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为什么要帮秦国攻打自己的娘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芈八子出生于楚国,后来加入秦国成为之妾。

实际上芈八子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以身份掌管了秦国政权长达36年时间,期间还灭掉了义渠国,为秦国消除了在西部的隐患。
可能有人不理解,芈八子身为楚国人,为什么会选择帮助秦国对付楚国,以当时芈八子在秦国的地位来看,她完完全全已是秦人,所以肯定是把秦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对于秦国来说,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历史上能留名于后世的人,没有一个是泛泛之辈,“谁说女子不如男?”但能被后人所知的女子却是少之又少。
,秦惠文王的八子、的生母、大,能胜过惠太后得宠,助子夺位而垂帘听政,岂是池中之物?这位眼光独到、颇有野心的王后,从入秦国开始不仅没为母国向王上进言半句,在自己的儿子继位后也没让楚国占半点便宜,为什么芈月入秦后就是为秦国献力,甚至是对付自己的母国呢? 一、离楚为妾,便是秦人 战国时期,政治开明,各国名士游说诸国,因地制宜献上强国之策,各国国君用人也是,不看出身只重学识。
说士有事王的动机,能走能留,而作为政治联姻的后宫妃子却难逃囚禁,当她们程离国的那一刻,就不再是母国人了,而是被生生打上了“敌国”的标签。
芈月何其聪明,自从离开楚国,便把自己当做是秦国人,不再为母国分忧,而是积极侍奉秦惠文王,为的就是能在异地他乡站稳脚跟,保全自己,而且君王向来不喜后宫干政,任言,就如同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离母国而事他国,便以他国人自居,秦相是如此、穰侯也是如此,就是因为打上秦人的标签,民众才服。
芈月远嫁秦国,身在“虎狼”之间,在心里对母国和国君总会有怨言,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只有思量为秦献策,而不是想着为母国分忧。
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芈月远嫁秦国,自然清楚自己已经是秦国的人了,对她而言,秦国的利益才是最高位的,身为惠文王的八子时,下人劝其为楚国向秦王献言,被她怒斥,但芈月依然念及久恩。
然而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自己的儿子还继任大秦的王位,自己的弟弟也身居要职,一家人已经扎根秦国。
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宣太后也是铁了心要帮助自己的儿子,主政时时刻以秦国之利为大,还在朝政上多次劝勉秦昭襄王,甚至以身为诱,密谋攻灭义渠。
芈月为八子时有秦惠文王顶着,并不需要为王上分忧国政,做了宣太后,护子心切,此时的她已不是楚国的公主,而是大秦的太后,损楚利秦,无伤大雅。
三、外戚做大不难,上下归心不易 秦武王四年(前307),秦武王举鼎身亡,又无子,秦廷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然而灵王执意立质赵的公子稷为秦王,迫于压力她只能妥协,但嬴稷尚且年幼,于是宣太后出面干政,任命其弟魏冉为将军。
其后宣太后又重用自己的另一个弟弟,自己的两个儿子为秦“四贵”,一时之间楚国外戚在秦国做大。

然而宣太后明白,自己就算做的再大,秦国还是秦人的国,自己如果献秦于楚,不仅自己的儿子将成为楚国阶下囚,秦国上下也肯定将她讨灭。
所以芈月魏冉等人为表自己忠心秦国,那就只能是谋秦之利,甚至当武安君攻陷楚国国都郢都之时,宣太后也是拍手称快,为秦国大喜而没有一丝母国灭国之忧。
“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
王母于是始以为称”,芈月是个聪明的女子,太后称谓,始见于她;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当她的儿子登上王位,她也彻底丢弃了女子的文弱一面,大秦尚武,武功最强之时,就是宣太后掌政之时。
大秦宣太后芈月,在道路上的功绩,不逊于她的丈夫和儿子,至于母国楚国,也只是她用来强秦的工具而已,念楚久恩的是芈八子,助秦称霸的才是宣太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嘉庆帝的子女有哪些?嘉庆帝王子女的人生结局
皇帝的子女有哪些? 皇子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帝,母喜塔腊氏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时为皇子侧福晋。 皇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皇女 皇长女(1780.4.11—l783.11.1),母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母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母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母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母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母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嘉靖帝王当作藩王儿子波折的继位之路
,兴献王杬之次子。他幼时聪敏,吟诵唐诗,学习古籍,其父亲自辅导,还让他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并经常随父进京觐见,因而,嘉靖从小就熟知朝迁的仪式和典礼的规矩。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无子,由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等大臣,据宗法“皇明祖训”寻找继位人,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位,当时朱祐杬已去世,14岁的朱厚熜正在服丧中。 因武宗膝下无子,临终前又未留下遗诏,只是让转告,请慈寿皇与内阁辅臣商议皇位继承人。于是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皇太后密议,决定按《皇明祖训》“兄终弟极”的条款将皇位传给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皇太后宣懿旨命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的时间,进京“嗣皇帝位”。网络配图 1521年4月21日,在死去两天以后,一个由司礼监、勋贵、皇室、内阁及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前往湖广安陆(今钟祥),年轻的兴王朱厚熜接受了太后的诏书,并在藩府兴王宫即皇帝位,接受官员的朝贺。1521年5月7日,一行约40人簇拥着新皇帝从安陆出发,不间断地旅行了20天。在向北京行进时,朱厚熜表现极好,拒绝了官员和勋贵们的礼物,吃住节俭,不顾旅途劳累。 然后,继位登基的路并不顺利,风尘仆仆来到到北京,还没进紫禁城,大臣们首先就给他摆了一道——走偏门登基。但是聪明老成的朱厚熜很快看清了情势,不卑不亢地赢了这个回合的较量。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看看《那些事儿》里面的描写: “十五岁的少年朱厚熜仰头看着远处雄伟的京城城墙,想到自己即将成为这里的主人,兴奋的血液冲进了他的大脑。 可还没等他激动得,一群官员就迎了上来,出乎他意料的是,这帮人其实并不只是来迎接他的. “ 请殿下(此时尚未登基)从东安门进宫,到文华殿暂住.” 换了一般人,对这个要求似乎不会太敏感,只要能到伟大首都就行,还在乎哪条路吗?至于住处,反正当了皇帝房是你的,住哪里都是可以的.网络配图 可是朱厚熜不愿意,他不但不愿意,甚至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怒. 因为像他这样的皇家子弟,十分清楚这一行为代表着什么意思——皇太子即位。 根据规定,这条路线是专门为皇太子设计的,做皇帝不走这条路。 “我要走大明门,进奉天殿!” 这才是正牌的皇帝进京路线。 然而官员们不同意,他们也不多说,只是堵在那里不走。在他们看来,这个十五岁的少年会乖乖地就范,听他们的话。 可惜朱厚熜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 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有一种天赋,杨廷和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天赋,才决定扶持他成为新一代的皇帝,使他脱颖而出。”网络配图 最终,大臣们终究拗不过这位十五岁的小少年,朱厚熜走大明门进了皇宫,他看着的宫殿,十分踏实地坐上了堂兄的座位. 从这一天起,明代历史上最为聪明,心眼最多的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前面等待着他的,将是无数的考验和折磨. 即位后,在如何尊崇其父母的问题上与礼部及众多朝臣又发生冲突,史称“大礼议”,经过两年多的争辩,最后以君权的高压结束,朱厚熜的意愿终于得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