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甘罗12岁成宰相为什么后来却消失不见了?甘罗去哪里了?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甘罗12岁成宰相为何后来却消失不见了?甘罗去哪里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甘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甘罗12岁当宰相(上卿)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年少有为最经典的典故。

也成为很多家长用来教育自己孩子,激励自己孩子要努力学习,出名要趁早,少年有为的一个鲜活的教材。

(甘罗剧照) 不过,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

甘罗确实12岁就当了宰相,但是,此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了甘罗的记载。

要知道,甘罗当的可不是小官,而是宰相,而且是堂堂秦国的宰相。

这样一个人,如果此后有所作为的话,必定是历史浓墨重彩描写的对象。

可是,此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了甘罗的记载,这说明了什么呢?甘罗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第一种可能,甘罗当宰相后不久就夭折了。

这种可能也不是不存在,毕竟那时候的史书,包括《》这些,所要记载的事情很多,不大可能把甘罗夭折这样的事情记下来。

自古就有“人早慧而不寿”的说法。

就是说,上天给予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给了你一个聪明的脑袋,必然在寿命上对你进行缩减。

甘罗既然12岁就当了宰相,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

那么,他在寿命上必然不会太长。

不过,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似乎并不可信。

(吕不韦剧照) 第二种可能,甘罗跟着吕不韦倒霉了。

甘罗是12岁当宰相前,是吕不韦的左庶子。

左庶子相当于家臣。

既然甘罗在不到12岁的时候,就当了吕不韦的家臣,这一方面说明,他很小就表现了非凡的见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和吕不韦的关系非好铁,属于吕不韦嫡系的人。

甘罗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256年,他12岁当宰相那年,是公元前244年。

公元前239年,21岁的秦王亲政,开始了他的夺权行动。

公元前238年,被车裂处死。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罢相,同时被迁往河南他的封地。

公元前235年,秦王再次打击吕不韦,下令把他迁到蜀地,吕不韦自杀。

甘罗既然是吕不韦的嫡系,秦王嬴政在打击吕不韦的时候,自然不会放过甘罗,一定会对甘罗进行严厉的打击。

甘罗大约就在秦王嬴政打击吕不韦的时候,一并被处死了。

不过也说不定。

毕竟甘罗是宰相,要处死一个宰相,历史上怎么着都应该会记录一笔的。

很可能秦王嬴政没有处死甘罗。

如果秦王嬴政在那时候没有处死甘罗,只有两种可能:要么甘罗在之前就早死了,要么甘罗当了上卿后,发现吕不韦存在的危险,提早和吕不韦保持距离,撇清关系了。

(秦王嬴政剧照) 第三种可能,甘罗当了宰相后就变得平庸了。

甘罗当了宰相以后,变得平庸,也不是不可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实上,这是因为秦国的国策的改变造成的。

秦国在时代,整个国家的策略是打仗和外交相结合。

毕竟那时候,秦国的实力还不是最强劲,完全靠打,还把六国拿不下来,因此采用了很多外交的手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纵横家就在秦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通过外交手段,把骗到秦国骗死的事情。

从甘罗骗得五座城邑,又骗得十一座城邑来看,甘罗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纵横家,他的学说,就是纵横家的学说。

不过,当秦王嬴政亲政,从吕不韦与嫪毐的手中把权力夺过来后,这时候,秦国的国策已经发生了改变。

主要不再依靠外交手段,而是依靠军事对抗东方六国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秦国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人才,就不再是纵横家,而是军事家。

也就是说,要想立下功劳,只有在军事上发挥作用。

而甘罗显然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能力,因此也就没有什么作为了。

其实,那时候的甘罗还非常年轻,他如果愿意学习,调整自己的专长,在军事上发挥作用,也不是不可能。

但大约轻松获得上卿,让他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不愿意紧跟时代的步伐,继续发挥作用。

所以最终毫无作为,泯然于众人了。

很可能,没过多久,秦王嬴政看他无所作为,就把上卿给他免了。

如果甘罗是这个原因,在历史上消失不见的话,实在是可惜。

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习甘罗,应该少年有为的同时,实在也得注意甘罗当了宰相以后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窦太后简介 窦太后如何从小宫女上位成为太后

窦简介 历史上曾经有很多位的皇后以及太后,但是其中最为知名的窦太后就属西汉时期的皇后、的母后。窦太后相关简介:窦太后名为,出生在初年,出生地为清河郡观津县。出生贫寒,她的父亲为了躲避战乱,隐居河边却不幸坠河而死,留下了她和两个兄弟。 关于窦太后的介绍:汉初,朝廷到清河来招募宫女,窦氏被选入进宫。公元前195年,汉高祖驾崩,作为皇太后掌管政权。当时,吕后挑选了一些宫女赏赐给各个诸侯王,而窦氏就在其中。窦氏被分给了代王,并且深得刘恒的喜爱,将她封为美人,并与窦氏生有一女二男,女儿叫刘嫖,儿子分别叫和。 高后八年,吕后去世。群臣拥护刘恒回京即位,为汉文帝。在汉文帝即位数月之后,有司上书请求立太子,此时,由于先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都相继病逝,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司认为窦氏所生的刘启可以立为太子。汉文帝同意有司的看法,于是在元年立刘启为太子,并大赦天下。 由于汉文帝在即位之前王后已经去世了,因此在他即位之后一直没有皇后。等到立太子完毕之后,有司上书请立皇后,薄太后建议让太子的母亲为皇后。于是,汉文帝立窦氏为皇后,并且赏赐天下贫苦百姓布匹棉帛、粮食、肉类等物品。 窦太后与汉武帝 窦太后与汉武帝均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两人皆有政治才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窦太后与汉武帝乃祖孙关系。 窦太后出身贫寒,年幼便以家人子的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吕太后赐给代王刘恒。虽然她开始并不情愿到代国,可这一去改变了她的一生。她受到刘恒的独宠,刘恒登基后她被封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启登基她被尊为皇太后,之后汉武帝即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汉武帝是西汉第七位,他天资聪慧,有政治才能。在其母和的帮助下登上太子之位,景帝逝世后,年仅16岁的他便登上大位。然而此时的汉武帝还受到两股势力的压制,一个是外祖母窦太后,一个是母亲王皇后。经过他的坚忍和努力,最终成就了西汉的繁荣。 汉武帝即位时,因为年纪太小,初期在朝政上有祖母窦太后听证,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主,这让初登大位的汉武帝多少有些怨言。但他们二人最大的问题还是政治上的理念的不同。窦太后喜好黄老思想。而天生具有叛逆性格的刘彻却渴望改革当下的一些礼制规范,他认识董仲舒后决定推崇儒术。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窦太后的黄老思想是相左的。这引起了窦太后的不满,强制干涉他停止了改革。汉武帝对此有怨言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与祖母抗衡,他开始坚忍,不露锋芒。最终在窦太后离世后,他掌握大权,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 汉武帝对窦太后干涉朝政虽然有怨言,但他也感谢窦太后在初期帮自己稳定了局势。 为什么窦太后宠爱刘武 刘武是刘恒和窦漪房的小儿子,也是汉景帝刘启唯一的同胞兄弟。窦太后偏爱刘武,甚至想让刘启传位与刘武,这种违反祖制的事情,聪明绝顶的她为什么执意这么做呢?她会为了个人喜好来拿这种事情开玩笑么? 其实不是,刘启和窦太后的争夺,其实就是黄老之术和儒家的争夺。当时刘启曾经在宴席上亲口说要将皇位传给弟弟,但是朝中的袁盎等人坚决不同意,刘武一怒之下甚至找人暗杀他。自刘邦自来,兄终弟及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所以刘武是不可能当皇上的,何况刘武的年龄不一定比刘启年轻多少。 但是窦漪房还是坚持己见,有人分析,窦漪房这样做是为了继续掌权。但是刘启在位的时候,大权依然在窦漪房手中,换不换一个儿子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她何尝不明白,袁盎等人敢这么的反对刘武,是刘启这个皇上在背后支持,但是她必须这样,才能推行黄老之术。 刘启本人对于黄老之术都是不大在意,曾经有一个儒生因为在窦太后面前说了一些黄老之术不好的话,被窦漪房发配到野猪圈,差点成了烂泥,要不是刘启相助,早就没命了。一旦刘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窦漪房的控制力就没有那么强了,推行黄老之术是必然的,后世证明也是如此。西汉的局势不适合推行儒家之术,正是由于刘启儿子的做法,让走了下坡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会说三国成于诸葛却毁于关羽?

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关羽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 有人说,最怕的人不是,不是,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怕,这很耐人寻味。网络配图 诸葛亮怕关羽什么?是怕他身在汉营心在曹?证据不足。他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但据此认为他卖国通敌,恐怕不妥。是怕他武艺不精,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夺旗?也不是。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怕他轻举妄动,不堪军国大任?还不是。不能谋而后动,并不是他的主要缺点。 到底怕他什么?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对》毁于一旦。怕他终究会变成一块暗礁,撞沉联吴抗曹的联合舰队。而联吴抗曹,则是诸葛亮鼎立的根本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的殷殷心血将付诸东流。 说到底,是怕他搞不好与东吴的关系。荆州与东吴接壤,又是一块借而未还的有争议的地方。作为这个地方的守臣,最难处理的是保住荆州与维护孙刘联盟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策是既不伤害吴蜀联盟,又长借荆州不还。这正是诸葛亮处理这个难题的一贯方针。 但诸葛亮害怕关羽不能贯彻这个方针。 他深知关羽其人,识小义而未必明大义,尽小忠而可能害大忠,逞小勇而未能奋大勇。 关羽浓厚桃园之义,却淡泊天下大义。否则,他不会再三阻挠,也不会刁难诸葛亮初行军令。他只知道诸葛避见乃兄,使三兄弟失了面子,不知道乃兄如果见不到诸葛,会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会在瓜分国土的军事竞赛中被淘汰出局,连最后一勺残山剩水也得不到。网络配图 关羽降曹,曹操善待于他,此“义”(其实是计)不忘,故有华容放曹,遗祸国家之举。联吴抗曹,对关羽来说,似乎是联疏(吴)抗亲(曹),此“义”(国家大义)不记,故有拒亲辱吴、丧盟失地之举。 这正是诸葛亮最怕的。 怕关公守荆州,荆州与孙刘联盟不可兼得,却可能俱失。 既如此,换个人守荆州行不行?不行。荆州重地,非至亲之人,非文武双全之臣不能守。刘备至亲之人唯关张,关张之中,文武兼备是关公。 诸葛亮怎能不怕?在刘备看来,非关公不能守荆州;而在诸葛亮看来,关公最不能守荆州。但疏不间亲,此话怎好对刘备直说? 尽管诸葛费尽心机,但关公有他自己的行为逻辑。逻辑的结果是腹背受敌:腹受国家之敌曹军,背受自己制造的敌人吴军。结局是丧师失地,败走麦城,穷途末路,军没身死。 这就造成了刘备的大不幸,逼着他面对自己一生最困难的选择:要顾孙刘联盟的大局,就不能为关羽报仇。不报仇,结义誓言(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便不能遵守,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人和;要报仇,就要伤害自己的立国之本——孙刘联盟。也许比较好的选择是做做样子的报仇。网络配图 刘备痛哭了几场,便决定为义弟报仇。也许开始是演戏,但开场的精彩误了他。连胜过几战之后,真的进入了角色,以为甩掉军师这根拐杖,也能地灭了吴国。 结果自然是自误误国。 有了诸葛,才有联吴抗曹;有了孙刘联盟,才有赤壁之胜,才有吴国蜀国从无到有,才有三国鼎立之势。 因为关公,才有荆州之失;有荆州之失义弟之死,才有蜀国伤筋动骨大流血,从此一蹶不振,卒为司所灭。 有诸葛,才有三国,所以说三国成于诸葛;因关公,盟友相攻,蜀国败亡,所以说三国毁于关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