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一无是处还能当宰相19年?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李林甫虽然在时期,当了19年的宰相,但其实此人并不是什么的人,相反,他却是一个精于权谋,善于揣度人心的人。

前期,励精图治,身边聚集的也都是一些能臣,然而大概是看到唐朝越来越繁盛,所以心里就飘飘然,耽于享乐,这时候身边也都是一些没什么本事,只会阿谀奉承的小人,李林甫就是其中之一。
李林甫,小字哥奴,出身李唐宗室,精通音律,但是文化水平不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相,也是唐玄宗执政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开元期间的宰相,任职周期大多为三年左右,三年的周期,基本能与施政的阶段吻合,而经历多次政变上台的玄宗此时也非常警惕,不希望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所以不管能力多强人品多好的的宰相,任职周期一般都大约为三年,以此保证政策稳定的同时防止个人势力坐大,出现一人专权的局面。
就连最著名的两位贤相姚崇宋璟也不例外。
那李林甫到底是通过什么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任命为宰相并在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十九年的呢? 李林甫能够在宰相位上占据十九年之久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但这同样也离不开李林甫本身的做的努力。
第一,李林甫非常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并且对症下药,极力讨好上级极尽阿谀奉承之事。
所以李林甫很懂玄宗,玄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用他说李林甫都知道,而且会顺着他的意思去做,从来不会逆他的意。
尤其在那些“酸腐固执”的文人对比下,李林甫简直是上天派给他的“天使”。
比如在废黜三子的问题上,在封赏牛仙客的问题上,相对起张九龄的极力反对,把气的跟蛤蟆一样。
李林甫可谓善解人意了,废太子被他看做“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对牛仙客的问题是“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反正一句话,皇帝想干的事,没有不可以的。
第二,李林甫会变通,哪怕是明明说不过去的事,李林甫也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这件事变得理所当然,让皇帝有很好的理由去满足自己的私欲。
比如玄宗想从东都洛阳返回长安,被裴曜卿等以妨害农务为由劝谏,希望皇帝延缓行程。
皇帝不开心。

李林甫趁没人的时候跟皇帝说,两都本来就是您的东西宫,您在自己的两栋别墅间往返,那是随时谁地都可以,哪需要将就什么时候。
如果怕损坏农田,那大不了免掉这一路所到之处的税赋好了,臣向您请旨宣示百司,即日西行。
皇帝很高兴,从之。
第三,李林甫虽无大才,但擅长吏治,行政管理能力很强。
早年任国子司业时,把治理的井井有条。
做宰相后“每事过慎,条理众务,增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所以非常符合这个阶段唐玄宗需要的“得力帮手”的要求——不需要雄才大略做规划蓝图,不要叽叽歪歪的用各种杂事烦他,只需要处理好日常政务就行了。
李林甫非常“识趣”的包揽下所有政务,给玄宗更多的方便去享乐,不再被“俗务”缠身。
这些特点让李林甫非常契合唐玄宗当前阶段的需要,坐稳了宰相的位置,而一呆就是十九年。
能够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来处的人,大概就都知道李林甫这个人。
这个水平超高的人,当了整整十九年宰相,大权在握,欺上瞒下,他在位的这段时间刚好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间。
李林甫媚上压下,却又能风生水起的风光长达十九年,能力可见一斑。
唐玄宗不是个傻子,这样一个有能力办事的人不太好找,说话还好听,只要不搞的太过分就好,于是一桩桩隐患被压在这十九年的岁月里,李林甫得宠,势力自然大,各种要冒火的苗头都能凭借高超的手段压制下去,但他刚死,那些没人在打压的火苗就烧了起来,诬告他谋反,官爵剥夺,家产抄没,子孙都给流放了。
而他生前重用的少民,也给唐室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给他按一个祸国殃民的头衔,大概也算是恰如其分。

李林甫这个人呢,文化程度是不高的。
古代文人读书,是必读必学必会的。
李林甫可不会这个,先通过关系进入官场做个小官,在凭着说好听话,办漂亮事就能在官场混起来,还混的不错。
他当宰相后,有次去下面查看吏部选拔官员,看见有个官员的评语里有杕杜二字,有点懵,看不懂就问旁边人这个杖杜是啥意思,这个官员一看这个出自的词,宰相大人竟然不知道,一时无语,沉默了一会才告诉李林甫杕(dì )杜怎么读,是个啥意思。
后来都用杖杜宰相这个词来形容没才学文化的人。
没文化人可不只会出一次错,他给人写贺语把闻有弄璋之庆写成了闻有弄獐之庆,同样出自诗经的词语这个宰相照样不知道。
人呢,确实没文化,这个事呢,对于那些小官吏也只能在背后当个笑话说说,丝毫不影响宰相这个位置的安稳。
官场大概都这样,身居要为的人,你根本想不到是以什么途径上去的。
最近都在纠结一个校长读错一个词语,有人理解,有人不忿,人家一个学校的内部事情怎么轮也轮不到我们这些外人来叨叨吧,大多数人不曾进过这里读书,我们身边进过这里读书的人我是不认识一个。
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官场,政治,教育,学术这些个类目是不能混淆的。
我们不能嘲讽一个英语老师普通话不标准,同样不能对一个体育老师要求必须书法优美。
大多数人大概连身边的小事都处理不过来,却总能融入那些和我们生活没半点关系的所谓大众舆论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英宗是个怎么样的人?在位时有什么贡献?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现在很多人对于古代事情的了解,都是通过书本,和荧屏上的电视剧,在这里面人们被那些华丽的古代服装所吸引,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那些古人穿的衣服,并不是都是电视上那么靓丽,尤其是在的时候,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是非常朴素的,这也和宋朝刚开始的有着很大的关系,随着朝廷的不断更新,后世这些子孙在自己的位置上,也是从原来先祖手里继承,而今天要讲的就是宋英宗的故事,他曾经是的,对于这个朝代来说,也是第五个登上皇位的人。话说自己没有儿子,因为这三个孩子全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人世了,在这样的状况下,非常年幼的宋英宗,就被接到了皇宫里面,给他改了名字,交给了曹皇后来抚养,他的性格非常的温和,而且对父母很孝顺,喜欢读书籍,却不喜欢像其他的男孩子一样调皮捣蛋。 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年5月一1067年1月在位)。 宋英宗如何继承皇位 根据的记载,这个皇帝在小的时候,穿的也是非常的不错,就像一个普通的书生一样,但是却会穿着礼服,去拜见自己的老师,很多人都表示不明白,没想到他竟说既然是老师,就得按照礼节来相见。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是进入朝廷为官员,后来被升为了大将军,在这之后,仁宗的儿子出生,他不得不返回到自己亲生的父亲身边。没想到这几年之后,这个幼小的孩子也是失去了性命,这样宋英宗的官位,得到了再次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亲生父亲却离开了。这时候,王府里面的这些旧人都要离开,有些人趁机拿了不少的钱财,他在听说了之后,也没有追问,返回来说一下朝廷上的事情,因为皇帝长时间的没有自己的儿子,所以不少的人都提出了立太子的事,这时候仁宗就推说,在后宫里面已经有人怀孕了,让再等一下,结果没多久生下了个女孩子。 在这个时候,朝廷打算让英宗重新的担任边防的长官,谁知道他说自己正在为父亲守孝,所以多次的拒绝了,在几年之后,他被封为了皇太子,而且改名字叫做赵曙,他在听到了皇上的这些命令之后,就可以说自己身体有病,拒绝当这位太子,而且还请身边的一位老师写了很长的文章,上书几十遍之后,仁宗也没有同意,不少的官员直接的到他的卧室里面,直接的给他穿上朝服,然后送到了皇宫里面,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也是没有办法,当上了太子,但是这时候却对身边人说,好好保护我的房子,如果皇上有了他的亲生儿子,我还是会回家的,在他进入后宫后,也是每天的去对皇帝进行朝拜。 宋英宗 仁宗去世,英宗和曹皇后的关系 在几年之后,这位仁宗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这时候曹皇后就拿出了,原来老皇帝的诏书,这样宋英宗就继承了位子。在刚刚登上皇帝之后,他发布了命令,把全天下的人来了次赦免,而且给这些官员都加了官位,对那些军队更是很好的给了奖励,本来他提出要为先皇守丧三年,这样就必须让身边的人来处理政务,谁知道宰相和大臣,对于他的做法表示不同意,万般无奈的他也只能收回自己的命令,在这之后他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让曹皇后回到朝堂上,来协助处理政务。本来这是个好事情,但是身边的这些人不断的说着双方的话语,由于他生病期间,让来处理国家知识,所以这些就不断的向曹太后说宋英宗的坏话,这时他们两个人之间,开始出现了隔阂。 宋英宗和大臣 手下的这些官员,也是为了缓和太后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所以就来到了曹皇后的宫殿里面,并且劝说她,你已经对先帝侍奉了这么多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非常贤德而又仁慈的人。现在自己从小抚养的儿子,当上了皇帝的位置,为什么两个人之间要过不去呢?他现在还是一个生病的人,你不要和他一般见识,不然的话很多人就会像民间的那些后妈一样,去谈论你们之间的事情。劝完了这位太后之后,他们又来到了宋英宗的面前说,在以前天下那些贤明的君王,也是非常多的,为什么人们对于却非常的称颂呢,这是因为他非常的孝顺,难道是因为其他的人,不会对自己的父母好吗,其实不是的,无论哪个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作为父母,如果出现了什么过错,做子女的也应该像以前一样。 这些人接着说,现在太后和皇帝之间出现了一些误会,但是过去她是个什么样的母亲,相信你也是很清楚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你只管像普通的儿子一样去孝顺母亲,在这之后对方也是不会亏待你的。在这样的劝诫之下,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变的缓和了许多,在这之后宋英宗的身体,也是逐渐的恢复健康,这时候曹太后就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到了这个样子的手中。 英宗的离世,以及对问题的处理 在这个时候朝堂上也有些人,对于宋英宗原来的父亲,想要给一个名分,但是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因为这个时候,老皇帝才刚刚过世两周年,他认为一定要等到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说这些事情。在这之后全国的很多范围内出现了一些灾情,而且南方的地区更是发生了洪水灾害,宋英宗在听说了之后,就派出了朝廷的官员,到地方上去救灾,先把那些河流全部给治理好了,还拿出国家的钱财,免费的发给老百姓。在这之后有人再一次提出了他亲生父亲的名分,但是他也按照国家的礼节来处理,把这件事情交给了官员们来做讨论,最后决定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当时的亲自写了两诏书,一份交给他,另一份就交给了曹太后来签字。 这样长达几个月的,一场宫廷讨论也就落下了帷幕,这时候宋英宗又想了一个好的计策,来平复这些官员内心不满的情绪,让国家的局势变得更加安稳,这时候有人就提出,可以将原来那几个提出不同意见的官员,分配到其他的地方上当官员,这样事情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几年之后宋英宗再次出现了身体的疾病,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只能立自己的大儿子为太子。而且他对于旧的礼仪也是想有些改动,甚至有一天对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按照国家的这些旧的条款来说,朝廷这这些官员的儿子,也是有机会娶上皇帝的女儿,那么这些高高在上的公主,会因为自己的身份高贵,不再尊敬公婆。这样和情理上也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在想件事情,怎么能够把这个关系解决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王朗是个如何样的人?
真的是被骂死的吗?王朗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并且能言善辩,靠一张嘴活活气死王朗,这也成了演义中的经典一幕。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这段故事的鬼畜视频,被诸葛亮所说的“厚颜无耻之人”给洗脑了。那在历史上,王朗真是一位厚颜无耻之人吗?实际上这只是杜撰出来的情节,王朗并非是被诸葛亮气死,这两人可能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王朗修为也并非是那种被激怒就难以控制情绪的人,想要了解王朗的为人,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是这样的,在诸葛亮招降了姜维,连下魏国三城后,魏国君主曹睿有点坐不住了,赶忙问手底下的一帮大臣们,谁可与诸葛匹夫一战,击退蜀军。魏蜀征战多年,都知道诸葛亮不好对付,所以此时谁出战谁倒霉。大臣们都一言不发,场面一度很尴尬。 就在这时,文绉绉的司徒王朗说话了(放心,他不是要请缨出战),他保举(坑)大将军出战诸葛亮,还说了一个让曹真无法推脱的理由——臣观先帝每用大将军曹真,所到必克。 一听这话,曹真当场就傻眼了,赶忙用“才疏智浅,不胜其职”来推脱。但王朗又发话了,说曹真身为社稷之臣,不可推辞,他还表示愿随曹真一起出征。 此时的王朗,可能早已把自己看做是、这样的大才了,但曹真就只能暗暗叫苦了,无奈之下,曹真只得拉上郭淮一起去对抗蜀军。 话说到了两军阵前,三人商议退敌之策,这时,王朗又发话了,他说自己一席话便可叫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对于王朗近期的多次发话,只有这次,让曹真很是高兴,等到两军相迎,曹真和郭淮压阵,王朗乘马而出,点名要与诸葛亮对话。 诸葛亮一看王朗这阵势,必是有备而来,自己也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果然,王朗一开口便说诸葛亮兴兵无名,还以“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来为曹魏政权正名,说曹魏是天命所归,而蜀汉之举属于“逆天理、背人情”,最后还不忘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王朗想必对于自己的这番说辞很是满意,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不仅没有倒戈,反而以“朽木、禽兽、之辈、之徒”反唇相讥。 诸葛亮还说王朗身为汉室老臣,不思安汉兴刘,却助逆贼,实在是天地不容,天下人都恨不得吃他的肉,死后也没有面目去见大汉的诸位。 听到这里,王朗气满胸膛,最终撞死于马下,诸葛亮轻松完胜。原本要一席话退敌的王朗却被诸葛亮反杀,不得不说,这样的王朗很逊色。而对于诸葛亮骂死王朗,后人还有赞诗一首:“兵马出,雄才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王朗彻底成了一个笑话,但话说回来,演义毕竟是演义,与正史往往有所出入,真实的王朗可没有这么逊。 1 博学有才,温恭孝义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人,从小聪明好学,师从当时的儒学大家杨赐。 在那个还没有的年代,官吏选拔几乎被世家大族所垄断,王朗却因通晓经书而官拜郎中,出任菑丘县长。但是出任县长没多久,自己的传业恩师杨赐就去世了。王朗得知恩师去世的消息后,毅然弃官,穿孝服居丧,为恩师守孝。 王朗此举让当地太守深为感动,于是向朝廷举荐王朗为孝廉,但是王朗以守孝之期未满为由拒绝了。 王朗守孝期满后,徐州刺史举察他为茂才,官拜徐州治中从事。当时在长安,关东有人起兵,王朗便与别驾等人以“春秋大义”进谏陶谦,派遣使者进京接受皇上的命令。 陶谦采纳了王朗等人的建议,天子对陶谦此举很是欣慰,于是授予陶谦安东将军,赵显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 2 儒雅正直,不卑不亢 王朗任会稽太守四年,移风易俗,施政得当,深得当地百戴。 建安元年,攻取会稽,王朗的下属们认为孙策所向披靡,会稽城很难守住,都劝王朗避其锋锐,弃城而逃。但王朗自认为自己身为汉吏,为皇上保住城邑是自己的职责,所以不纳众言,坚守城池。所向披靡的孙策数次渡水攻固陵,均被王朗击退。后在孙静的计策下,王朗才被孙策击败。 会稽失守后,王朗准备逃到交州,但是船出海到东冶时,遭到孙策追击,无奈之下只得投降。孙策因敬重王朗儒雅正直,且有名望,所以对他只是责问了几声,并未加害于他。他还派劝王朗为他效命,但王朗坚决不肯,孙策只得放了王朗。 王朗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处境困厄,。即便如此,他还是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做了很多有道义的事。 后向汉献帝上书征召王朗入朝为官,王朗从曲阿辗转江海,几年后才到了中原。曹操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曹操曾问王朗,孙策其人如何。王朗虽然被孙策打得落荒而逃,但他却公允正直,不在背后说人坏话,以豪杰评价孙策,还说孙策日后必成大器。 3 交锋诸葛,文坛盛事 正史中的王朗与诸葛亮确有交锋,但不像演义中的那样于两军阵前,而是通过书信往来。 据《志·许靖传》记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他曾写信规劝许靖等一帮蜀汉大臣归魏,但许靖等人却不予理睬。于是王朗纠集了华歆、等一帮魏国写作好手,联名向诸葛亮发起挑战。 信中以天意为主题,分析魏蜀两国之局势,其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其中萤火虫和月亮、腐草和鲜花等比喻也用得,令人叹服。 诸葛亮收到信后,也回了一篇为蜀汉正名的文章。文中以君臣伦理为切入点,严厉批评王朗等人身为汉臣,却助曹魏篡汉的不忠行为。层层分析,并得出只有汉室正统才能一统天下的结论。两方皆是逻辑清晰、文采斐然。 而王朗和诸葛亮的这次交锋被罗贯中写进了《》,于是便有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故事。 故事中王朗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将朝代更替归于天数轮回,认为天下之主历来都是有德者居之。所以,在王朗看来,“黄巾倡乱,造逆,傕、汜继虐;僭号于寿春,称雄于邺土;占据荆州,虎吞徐郡”这些都是大汉气数已尽的征兆,以此引出“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时下危局。 而诸葛亮认为造成此危局的原因,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即所谓“”。 单从这一方面来看,王朗可以说比诸葛亮看得开明,毕竟桓灵二帝确实非有德之君。 紧接着,王朗以两代君主的功绩来阐述曹魏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其中“扫清六合,,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颇为大气。而诸葛亮选择王朗汉室旧臣的身份予以回击,说他身为汉臣,“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这“一功一过”之间,难分胜负,所以接下来就需要拿实力来说话。王朗以“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劝诸葛亮倒戈来降。诸葛亮则以蜀汉正统的身份正出师之名,以“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反击王朗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一说。双方各有辩词,难分伯仲。 之后又有过多次这样的书信交锋,每次交锋,都堪称文坛盛况,不过最后都不了了之。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而王朗于同年去世,两人未曾谋面。 4 曹魏重臣,经学大家 王朗归魏后,深受曹魏集团的器重。曹操称魏王后,王朗执掌魏国律法,务在宽恕,罪疑从轻。 继魏王后,王朗右迁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当时魏国已征战三十余年,士兵疲敝、百姓赋重、民生多艰。王朗上书劝育民省刑,详细阐述了魏国国情,希望曹丕为魏国长远发展计,减轻刑狱、扶助幼弱,帮助人民休养生息,得到了曹丕的大力支持。 曹丕称帝后, 改御史大夫为司空,进封王朗为乐平乡侯。后王朗多有谏言,且多被采纳。他还曾将自己的职位让出,举贤任用。明帝即位后他升任司徒,位列三公。 王朗自归魏以后,前后事三位君主,皆对其颇为倚重。后与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庙庭。 不仅如此,作为一生致力经学研究的经学大家,他还校注了很多儒家经典,如《周易》《春秋》《孝经》《周官传》等。魏国朝廷还以王朗所著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的标准。曹丕更是以“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来评价王朗。 除此之外,王朗被后人所称道的还有他那独到的眼光。他选中司,将自己孙女王元姬许配给了的次子,二人生下了这位一统三国的开国皇帝。 到了这里,想必大家已经明白,这个在演义中被活活骂死的人,其一生却成就非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