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哲学家董仲舒的思想:一切以君权为主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

但是相信我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应该是来自于他对所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的出生并不平凡,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家里面还有非常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以后从事儒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招收大量学生,讲授儒学。

随着他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学识和名气也越来越大。

之后到了年间,他被任命为博士,专门讲授经学。

在汉武帝继位之后,他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主要通过研究《公羊》等著作,推究阴阳运行的规律来预测刮风下雨。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策略。

于是董仲舒就在他的《举贤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天人感性”、“大一统”等学说。

董仲舒还认为“天”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命都由天来控制,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

他的这一建议最终能够被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董仲舒病逝于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

死后被葬在了当时京师长安的郊外。

董仲舒的思想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根据时代的需求,会提出与时代相符或者是具有预见性的思想。

这些主张在当时或者是后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董仲舒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又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呢?我们接下来就来看一下董仲舒的思想。

网络配图 董仲舒是西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根据西汉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的思想主张,其中的一些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第一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提出的主张。

的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汉初的政治需求,儒家的大一统、仁义、君臣伦理等理论似乎更适合汉武帝时期。

于是董仲舒提出的这个深受汉武帝的欣赏,才有了著名了“天人三策”。

儒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了“正统”思想。

网络配图 第二种是为了加强君权才提出来的。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就是认为人类的行为与天道运行是有关系的。

人类社会的兴衰会影响天道,天上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等现象对人间的统治进行评判。

本意是为了借助天对帝王的行事进行一定的限制。

第三种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了。

“三纲五常”思想自董仲舒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它对中国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我们在继承这些思想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魏安釐王为什么讨厌自己的兄弟信陵君?

、、、春申君,都是当时比较杰出的人才,有的甚至是国君的亲近,比如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兄弟,按理说应该受到重用,不过魏安釐王却对他非常的不信任,这又是从何说起呢?网络配图 原来,信陵君名叫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昭王死后,魏安釐王即位,封公子无忌为信陵君。这时候很有谋略的逃离魏国,到秦国受到重用,封为丞相。因为怨恨魏国,便派秦军攻打魏国,打败了在华阳城的军队,魏王和公子无忌都很担忧。魏公子无忌越想越寝室难安,国君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况且为人礼贤下士,无论才能高低,都能谦虚地对待。从不因为自己富贵而怠慢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有才之士,都争相前往归附他。在这十几年里,诸侯各国因为魏公子贤能,门客众多,不敢肆意冒犯。有一次,公子无忌与魏王对弈,突然边境上朗逸四起,说明外敌入侵。不一会儿,有人来报,说赵兵到了,快要入境了。魏王急忙停止下棋,要召集大臣商量对策。网络配图 公子无忌却不慌不忙的劝阻魏王,说:这是赵王在打猎,并非为入侵魏国。说完,下棋如故。魏王不放心,一直心不在焉。又过了一会儿,有人从北方来报说那是赵王打猎,并不是进攻。魏王一听,,问:贤弟你从何处知道的。魏公子无忌道:我的门客里面,有人能探知赵王的秘密。赵王的,全都回报高给我,我因此才能知道。 魏王一见,沉默不语,心里却颇为踌躇: 其一,信陵君为人仁义,并且以前深受父王的宠爱,一旦篡权,令人防不胜防。 其二,信陵君的门客居然能够,这样的人一旦撺掇起来,让信陵君做魏国的国君,自然让魏王胆战心惊。网络配图 其三,信陵君精通谍战,知己知彼,既然刺探国外的情况,对于国内的情况肯定也是比较清楚,这样的人放到哪里都是个祸害。 总之,魏王看信陵君,是一个巨大的累赘,他的才华越高,他的名誉越好,越是自己最危险的敌人,如此防备还来不及,怎能会委以重用。历来皇家关系皆是如此,表面上至亲骨肉,其实都是给防贼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桃园三结义关羽张飞是如何祸害蜀国的

他的一生基业,靠的就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两个兄弟就是、。关羽、张飞和是过命的交情,同床睡的好基友。战场上为大哥冲锋陷阵,被俘后还千里寻主重回团队。刘关张的故事,经《演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一点缀,在整个中国流传开来,刘关张就成了好兄弟的代名词。整个蜀汉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关羽、张飞的参与,实在不知是什么结果。二人均是万人敌,千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有这样牛叉的大将,刘备打起仗来底气十足,愣是把小本生意一步步做大,建立了蜀汉政权。网络配图 可是,刘备的失败,也恰恰是因为他的两个兄弟。事情的起因,就是著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那时候辖地很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论述荆州的重要,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了荆州,既可联吴抗曹,也可沿江而下,虎视吴国,还可觊觎魏国,随时准备出击。就是这样重要的荆州,而且是刘备死皮赖脸从那里借来赖着不还的荆州,被关二爷给弄丢了。关二爷之所以把荆州弄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大。他压根不把东吴那些小王八羔子放在眼里。孙权要与他做亲家他都不愿意。关二爷这么任性,结果是被东吴偷袭,不但丢了荆州,更把自己的性命丢了。 刘关张之间的交情,那是多么深厚。张飞听了,咬牙切齿立马要杀去东吴为二哥报仇。刘备也是整日哭个不停,早把孙刘联盟抛到了,不顾的逆耳忠言,御驾亲征,带着大兵沿江而下。张飞想着孙权这狗日的把二哥杀了,恨得牙痒痒,整日借酒浇愁,喝醉酒就鞭打帐下小兵。结果,两个牙门小将趁张三爷醉酒熟睡的当,把他的脑袋隔了。万人敌大将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去。小时候听评书,听到关云长败走麦城,醉酒殒命,那种伤心愤恨怒良久无法消除。后来读了不少书,冷静分析关羽张飞的性格,才觉得他二人之所以死得不明不白,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三国志》说:“关羽、张飞皆称,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陈寿的这个评价我十分认同。正所谓咎由自取。关羽对小兵和蔼而看不起同僚,张飞敬仰有才之士对小兵却刻薄寡恩。结果,关羽轻敌失了荆州,张飞施暴丢了性命。刘关张三人一向号称三位一体。关羽被孙权袭杀,更兼张飞被小兵割了脑袋。兄弟三人,几十年经历了无数风雨,却在转瞬间三去其二,刘备心里那个痛,真是难以形容。报仇,此时,他心里想的唯有这两个字。要和孙权开战,立马开战。别人带兵他都不同意,一定要御驾亲征。网络配图 孙权也吓坏了,吩咐手下将领暂避锋芒。刘备深入吴国几百里,蜀国大军的大营,也连绵几百里。这种阵势,一般人可能多半会怕怕。可是,世上有一种人,专会扮猪吃老虎。孙权和他的手下,就是这样一伙人。他们先是用这个计谋袭杀了关羽。又用这个计谋蒙蔽了刘皇叔。可是,刘皇叔万万没想到,他的性命也将丢在这里。吴国带兵与刘备对阵的将领是,这是吴国的,才能不逊于。关羽也是败在他的手中。刘备咬牙切齿只想赶紧杀掉陆逊为两个兄弟报仇,陆逊只是闭门不战。僵持了大半年,刘备大军锐气早已不如来时。这时,陆逊一把大火火烧连营。刘备四十多个大营就此灰飞烟灭。 刘备这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丧弟加败军之痛,连番打击,他的身体再也吃不消,第二年,就驾崩了。刘备死后,蜀国人才凋零,靠一个苦苦撑着。他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可是阿斗不争气,最终还是被魏国给灭掉了。蜀汉的命运,明显分成前后两段。盛时如日中天,让几欲迁都避其锋芒。败时凄凄惶惶,留下一个傻兮兮的阿斗说:“此间乐,不思蜀。”这胜败之间的分水岭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从此之后,蜀国就一路走下坡路了,再也没有恢复元气。网络配图 刘备从织席贩履小儿混到蜀汉,打下这一份基业,关羽、张飞没少出力。可是,成也兄弟,败也兄弟,最终坏了蜀国大事的,也是这两个兄弟。跟这样的猪队友合作,刘备岂止是醉了,更是把命都搭进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