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秦始皇嬴政死后,殷通号召项梁反秦,为什么却被项梁杀了?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殷通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伙同侄子杀殷通一事,有诸多疑点,比如说:殷通好心劝项梁反秦,项梁为何暗中嘱咐项羽,将殷通杀死? 项羽杀殷通一事之前,还有另外一件值得寻味的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会稽,一行人浩浩荡荡好不壮观!所到之处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争相观看秦始皇东巡的盛大场面,这其中就有项羽、项梁叔侄二人。

正当众人观得起劲的时候,项羽冷不丁蹦出一句话: “彼可取而代也。

” 嗯,这句话是说给项梁听的,意思是:三叔,秦始皇这么大的场面,您以后也可以享用啊!言外之意,秦始皇算什么?三叔您也可以当。

这种话在当时,是要被坑杀的。

因此,项羽此话一出,当即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项梁则赶紧捂住项羽的嘴,一边向周围人打哈哈,一边对项羽轻声骂道: “毋妄言,族矣!” 你个小兔崽子,不想活啦?就算你不想活,咱们一族还有一大家子呢! 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项羽的这番话,被当时在场的某个人记下。

当此人欲拿这句话去报告会稽太守时,恰逢秦始皇驾崩,天下缟素,也轮不到管这些“莫须有”的鸡皮蒜末小事情。

秦始皇的丧礼搞完,继位,于。

于是,秦二世派兵镇压起义,并发出通告,要求所有太守在境内查处“可疑分子”。

如果哪里再次发生起义,就拿太守是问。

如此,殷通才重新重视一年前的那个情报,并邀请项梁,带着大侄子项羽一起来太守府“喝个茶”。

项梁心中倍儿清楚,这个茶,不好喝,可是又不能不去。

想来想去,项梁还是决定赴了太守这个约。

临行之前,项梁做了两件事:一是令项氏一族藏匿起来;二是让项羽带上刀剑,必要时候干特娘的。

公元前209年7月,项梁带着项羽来到了会稽太守府。

项梁自入府面见太守殷通,项羽因为年纪小、资格不够,在太守府外边等候。

殷通得知当日项梁要来,特意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在太守府安排数百名刀斧手,项梁与殷通“喝茶”的地方,更是有心腹爱将把守,连一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两人寒暄了一阵之后,殷通抛出一句话: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将。

” 此话一出,项梁一身冷汗! 尽管项梁早有心理准备,没想到殷通如此开门见山。

殷通明面上是拉拢项梁一起造反,可是联系前因后果便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

殷通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他的意思是说:“陈涉吴广起义之后,乌江以西都起兵造反啦!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就被人所制。

我想发兵,让你和桓楚跟着我干!” 项梁非常清楚,他和项羽都是“六国余孽”,从来都不被秦国的统治阶层(包括殷通)看不起。

殷通拉着他一起造反,可能吗? 而且,桓楚是谁?那不是项羽的朋友吗?他可也说过造反的话呀! 想到这里,项梁连忙起座,对殷通说道: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项羽)知之耳。

” 桓楚那家伙不知道逃哪儿了,除了我大侄子项羽之外,没人知道他藏在哪里。

殷通便让项梁去找项羽。

于是,项梁起身,疾跑到太守府外面,将急的团团转的项羽拽入太守府,边走边交待项羽:“把剑准备好。

” 安置好项羽之后,项梁再次面见殷通。

此时的殷通,仍然没有发觉事情已经在起变化。

虽然太守府里蹲着数百名刀斧手,他们都没有阻止这位21岁的青年,带着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站在太守的门前。

有项羽在门外守着,项梁心中多了几分底气。

不大一会儿,项梁再次走出屋子,将项羽叫到屋里。

此时的屋子里,除了太守殷通、项梁叔侄,还有几名殷通的手下,他们持剑而立,站在殷通身旁。

殷通见项羽进了屋子,便开始问他关于桓楚的话题。

最紧张的人,莫过于项梁。

他一边观察室外的动静,一边观察殷通和他的几个手下,还要替项羽打圆场。

接下来就是项羽斩杀殷通的名场面,看《》如何描述: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没过多久,项梁就暗示项羽:“可以动手了!”于是,项羽拔剑奔向殷通,一刀剁下他的脑袋;然后把殷通的脑袋和印绶扔给项梁,项梁得到这两个物件,就能指挥会稽府的人了。

屋里的人亲眼目睹了太守之死后,当即表示臣服。

而屋外的人并不知情,知道屋里有变化,纷纷杀了过来。

项羽一点都不含糊,提刀杀出屋子,连续斩杀了近百人之后,才停了下来。

此时,太守府的人都趴在地上,彻底臣服了项梁。

项梁和项羽谋杀殷通,得到了什么呢? 项羽乌江自刎之前,不是说,江东子弟八千人,无一人东还吗?这八千江东子弟,就是杀了殷通之后,以“印绶”为令,聚集起来的楚兵精锐。

不难想象,殷通那天本来是想杀死项梁,却被项梁反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彤贵妃深受宠爱是后宫二把手,为什么死后会葬在砖池内

她深受宠爱是后宫二把手,却无故连降三级,死后葬入低下的砖池内,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在皇宫中,没有谁能久宠不衰,尤其是那些以色侍人的,色衰而爱驰,而后宫的很多女子凭借着自己漂亮的资本轻松赢得过的专宠,却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后宫新来的更加年轻漂亮的女人而慢慢被皇帝冷淡,然后孤苦度过一生,今天湘妹子要和各位讲的是帝后妃中的一个女人,在道光帝后妃嫔中,久宠不衰不被降级的女人很少,而她就是其中一个,曾经被纳为专宠,而后又连被降三级,她就是道光帝的。 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四月十九日,比道光帝要小35岁,郎中玉彰的女儿,道光十一年(1831年)入宫,此时的舒穆鲁氏只有15岁,初入宫时赐号彤贵人,第二年便被晋升为彤嫔,道光十三年(1833年)再次被晋封为彤妃,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诏封彤贵妃,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她从一小小贵人直线升到了贵妃之位,可见其在这段时间里十分受道光帝宠爱。 道光帝在孝逝世后不再立皇后,本来贵妃在后妃中是位居第三等,因为没有皇后,所以贵妃也就是仅次于皇贵妃位居第二,当时宫中的皇贵妃是博尔济吉特氏,后宫事务也是由她主持,所以彤贵妃相当于是宫中的二把手,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办了彤贵妃的册封礼,这一天,她正式被册封为彤贵妃,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好运刚刚来临,却突然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日,彤贵妃被降为彤贵人,这一下连被降了三级,一下子又回到了刚入宫时的封号,年轻的时候可以凭借美貌轻松晋升,可现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岁的彤贵妃,再怎么会保养也比不上新进入宫的年轻漂亮的后妃,所以一直到道光帝死,她也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 直到帝即位,她才从彤贵人晋升到彤嫔,帝即位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十六日再次晋封她为彤贵妃,第一次从贵人到贵妃只用了6年时间,这次却用了24年时间,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少个20年呀? 光绪三年(1877年)彤贵妃逝世,金棺安于田村,九月三日由田村奉移,九月八日葬入砖池内,正常来说,妃以上的级别都应葬入石券地宫,而她身为贵妃却葬入低下的砖池内,真是可怜可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之后,为什么要废除周朝的分封制?这样是好是坏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一生充满了传奇,创新了很多“史无前例”的制度,郡县制就是其中最让人的一个。 文豪写了一篇《封建论》的政论文章,认为中国分封制度是百害而无一利,并阐发了郡县制的优越性。纵观历朝历代的文人,几乎都对郡县制大加赞赏,而对分封制不停鞭挞。 无论教科书中,还是大家印象中,郡县制都是一先进制度,肯定要比分封制更好。然而,事实上未必如此,因为各有利弊,或许关键在于如何衡量了。 所谓郡县制,其实应该分为“县制”和“郡制”,县制起源于,郡制起源于秦国。秦始皇一扫六国之后,将“县制”和“郡制”结合,形成了郡县制—— 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由于郡守和都是直接任免,所以此举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无疑利于中华文明,这一点无可置疑。然而,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即:除了边疆部分区域有所出入,秦始皇奠定的中国版图,和如今基本一致,后世为什么没有再大规模的向外? 其实,并非后世没有开疆拓土的胸怀,而是和郡县制有关:(1)郡县制之下,主官是“为皇帝打工”,天高皇帝远,所以一般官员没有兴趣在边疆吃苦,(2)受制于古代交通、通讯等条件,皇帝能控制的区域有限,边远之地,打下来也没办法真正控制住。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郡县制之下,皇帝和中央权威得到了保障,但中国疆域却很难再度大规模扩张。从后世经验来看,事实也的确如此。即便汉唐元清时期,疆域比较大,但对于很多区域,都没有实行直接的郡县制,而是羁縻或类似总督制等形式统治。 在郡县制的背后,周朝分封制就一定罪恶吗?其实也不尽然,至少上述郡县制的两个弊端,周朝分封制都能全部解决。 一旦分封了诸侯王,那么部分区域将由诸侯王自己管理,这就会发挥诸侯王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会怠政,还会进一步积极开拓疆域。更为重要的是,诸侯王国不大,自然可以如臂使指,比较轻松的驾驭国家。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周朝分封制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或许,有人说,周朝分封制导致了诸侯王做大,最典型的是纷争,让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可谓罪恶至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周朝之初,疆域不大,但到了战国末期,周朝疆域如何?从中华文明角度来说,能有如今疆域,周朝分封制功不可没! 关于周朝分封制,和的大不相同,(1)周朝分封制是“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周边蛮夷最终归属华夏,汉朝的是“享受型”,(2)周朝分封的诸侯王,很多是分封到还不是“国家领土”的蛮夷之地,给一个名头和部分支持,其他全靠诸侯王自己开拓,所以楚国是“筚路蓝缕,以山林”,个中过程之艰辛,今人难以想象。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而废除分封制,对中国是利是弊,可能难以一言以蔽之。 如今来看,秦始皇最有利于中国的选择,可能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比如,传统区域实行郡县制,但在疆域之外的地区,实行分封制,尤其可以把关东六国的原诸侯王,这一些不稳的的因素,打发到边疆之外的区域,让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诸夏”。 历朝历代一旦这么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几千年下来,中华文明圈会有多大?至少在东南亚地区,估计要么是中国,要么是中国的诸侯国,除此之外,别无他国!让人遗憾的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造反派们,眼睛始终盯在这一亩三分地上,翻来覆去的折腾。 随机文章谁都可能成为罪犯!欧洲反酷刑、反废死的那段历史,人民到底在争什么?宋朝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宋太祖的信仰是什么?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的木乃伊,女人和小孩被霍霍冻成木乃伊世界上最大战斗机图128,长30米是狂风战斗机3倍太阳系为什么绕银河系​原因,地球围着太阳转/太阳围着银河系转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