,从平定天下,到最后一统全国,李渊似乎更像是一个配角,他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连起兵都是被美人计陷害的。
相反李渊17岁的次子则是天资聪颖,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
历史上的李渊 历史事实真是如此么?恐怕未必如此,别忘了那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关于李渊建国事迹的记载,都是后,李世民授意史官撰写的。
而根据唐初大臣温大雅的记载,正是李渊本人一手策划了太原起兵,而且是谋划已久,另外李世民在进军长安中的功劳甚至不如,其实李渊才是一位勇敢、刚烈、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原起兵那年李渊51岁,仅仅6个月后,他就建立了唐朝,登上了皇位。
起兵造反容易,登基称帝也不困难,但要建立的王朝延续下去,这不是一件简单事儿。

李渊称帝后,在史官的笔下又成为一个整日里喜欢畋猎游乐,追逐的昏君,而李世民率军整日里东征西讨,为唐朝统一天下。
其实李渊即位后并非无所事事事,实际上李渊即位后,积极调整政策,改革,为朝廷提供可靠的兵源,恢复均田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废除的严刑峻法,制定武德律,缓解国内矛盾,改革制度,为国家选贤用才。
李渊将大部分时间都专注于国内事务和新王朝制度的建立工作,为李世民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由此可见,李渊并非是那么昏庸无能,而是一位老成持重,且不失雄才大略的统治者。
李渊人生中的败笔 那么究竟是谁在贬低李渊的历史形象呢?这里不用再说,大家也已经明白了,就是李世民!当然这个祸根也是李渊自己种下的,没能妥善处理好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的矛盾,应该说是唐高祖李渊政治生涯的唯一一大败笔。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睹着自己两个儿子、十几个被另一个儿子杀死的李渊黯然退位,年老的太上皇此后一直居住在狭窄的大安宫内,李世民似乎已经忘记了父亲的存在,很长时间不去探望。
当李世民准备去郊区避暑时,高祖却被留在长安忍受酷热的煎熬。

在大臣的建议下,李世民也曾邀请父亲和他一同前往,但李渊谢绝了。
也许李渊并不在乎皇位的得失,但玄武门已成为他内心永远挥之不去的创伤。
贞观九年,李渊病死,时年70岁。
就这样,唐朝真正的开创者,就这样被自己的儿子完全掩盖掉了自己的功绩,成了历史上开国里最受贬低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开国功臣为什么失宠:劝帝王用亡国之君年号
公元973年,翰林学士奉太祖之命出使南唐,临回来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对南唐后主李煜说,正在编辑一部天下地理全书,其中唯独少了南唐的那一部分。在、文辞歌舞上鉴赏水平超一流的唐后主李煜,在政治上基本等于白痴,立刻慷慨支持这一伟大的文化工程。卢多逊由此对南唐的经济、人口、地理等形势了然于心,回国后就向提出了收复江南之策,北宋很快实现了对江南的统一。这件事让宋太祖对卢多逊,同时对于他的政治前途寄予厚望的,还有他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卢多逊有理由为自己骄傲,他的知识渊博,是正经的科班出身,20岁就中了进士。曾主持编辑《开宝本草》、《开宝通礼》以及《旧五代史》等重要的文化典籍,可谓成果丰硕。或许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知识太过自信了,举目之下,竟没几个人能纳入他的法眼,其中包括正如日中天的宰相。 赵普足智多谋,他是“黄袍加身”的始作俑者,也是“”的幕后总导演,可以说是北宋建国的第一功臣。可是赵普有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没文化。卢多逊非常看不起没文化的人,这也让他对赵普这样的人高居相位十分不满,他决定用文化这把猎枪,把牛气冲冲的赵普像只鸟儿般地打下来。 可巧宋太祖虽然军人出身,却酷爱读书,特别是当了之后,更是。卢多逊发现太祖皇帝经常命人到史馆借书,于是就买通了馆吏,每次太祖读什么书,都让他记下书名,然后赶紧也借来此书,连夜通读。博闻强记本来就是他的强项,所以每逢太祖引经据典地问及时事,卢多逊总是对答如流,博得宋太祖的啧啧称赞。相比之下,赵普可就逊色多了,每每答不上来,或是,因而遭到太祖的白眼,甚至受到毫不留情的训斥。 公元965年春天的一天,宋太祖因为伐蜀一度受阻而心情不爽,便来到观文殿散心。在摆满宝物的雕螭案架上,他发现一面雕龙镌凤的精美铜镜,背面刻着六个小字:乾德四年铸造。这让太祖十分迷惑,因为乾德是他亲自起的年号,至今才历时三年,这个铜镜上怎么会冒出乾德四年的字样呢?领导的疑惑就是下属的职责,卢多逊此时立刻显现出知识渊博的优势,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此镜系前蜀所造,因为前蜀后主使用过此年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自他使用此年号起,前后不过六年,前蜀就灭亡了。”皇帝亲自研究的年号,竟然有人用过了,而且是亡国之君用过的,难怪如此晦气,这就不单单是个简单的学术问题了。太祖立刻命令传赵普晋见,因为当初他拟定这个年号的时候,曾征求过赵普的意见,这位宰相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这个年号起得好,不但响亮,而且寓意深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马屁拍得震天响。当赵普一脸惶恐地赶到观文殿时,宋太祖正地手执毛笔狂写“宰相误国”,看到赵普来到面前,劈手就将毛笔向他的脸上挥去,一边画一边怒斥道:“堂堂宰相,疏于文事,坏我国事,罪当何论?你如此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只一会儿,就将赵普弄得满脸翰墨,比京剧的花脸还要花脸。 初战告捷,卢多逊信心大增,随即便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攻击,按照史书的说法“每召对,多攻普之短”。公元973年,他揭发赵普受贿卖官、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员等不法行为。太祖对此,因为有一天他晚上到赵普家,发现院里有十个瓶子,问其瓶中所装何物,赵普回答是吴越王钱镠所送海货,太祖打开一看竟然是金瓜子。这成了压垮赵普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被免去宰相职务,贬为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节度、检校太尉。 扳倒了最大的政敌赵普,卢多逊如愿登上了宰相的宝座,这是知识的胜利,也是智慧的胜利。就在他备感春风得意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个人就是他的父亲。有人向他道贺,他叹口气说:“我家世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儒生,今天家中突然出了个暴发户,我看不是什么有福之事,如果我死的早,不用看着败家子败家,就算我的幸运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父亲似乎有些多虑了,太祖死后,宋太祖继位,对卢多逊这位知识型人才依然赞赏有加,这使他在宰相的高位上着实风光了几年。或许是体会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好处,卢多逊为了让自己的宰相之路走的长些,更长些,他又开始发挥自己的知识加智谋的优势,暗下布局,提前结交起太宗的三弟赵廷美来。 要说一个宰相,与皇帝的弟弟等贵族有一些交往并不算什么大事,但问题在于赵光义对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本来就没什么底,他不是按照几千年来传统的世袭制继承而来,而是遵照他老妈皇的懿旨——兄终弟及,才意外地当上了皇帝。老妈有点私心,让两个儿过把皇帝瘾,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难免有来路不正的质疑。更要命的是,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逻辑,下一任的继位者应该是他的弟弟赵廷美,而显然,太宗现在的想法是世袭,让自己的儿子穿上龙袍,而不是弟弟。卢多逊这次可是聪明过了头,碰到了皇帝的痛处。 卢多逊知识虽多,但显然忘了一条历史经验,在官场上,对政敌一定要痛,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赵普中了枪,并没有死,他只是深深地蛰伏起来,等待着春天的讯息,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是“金匮之盟”的亲历者,并且太后传位的懿旨就是由他亲笔撰写的,这解决了太宗皇位的合法性问题,接着,他又贡献一计,以谋逆的罪名,把太宗最大的心腹之患赵廷美干掉了。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赵普再次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时刻,夺回被人窃居已久的相位。 有人上来了,就得有人下去。借口是现成的,私通赵廷美,。皇帝下旨将卢多逊削官夺爵,依法诛斩。后来,太宗皇帝念及他为官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免去死刑,一家人流放海南,永不再用。卢多逊的政治生涯由此谢幕,三年后,他的人生大幕也就此拉下,终年52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站得高、看得远的器量和见识。古往今来,当一个人把别人当台阶踩在脚下,他走的不一定是上坡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出身低微的陈霸先,是如何一步步当上开国帝王的?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有好几十个,它们的国号也各有不同。有被后人山寨无数的(比如秦、汉),也有两个都是正统的(比如刘宋和赵宋),甚至还有能凑成一桌麻将的(曹魏、北魏、、)。总的来说,常用的国号无非也就那几个,基本上是越早建立的被模仿的越多。 但是只有一个王朝,它的国号和是一样的,可谓。它就是南朝的最后一朝——。 在汉人的几个大姓里,赵、朱、刘、李等姓氏都是享国超过二百年的大王朝,光王朝末年的龙子龙孙就能数以万计甚至是十万计;唯有,其朝享国不过三十二年,领土甚至比当年东吴更小,却能稳居中国姓氏排行榜前五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老陈家兴旺如此,功劳还得算到陈朝的开国、高祖皇帝陈霸先头上去。 按陈霸先自己的说法,他是东汉望族颍川陈氏之后,祖上是东汉名士陈寔、西晋太尉陈准,与曹魏名臣同宗。当然,考虑到皇室都有自我吹嘘的成分,这份家谱看看也就行了。实际上,陈霸先不过是吴兴一个地道的寒族军人而已。 南朝四个开国皇帝里,和都出身于兰陵,本就属于士族阶级,因此他们的夺位基本属于政变;而寒门出身的和陈霸先,就不得不把天下重新收拾一遍了。因此,陈霸先和刘裕之间,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陈霸先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乡里当里正,后来又去了首都当油库吏。这两份工作都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职务不高,油水很足,非地头蛇或关系户不能做到。换做别人,应该很容易满足;但到了陈霸先这里,事业还没开始。 很快陈霸先就搭上了萧衍的侄子、新喻侯萧映的关系,跟着他从建康到吴兴(算是衣锦还乡),又从吴兴到了广州,成了萧映手下的得力干将,并在萧映去世以后成为了南疆最重要的武将之一。他的威名甚至惊动了萧衍,要手下去给陈霸先画像以备自己审阅。 不久以后,之乱爆发,这件事对于远在岭南的陈霸先来说本来影响不大,毕竟侯景也没那个心情越过南岭去广州打他。但是陈霸先展现出了他政治家的一面——向效忠,并表示南方的士兵全部归江陵调遣。 之所以向萧绎效忠,当然有萧绎是当时的天下讨贼军盟主的成分在里面,而背后的原因却不止这么简单——与长江流域相似,此时的珠江流域也因为失去了中央的制衡而被各地军阀打成了一锅粥。 时任广州刺史是个南渡来的北魏宗室,和陈霸先关系极其紧张,甚至想谋杀陈霸先,最后被陈霸先发觉后自缢;而交州(今越南)一带的土著大族也在蠢蠢欲动,想要趁机玩一票大的。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向一个为四方认可(至少是表面上认可)的势力低头,是成本最低的安顿后方的举措。 台城陷落后次年,陈霸先宣布勤王,带领广州的精锐沿水路向北进攻。他的这一次北伐,其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忽略,然而却实在是不可小觑。 三国以前的中国历史,主战场基本都在中原;魏晋以后,南北之间的对峙也主要围绕着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大河展开,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流域虽然已经逐步开始发展,但相比于金陵、广陵、洛阳、长安这样的都市来说依然,其在中国政治版图上的意义更是远不及上述城市。 然而,陈霸先的这一次北伐,则是将广州的部队带到了江南,并且稳定地站住了脚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岭南的军人集团进入到江南的政治生态之中。从此以后,两广地区也成为了中国政治地图上的重要一环。 如果硬要拿一个妇孺皆知的例子作比的话,这场北伐无论是从起点还是终点,亦或是过程来说,都像极了一千四百年后的那场北伐——起于广州,终于南京。 而且陈霸先也得到了另一个外援——那就是从江陵出发的王僧辩。 实际上,王僧辩之所以能平灭侯景,陈霸先起着关键的作用。两军会师的时候,王僧辩的粮草已经几乎断绝,是陈霸先立刻拨出了自己的六成军粮分给了他;而当身为主帅的王僧辩在台城下犹豫不决的时候,又是陈霸先带头冲锋,终于成为了压垮侯景的最后一根稻草。 侯景之乱平定后,王僧辩和陈霸先一起留在了下游,一个坐镇建康,另一个待在京口,防备江北的军队。萧绎死后,王僧辩和陈霸先商议,又把萧绎的小儿子晋安王接到建康来继位,这就是梁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梁敬帝。 到这个时候,陈霸先依然还只是王僧辩的合伙人和副手而已。而伴随着萧方智的到来,陈霸先也将,并最终与王僧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