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明朝大将蓝玉为什么终还是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案是指借以蓝玉谋反的罪名将其诛杀,继而杀戮各大功臣的重大历史案件。

此次诛杀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为明初四大案件之一,因案件牵连而被诛杀的人数超过1.5万。

蓝玉被杀,这跟他的性格和作风是分不开的,他的狂妄自大和任意妄为被朱元璋一直看在眼里,朱元璋对他的行为也是忍了又忍,但是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网络配图从蓝玉凌辱元祖的老婆,到命士兵打破城墙强行闯入,这两件事情已经让朱元璋非常恼火。

他把梁国公的梁字改成了凉字,蓝玉虽已意识到朱元璋的不满,但是以他的个性是不干出点大事不会甘心的。

他仍然继续我行我素,竟然还把手伸到了兵权上,命自己的亲信为官员,来增长自己的军势。

朱元璋对他的其他行为百般忍让,但是如果触及到兵权和统治方面的,那他是不会做出半点退步。

面对蓝玉如此嚣张的行为,朱元璋开始思考如何处理这个人了。

不过多久,蓝玉又做出了一件令人十分吃惊的事情,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封他为太傅的官衔,但是蓝玉并不满意,他竟然在众多人面前大叫,称自己功劳之大为何不能封太师。

朱元璋听到后再也无法容忍了,认为再不治蓝玉他会越来越,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的罪名告发蓝玉,并在他的府内搜出了近万把武士刀,朱元璋很快就下令逮捕蓝玉,以“谋反罪”将其处死,抄家产,株三族。

网络配图 很多观众看了电视剧《朱元璋》后,对蓝玉的英勇神武、大将风范给吸引了,尤其是他血战洪都的场景更是印象深刻。

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蓝玉是否真的跟敌军大战了一百多天?电视中的故事情节还是有待考察的,下面请看对这场战争的分析。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任命自己的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镇守洪都。

洪都保卫战就发生在朱文正任命的期间,史料中记载在趁着朱元璋出兵援助安丰之时,发动在江南地带的战争,洪都就是他想要攻下的第一座城市。

陈友谅自认为敌军江南兵力不足,攻下洪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他却没有想到朱文正的高超的作战指挥能力。

当时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军队攻打洪都,而朱文正的军队却只有四万人,两边力量如此悬殊让人不寒而栗。

朱文正按照朱元璋所说的计谋沉着应战,顽强抵抗陈友谅的军队。

网络配图当时,城墙有多处被攻破,朱文正的军队既要打仗又要筑城,伤亡惨重,但凭着朱文正卓越的指挥能力,冷静沉着地应战,坚守洪都85天,为朱元璋南下赢得了宝贵的机会,最终朱军战胜了陈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场战役是历史上比较有标志性的战争,也为朱元璋建立取得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当时蓝玉在做什么呢?在洪都大战的期间,蓝玉跟姐夫去了北部,那时的蓝玉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士兵,因此守洪都的主要人物并不是蓝玉,而是朱文正。

蓝玉之死,一方面是朱元璋刻意打压的结果,一方面也败于自己的性格。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保持谦逊的性格,迎接更好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谡临死前说了什么,让蜀中大将泣不成声?

临死前大喊10个字,听后悔不当初,蜀中大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马谡因,成为了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文官廊收录,但也不能否认马谡的才华。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献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稳定南蛮之后,果断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蜀汉的首次北伐,确实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正确。至少是让人看到了蜀国崛起的希望,随后亲自坐镇长安。 时年,诸葛亮派遣军队前往祁山北伐。诸葛亮任命、邓芝,二人充当疑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箕谷,而诸葛亮本人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祁山有魏军驻守。时下,可用的大将有、吴壹等人,在军事会议上,大家都主推这几人作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却不听众人意见,一意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带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睿在闻悉蜀汉北上讨伐之后,遂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然而自大的马谡放弃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把军队随意调度,驻扎在山上,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很清楚,张郃断绝蜀军水路,以火攻以及水源引诱,蜀军溃不成兵。只有马谡孤独自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在回营途中被捕。再后面的,则是诸葛亮。 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再加上马谡对兵法的熟悉程度,守住街亭应该说以逸待劳,并不是难事,至少不会让魏军大败而归。奇怪的是,马谡一反常态,完全不执行在诸葛亮面前一口承诺的行军计划,反而自作主张起来,这到底是为何。其实像马谡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委以一番大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播,天下皆知其才能时,通常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为的就是要“一鸣惊人”,实现自我价值。马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刑场上在,马谡曾经大喊:“马谡罪有应得,死而无怨!”。诸葛亮听在营中听到后,痛苦不已,悔不当初。哭是因为军令如山,不杀马谡不足以正三军,悔,是因为自己太过相信马谡,马谡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蜀中大将听到之后,不免伤心落泪,颇有之感。 街亭失守,马谡成为蜀国罪臣,让人可悲可叹。 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的,如果诸葛亮回想起这句话,恐怕心里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刘备如果在世的话,可能会有些窃喜:”丞相,这回我总算说对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长平公主悲惨结局 死的时候五个月身孕

“汝何故生我家”这句中国历史上惨痛的名言,是说给的。1644年本来应该是长平公主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这一年公主十五岁,正值豆蔻华年。史载她“喜诗文,善针饪”,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女子。皇帝已经为她选定了翩翩佳公子都尉周世显为驸马,可惜天翻地覆的局势让婚礼一推再推。 农民军攻占北京城的速度远超出崇祯皇帝的预料。《明史》载:“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当时,崇祯命周皇后自缢,长平公主闻讯前来,看到皇后的尸体,痛哭失声,跪在地上。爬上前想抱住崇祯皇帝的膝。崇祯一脚把公主踢翻,说到:“汝何故生我家?”举起剑来,劈头砍下。公主下意识地抬起左臂一搪,剑锋从左颊扫过,左小臂从肘部下面被齐齐斩断。 公主哼了一声,昏倒在地。皇帝上前一步,想砍下公主的头,手却剧烈地战抖起来,说什么也握不住剑。“手栗而止”,转身而出。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幕。断臂之后,不光崇祯,连所有的宫女从人都以为公主必因流血过多而死。 尚衣监何新和宫女怕公主尸体受辱,将昏迷中的长平公主抬出了宫。送到她的外祖父、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府中。周家将她安置在一间空屋,只等她死去。不料公主生命力非常顽强,五天之后,居然转醒,并且度过了伤后感染等重重危机,活了下来,活下来当然更不幸。 高层的政治策略十分精巧:他们公开悬赏寻找崇祯帝的男性后代,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实际上是打算骗到手后斩草除根。而崇祯的女眷们,因为不可能被人拥立,所以倒真是受到了清政府的“优待”。清朝拨给公主很高的生活费用,命周奎善待公主,作为宣传清朝“恩仁”和统战反清势力的工具。 长平公主国已破,家已亡,身又残,早无活下去的意趣,时时说:“父皇赐我死,何敢偷生?”无奈身为弱女子,除了听任命运摆布,又有什么办法?唯日日以泪洗面,靠读读佛经来平衡自己的内心。心中还燃烧着的唯一希望,是自己的三个兄弟能逃到南方,有朝一日光复大明。这就是吴伟业所说的“死早随诸妹,生犹望二王。”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顺治二年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没能南下到南明地界。而是从乱军之中逃回,一路乞讨回到北京,衣衫褴褛地出现在周奎门口周奎和公主闻讯出见,“相见掩面泣,奎跪献酒食”。离难中的兄妹没想到这样见了面,悲喜交加。然而,太子的出现,给周奎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他早已投降了清朝,收留前朝太子岂不是大罪? 所以过了两天,他把这件事报告了朝廷。清廷没想到这么快太子就。由于太子的号召力太强,清廷决定迅速将他杀掉,以绝后患。然而刚刚颁布优待前明的诏令,怎好马上自食其言?脑筋一转,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他私下派人,要求周奎和长平公主声明太子是假冒的。长平公主当然不干,但被周奎痛打之后,便不敢再开口了。于是先是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清廷又先后命数十名和大臣去辩论。 十几名坚持认为太子为真的太监和大臣都被处死,太子身份就这样被确定,“假”太子被迅速处斩。这一事件给了十六岁的长平公主以极大刺激。直到此时,清廷还不放过统战机会,为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厚葬于广宁门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