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刘贺为什么会被废?他被废掉后说了什么话?

时间:2025-03-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被废掉后说的那六个字是啥意思?最后为什么要哭着告别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大家都说后汉年间的很牛,因为董卓能够废掉汉少帝而立,董卓都留下了千古骂名。

但是董卓会觉得很委屈:我的干的事都是跟老前辈霍光学的,为啥霍光成了“千古忠臣”,我们却成了乱国之贼?这也怪不得董卓和喊冤,因为霍光做的事情比董卓和曹操还霸气——把变成了大汉天子,又把大汉天子变成了,被霍光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叫刘贺,现在提起刘贺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海昏侯,那几乎是家喻户晓,因为太有名了。

我们来看几段正史资料,就会发现历史该有多么惊人的相似。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董卓废立皇帝,当时是“因集议废立,百僚大会,卓乃奋首而言: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虽然“坐者震动……公卿以下莫敢对”,但也有尚书卢植这样的人站出来表示反对,气得董卓只好散会,第二天搬出老,才“矫诏”废了汉少帝。

再来看霍光废掉昌邑王刘贺之前的准备工作,《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先是跟自己的亲信密谋(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然后又把田延年加了个给事中(这可不是明清时期的言官,而是仅次于中常侍的要职)的官衔,让他联络车骑将军。

然后霍光遂召丞相御史将军等百官到开会商议废掉昌邑王刘贺——当时的昌邑王刘贺还是大汉皇帝,霍光直接问:“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名为问话,实际上已经给会议定了调子。

于是“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接下来最吓人的一幕出现了,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 这样看来,董卓那一套就是跟霍光学的,不同的地方是董卓面前站着一个反对派卢植,而霍光身后站着一个杀气腾腾的支持者田延年。

霍光废掉昌邑王刘贺是“有道理”的,现在的人也相信刘贺在位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可是翻遍了史料,只找到了这样一句话:“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这些事情有哪些是荒唐的又有哪些是应该做的,没有明确说法。

其实当初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广陵王在弟弟汉昭帝死后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昭帝无子),但是却因为“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而落选,可见霍光是对刘侯王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的,但是却为什么要选这个不靠谱的昌邑王刘贺?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令人了。

昌邑王刘贺在霍光宣布完他的“罪状”之后说了一句话:“我听说如果天子有七个诤臣,即使无道也不会丢了天下。

”霍光没有回答而是扯开话题:“皇太后已经下诏把你废了,你还是啥天子?”要知道,这个“掌握废立之权”的上官太后还是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小姑娘,而且是霍光的外孙女。

刘贺一见没有道理可讲,只好自我解嘲地说了六个字:“愚戆不任汉事。

”然后上车扬长而去,霍光居然亲自护送刘贺回到了封地,千叮咛万嘱咐一番之后,“光涕泣而去”。

到现在笔者也没闹明白刘贺被废掉后说的那六个字是啥意思,更不知道霍光为什么哭着告别。

“愚戆不任汉事”是不是后悔自己操之过急干的事情太多了?而霍光的眼泪,莫非是心存愧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嬴政所建的大秦帝国为究竟为什么迅速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平六国,“帝国”体制开创性的确立于华夏大地,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吞灭六国的嬴政并没有满足于此,紧接着,五十万秦国大军开往岭南,广东、广西、福建,以及西南夷广泛分布的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均首次纳入中原政权的版图之中。率领三十万秦军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并越过阴山深入草原,给匈奴以沉重打击。 勇武的草原之王们仓皇的北逃,终秦一世,令匈奴人垂涎的富庶中原成为了他们 眼中的星斗——虽是美好却可望而不可及。 匈奴北逃后,嬴政停止了征伐的脚步,在北部边塞构筑长达万里的长城,之所以如此,并非秦帝国无力征服,而是华夏目光所及之处,富饶肥沃的土地皆已被征服,其余的只不过是丝毫不值得垂青的穷乡僻壤罢了。 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壮举,嬴政意气风发地展望未来:朕的江山要一世二世以至万世。在的心中,秦国已经存在了六百年,自己建立的秦帝国国运的千秋万世也应是“情理之中”。网络配图 然而历史以公允无情的现实回击了嬴政的傲慢,他死后的次年,帝国便烽烟四起,他死后三年,、的军队先后入主咸阳,秦帝国仅存区区15年便轰然倒塌。我们不得不追问,秦帝国是如此的强大,拥有者多达百万的虎狼之师,为何只存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便轰然倒塌?为何说秦始皇是秦国灭亡的真正元凶? 笔者也曾听过与“秦帝国因嬴政而亡”看似雷同却其实有着本质不同的论调,诸如“亡于”、“之亡实因” 等等,为何说有着本质不同呢,这种言论乍一看洞察感十足,实则是看似聪明的“疯言”,刘秀、朱棣距汉、明之亡两百多年之遥。 一个王朝的灭亡因素是极为复杂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言论实际上是思维惰性的产物,我曾这般回应过:华夏之亡实因轩辕,人类之亡实因蓝藻,宇宙亡于137亿年前之大爆炸。哈哈,以上就当笑话,有些跑题,咱们回归正题,强大的秦帝国为何迅速陨落? 在笔者看来,秦帝国的灭亡实际上是一次“人性的胜利”。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看它是否能够持续繁荣昌盛的一个关键参考点在于 这个国家、民族的普通大众是否具有活力,而并非这个国家的政府有多强的军队和警察组织。 苏联曾兴盛一时,全球两霸之一,世界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武力昌盛, 威势凛然,却一夕之间分崩离析,根本原因在于这个体制是恐怖的,整个社会的声音都噤若寒蝉,普罗大众的思想意识备受压抑。人民充满活力则国家必然充满活 力,当一个国家的“屌丝”们都满怀奋发之心时,这个国家的未来无疑是明亮宽广的。网络配图 而嬴政恰恰犯了这个致命错误,他的施政理念中,严重缺乏“人性”,甚至于将人文关怀视作仇敌。 他将整个帝国当做了一架冰冷的机器,在这个机械体系中,社会底层的人民只能做没有情感的螺丝钉,“”傲立于金字塔顶端,驾驭着一切,不仅普通百姓,哪怕是体制内的高官勋贵,也只是食君之禄的臣仆,整个国家都要以皇帝的意识为核心。 将追求“仁、礼”的儒家、追求“大同兼爱”的墨家等有独立意识的诸子百家们视作恨不能挫骨扬灰的仇雠,人民只能学习医学、农学等技术类的学说,“耕 战”从一出生便成为了底层人民的主要生活内容,这样的社会体制之下,底层人民注定是压抑的,应有的人性活力无时无刻不被压制,纵然政府拥有再过强大的军事 力量,也只是坐在火山口上。 当然,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也很容易看到六国贵族旧势力在推翻暴秦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说的灭亡就是简单的六国复辟。 亡国旧势力固然是隐患,假若说秦帝国施行的是仁政,没有底层人民的追随顺应,那么纵然旧贵族们再过不满也难以成事,要知道,在反抗暴秦的整个过程中,是这样的屌丝们率先,当反秦大潮涌起时,六国旧贵族才得以抓住时机起事反秦的,而并非六国旧贵族们率先起兵抗秦接着人民响应追随。 在秦亡汉兴之后,皇帝换成了屌丝出身的刘邦,而诸如等这些秦国底层平民均封王封侯,他们在新建政治权利格局中较之曾经尊贵的旧贵族王子王孙们无疑更具分配优势,“功”与“劳”是对等的,这充分显露出秦帝国的致命失误在于缺乏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 人民是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机的情感人,绝非嬴政建构的冰冷机械组织中无情感意识的工蚁。所以当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时,秦帝国的寿命事实上已然终结。网络配图 人类数千年的无数王朝兴衰故事,已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什么组织、没有什么政党、没有什么政权江山能千秋万世、永存不灭,一个优秀的政权的根本目标应是为人民谋福祉,而并非追求政权统治的稳固与否。 当千百年后,“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后辈们能真切的肯定某个历史时期政权的历史作用,这才是这个政权最有意义的价值,将政权统治的稳定当作根本无疑是舍本逐末,望有司思之。同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声呐喊,在人类整个历史中始终回荡,作为普罗大众的 诸君,也当时时思之。 如今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机遇无处不在,只看是否去主动把握,当社会的底层平民充满活力,当屌丝们进阶上层改变命运的意志,那 么可以说,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然走上了宽广坦途。“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曾说过“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会好的超出想象”这句话我是十分赞同的,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未来就在眼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一代枭雄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只喜欢女俘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