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为什么说高拱是一个老愤青?高拱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说是一个老愤青?高拱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高拱是嘉靖、隆庆时大臣。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荐,拜文渊阁。

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

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

与谋,张居正与交好,冯保进谗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

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

高拱出身比较好,他们家世代为官。

作为“官N代”的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家庭的优渥也养成了他傲慢的性格,看谁不爽都敢喷,敢怼。

这样的性格自然容易得罪人,但是高拱是个精力特别旺盛的人,得罪了人也不怕,继续怼回去。

高拱喷过当时权倾天下的,怼过官场老狐狸徐阶,怼过首辅陈以勤,和大学士殷士儋肉搏。

有人曾经说过,看一个人有多厉害,你要去看他的对手是谁?同理你要看一个人有多能怼人,你要看他怼的人是谁。

看看高拱怼的人,就知道他在怼人方面成就有多高了。

在他面前什么王校长,小钢炮,统统不够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高拱的“愤青”史,额,奋斗史。

嘉靖时,严嵩手握大权,在朝堂上,百官多畏其权势,一些不要脸的官员每次见到他都恨不得跪舔,比较要脸的官员见到他也是小心翼翼。

当时大约只有高拱每次见到严嵩比较随意和傲慢。

然而这还不是重点,有一次高拱去严嵩家找严嵩,由于当时想来报严嵩大腿的人挺多的,严嵩的管家也见多了大官,看见高拱只是个五品的官员,也没把他当回事,爱理不理的叫高拱候着。

高拱平时就是眼睛长脑袋上的人物,在严嵩家受到一个下人的怠慢,心里好气,但是顾忌身份,没对一个下人发火。

后来严嵩出来迎接他,他故意大笑一声,严嵩见他突然大笑,心想难道我眼屎没擦干净?忙问他为何发笑。

高拱道“刚才看见大人出来,在场的官员都特别恭敬,不由得想起了的诗,“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

”” 此话一出,场面顿时极度尴尬,因为高拱把严嵩比作大鸡,把在场的官员都比作是小鸡,把所有的人都骂了一遍。

这时在场的一些官员表面上脸色很难看,心里却在狂笑道“有人要倒霉了,有人要倒霉了。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当朝首辅严嵩并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摸着高拱同志的头夸他真幽默。

这让现场的一些官员眼珠子掉了一地,以为自己见的是假严嵩。

这其中的缘由他们不明白,但是高拱却是明白的,高拱虽然傲慢,但绝对不是傻子,相反他很聪明,他看准了严嵩想拉拢他,不会轻易地和他闹翻。

后来,徐阶整垮了严嵩,成了当朝首辅,他很看重高拱,就提拔了高拱让他入阁。

徐阶本来以为自己这样做,高拱好歹会感谢自己,结果高拱完全不领情,进阁后处处和徐阶作对。

嘉靖时期,内阁值班室在寝宫旁边,方便皇帝随时召见,作为臣子谁不想离皇上近点,好揣摩皇帝心思,所以阁员们都争着住值班室。

刚开始,看到了觉得臣子们都很忠心,后来一想,都跑到值班室来,谁去处理内阁事务?让他们排班,留一个在值班室。

这时徐阶觉得自己是老资格,又是首辅,就说皇帝离不开自己,自己必须留。

听到这话,高拱就炸毛了,阴阳怪气地说:“您是老资格了,当然要留下来。

我这种小新人和芳,郭朴就只能去内阁处理事务。

”一听这话,徐阶脸皮再厚也挂不住了,。

但这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徐阶不是严嵩,连严嵩都被他玩死了,何况是高拱呢?很快高拱就倒霉了,被徐阶赶回老家去了。

但这事还是没有结束,因为高拱是个生命不息,怼人不止的王者愤青。

回到老家的他并没有消停,反而在积极活动,和一些大联络,不久徐阶自己退休走了,高拱马上就重新回到内阁了。

回到内阁后,高拱马上开始怼人大业,在他的挤兑下,当时的首辅陈以勤被迫退休。

听说陈以勤被迫退休后,另外一名内阁阁员殷士儋坐不住了,就去找高拱理论,结果说不过高拱,说不过怎么办,殷士儋是个直男,很直接,立马就动手了。

两位朝堂重臣就这样和街头的流氓一样不顾形象打了起来。

虽然不知道谁更吃亏,但最后应该算高拱赢,因为打完这一架后,殷士儋就自己走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怼人还是要选好对象,万一对方是个喜欢用拳头讲话的,你就和他讲道理,不要怼了。

高拱怼完殷士儋后还是没有消停,因为内格里还有一个资格比他老的李春芳,明朝惯例资格老的默认是首辅。

还好李春芳是个识相的老实人,一见高拱要搞事情了,马上就自己走了。

这时,内阁就剩下了新入阁的张居正和高拱的同乡郭朴。

这两个人一个没分量,一个和高拱穿一条裤子。

这下高拱终于手握大权了,按理来说应该消停了。

但高拱就是高拱,不一样的烟火,他觉得徐阶的退休生活太惬意了,就开始怼他。

这次他学聪明了,没有直接针对徐阶,因为徐阶虽然退休了,但故旧满朝廷,还有影响力。

于是他就用了一招借刀杀人,让去当刀子,因为他知道海瑞太正直了,不会因为徐阶提拔过他就网开一面。

于是趁着海瑞整顿田制整顿到徐阶家的机会,狠狠地修理了徐阶,让他的儿子去充军,还好徐阶的学生张居正保护了徐阶,才让高拱没有继续整徐阶。

再后来,怼人怼多了的高拱终于被太监冯保和张居正给赶下台去了。

虽然这不是他第一次被赶下台,但这次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赶下台后的高拱很郁闷,但还是没有放下自己的怼人大业,开始写书骂冯保和张居正,动不动就称张居正为荆人,骂冯保是阉竖,喷他们一脸。

总结高拱的一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也。

但是一个意外,让高拱最终走向了权力巅峰。

这个意外就是嘉靖31年(1552年),裕王开邸受经,高拱被选中,进府给裕王当老师。

其实给一个当老师,一看就是没路子的那种。

皇太子朱载壡死了2年,嘉靖没有重新立储,原因就是想立景王朱载圳。

所以裕王朱载垕的处境就微妙了,高拱用了9年的时间,培养了与裕王朱载垕深厚的感情,朱载垕非常依赖高拱。

人要是走运,谁都挡不住。

本来一个不受待见的藩王,谁也不曾想命运选择了他,景王朱载圳也死了。

那就剩下裕王朱载垕了,大明的储君不是他也是他了。

而陪着这个苦命的藩王熬出来的老师高拱,很快也迎来了自己的好运,高拱升,嘉靖将高拱诏入自己修道的地方直庐,并夸奖高拱青词写得好,还赐了飞鱼服。

嘉靖45年(1566年)3月,徐阶抛出橄榄枝,买高拱人情,举荐高拱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从此开始,高拱跟徐阶的矛盾开始爆发。

高拱仗着自己背后有朱载垕,他并没有买徐阶的人情,因为入阁此时对他来说,只是迟早的事情,并不需要给徐阶卖人情。

徐阶还有另一手棋,那就是在嘉靖43年(1564年)举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

这其实就不一样了,张居正虽然也是朱载垕的老师,但是再给朱载垕当老师的同时,还兼任了司业,这就意味着张居正即抓住上层背景,有抓住了即将进入官场的人脉资源。

于是隆庆元年,张居正也顺理成章入阁了。

从徐阶对张居正的这个安排,可以看出:第一,他已经意识到高拱将是他强大的对手;第二,他害怕高拱会像自己清算严嵩一样清算自己;第三,张居正能力不在高拱之下,而且是自己的学生,自己致仕以后,就得靠张居正周全了。

果然高拱一到内阁,就成了霸道总裁了,他的愤青劲上来,连徐阶都怼。

内阁就在嘉靖修炼的隔壁设了值班室,目的你懂的,第一时间聆听圣训,所以内阁的人削尖脑袋也要开值班。

但是谁敢跟徐阶抢啊,那可是斗倒严嵩的主。

所以高拱开怼了,“您是老资格了,当然要留下来。

我这种小新人和李春芳,郭朴就只能去内阁处理事务了。

” 结果很自然徐阶出离愤怒了,把高拱赶回家种地去了。

但是赶任的徐阶最终还是离休回家当大地主去了。

因为太监陈洪的提醒,朱载垕就很快想起了自己的高老师。

内阁按进阁的时间来排段位的,出去了再回来的,只能往后排。

但这对高拱无效,他的办法就是怼人,把人怼光,我就是老大。

首辅陈以勤被迫退休;直接动手打了殷士儋,把他打回家种地去了;吓跑新首辅李春芳;同乡郭朴立刻跪地喊老大;而张居正也是乖得不要不要的,表示首辅的位置天经地义留应该属于高拱高阁老的,是不容争辩的! 收拾完内阁,高拱开始清算“大贪污犯”徐阶,高拱的手段毒辣,让人。

他动用了海瑞去清算徐阶。

海瑞的耿直,令人跪喊“海阎王”,差点没要了徐阶的老命,结果硬是让徐阶的儿子去充军了。

徐阶送了三万两银子,向张居正求救。

高拱得到了消息,张居正被怼得魂不附体。

但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高拱竟然没有追究张居正,但是他犯了一个错,他把这个当做把柄动不动就去威胁张居正。

张居正之后就更装了。

但是很快朱载垕不行了,其实高拱的最大危机来了,但是高拱对此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他觉得我还是首辅,万历年幼,朱载垕这么信任自己,自己必然是顾命大臣。

还是张居正很快还是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如果没有了朱载垕,权力就转移到了十岁的万历身上,其实就是万历的母亲李皇后身上。

朱载垕喜欢高拱,万历和李皇后则未必。

所以必须要找盟友,很快张居正找到了自己最可靠的盟友冯保。

冯保对高拱是恨之入骨的,因为第一次自己隆庆元年提督兼管御马监。

当时司礼监缺一名掌印太监,按资历应由冯保升任,但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掌印司礼监。

等到陈洪罢职,高拱又推荐掌管尚膳监的孟冲补缺。

陈洪对你有恩,也就罢了。

后来你又弄个厨子是几个意思?于是冯保和张居正密议,达成共识,各取所需,一个要掌印太监的位子,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置。

这样一来,高拱傻眼了。

因为最终的批红盖章的权力斗集中到冯保手里了。

这就意味着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在请示冯保了。

而且冯保和张居正结成同盟。

自己相当于被排除出权力游戏了,虽然自己仍然是内阁首辅,辅政大臣。

高拱出离愤怒了,他口无遮拦,随心所欲。

结果因为“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而被搞倒!彻底没有机会再回到内阁。

不过高拱在任时,政绩还是非常好的。

虽然人缘不大好,但是功绩还是深得人心的。

冯保恨高拱不死,炮制了“王大臣”事件,想彻底搞死高拱,结果反而砸可自己的脚。

所以,在嘉靖45年到万历元年的内阁中,因为有了高拱,而变得不太平。

但是大明帝国因为有了高拱,而开始变得太平。

从人品而言,徐阶、张居正和冯保与高拱相差甚远。

但是党争政治中,只有赢家和输家,没有好人于坏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正史中完美的周瑜为什么遭后世狂贬?

在史书《志》里,陈寿对于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胸襟广阔。后与、、并称幼麟冢虎。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一起共同辅佐,执掌军政大事。消灭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吞并,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网络配图 周瑜去世,孙权他,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气度恢宏。孙策初亡,孙权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了。网络配图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到了,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首先是,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再就是,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最终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到了,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在这部为适应市民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在政治上,他,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心胸狭隘。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忌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网络配图 之后,罗贯中著的《》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纳降,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 而另一面,当遇到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关于诸葛:正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网络配图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档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叹息间,一定是满脸的泪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脸型为什么是月牙铲?本来那是后人误传!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