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辛茂将:唐朝时期宰相,他对长孙无忌做了什么?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历史上真实的赖文光是什么样的?阵斩八旗第一名将,戏耍曾国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传奇战将赖文光:阵斩第一名将,戏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谈到中的名将,萧朝贵、罗大纲、曾天养、林凤祥、陈玉成、石达开等必定榜上有名。萧朝贵,人称“冲锋陷阵第一,勇不可挡”,从金田起义到攻击长沙,一直都是充当前锋主将。罗大纲,著名水师大将,没有他拼死杀出重围,太平天国国运止于永安。曾天养,力大无穷,人称再世,六十来岁参加金田起义,以败军之余阵斩湘军水师总统褚汝航。林凤祥,勇猛战将,率2万广西、湖南老兵挥师北伐,一路杀到天津城下,吓得差点逃回关外老家避难。陈玉成,青年将领代表,打仗悍不畏死,天国顶梁柱,“三河大战”中全歼湘军6000精锐,威震敌胆。石达开,善于打运动战,在清领导下,,在湖口、九江、樟树打得曾国藩怀疑人生。这些人,堪称名将。不过,此次“纵横国史”要谈的是太平天国另一位传奇名将,他在太平天国灭亡后继续举起反清大旗,阵斩八旗第一名将,戏耍湘军统帅曾国藩。 赖文光,广西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州市),太平天国后期著名战将,受封为遵王。1851年,洪在金田举起义旗,赖文光以“团营”成员身份参加起义,追随大部队作战。不过,赖文光并未领兵作战,而是干起文秘工作,因为他是天国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此外,赖文光是的小舅子,也算是皇亲国戚,自然用不着上阵杀敌,过着“刀口舔血”之生活。所以,早期的赖文光并没多大贡献,除了“国舅”之身份值得炫耀,别无谈资。 1856年,9月“”爆发,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开国元勋死的死,走的走,天国顿时陷入“国中无人,朝中无将”之危险局面。在此情况下,洪秀全只能让这位“国舅爷”投笔从戎,由文转武。1856年底,赖文光受命去江西招兵,而后督师江北,保卫天京。 赖文光回到江北后,隶属英王陈玉成麾下,并追随其攻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贡献颇多。1860年夏,湘军围攻安庆,陈玉成携带赖文光等从苏南战场回师西征,进驻桐城西南挂车河,试图直接救援安庆。无奈,陈玉成无法突破八旗名将多隆阿之防线,只能撤往庐州休整。1861年初,陈玉成西征武昌,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杀到黄州城下。由于李秀成迟迟未到,安庆又连连告急,陈玉成只好立刻东征,而留下赖文光守卫黄州。 由于各路将领心怀鬼胎,再加上制江权被湘军掌握,陈玉成救援安庆失败,被迫撤退。此时,赖文光向陈玉成提议去湖北发展,“务宜北连张苗以因京左,次出奇兵进取荆襄之地,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俾得京门巩固,此为上策。”可惜,陈玉成未采纳,而是直接北上庐州孤城,以致陷入绝境。 陈玉成败退庐州后,多隆阿便一路尾随而至,步步紧逼。为了打破困境,陈玉成派遣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成富、枯王蓝成春等率军远征河南、陕西,“广招兵马,早复皖省”。可惜还没等到赖文光“扩招兵马”,陈玉成就因亲信摇摆分子苗沛霖而遭逮捕,并于河南延津县受凌迟而死。 陈玉成死后,陈得才、赖文光受李秀成节制,继续挥师西征陕西,并一直攻打到汉中,“一路滔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队伍扩大到20万人。1864年初,湘军吉字营几乎合围天京,洪秀全于是下旨让陈得才、赖文光等回师救援。接到命令后,大军分三路南下,沿途不断冲破清军封锁。很遗憾,赖文光还没赶到京师,天京已经陷落,救援行动失去目标,军心动摇。11月,扶王陈得才兵败霍山,自杀身亡,除赖文光外,各路将领几乎都投降。 陈得才败亡后,赖文光处境十分险恶。为此,赖文光联合张宗禹、任化邦等部,并将两支军队进行整编,组建新捻军,继续打着“太平天国”之旗号作战,“誓同生死,万苦不辞”。鉴于捻军骑兵较多且北方多平原之特殊情况,赖文光决定“易步为骑”,增加骑兵,减少步兵,以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从此,赖文光承担起了匡扶天国之重任,“以期复国于指日”,开始了之征战。 整编后的太平军(新捻军),骑兵数量众多,来去如风,纵横中原大地,处处攻击清军。为此,决定让八旗第一名将僧格林沁督师,统帅所部蒙古、东三省马队围剿赖文光大军。1865年5月,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等在山东高楼寨设下伏兵,而后引诱蒙古马队追至预伏地点,阵斩毙僧格林沁及内阁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额尔经厄等将官,消灭其所部7000多人。 僧格林沁是晚清满蒙集团中少有的能人,他阵亡后,满蒙集团已经拿不出之猛将。为此,清廷决定起用曾国藩,让他统帅湘军围剿捻军,承担起中兴大清王朝之重任。曾国藩当时威望相当高,手下战将更是,如、鲍超、李续宜、,等等。不过,曾国藩不适统帅大军上前线,因为他所亲自指挥的大会战无一不是以惨败告终。此外,曾国藩战术很呆板,只会搞“龟壳战术”,搞“围堵”,这招对以骑兵为主的捻军不是很灵。 1866年5月,曾国藩被捻军几经折腾与捉弄后,决定采取四面合围之策,将赖文光围困在鄂、豫、皖交界地带,而后全歼。为此,曾国藩在西至沙河、鲁河,南至淮河,东至运河,北至朱仙镇、开封、黄河南岸挖壕设防,拿出打“呆仗”的看家本领来对付赖文光。可谁知,赖文光与张宗禹在邓州汇合后,趁着湘军壕沟尚未完工之时,随即出动,经尉氏、中牟北趋,进行突然袭击。9月,赖文光从开封南面突破包围圈,直奔山东,曾国藩河防计划宣告破产。 赖文光突破曾国藩包围圈后,继续纵横中原大地,甚至还差点活捉了淮军首席大将刘铭传。可惜,赖文光所部捻军缺少根据地,常年四处流动作战,粮食物资等补给遇到极大困难,以致力量不断削弱。1868年1月,赖文光在扬州瓦窑铺被俘虏,受凌迟处死。死前,赖文光直言:“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拒绝向清朝投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唐名将李嗣业的生平简介,李嗣业的人物事迹

威震西域李嗣业,字嗣业,京兆高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 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李嗣业跟随安西都护 来曜征伐十禄,李嗣业首先登上城堡抓获俘虏,积累功劳授任昭武校尉。 天宝初年(742年),李嗣业受召募到安西,当时军队中开始使用 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而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安西四镇节度使 夫蒙灵察(马灵察)知其勇敢强健,每次出兵都带李嗣业一同前往。 后来,李嗣业累次升迁至 中郎将。 天宝六年(747年,《 旧唐书》误作天宝七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四镇节度副使、行营节度使 奉命率军攻打 小勃律国。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中郎将 田珍担任左、右 陌刀将。当时 吐蕃十万军队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河,用木材修成城寨,来抵御唐军。高仙芝夜里偷渡信图河,下命令说:“到中午打败敌人,不然都处死。”李嗣业率领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头砸击吐蕃军,单独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众将都跟着他。吐蕃军没料到唐军突然到达,因此大败,跳下山崖摔死、投水溺死的有十分之八九。 唐军乘胜进军到勃律城,抓获小勃律国国王、吐蕃公主,斩断藤桥,派兵三千戍守。于是小勃律国平服, 拂林、 大食国等七十二国都归顺。李嗣业因功升任右威卫将军。 天宝十年(751年),李嗣业跟随高仙芝讨平 石国和 突骑施,以跳荡先锋加封特进官,兼任本官。 敌军都称他为“神通大将”。 先前,高仙芝靠用计偷袭攻占石国,俘虏石国国王,石国国王之子逃跑,就挑拨各族都怨恨高仙芝,并与大食国联合准备进攻四镇。高仙芝得知后,率领胡、汉两万(一作三万)军队进攻大食国,深入其国境七百余里,到怛罗斯城时,与大食军队遭遇。双方相持五日,此时葛罗禄部众反叛唐朝,与大食夹攻唐军,高仙芝大败,士卒阵亡殆尽,仅剩残余士卒数千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李嗣业对高仙芝谋划说:“您率兵深入敌境,后无援兵,大食军乘胜进攻,他们其他各族军队也将勇猛敢斗,我和您都前去战死,谁来报效国家呢?不如退守 白石岭考虑退兵。”高仙芝说:“我正召集被打散的军队,明天再和他们交战。”李嗣业说:“大势已去,不能坐等杀头。”于是立即赶去扼守白石岭,由于道路狭窄,所以只能步兵、骑兵一个跟着一个前进,恰逢遇上 拔汗那退兵,辎重车堵住道路不能过,李嗣业怕被追上,于是手拿大棒打他们,士兵和马匹被打倒的有几十上百,拔汗那的异族军吓跑,高仙芝才得以生还。 高仙芝向朝廷奏报李嗣业的功劳,朝廷升任李嗣业为右金吾大将军 ,留任疏勒镇使。[ 奉命讨叛 天宝十二年(753年),朝廷加任李嗣业为 骠骑大将军。李嗣业进京朝见时, 当面赐酒给李嗣业喝,李嗣业因酒醉起身拜舞,唐玄宗为了表示对李嗣业的宠信,赏给李嗣业一百匹绸缎、五十件金器、钱十万贯,并说道:“这是给你解酒的。” 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造反, 爆发, 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 长安、洛阳两京陷落。此时皇太子 在灵武称帝,是为 ,遥奉唐玄宗为 太上皇。 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征调李嗣业回来,诏书一到李嗣业就率军上路,并和众将割破手臂起誓说:“路过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动。”到达凤翔后,拜见唐肃宗,唐肃宗高兴地说:“现在你来到,胜过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全靠你们。”于是下诏命李嗣业和 、 仆固怀恩配合。李嗣业常常担任先锋,用大棒挥击,叛军碰到必败,可谓是所向无敌。 后升任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 收复两京 至德二年(757年),当时长安、洛阳还未收复,而唐肃宗身在凤翔。同年九月,李嗣业跟随广平王 前往收复长安,当时李嗣业率领前军,郭子仪率领中军,王思礼率领后军。大军到达长安城西后,在香积寺北面沣水东岸结成阵列。叛军十万在北面列阵,叛军将领李归仁率领精锐骑兵出阵挑战,唐军用箭射退他们后就派骑兵击,逼近叛军阵中,叛军一齐前进,唐军退却,叛军乘机突进,唐军惊乱,阵型混乱。这时李嗣业对郭子仪说:“今天如果不拼死抵抗,全军就会彻底灭亡。”于是就袒露上身,手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声呼喊,奋勇杀敌,被李嗣业的刀砍中的敌人人马都碎裂了,李嗣业接连杀死数十人,唐军的阵型恢复严整。然后李嗣业率领前军两千步兵各持长刀、长柄斧,排成横队,如墙向前推进,李嗣业身先士卒,唐军所向披靡。李归仁埋伏精兵于阵地东面,想要从后面袭击唐军,但被唐军侦察发觉,元帅广平王李豫派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率领回纥精兵袭击叛军伏兵,李嗣业到叛军背后夹击叛军。叛军伏兵被全部消灭。此时李嗣业率唐军与回纥军绕道至叛军阵后,与唐朝大军前后夹击叛军,从午时至酉时,大破叛军,斩首六万级,叛军填沟壑而死者达到十分之二三(另一说接近一半),叛军大败而溃退。剩余的叛军逃入长安城中,夜晚喧叫声不止。叛军将领张通儒、安守忠、李归仁向东退去,防守陕郡。唐军收复长安。安庆绪又命令严庄率军队到陕郡援助张通儒等人抵挡唐朝官军。广平王、郭子仪、王思礼等大军驻扎在陕西。李嗣业与郭子仪在新店遇到叛军,交战数合,唐军先胜后败,李嗣业急忙接应,回纥从叛军背后攻击叛军,冲入叛军军阵,李嗣业率领唐军精锐骑兵前进攻击,内外夹击之下,叛军大败,逃向河北。郭子仪于是收复洛阳。李嗣业作战最多。 屡败叛军 至德二年(757年)十一月,李嗣业与 张镐、 鲁炅、 来瑱、吴王 李祗、 李奂攻打河南、河东道的郡县,全部收复。只有叛将 能元皓占据北海,高秀岩占据大同,还未克复。 李嗣业因功加任 开府仪同三司,兼任卫尉卿,封爵虢国公,食邑两百户。 乾元元年(758年)三月二十一日,当时李嗣业屯驻在 河内,北庭兵马使王惟良阴谋叛乱,李嗣业与裨将 荔非元礼讨伐并杀死王惟良。叛军首领 安庆绪得知李嗣业驻守在河内后,于同年四月,和部将 蔡希德、崔乾率领步兵、骑兵二万,渡过沁水来攻打河内,没有攻克而率兵返回。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李嗣业兼任怀州刺史,充任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 九月,李嗣业奉命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等率领步兵、骑兵二十万讨伐安庆绪。 十月,郭子仪击败叛军将领安太清,安太清退保卫州,郭子仪进兵包围卫州,李嗣业等一起到卫州与郭子仪会合。安庆绪派兵七万援救卫州,唐军大败安庆绪,攻取卫州。 战死沙场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李嗣业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当时军队疲倦,众将都没能建功,只有李嗣业穿铠甲多次奋勇杀敌,在众军中数第一。李嗣业后在攻打 邺城时,身中流箭受伤,躺在营帐里养伤。正月二十八日,李嗣业在军中休养数日,伤势即将痊愈,恰逢突然听见发令的钟鼓声,李嗣业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因而大喊杀敌,致使伤口破裂,流血几升而死。 唐肃宗得知后,甚是震惊惋惜,便下诏表彰李嗣业的生前功绩,赐谥号为忠勇,追封武威郡王,并派灵车护送其遗体回任所。 下葬当天,唐肃宗派宦官前往吊唁,朝中大臣哭着为李嗣业致哀,李嗣业的墓地安排十户人家常年清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