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清朝奇葩事:风流皇帝乾隆亲自下旨阉了受害人!《大清律例》令人匪夷所思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犯罪阉割倒并非什么新鲜事,但犯罪了不阉割犯人反倒要阉割受害者就确乎有点匪夷所思了。

《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法治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法治史的的颠峰。

不过,就是这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大清律例》,其中仍存在着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东西。

的大才子袁枚在他的《续子不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旧事: 陕西山阳县有个老无赖,姓赵名成,此人狼心狗肺,丧尽天良,竟然乘儿子外出打工的机会,持刀强迫自己的儿媳妇与自己通奸,媳妇无奈只得顺从。

儿子回来后,媳妇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

儿子也知道父亲素来无赖,没法子,夫妻俩决定搬到一个远离父亲的地方筑室而居。

于是,小两口邀请了他们的娘家亲戚牛廷辉一起到计划好的地方居住,准备从头开始全新的生活。

但是没几天,善于跟踪的赵成就找来了。

他这次来的目的还是同媳妇通奸,但是碍于牛廷辉和儿子友谅两个成年男人,一时半会赵成无从下手。

恰好这时,他听说儿子儿媳现在住的这个村里有个叫孙四的恶霸,凶悍异常、力大惊人,平时村里人都很忌讳和他打交道,对他敬而远之。

于是赵成找到孙四,经过一番简短的交谈之后,两人定下了“杀牛廷辉,并嫁祸于友谅”的计策,赵成许诺事成之后把儿媳妇让与孙四。

得到赵成的许诺,光棍孙四怦然心动。

二人于当晚持刀潜入牛家,杀死夫妇和其子女一家上下五口,然后趁天还未亮跑到县衙报官,说此事系友谅所为。

县令命左右把友谅擒来,友谅先是拒不承认,后在严刑逼供下,不便指认其父,痛哭之下只能勉强认罪。

案件到这里总算有了个结果。

赵成听说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了,整个事情的进展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心情很好,骑着一头小毛驴一路高歌回家了。

到家后媳妇见到赵成,痛恨异常,破口大骂:虎毒尚且不食子,你自己杀了人还在这里高唱什么快活曲?人眼不见天眼见,总有一天你要遭报应的,不得好死。

赵成做贼心虚,被媳妇这么一骂,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这事不巧又被眼尖的朝廷耳目看在眼里,上报了县令。

县令觉得事有蹊跷,命人把赵成绑到县衙公堂,追问案情究竟如何?刚开始赵成口风很紧,拒不认罪!不得已县令动用了酷刑,命左右烧毒烟熏灌赵成的耳鼻口目,疼痛难忍之下赵成才把案情的始末和自己与孙四预定计划的事完完整整交代了。

尘埃落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处罚了。

这次轮到那本我们所熟知的《大清律例》来唱主角。

按律:杀死一家五口者,也需要用一家五口的性命相抵偿。

这样一来,虽然整个事情并非友谅所为,而且他还是此案的受害者之一,但因为他是赵成之子,父亲杀了人他还是得跟在父亲屁股后面买单!以命相偿。

假如事情到这里完了,也只能算是个很普通的事件,没多大意思。

奇就奇在当各级官员向上禀告事情的始末时,出于对友谅的同情,在给的奏章中把友谅的事情提了一下。

看到官员们的奏疏后,乾隆帝特地下了一道谕旨:论情理,赵友谅应该得到赦免,但其父赵成,罪不容诛,像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有后代的。

所以,特判赵成凌迟处死,而其子友谅则施以宫刑,百日满后充军黑龙江。

相比乾隆的这道手谕,《大清律例》中的那条“杀死一家五口者,也需要用一家五口的性命相抵偿”的法令明显不够大气,显得相当小儿科。

按照乾隆的想法:赵友谅是应该赦免的,但他的父亲罪大恶极,像这样的人不配有后代来延续他的香火。

但如果赵友谅不死,难保他会生出个一男半女,而这一男半女当然也是他父亲赵成的后代,这样跟的想法就冲突了。

于是,天才的乾隆发挥了超人的想象力,把赵友谅一刀阉割了事。

可怜那孝顺老实的赵友谅,平白无故就这么做了,这事能怪谁呢? 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就在这样的法律体制,或者比这个还不如的法律体制下苟延残喘。

原本以为《大清律例》搞不定的事,乾隆亲自出以摆平,哪知道乾隆一出马事情更糟糕。

或许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法治的一个缩影吧!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案子,当这些案子在现在的法律框架下找不到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或者当情与法产生冲突时,就轮到人治出马了。

人治有它的好处,但是它的弊端同样一目了然。

它那种不成文的约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张三犯罪的时候,可以突发奇想用这个处罚,换成李四,又变成另外的惩罚。

在本案中,明明是受害者、需要法律来保护的友谅却反而成了法律的牺牲品,而且这种不合常理的事情还不止一次。

当乾隆帝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他原本可以挥动人治的那根大棒来救友谅一把,而偏偏他只救了一半,让赵友谅落得个生理残废的下场,也让中国的封建法治落得个生理残废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名臣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一代名臣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在小时候便是有名的神童,七岁时就能背诵《春秋》,这令他声名远播。而救人的故事在今天都被誉为美谈,除了他砸缸救人的故事外,司马光诚对买马人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一日,司马光想要将家中的一匹马给卖掉,便将这匹马交给了管家,让管家牵着去集市卖。这匹马,性情十分的温顺,毛色也很纯正,身姿矫健,算的上是一匹好马。但这匹马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在夏季时会有肺病。于是,司马光特别嘱咐管家让他一定要告诉买主这匹马在夏季时会有肺病这件事情。管家听后感到十分的不解,哪里有人会将自己要卖的物品的缺点告诉买主呢?管家对司马光说道:“我们卖的这匹马外形看起来十分的漂亮,只要我们不说买主是不会知道这匹马夏季会有肺病的。”司马光听后十分不认同管家的说法,司马光认为做人就应该讲诚信,这跟钱多钱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么他的损失就会更大。管家听了司马光的话后十分的愧疚,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于是,管家在集市卖马时,诚实的告诉买马的人,这匹马在夏季时会生肺病。 从司马光卖马的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非常重视信誉的人,他认为做人诚实是非常重要的,这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司马光祠 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为了纪念他为北宋这一王朝做出的贡献,下令为司马光建了一座司马温公祠。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小晁村北的峨嵋岭上,是司马光墓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温公祠中一共有两座石碑,一座名为鱼子碑,另一座名为杏花碑即司马光碑。鱼子碑是司马光祖父司马炫的墓碑,是由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为纪念父亲司马炫所立的石碑。鱼子碑的碑石是一种非常难见的石头,是鱼卵化石。从碑石的珍贵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池对其父亲的孝心。司马一族在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入朝为官的人多达二十人,官位也较高。 而杏花碑则是宋哲宗为表彰司马光对北宋王朝所作出的贡献所立的,由宋哲宗亲自题写了“忠精粹德之碑”六个大字,以及北宋大学士为其撰写了碑文。但,因为受到他人的诬陷,在司马光死后的第八年,宋哲宗听信谗言下令将杏花碑摧毁。记载了司马光丰功伟绩的杏花碑被断成了四段,长埋于地底之下。等到公元1148年,才被夏县的县令挖掘出来,掩埋多年的杏花碑得以重见天日。杏花碑经过了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司马光死后的兴衰荣辱,是历史最忠诚的见证者。杏花碑的碑文对研究司马光的生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司马光家训 北宋名臣司马光对其独子司马康一直都是精心教导的,《训俭示康》是司马光所写的一篇散文,同时也是他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司马光家风严谨,其家训在现今看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日益奢靡,人人都竞相攀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司马光对这种社会现象感到十分的焦急,他认为这种风气是会影响到年轻人的,会进一步腐蚀年轻人的思想。司马光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避免这种恶习,于是写下了《训俭示康》这一篇文章作为家训,意在教育儿子及后世子孙们要勤俭持家,不能奢侈腐化。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的第一段中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先是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不喜欢奢侈的作风,并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进一步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的一贯作风。接下来,司马光用自己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不好奢侈的作风。文章的第二段就是司马光感慨北宋初年与现在社会风气的不同,越来越多的人喜好奢侈,并做了详细的事例说明。文章的第三段则是对北宋初年的一些人物节俭的事例做了一个补充说明,进一步说明现在社会生活习俗的奢侈之风。在之后的文章中,司马光引经据典,说明节俭的重要性以及希望后世子孙一定要勤节持家。 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教育自己的后世子孙一定要牢记“俭朴”两字,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鸿章马关谈判挨一颗枪子儿为清朝省下一个亿,这是如何回事?

马关谈判挨一颗枪子儿为省下一个亿,这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虽然近代史上中国一直是被鱼肉的对象,但是要说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开始与哪里那就必须要说,是从甲午海战之后开始。 在甲午海战之前 的中国,再不济也因为所谓的同光中兴,成了世界次强。 那个时候的清王朝还是不错的,北上收复新疆,南下打赢了法国,虽然最后也割地赔款,但是至少还有完整主权。 可是甲午战争让这一切也让的虚有其表让全世界知道。 大东沟海战,无疑是一曲悲壮的挽歌,让清王朝成了真正的鱼肉。 由此才有欺国太甚的《马关条约》出现。 当时世界列强,如果说英法美是强盗的话,那么日本和俄国就是杀手,强盗只要钱,而杀手要命,而且日本这个杀手为了在甲午一战成功,几乎赌上了国家的一切。 最后战胜了当然要,以求最大的战争收益。 所以《马关条约》谈判条件之苛刻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去往日本谈判的还是老面孔,那就是大清裱糊匠李鸿章。 日本主持谈判的伊藤博文点名,非李鸿章本人来谈莫属,其他人不接待,免谈。 原因吗,首先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让他来见证日本的胜利是最好的羞辱,这是其一。 其二吗,因为李鸿章听的,而慈禧本人希望结束战争,他害怕再次北巡,只要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慈禧不担心。大清地大物博啊。 李鸿章原本不想去受到这样的侮辱,可是在的要求下,不得不前往。 此老夫虽有罪但是举国之祸非他一人承担,却要背负千古骂名,有点为李鸿章不值得。 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进行谈判。 道理日本之后的他感受更为凄惨,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条约已经拟定好了就等清王朝签字。 在日本看来作为战败者的清王朝没有谈判的资格,于是他们在条约中规定如下。 首先是赔钱,三亿两白银。 其次是割地,日本要辽东半岛还有台湾和澎湖列岛。 最后是权益:增开湖北沙市还有重庆杭州苏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到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以上三条,条条致命。 钱那是战争成本和利润肯定要收回,日本为战争准备的军费也是1.5亿两白银,买卖不能亏。地那是日本持之以恒的追求,的日本最需要土地。至于通商口岸则是后续进一步渗透和扩张的根基也少不得。 李鸿章一看日本这架势也是心知肚明,无奈的他只能用拖字诀。 可是日本人不甘心啊,于是每天都催着李鸿章签约,今天说签了吧,明天说签不签,后天说在不签约就继续打。 就这样李鸿章在日本硬扛了一个多月,慈禧太后的回话也给了,只要不继续交战,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日本人也非常聪明的从窃听电报中知道了清王朝的底线,这条约他们认! 伊藤博文看着内外线情报还有老态龙钟的李鸿章,知道胜利就在眼前。 李鸿章即使不愿意签约,也走到了签约门口,谁知道在快要签约的当口被一个日本愤青给暗杀。 愤青在哪个国家都是无脑的代名词,日本也不除外,这个日本愤青枪法不咋地只是差点打死李鸿章。 子弹穿面颊而过,让李鸿章毁容。 也让日本开始承受力无数的国际压力。 这个愤青名叫“小山丰太郎”,属于日本“激进会”的一员。一般称呼激进的组织都比较冒进,在他们看来国家大胜而归,应该一鼓作气灭亡清朝,吞并中国,谈判这样的事情才是多余的。 算是典型的幼稚无脑吧。 本来就被全世界关注的东亚争锋,因为这个刺杀事件再次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 原本对于中日战争持中立态度的无数欧洲国家开始坐不住了,先是没有契机和理由,这一看机会来了那有不干涉的道理。 俄国德国法国都开始关注起来了。 俄国关注的原因很简单,辽东还有东北是俄国黄俄罗斯计划的一部分,你割让辽东想过我俄国吗? 德国关注的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当时没有多少,你一口气割让这么多,让我以后在占地盘不是更难了,而且德国支持俄国是为了换取俄国在远东的支持。 法国则很关注台湾的走向还有日本对于中国内地的渗透。 面对全世界舆论关注,还有外国列强不善的眼光,刚刚打赢战争的日本也不敢硬来,吃独食的事情,是个正常的政治家都会想后果。 伊藤博文无奈只能减免一个亿赔款,以求清朝尽快签约避免列强干涉。 就这样李鸿章顶着满头的纱布与1895年4月17日,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银子少赔了一亿两,什么都没少。 所谓的李鸿章面子之说减免一亿两就是扯淡,日本减少赔款的原因不过是世界列强干涉而已,而且这干涉再后来更有实际行动,那就是“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仅仅六天后的4月23日,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就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 日本政府无奈接受,随后又敲诈了中国一笔3000万两的赎辽费才从辽东半岛撤兵(三个月后)。 就此,甲午战争后的赔款尘埃落定,日本用这2.3亿万,再次武装自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进而在几年后打败了曾经强迫自己放弃辽东半岛的俄国()。 而中国则因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开始了小贷生涯,在后续的日子里迎来了无数的外国银行贷款,经济不断被殖民进而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随后又迎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清政府就此万劫不复。 最后李鸿章那一颗花生米价值一个亿,其实不过是事件的引子而已,就算没有这暗杀事件,按耐不住的欧洲国家也会干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