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北朝名将之南梁篇:南梁史上十位著名的名将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盘点南梁几位名将: 一、韦睿 有光武、之风的名将——韦睿 韦睿 (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时名将。

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至襄阳(今属湖北)。

其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

在宋、齐时并没有突出表现。

韦睿早年任上庸太守,齐末随起兵,“多建策,皆见用”。

天监四年(505年),督军北伐,攻下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

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前来救援。

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

天监五年(506年),解钟离(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之围,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

史载韦睿仁民爱物,“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

井灶未成,亦不先食”,北魏人怕他,称为“韦虎”,一生廉洁,家无余财。

普通元年,迁侍中、车骑将军,八月,去世;年七十九岁。

二、 曹景宗(457—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

时期梁朝名将,刘宋征虏将军曹欣之之子。

曹景宗幼善骑射,好猎,少以胆勇闻。

后废帝元徽中,任冠军中兵参军,领天水太守。

齐初,任雍州刺史萧铿中兵参军,领冯翊太守。

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随太尉陈显达攻魏,以奇兵二千破魏师四万。

后附雍州刺史萧衍(梁武帝),任竟陵太守。

率兵攻进郢城、建康、江宁、大航等地,助萧衍夺取帝位。

萧衍称帝后,曹景宗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

天监五年(506年),奉令统率各军,与豫州刺史韦睿驰救徐州刺史昌义之,于钟离之战中大败魏元英、军。

迁侍中、领军将军,进爵为公。

天监七年(508年),迁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于赴任途中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追赠征北将军、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壮”。

曹景宗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

后追随萧衍起兵,南征北战,为梁朝的开国功臣。

梁朝建立后又被委以重任,多次与魏军交战,立下赫赫战功。

不失为一个英雄豪杰,生性粗犷豪放,一生都在追求、铿锵有力的人生风格,但他嗜酒好色、奢靡浮华的性格一直为世人所不齿。

三、昌义之 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

少有武干,随曹虎征战,多有战功。

官至都督北徐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北徐州刺史。

中兴元年,出任辅国将军,建安王中兵参军,后为直阁将军,马右夹毂主; 天监元年,萧衍称帝,进爵为永礼县侯,骁骑将军,盱眙太守; 天监二年,迁假节、督北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镇钟离。

并击退魏军的进攻。

天监三年(504年),进号冠军将军,增封二百户。

后梁武帝讨伐北魏,昌义之因功晋升为军师将军,迁持节、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未拜,又改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

后为有司所奏免。

补朱衣直阁,除左骁骑将军,直阁如故。

迁太子右卫率,领越骑校尉,假节。

天监九年(508年),昌义之出为持节、督湘州诸军事、征远将军、湘州刺史。

天监十年(509年),昌义之以本号还朝。

不久又为司空临川王司马,将军如故。

天监十一年(510年),昌义之迁右卫将军。

天监十四年(513年),迁为左卫将军。

天监十五年(514年),魏遣将逼荆山,扬声欲决堰。

二月,梁武帝诏令昌义之率太仆卿鱼弘文、直阁将军曹世宗、徐元和等救援康绚。

昌义之军未至,康绚等已破魏军。

魏又遣大将李平攻峡石,围直阁将军赵祖悦,昌义之又率朱衣直阁王神念等前去救援。

时魏军兵盛,王神念攻峡石浮桥不能克,所以援 萧宏兵不得进,魏军遂克峡石。

昌义之班师后,为有司所奏,梁武帝以昌义之为功臣,没有加罪于他。

天监十六年(515年),昌义之为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威将军、湘州刺史。

是年,又改授都督北徐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北徐州刺史。

昌义之为人宽厚,善抚士卒,部下也愿为其效死力。

不久,给鼓吹一部,改封营道县侯,邑户如先。

普通三年(522年),征为护军将军,鼓吹如故。

普通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即公元523年11月19日),昌义之去世。

梁武帝深为痛惜,下诏书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并鼓吹一部。

给东园秘器,朝服一具。

赙钱二万,布二百匹,蜡二百斤。

谥号为“烈”。

其子昌宝业嗣位,后官至直阁将军,谯州刺史。

四、裴邃 裴邃,字渊明,河东闻喜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与韦睿齐名; 初为 刺史萧遥昌的主簿,后为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萧遥光的参军。

然后被重任。

裴邃自己要求去边关效力,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庐江太守。

击退北魏将吕颇5万军马的进犯。

加封为右军将军。

裴邃领兵征邵阳洲,大破北魏。

进克羊石城,斩城主元康。

又破霍丘城,斩城主甯永仁。

平小岘,攻合肥。

以功封夷 陵县子,邑三百户。

迁冠军长史、广陵太守。

曾有人向进谗言,说裴邃要谋反,不被采信。

裴邃镇守边关,屡败敌人的进犯。

且实行屯田。

仓廪盈实,省息边运,民吏获安。

后来升迁为大匠卿。

义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叛入于魏,魏军来援。

以邃为假节、信武将军,督众军前往征讨。

深入魏境,击破封寿,收复义州。

又迁督豫州、北豫、霍三州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合肥。

是岁,大军将北伐,以邃督征讨诸军事,率骑三千,袭寿阳。

斩关而入,一日战九合,攻狄丘、甓城、黎浆等城,皆拔之。

屠安成、马头、沙陵等戍。

明年,复破魏新蔡郡,略地至于郑城,汝颍之间,所在响应魏寿阳守 将长孙稚、河间王元琛率众五万,出城挑战。

邃令直阁将军 李祖怜伪遁以引稚,稚等悉众追之,四甄竞发,魏众大败。

斩首万余级。

其年五月,卒于军中。

追赠侍中、左卫将军,给鼓吹一部, 进爵为侯,增邑七百户。

谥曰烈。

邃少言笑,沉深有思略,为政宽明,能得士心。

居身方正有威重,将吏惮之, 少敢犯法。

及其卒也,淮、肥间莫不流涕,以为邃不死,洛阳不足拔也。

裴邃一生清正。

早年以善做文章名重一方。

后致力疆场,带军守卫边疆,并适时出击,开拓疆上,为南朝萧梁政权注入活力。

五、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

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

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陈庆之出身平凡,幼时随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入建康,任奉朝请。

大通初,隶领军曹众宗北伐涡阳(今安徽蒙城),破魏军十五万人。

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护送南投的北海王颢北还。

其部仅七千人,自发县(今安徽宿州西南),至于洛阳,凡四十旬,共取城三十二,经四十七战,每战必胜。

后因兵少无援,所部丧亡殆尽,换装为僧,得还建康,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

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此他被人们被誉为“白袍战神”。

在《梁书陈庆之传》中,姚思廉用3000多字记载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不败名将的传奇。

梁武帝萧衍派飙勇将军陈庆之护送魏奸北归,陈庆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横扫河洛,14月内连下魏32城, 攻无不克。

大小凡47战,以7000兵力,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直陷魏都洛阳。

故北方有民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避白袍”,这不是一个人在指挥战斗,而是一条神! 这个传奇在接下来的1500年里却没有被史家、小说家,直到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以陈庆之为模特,创作了一部影响不小的历史小说《奔流》。

经过田中的渲染,白袍大将犹如天降战神,插翅能飞,凛凛生威。

最近1、2年,网络中也兴起了陈庆之热,大部分文章是在《梁书》的基础上将其造成百代战神,也有小部分是对其人其战绩的质疑与讨论。

但陈庆之神话已然深入人心,只需要在任一个搜索引擎里打出这三个字,战神传说就会占据你的眼睛。

六、兰钦 兰钦字休明,中昌魏人也。

史评:陈庆之、兰钦俱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

钦幼而果决,篸捷过人。

随父北征(父子云,天监中,军功官至云麾将军,冀州刺史),授东宫直阁。

大通元年,攻魏萧城,拔之。

仍破彭城别将郊仲,进攻拟山城,破其大都督刘属众二十万。

进攻笼城,获马千余匹。

又破其大将柴集及襄城太守高宣、别将范思念、郑承宗等。

仍攻厥固、张龙、子城,未拔,魏彭城守将杨目遣子孝邕率轻兵来援,钦逆击走之。

又破谯州刺史刘海游,还拔厥固,收其家口。

杨目又遣都督范思念、别将曹龙牙数万众来援,钦与战,于阵斩龙牙,传首京师。

又假钦节,都督衡州三郡兵,讨桂阳、阳山、始兴叛蛮,至即平破之。

封安怀县男,邑五百户。

又破天漆蛮帅晚时得。

会衡州刺史元庆和为桂阳人严容所围,遣使告急,钦往应援,破容罗溪,于是长乐诸洞一时平荡。

又密敕钦向魏兴,经南郑,属魏将托跋胜寇襄阳,仍敕赴援。

除持节、督南梁、南、北秦、沙四州诸军事、光烈将军、平西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增封五百户,进爵为侯。

破通生,擒行台元子礼、大将薛俊、张菩萨,魏梁州刺史元罗遂降,梁、汉底定。

进号智武将军,增封二千户。

俄改授持节、都督衡、桂二州诸军事、衡州刺史。

未及述职,魏遣都督董绍、张献攻围南郑,梁州刺史杜怀瑶请救。

钦率所领援之,大破绍、献于高桥城,斩首三千余,绍、献奔退,追入斜谷,斩获略尽。

西宇文黑泰致马二千匹,请结邻好。

诏加散骑常侍,进号仁威将军,增封五百户,仍令述职。

经广州,因破俚帅陈文彻兄弟,并擒之。

至衡州,进号平南将军,改封曲江县公,增邑五百户。

在州有惠政,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德,诏许焉。

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寻改授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广州刺史。

七、羊侃 羊侃(496年-549年),字祖忻,泰山梁父(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南阳太守羊续之后,北魏平北将军羊祉之子。

年青时在北魏,曾作为偏将射杀关陇羌族酋长莫遮天生。

后按其父遗志,率领部众南归梁朝,大通三年(531)到达建康,被授于徐州刺史,封高昌县侯。

太清元年(547)监造寒山堰(今江苏铜山县),由于元帅萧渊明没有听从他的正确建议,以至在与北魏战争中失败。

之乱发生后,羊侃受命御敌,用各种方法打退侯景进攻,后城破,在战斗中病死。

羊侃忠于朝,在保卫建康的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生于齐明帝建武二年,卒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年五十四岁。

少而雄伟,身长七尺八寸。

稚爱文史,博涉书记,尤好春秋及孙吴兵法。

弱冠,随父佐魏在梁州建功。

自魏归梁,授徐州刺史,累迁都官尚书。

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年)武帝幸乐游苑宴群臣,制武宴诗三十韵以示侃,侃即席应诏,武帝甚为赞赏。

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采莲棹歌两曲,甚有新致。

姬妾侍立,穷极奢靡。

尝置酒客于醉中失火,焚船七十余艘,所焚金帛,。

侃都不挂意,待之如初。

侯景陷历阳,侃副宣城王都督城内诸军事。

景执侃长子鷟以示之,侃不为动。

数日复持来,因引弓射之。

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

卒。

赠侍中军师将军。

八、成景俊 成景俊,南北朝时将领。

字超,范阳人。

祖成兴,仕北魏为五兵尚书。

父成安乐,淮阳太守南朝梁天监六年,常邕和杀安乐,以城内附。

景俊策划复仇,于是杀魏宿预城主,以地向梁归附。

普通六年,邕和为鄱阳内史,成景俊收买刺客将其刺杀。

未久,重金悬赏邕和家人,毒杀他的子弟亲属,噍类俱尽。

梁武帝义之,每为屈法。

后除北豫州刺史,攻击北魏,所向必推其智勇,时以比马仙琕。

政绩也相当出色,北豫州官吏百姓树碑纪德,卒,谥忠烈。

九、马仙琕 马仙琕(?-516),字灵馥,扶风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南北朝时南梁著名将领,以勇武闻名。

年轻时,马仙琕应募从军,因每战争先,勇冠三军,被任命为郢州主簿,累以战功迁至豫州刺史,北魏著名将领王肃进攻寿阳,马仙琕奋勇力战,以少胜多,击败北魏军。

萧衍起兵时,曾派苟仲宾邀其一同举事,但马仙琕斩了使节,同时派兵抄截萧衍军的粮道。

直到建康陷落,才解兵归降。

天监四年(505),南梁大军北伐,马仙琕所向有功,为诸军之冠,被授予辅国将军之职,迁南义阳太守,封浛洭县伯。

后,北魏豫州人白早生聚众降南梁,萧衍命马仙琕与直阁将军武会超、马广等人率兵救援,但部众仅有数千人,北魏中山王元英以大军十万包围,马仙琕力战不能取胜,败还。

天监十年(511),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民众杀死北魏官吏,投降南梁,北魏政权派徐州刺史卢昶率大军十万进围朐山,萧衍授马仙琕为振武将军,假节,督诸军救援,马仙琕与卢昶战,屡破之,又断其粮道,卢昶不支,遁归,马仙琕追击,,二百里间都是北魏军的尸体,缴获物资不计其数。

凯旋后,因功被进爵为侯,迁豫州刺史,督豫、北豫、霍三州诸军事、信武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汝阴太守。

516年在豫州病逝,谥号刚。

十、王僧辩 王僧辩(?—555年10月26日),南朝梁将领。

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僧辩初为湘东王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骠骑大将军、尚书令等职。

他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多获胜利。

梁大宝二年 (551),萧绎以他为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原东魏大将侯景,获胜。

王僧辩因功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

承圣元年 (552),他与东扬州刺史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大败侯景。

四年,在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梁贞阳侯萧渊明为帝,王僧辩屈事北齐的行动引起江南人民的反感。

南徐州刺史陈霸先借此事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起兵,率军10万,水陆齐发,进袭建康,擒获王僧辩并杀之。

死于绍泰元年九月甲辰(二十七)日(555年10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高宗朝仅存的三名将 其中二人竟是死对头

时期,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战争。有战争就必然会有名将产生,高宗朝时期有很多叫的响名字的将领,包括、、程知节,但是真正以战功响彻天下,堪称名将的也就是三个人。网络配图 英国公李勣在贞观年间便已经为大唐立下了,作为辅政大臣的他,地位自然不一般。要说李勣大家可能不是太清楚,但是提起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勣身为之一,在高宗朝发挥了余热,是高宗初期外出征战的第一人选。公元668年,李勣领军攻打高句丽,这个、唐太宗梦寐以求而未能攻克的地方,被李勣攻克,并俘虏高丽王高藏及男建、男产,设置安东都护府管理整个高句丽所辖地域。当李勣去世的时候,为他举办丧事,停朝七天,可见在李治心中这位顾命大臣、功臣名将的地位有多重要。 幽州都督是高宗朝另一位统帅级别的人物。苏定方其实很早成名,但是在贞观年间除了攻打时候担任先锋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表现机会,但是到了高宗朝,一切都发生了变化,高宗对其十分重视。665年,苏定方以500精骑直捣西突厥军营,斩敌一千多人,显示出了苏定方的勇猛。苏定方不仅是一个勇将,还是能够的大将,他最大的功绩是统帅军队灭掉了西突厥、平定了葱岭、讨灭了百济,创造了一人灭擒三主的奇迹。公元667年,这位戎马一生的大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高宗闻讯责备侍臣,追封苏定方为幽州都督谥号为“庄”。网络配图 另外一位名将,大家也很熟悉,他便是三箭定天山的。与李勣、苏定方不同,薛仁贵并没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历,单纯论战绩可能不如前面两位,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位名将的伟大。薛仁贵崭露头角是在贞观年间,但是真正受到重用是从永徽五年开始。永徽五年(654年)闰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士兵们纷纷逃散,薛仁贵不顾个人安危警示内宫,让唐高宗免除了洪涝之灾。公元661年,与郑仁泰领军远赴天山九姓铁勒,九姓铁勒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射杀三人,并领大军乘机掩杀,取得大胜。公元668年,跟随李勣攻打高句丽,一路高唱凯歌,与李勣大军于平壤城外会合。不过略显不足的是,薛仁贵唯一一次作为统帅出兵,因为副总管郭待封不听从指挥,被吐蕃击败,并因此而丢失了吐谷浑。网络配图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在《隋唐演义》之中,却把苏定方与李勣这两个同时代的名将写成了死对头。在小说之中,苏定方是被抹黑的一方,李勣则带有一定的主角光环,二人结怨因为各为其主,结仇却是因为苏定方设计杀害李勣结拜兄弟(一说原型罗士信)。小说只是小说,抹黑一个人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但是在现实中务必要将小说与历史区分开来,不要误读了任何一个历史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历史上三位名将的成名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流传千史。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文化与血脉中。中国历史上能称上“战神”的,在此文中仅仅选取其中三位。下面我们就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名将的封神之战,体会那一段段传奇。 一个民族屹立千年不倒,我们的血脉不仅中流淌着、的妙手仁心,流淌着、的经天纬地,也同样流淌着这些名将们的骁勇与霸气。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楚霸王—— 项羽,西楚霸王。推翻秦朝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成为一方诸侯。但刘邦志在天下,于是就招揽了其他几个诸侯一起抗衡项羽。 公元前205年,趁楚国精锐都跟随项羽伐齐,刘邦率五十多万联军进攻楚都彭城。当时的彭城只有数千,一触即溃。刘邦进驻彭城后非常高兴,命攻下周边小城,形成拱卫之势,自己则。项羽此时则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齐国久攻不下,而自己的根基楚国又被刘邦占了,眼看着就要被前后夹击一口吞掉。但项羽不愧为“霸王”,他此时居然率三万精锐骑兵,冲着刘邦五十多万军队就千里奔杀过去了。这若换作旁人,基本上就无异于自杀,但他是楚霸王。项羽率军赶到后,于破晓时对刘邦发动进攻,刘邦根本想不到项羽居然会攻杀过来,阵脚大乱,五十多万联军被项羽三万铁骑打的全军溃败,刘邦仅率十余骑逃跑。 2、—— 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发起漠北之战。汉武帝命霍去病和卫青各自率领5万汉朝骑兵及数万步兵分别出代郡和定襄。此战是汉军对匈奴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匈奴此时的部队有十几万人,他们的指挥官是伊稚斜单于和左贤王。由于霍去病在两次中近乎开挂的表现,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非常欣赏,因此武帝的部署是由霍去病对阵匈奴单于,卫青对阵匈奴左贤王。但是由于情报失误,霍去病深入大漠后,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匈奴左贤王。 霍去病出塞后,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活捉匈奴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又转攻左大将双,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后渡过弓卢水,抓获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也许是杀心未止,也许是对匈奴单于的渴望,霍去病一路率军追杀,如入无人之境,一直到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五万铁骑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最后一直追到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还。此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队以一万人的损失,共斩敌七万余人。“封狼居胥”也成为后世武将的最高荣耀。 3、人屠—— 白起,千古“杀神”。长平之战参战兵力: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 开始时赵国的将领是老旧,他构筑壁垒,坚守不出。时间一长,秦军锐气受挫粮草不足,再拖下去只能撤军。但是赵王昏聩,认为廉颇这是在消极避战,几次责备廉颇。赵王又听信谣言,令取代廉颇统军。此时秦王也暗暗换上了白起赴前线统军,并严格保密。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令秦军佯装溃败,把赵军引出坚固的壁垒。赵括不知是计,命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杀到秦军阵前。此时白起命令一支2万人的部队穿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粮道。赵军主力断粮四十多天后内部大乱,赵括强行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一死,剩余赵军向白起投降。自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