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三戒” 开创“仁政”清明王朝,“文以靖国” 营造中国“文治盛世”,“建隆之治”令人感叹! 在一个以数千年文明传承著称,尊孔攘儒呈现周期性规律交替的国家,在一个谈经论道不时就兴盛,佛、道、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度,作为安身立命的知识分子,无论你是潜心研究作学问,还是一心只为稻梁谋,抑或热衷于不甘寂寞哗众取宠,你都免不了要时时刻刻面对历史,走进历史、穿越历史。
作为文史爱好者的我,在或浅或深的阅读史书中,却钟情于,每每遥思绵绵。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像前中期那样,涌现出一种令历史有些眩目的现象——众多文坛巨匠们前仆后继地跻身于最高权柄中枢,用极大的热情推行变法改革,又在短暂的改革跌宕起伏、反复中命运大起大落,上演一部慷慨激昂、的历史大剧。
、、、、、司马光……这一个在文学史上至今仍振聋发聩熠熠闪光的名字,不但个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创作的诗词歌赋、经典著作,而且在力图治国安邦变法图强中,也是各露千秋峥嵘。
然而他们又无不以闪亮登场黯然退场而告别历史舞台,从而给无数后人留下念千古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感叹! 但是你只要仔细看一下这些改革家的下场命运——均得善终,这又令你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网络配图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有段话很有名,现在屡屡为宋朝鼎盛之说引用,即“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且不说文化巅峰宋词之婉约优美,久负盛名,就是书画艺术,只要看一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就印证了这个盛世是如何繁荣富强的。
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曾评价“宋朝”。
营造这个盛世的,就是开国赵匡胤。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检点赵匡胤踢开那仅有七岁的侄皇帝,自己披上皇袍。
建立宋朝后,为传承、巩固家天下计,首创“”的和平演变模式,把握有重兵之权的将领全部解职。
一方面鼓励他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另一方面倡导和表彰沉湎隐逸之风。
有最高帝王的教诲和示范,再加上老庄之学和佛学禅理早已流行于世,何愁不迎来明日复明日、今昔是何年的岁月? 武将们热衷在中们养妾成风,沉湎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境地,文人士大夫们洋洋得意在勾栏瓦肆中和歌伎名伶们填词作曲、笙歌笛舞、唱酬做答、。
宋词有中国历史上脂粉气息最浓的词曲,以为代表的文人们在灯红酒绿的忘忧乡梦游国里,把这种气息诠释到了极致: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典型的诠释了这个虽然偏安却始终浸淫在灯红酒绿的王朝繁荣的景象。
赵匡胤几杯美酒加劝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历朝武将专军篡权的难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赵匡胤虽是一员武将出身,却极喜爱读书,常手不释卷。
他深有体会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对于读书不多的文臣武将,赵匡胤也总是鼓励他们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以“治天下”的。
赵匡胤用人不问资历。
他时常命令臣下要注意选拔有才能而缺少资历的人担当重任;自己也随时留心内外百官,见谁有什么长处和才能,都暗暗地记在本子上。
每当官位出缺,他就翻阅本子,选用适当的人去担任。
这又使臣下都致力于读书提高自己。
最高统治者以身作则,举国上行下效。
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
一举铲平了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
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崇士大夫,完善,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之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对外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正值55岁盛年的赵匡胤突然死亡,留下“”的历史疑案。
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他们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圣外王的教诲,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传统的修、齐、治、平是他们的理想。
在天下发生大动乱、社会即将发生大变革时,士大夫们一定会站出来,有所作为。
这也是为中国封建历史一再证明了的。
在宋朝,出身于低贱农民家庭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之所以敢于投身于改革,朝廷一贯制的宽松敢言政策是保障机制。

作为最早认识到朝代隐患而具有远见卓识的代表人物,作为当时急欲奋起扭转这种局势的士大夫,他们这些从青年时期就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非凡人物,待进入到官僚阶层后,就接连上书给皇帝,洋洋万言尽为革除天下弊端奋起改革的疾呼。
网络配图 “范仲淹庆历新政”“”在历经重重困厄后,由于触及了众多保守官僚的切身利益,加上昏庸无道的皇帝醉心于花前月下,本来就不想求什么进取找什么麻烦,短短数年,这些轰轰烈烈的变法即告失败。
他们辞别官场后,仍顽强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兼济精神,实在令宋朝永远在史上熠熠生辉! 具有超凡才能政治家的王安石变法,他最大历史贡献并不是曾设立过十余条改变社会管理方式的法,关键在于他信奉和坚持的变法中代表那个时代最强音的“三不足”无畏之精神、信念,“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喊声集中体现了王安石超人的胆识和变法的精髓,如黑暗长空划过一道闪电惊雷留下气贯长虹之势,其远见卓识其后历代改革者无一超越。
梁《》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
《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虽然变法失败他不得不辞职,但他却能全身而退,隐居金陵半山园终老。
知识分子独善其身,无非要有三个空间:生活空间、学术空间、政治空间。
即便类似庆元党禁那样的黑暗时期,这三个条件也仍然具备。
在籍士大夫官僚即便不在朝任职,也能保持起码的生活空间,国家权力没有取缔书院,知识分子仍留有一定的学术空间。
网络配图 国家权力尽管可以流放知识分子中的反对派,但不是在监狱中囚禁、从肉体上消灭他们,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祖宗家法,在为知识分子预留政治空间这点上,宋朝与其他朝代相比。
其开国统治眼光无疑是长远清明的。
穿越宋朝,感慨其政治文明营造辉煌的物质文明。
除了公元前4世纪的公孙鞅在渭河流域策动的那场令处于草昧状态的秦王国一朝而霸、天下重归一统的变法外,历史上的变法多是失败的,尤其是中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戊戌维新的失败,令后世。
只要这两个变法中的一个取得成功,今天的中国或将是无与伦比的世界强国。
穿越宋朝,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恭帝司马德文为什么欣然禅让?有何真相
“禅让”是儒家学说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不过,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土的《竹书纪年》残简,却证明 “禅让”纯粹是虚伪的政治榜样。一句“昔尧德衰,为舜所囚”,道明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温情脉脉的禅让,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篡权夺位。 晋恭帝 “禅让”这个词儿,能带给人们对大同世界的憧憬,也能给自己的僭越披上一层遮人耳目的外衣。 取代东晋建宋,就演出了这样一出禅让大戏。这一次,禅位的东晋恭帝既没有密谋绝地反击,也没有丝毫怨天尤人,而是“欣然”草诏,没有一丝儿的犹豫和怨恨。是什么使得司马德文心甘情愿地放弃崇高地位的呢?这还得从他的哥哥晋安帝的遭遇说起。 晋安帝其实是个傻子,“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一个傻子竟然有板有眼地做了23年的,不过是权势重臣的傀儡而已。 司马德文倒是颇为聪慧,可打从十多岁起,他耳闻目睹的就不是皇权的唯我独尊,而是权臣弄政、朝纲倾覆。先是司马元显和的权倾朝野、,接着是篡位、傻皇帝被挟持颠沛流离,等到刘裕平定了叛乱,他想做皇上的心思就更是“公开的秘密”了。 安帝时,刘裕早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练过皇上降旨封赐、自己上表辞封、皇上再次降旨封赏的大戏。这一切,司马德文都看在眼里。安帝是个真傻子,他可不是,他知道正式演出的那一天就要到来。所以他埋首于义理之中,曾“铸货千万,造丈六金像,亲于瓦官寺迎之,步从十许里”,以求心理上的安宁。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刘裕竟然将这出大戏的主角安排给了他。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间曾有“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刘裕迷信,就派人勒死了傻皇帝,让司马德文继承了皇位,以应“二帝”之说。 这一年,司马德文34岁。在这之前,他曾竭力讨好刘裕,身为大司马的他在时甚至主动请缨,甘为前驱,“行戎路,修敬山陵”。如果没有“二帝”之说,保不准他真的能小心翼翼地谋取了此残生的机会。可现在,他躲不开了。 两年后,刘裕派心腹傅亮劝司马德文禅位。诏书自然是写好了的,照抄即可。早就且的司马德文“欣然谓左右曰:‘久已失之,今复何恨。’” 于是在红纸上将诏书抄写一遍,头也不回地做他的零陵王去了。 不过,身怀忌惮之心的刘裕还是没有放过他,一年后,派士兵翻墙而入,将他杀死在秣陵的府邸。 一个靠刀把子和权术与阴谋起家的新政权诞生了,可透过司马德文“欣然禅位”这层窗户纸,我们看到历史并没有在这里获得新生,反而是一头撞进了充满暴戾之气的巨大漩涡——政权频繁更迭、政治黑暗、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的南朝近170年的历史大幕由此拉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徽宗:端午节出生的一位倒霉帝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节,在古时候的这一天,全国家家户户都贴上钟馗像,挂上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所以这一切不是为了纪念或者,而是出于迷信的目的——避邪。因为在先秦时代,民间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碰上五日就如同西方人认为的十三日碰上星期五,绝对是超级无敌倒霉的日子。譬如在《春秋》中《仲夏记》一章里,就明文规定人们在整整一个五月里要禁欲、斋戒,过着苦行僧的日子,再比如《大戴礼》中记述道“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网络配图 既然五月初五是个晦气的日子,那么这天出生的人也一定是个晦气的人,比如历史上着名的之一的,出生的日子不早不晚,就是五月初五,所以他的父亲就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还有东晋的大将军王镇恶,因为五月初五出生,爷爷就给他取名为“镇恶”。从以上两位日后的经历来看,端午节是毒月恶日的说法纯属胡扯,但在另一位这天出生的历史名人身上,端午节结结实实地成了倒霉日,而且跟着倒霉的还有整个大宋王朝。这个就是宋徽宗。 宋徽宗出生的时候因为是五月初五,所以他的老爹为了赶走晦气,就把他送到宫外寄养。哄自己入睡的不是亲娘,教自己说话的不是亲爹,宋徽宗的童年可想而知是多么痛苦。等到长大一些的时候,他才被接回了宫里。作为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按常理除非前面的十一个哥哥全部都死了,否则皇位是绝对轮不到他的。然而,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晦气太大,哥哥年纪轻轻就死了,经过一番策谋,让他接过了大山,成为第八任皇帝。这位狗年出生的皇帝,为了让晦气远离自己,刚坐上皇位就下令全国不能吃狗肉,于是香喷喷的狗肉从此便撤下了大宋百姓的餐桌。此外,他还睁着眼说瞎话,硬说自己是十月十日出生的,也不怕后人说他是怪胎,在娘胎里呆了十五个月。网络配图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即使是古代最好的职业——皇帝,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比如天生是做木匠的料,天生是写诗普词的好手,但这二位却偏偏都做了皇帝,结果不是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就是丢了江山又赔夫人。宋徽宗身上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若论诗词歌赋,婉约词写得直追,若论书法,楷书、草书不在话下,而且自创一派“瘦金体”,若论水墨丹青,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样样都是小菜一碟。如果没做皇帝,估计宋徽宗会是青史留名的一代国学大师,然而,他却偏偏入错了行,做了不该做的职业——皇帝。 他在位期间,重用、、、杨戬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建立专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处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以营造延福宫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称“”,大建宫观,并设道官二十六阶,发给道士俸禄。经过这么轮番折腾,终于爆发了方腊、宋江等领导的民变,虽然都被镇压,但是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与金朝订立盟约,夹攻辽国。宣和七年,即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大举南侵,金军统帅宗望统领的东路军在北宋叛将郭药师引导下,直取汴京。宋徽宗接报,连忙下令取消花石纲,下《罪己诏》,承认了自己的一些过错,想以此挽回民心。金兵,逼近汴京。网络配图 徽宗又怕又急,拉着一个大臣的手说:“没想到金国人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了喉咙,昏倒在床前。被救醒后,他伸手要纸和笔,写了“传位于皇太子”几个字。12月,他宣布退位,自称“太上皇”,让位于子赵桓(钦宗),带着蔡京、童贯等贼臣,借口烧香仓皇逃往安徽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第二年4月,围攻汴京的金兵被击退北返,宋徽宗才回到汴京。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年间,史称“靖康之耻”。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宋徽宗在被押送的途中,受尽了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被金将强行索去。 在途经燕山府的时候,宋徽宗正好碰上自己的生日——端午节,然而他并没有收到金国送他的生日蛋糕,而是收到一份羞辱。端午节是金国举行射柳、打马球盛会的日子,宋徽宗被请去参观马球赛。谁知看过金军官兵的马球赛之后,金军的元帅却请宋徽宗写一首捧场诗,宋徽宗无可奈何,只能提笔应付,写下“锦袍骏马晓棚分,一点星驰百骑奔。夺得头筹须正过,无令绰拨入斜门”。宋徽宗诗中说的正过、斜门,都是马球场上的术语,明里是说,争取头筹应该争抢球子以大打射门,不要以偷袭的方式斜拨入门,诗中暗藏的含意则需各自理解了。这个以观赏女子打马球为的皇帝,得到了如此下场,也算是可悲的了。接着,到金国都城后,宋徽宗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阿骨打的庙宇,意为金帝向祖先献俘。尔后,宋徽宗被金帝辱封为昏德侯,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后又被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囚禁。囚禁期间,宋徽宗受尽精神折磨,写下了许多悔恨、哀怨,凄凉的诗句,其中一首诗网络配图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不过宋徽宗毕竟是昏君,他的悔恨也必然要打折扣的,总是哀叹“社稷山河都为大臣所误”,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的昏庸奢侈才导致了亡国和自己成为阶下囚的结局。公元1127年7月,宋徽宗派臣子曹勋从金偷偷逃到,行前交给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写着“你(宋高宗)快来援救父母。”宋徽宗将这几个字出示给周围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着叮咛曹勋,切记要转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说着取出白纱手帕拭泪,尔后将手帕也交给曹勋说:“让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国而哀痛泪下的情景。”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庙号徽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