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样的帝王?明成祖朱棣生平简介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1360-1424年),第四子,生母为。

攻败侄儿建文帝后称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旧史家所说:“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

”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样,是个值个肯定的人物。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于北京,当时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的北部边境。

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

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

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而获得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使朱棣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

并屡次统帅诸将出征,威名大振。

到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镇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

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

朱棣竭力反对,当建文帝的矛头直指自己时。

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并援引《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

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

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僵持的形势下。

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他的一些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为清除建文余党采取了血腥的政策。

他首先下令清宫三日,杀死了皇宫中大部分的宫人、女官和。

接着,大肆虐杀不肯降服的建文帝旧臣。

齐泰、黄子澄先后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体)。

兵部尚书铁铉被捕后押到京城,见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辩不屈。

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

朱棣又命人当场将他一刀一刀地割死。

文学博士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宫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

几天后,朱棣命他为自己登极草拟诏书,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哭骂道:“要杀就杀,诏书我是绝不会写的。

”朱棣说:“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声说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

说完拾起笔写了几个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贼”,气得下令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和门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杀死。

对于愿意降服的建文帝旧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朱棣却又能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朱棣虽然对建文帝的削藩决定不满,但他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也决定削藩。

朱棣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

巩固了中央集权。

朱棣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

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成祖朱棣首创了等特务机构比西方的007机构还早了近五百年,但这也埋下了以后宦官专政的祸根。

明成祖朱棣派谴太监七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

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扬大明国威于海外。

同时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今),重修砖构。

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

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并重新修筑了砖构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长城。

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的编纂就足以证明。

《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

与满清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

而《四库全书》因为“”很力害,有很多内容被删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严重破坏。

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如此一本经典之集可惜在清末毁于英法联军。

明永乐十年以后,明成祖朱棣开始了御驾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

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御驾北征,五次亲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

公元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第五次北征,虽然他已65岁,且久病风痹,但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鞑靼军的踪影。

只利返程。

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并命传位于皇太子。

帝故还京后,被谥为孝文皇帝,葬北京昌平长陵。

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庙号太宗。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谥曰: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庙号成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后宫之乱采取的手段真够狠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永乐帝朱棣执意要迁都到北京的真相是什么

建立的时候 ,定都应天,就是现在的南京。朱元璋晚年曾经有意迁都北方,派太子到北方巡视,回来后,朱标不幸去世,此时朱元璋已到了暮年,也没有多余的精力,迁都的事情自然也就被搁置了。建文帝时期,发生了,迁都的问题无从谈起。即位之后,他宣布以南京为京师,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的营建北京的宫殿,从云南、四川、湖广等地调了大量名贵木材(金丝楠木),北京西山运来的名贵石头,到永乐十八年,宫殿全部修建完毕,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于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宣布迁都北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是,刚刚宣布迁都北京不久,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史书上有记载,有目击者看到这场大火足足烧了几天。苦心建造的宫殿,自然是心痛不已,但是更为心痛的是,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天降大火烧毁三大殿,乃是迁都北京有违天意所致。成祖大怒,立即处死萧仪,并责令大臣们跪在午门外辩论。朱棣还说,“彼,乌足以达英雄之略哉!”意思是说你们都是书生之见,怎么能理解我英雄的胸怀呢?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 那么到底朱棣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北京呢?大多数人认为有下面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叶落归根。他们说朱棣21岁开始,就藩北京,他在北京足足过了十六年,后来以此为根据地,发动靖难之役,挥兵南下,武力夺取了天下。那么由此可以看出,北京便是朱棣的兴旺之地,每个人都有叶落归根的思想,朱棣在北京足足生活了十六年,对北京有着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靖难时期的将士大多也来自于北京,他们都有思乡的情怀。所以,当他君临天下的时候,便想迁都北京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何况这里还是个兴旺之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天子守边。还有一些人认为,明朝当时最大的敌人还是北元,由于北京距离长城很近,明朝定都北京后,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北元。朱棣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的残余势力,从对元作战来看,北京在军事指挥上的优点是后方的南京无法比拟的。同时,天子戍边的气势,增加了朝廷上下抵抗外敌的决心。 《·地理志》中有记载,明成祖时期的大民疆域“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1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尽入版图。”朱棣迁都北京后,五征北漠,确实打残了北元的势力,扩大了明朝的疆土,但是我觉得朱棣迁都不仅仅因为这个,他心中一直有一个理想,那便是天下大同。他要先把自己域内的事情治理好,然后再建立一个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秩序。 朱棣的天下观 这国际秩序,在下西洋时,在朱棣带给世界各国国王的诏书中有说道,“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意思是说,凡是天地承载、罩着的地方,太阳、月亮照得着的地方,霜露所能够下得着的地方,当地的人民,无论老少,都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地生活,不至于流离失所,没有产业。因此,朱棣要派郑和带着诏书到你们各国去,希望大家一起遵守条约,“循礼安分,毋得违约,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意思是说,大家要按照规矩办事,不要乱闹,大国不可欺负小国,强国不可欺负小国,大家一起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幸福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天下观,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宽广的天下观啊!在后来的事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从永乐三年一直到宣德五年,二十几年的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明朝在跟各国交往的过程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总是给别人多一些,而索取的却少一些。朱元璋曾说:“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他说这些地方不起眼,我们没有必要攻取,我个人认为朱棣站的高度比朱元璋还要高很多,说强不能够凌弱,众不能暴寡,共享太平之福。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