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盘点:中国历史上3位最后下落成谜的帝王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有数据统计,中国古代总计产生过400多位,其中绝大多数人的下落都有明确的记载,仅有3位皇帝的下落成谜,宛若“人间蒸发”一般。

他们分别是: 闽帝,是闽太祖王审知第十三子,闽帝、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初任都教练使,后被任命为建州刺史。

王延羲在位时骄淫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上书劝谏结果遭到斥骂,兄弟二人由此结怨。

天福五年(940年),王延羲下令讨伐王延政,历时4年的内战爆发。

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僭号称帝,国号为殷。

王延政兵败投降南唐,此后事迹不详 次年(944年),王延羲被部将朱文进所杀,后者自立为闽王,但不久便被王延羲的旧臣所杀。

朱文进被杀后,王延羲的旧臣迎接王延政,后者遂率军进入福州,并恢复国号为闽。

持续数年的内乱,给南唐提供了进攻的机会。

就在王延政进入福州的同年,南唐中主派大将查文徽进攻闽国,王延政势穷投降。

此后,王延政的事迹便不再出现于史册当中,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元孛儿只斤·,是的玄孙,的长子,生母为八不罕皇后,年仅3岁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在泰定元年(1323年)。

泰定帝是史上著名的“妻管严”皇帝,对八不罕皇后各种骄悍跋扈的行为不敢进行约束,只能在研习佛法中苟且度日。

再加上帝国此时正处于多难之秋,各种烦心事纷至沓来,令才能平庸的泰定帝心情甚是郁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巡视北疆期间,在上都开平府因病驾崩,年仅36岁。

按照规定,太子阿速吉八理应继位为帝,然而权相倒剌沙出于长期掌权的需要,竟然迟迟不肯扶立新君,并在暗地里进行着铲除异己的勾当。

倒剌沙的举动引起朝野的猜疑和忧惧,从而为别有用心者制造动乱提供良机。

当年九月,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尔在大都发动政变,拥立(泰定帝的堂兄,1307-1311年在位)的次子为帝,是为。

消息传到上都后,感到大事不妙的倒剌沙才开始行动起来,联合宗王脱脱、王禅等人拥立阿速吉八即位,改元为天顺,并派出大军南下进攻大都。

起初,上都的军队攻势极猛,一度攻至大都近郊,但随即在枣林、檀州南野两地遭遇惨败,导致局势逆转。

燕铁木尔击败大都“讨逆军”后,随即挥军北上并包围上都。

同年十月十三日,倒剌沙自知大势已去,只好出城投降,建立还不到1个月的天顺政权就此覆亡。

关于阿速吉八的结局,正史当中并无记载,宛若“人间蒸发”一般,但依据蒙文史料《黄金史》、《恒河之流》的说法,则称他死于乱军之中(此处存疑)。

明建文帝,是之孙,的长子,成祖的侄儿。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并在6年后继位为帝,时年21岁。

建文帝上台后,增强文官在参决国政当中的作用,并推行宽刑省狱、严惩宦官等措施,同时还改变祖父在位的一些弊政,使得的局面蒸蒸日上,史称“建文新政”。

为了消除藩王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的隐患,建文帝采纳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的建议,大力推行“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朱橚(朱棣的胞弟)等5个藩王,并准备对燕王朱棣动手。

朱棣对朝廷的“削藩”政策极为恐惧,为求自保,便听从心腹谋士的建议,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悍然举兵反叛,史称“”。

战事持续3年时间,起初建文帝占尽道义、军事优势,数次有将朱棣消灭的机会,然而后者的命实在是硬,总能在关键时刻、扩大势力。

同年十月,朱棣成功地劫持宁王朱权,并吞并他麾下的精锐部队(包括“朵颜三卫”)后,开始在战场上扭转劣势。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至南京城下,负责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公未做任何的抵抗,便开城投降。

国都沦陷后,建文帝纵火焚烧皇宫,然后冒充僧人出逃,从此再无下落。

由于建文帝生死不明,所以反朱棣的势力便以此大做文章,用他的名号从事反对朝廷的活动,让朱棣及其子孙伤透脑筋。

虽然朱棣及其子孙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但暗地里一直在加紧搜查他的行踪。

有分析称,7次受命出使西洋,名义上是宣扬“天朝威仪”,实际上却是在搜索建文帝的行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云的师傅 三国历史上赵云的师傅是何许人也?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纪晓岚简介:历史上的纪晓岚是个什么样的人?

,原名,官宦世家出身,父亲纪容舒是著名的考据学家,做过京官。纪昀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 十二年(1747年)乡试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后,授贵州都匀府知府。因乾隆帝赏识其学问,加四品衔,留任庶子。不久,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曰“如是我闻”,写了不少的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反对理学,《阅微草堂笔记》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相当深刻的反映。 二年后因乾隆帝修书需要,由刘统勋荐举,将其从新疆召回,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历任编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侍郎、尚书。 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以上就是著名文学家纪晓岚简介,接下来揭秘历史上的纪晓岚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跟纪晓岚交游数十年的朱珪曾经有诗这样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如此说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长深宫的皇帝,有很多怪习。对于纪晓岚来说,乾隆最要命的一条就是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他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例如、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都是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 长相本由天注定,没有办法选择。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廷的摆设而已。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本来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可见纪晓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即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以长相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