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张天锡:唯一投降过两个国家的亡国君,安享晚年而终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3
唯一投降过两个国家的亡国君,在新朝屡次担任高官,安享晚年而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亡国之君的命运大都很不堪,不是死于非命,便是,在亡国后依然能保持荣耀者,简直是“”,而的亡国君便是其中的典型。

不仅如此,张天锡先后投降过两个国家,在亡国君群体堪称绝无仅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传奇人物。

前凉属于政权,强盛时割据凉州、西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向称藩,但第八任君主在位时,却一度称帝。

张天锡是前凉第十位君主,文王的幼子,桓王、凉帝张祚的异母弟。

张祚因昏暴被宗室大将张邕所杀后,张重华之子被拥立为王,张天锡则与张邕共同辅政。

不久,张天锡杀死张邕,独揽朝政大权。

随着权势和名望的攀升,张天锡逐渐滋生出篡逆之心。

升平七年(363年)闰八月,张天锡废杀张玄靓,随即自立为君。

张天锡后,前凉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不仅屡遭的进攻,而且在国内还有等人的叛乱,但张天锡对此却是不闻不问,每日里纵情于酒色之中,由此导致国事日非。

咸安六年(376年)夏,前秦派遣阎负、梁殊出使前凉,劝说张天锡投降,结果却被杀害。

苻坚闻讯后异常愤怒,随即派大将苟苌、等人率军征讨,前凉兵败如山倒,没多久便让进逼到姑臧城下。

张天锡见大势已去,便出城投降,随即被苟苌送往长安处置。

至此,立国75年的前凉灭亡。

因为先前杀死过前秦的使者,所以张天锡到达长安后非常恐惧,担心苻坚会杀掉他。

然而让张天锡倍感意外的是,苻坚非但没有要他的命,而且还进拜他为尚书,封归义侯,并赐予他一套上好的宅第。

此后7年间,张天锡在长安安心做官,渐渐地便忘却国耻家仇。

然而世事无常,就在张天锡准备终老长安之际,却因为一场战争改变志向。

原来苻坚在统一长江以北并占据益州后,并不满足于只在北方称孤道寡,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东晋身上,准备挥师渡江、混一南北。

正因如此,苻坚不顾皇室上下、忠直大臣们的集体反对,在太元八年(383年)率军八十万南征,意在消灭东晋。

此次南征,张天锡奉命随行,担任前锋官、阳平公苻融的征南司马。

秦军虽然人数远多于晋军,但因为号令不齐、军心涣散,再加上叛将朱序在背后制造谣言,结果在淝水一战中被击溃。

后,先前被前秦灭亡的国家纷纷复国,使得北方的局势异常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张天锡因为担心生命安全,便潜逃到东晋,乞求孝武帝和宰相收留。

孝武帝君臣鉴于张天锡的祖上效忠晋室、守土有功,不仅同意了他的避难申请,而且还恢复其西平郡公的爵位,并进拜他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张天锡少有文才、誉满远近,再加上颇受皇帝的恩遇,所以到达东晋之初,文武大臣们都竞相巴结、恭维他,过得是相当惬意(“天锡少有文才,流誉远近。

及归朝,甚被恩遇。

”见《·卷八十六》)。

然而等到会稽王(孝武帝之弟)执政后,却因为嫌弃张天锡是亡国俘虏,便率先开始排挤他,而善于揣测风向的官员们也竞相效仿,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尤其过分。

面对这种情况,张天锡倍感压抑,最终竟导致精神昏乱,每日里痴痴颠颠,备受同僚的排挤(“朝士以其国破身虏,多共毁之……后形神昏丧,虽处列位,不复被齿遇。

”引文同上)。

正当世人以为张天锡会在屈辱中完成人生谢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却改变了这种轨迹。

原来,司马道子执政期间胡作非为,逐渐引起权臣、荆州刺史的不满,后者因而起兵诛杀司马道子父子,并逼迫晋安帝退位。

桓玄篡位后,为了收拢人心,便把老迈昏聩的张天锡拉出来充门面,进拜他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

然而张天锡虽然官复原职,但根本不可能到凉州就任,只是个干领俸禄、不做实事的闲散官员,并且难以得到桓玄的信任。

正因如此,等到桓玄被东晋大将诛杀、晋安帝复位后,年老昏聩的张天锡只是被罢职,并没有得到追究。

义熙二年(406年),张天锡在建康病死,终年6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绣投降一代奸雄曹操后为什么又起了反心?张绣的结局是什么?

投降后为什么又起了反心?张绣的结局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本期的战争故事见于《》第十六回,发生在曹操进攻张绣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张绣、和胡车儿。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刘备被吕布赶出徐州后,来到许昌投靠曹操。

谋士荀彧建议曹操除掉刘备,但遭到的反对。

郭嘉认为,一旦除掉刘备,曹操将背负害贤的恶名,对争取天下智谋之士加盟曹操阵营不利。

最终,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任命刘备为豫州牧,并拨给刘备三千兵马到豫州上任。

没过多久,曹操得知张绣暗中与刘表勾结,屯兵宛城,企图向许昌发动进攻。

曹操大怒,立即率十五万兵马征召张绣。

得知曹操亲自率兵前来,张绣的谋士贾诩认为曹操,张绣不是对手,建议张绣向曹操投降。

次日,贾诩便与张绣一起来到曹操军营投降。

过了数日,曹操因与张绣的婶娘有染,引发张绣的愤怒,与贾诩一起密谋除掉曹操。

按照贾诩提出的计策,张绣借口军中逃往将士增多,请求将自己的军中驻扎在曹操的中军附近。

曹操不明真相,满口应允。

为了保证叛乱计划的顺利实施,张绣又命偏将胡车儿与典韦饮酒,将其灌醉,以便消除来自典韦的威胁。

张绣与贾诩的计策果然成功。

当晚,曹操营寨突然火起。

被胡车儿灌醉的典韦在慌乱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兵器——双戟。

此时,叛军,杀向曹操居住的营寨。

典韦拼死挡住寨门,与叛军搏斗,重伤而亡。

曹操在逃跑途中陷入困境。

长子将自己的战马给曹操,自己步行逃跑,被叛军所杀。

最终,和等将领陆续赶到,令曹操。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曹操与张绣之间的较量,在历史上确有发生,也被称为“淯水之战”。

不过,事情的起因并非是张绣与刘表勾结,企图进攻许昌,而是曹操为了保证许昌的安全主动向张绣发动的进攻。

此战的发生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

曹操为什么要主动进攻张绣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张绣这支割据势力背后的支持者是荆州牧刘表。

刘表与属于同一阵营,与曹操关系紧张。

曹操若想与袁绍展开战略决战、统一北方地区,就必须解决张绣这个后顾之忧,否则将面临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

其次,张绣所盘踞的淯水地区,距离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很近,对许昌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曹操下定决心在与袁绍决战前先拔掉张绣这颗钉子。

不过,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亲自率军对阵张绣时,张绣的谋士贾诩便说服了张绣,令张绣不战而降,来自张绣的威胁就这样突然烟消云散。

曹操,既没有将张绣前往自己的地盘加以监视和控制,也没有就地对张绣所部进行整编,而是做了两件糊涂事。

首先,曹操看上了张济的婶娘并与之有染,此举令张绣非常不满;其次,曹操又打起了拉拢张济心腹胡车儿的念头。

《张绣传》注引《傅子》载:“绣有所亲胡车儿,勇冠其军。

太祖爱其骁健,手以金与之。

”此举又令张绣怀疑曹操是想借刀杀人除掉自己。

两个事件同时发生,令张绣觉得曹操并非真心招降自己,而是想借机将自己除掉。

因此,张绣与谋士贾诩密谋,打算起兵与曹操对抗。

而曹操得知张绣再生反意后,也“密有杀绣之计”。

事态变得逐渐恶化。

此时,谋士贾诩为张绣出了一个计策,导致了典韦及曹昂的被杀。

《三国志张绣传》注引《吴书》载:“(张绣)乞徙军就高道,道由太祖屯中……绣乃严兵入屯,掩太祖。

太祖不备,故败。

”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胡车儿盗取典韦双戟的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

据《三国志典韦传》载:“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

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

”从这段记载来看,张绣发动偷袭后,典韦为掩护曹操安全撤退拼死抵抗,用的就是自己擅长的兵器——长戟。

作者之所以这样虚构,大概是为了突出典韦的神勇形象。

但由于小说的描述,胡车儿也背上了害死典韦的黑锅。

淯水之战令曹操损失惨重,不仅猛将典韦阵亡,连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

此战还引发了两个结果,一是曹操的夫人与曹操彻底决裂,二是为张绣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虽然在两年后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度投降了曹操并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但其子却对张绣在此战中害死自己的兄长曹昂耿耿于怀。

《三国志张绣传》注引《魏略》载,在一场公开场合中,曹丕当众呵斥张绣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惊恐不已,回到家中后自尽。

可以这么说,这一事件不仅对曹操及其家人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同时也成了张绣自尽的根本原因。

唯一受益的则是张绣的谋士贾诩。

贾诩两次劝说张绣投降,赢得了曹操的欣赏和信任。

从此,贾诩在曹魏集团平步青云。

至于引发曹、张反目原因之一的胡车儿经此一役后却突然无影无踪,也不知道他的结局究竟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城内有数万的兵马 为什么刘禅面对一小支部队就投降了呢

还不知道:为何在一小支部队面前投降了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景耀六年,经过多年的,认为伐蜀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派镇西将军钟会和邓艾兴兵入川,攻打蜀国。

蜀国大将军率军死守剑阁,将魏军主力阻挡于剑阁天险之外。

但邓艾“”,率精兵绕道阴平,直逼成都。

刘禅命之子,率成都留守兵力全力阻击邓艾。

在取得首胜后,诸葛瞻不听劝告,放弃险要之地,想一鼓作气,击败邓艾,最后战死绵竹。

邓艾,兵临成都城下。

(刘禅剧照) 刘禅打开城门,将40余年的蜀汉政权拱手交给,由此,蜀国彻底灭亡。

有人说,成都此时内有数万兵马,外有强援将至,刘禅为何要开城投降呢? 首先说城内的数万兵马。

当邓艾兵至涪州时,刘禅已将留守成都的军队悉数交予诸葛瞻,大部分已战死绵竹。

即使城内仍有余兵,也多为府兵家丁,抑或老弱病残之人。

再说各路援军。

当时刘禅也曾向东吴求救,派出了丁封、孙异等救蜀。

但东吴虽在面上和蜀汉是盟军,但此时未必全力相救,它知道自己就是魏国下一个目标。

他定会保存实力,不会为了蜀汉轻易冒险。

此时的蜀国,全部指望都在姜维身上,此时的姜维已退守剑阁,被魏国大军所困。

如果姜维放弃剑阁,全力回援成都,蜀国将变得门户洞开、一马平川。

(姜维) 其它几路兵马,如南中的霍弋等,一则路途遥远,。

二则刘禅判断失误,早已下令霍弋按兵不动。

此时,成都陷入了无兵可用,无将可调的境地。

当然,刘禅还可以“君王死社稷”,宁死不降而千古留名。

但他最终选择了投降。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 首先,谯周起了关键作用。

谯周何许人也?谯周是益州人,儒学大家,大名鼎鼎的《志》作者陈寿之师,激进的反战人士。

究竟是投靠东吴还是逃往南中,抑或拼死抗争。

当蜀臣,一筹莫展时,谯周站出来说:“应该投降魏国。

” 谯周说,不能投奔东吴,“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

”意思是说,投奔东吴只能称臣。

既然都是称臣,那为什么不投降强大的魏国呢?“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东吴迟早也是魏国的囊中之物,难道还要再降一次,受第二次辱? 谯周又说,南中也不能去,“群小之心,无一可保”。

当下的局势,难保大家都同心。

如果南中的将领闹事,或者朝臣叛乱,最终的结局会怎样呢? 其次,魏国强势,蜀国孱弱。

(谯周) 蜀国多年北伐,连年征战,劳民伤财,国库早已空虚。

而魏国在发动高平陵政变后,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日渐强盛,战略物资充沛;蜀国地小人少,魏国人数可达蜀国的10倍;蜀国大将凋零,仅靠姜维独立苦撑。

而魏国人才济济,良将如云。

再次,蜀国朝政已趋于腐败。

蜀国后期,刘禅重用宦官,任其把持朝政,打击排挤姜维,朝臣多有怨言。

特别是在魏国伐蜀之初,姜维已经洞悉了魏国的阴谋,上表刘禅,需早做防备。

但黄皓居然按下奏表,蜀汉君臣都不知道,导致蜀国仓皇应战。

第四,刘禅懦弱。

“”就是关于刘禅的典故。

这样的一位君王,亡国是迟早的事。

对于蜀地百姓来说,在魏国的统治下,生活也许会更富足。

最终,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安乐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对于整个中国历史而言,蜀国的投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加快了三国的统一历程,消弭了战争,造福了百姓,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