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元末明初的大商人。
关于沈万三简介,历史上的记载其实是挺简单的。
大部分的记载只是说明沈万三的富有而已。
对于沈万三的出生却是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出生于1296年,也有人说是1330年出生的,还有说是生于1328年,具体已经不详,死于1376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沈万三本名叫沈富,因为富可敌国,被人称为万三。
以至于后世人更多的是知道沈万三这个名字。
从沈万三简介可以看出沈万三是个精明又能的人,在当年他已经将商业扩展到了海外,积累了大笔财富。
当年的沈万三是一个资巨上万,田地遍布天下各地的大富豪。
沈万三是江南的第一大豪富。
所谓周庄从村落变为镇,也是因为沈万三的功劳。
有关沈万三简介,还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说他之所以那么富有,是因为他有一只聚宝盆,虽然这个没有历载考证,不过却可以由此看出,沈万三当时是多么的富有,影视剧里也有这样的歌词“急人所急,需人所需,这才是真正的做生意”来歌颂他的经商之道,以此来证明他不仅聪明善理财,还讲信誉,重客户所急、所需,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意兴隆度,虽然影视剧不全然真实,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当年的沈万三是多么懂得生财以及聚财的技巧,就是直到今天,我国苏南和浙北,还有安徽等地,都还有流传着不少有关沈万三当年如何发家、豪奢和田产,还有经商和他的家庭生活等故事。
沈万三聚宝盆 沈万三作为大明时期的著名首富,关于他的传说还是很多的,最出名的莫过于沈万三聚宝盆的故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传早年间沈万三是沈家村的财主,有房有地雇工都有十多口。
有一年大旱,但凡是绿色的东西都没活气儿了,可奇怪的是沈家割草的长工每天都能割到一捆油绿肥嫩的青草,时间一长就让人起疑了,沈万三就问割草的长工这么好的青草是哪里弄来的。
长工当时也是留了心眼了,就瞎编了个地方忽悠过去了。
沈万三也是个心细的,他一连几天跟在割草长工后头偷看,发现这个长工每天都是先到村北的沈家桥底下睡觉,等睡到中午没有行人的时候就去牛蛋山上去割草,为了搞明白究竟,沈万三强令割草长工领他去割草的地方,就发现山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长的那叫一个茂盛,青草被长工随割随长,沈万三就明白了,这一定是有宝贝在下头啊,于是他就带人挖掘那块草地,还真挖出个铁盆来。
沈万三用这个铁盆喂猪猪长的快,往铁盆里放金银金银拿不完,他就明白了铁盆是个宝贝是个聚宝盆啊,利用这个聚宝盆沈万三的财富那是越积越多,再加上他善于经营,很快就富可敌国了。
在沈万三凭借聚宝盆发迹之后的数年,长江决堤,大的术士就推测了朝中肯定出了宝贝,于是就昭告天下:谁能用宝贝把长江决口堵住,就给谁加官进爵。
沈万三听说后就揭了皇榜,带着聚宝盆进京了,对于聚宝盆答应“四更借、五更还”。
沈万三利用聚宝盆堵住决口,就美滋滋的去向皇帝讨封赏,并准备五更天去拿回聚宝盆,谁知道天都亮了四更鼓才响起来,这是皇上为了骗取聚宝盆将五更改到四更。
皇帝给沈万三安了个得宝不献的罪名,就把老沈家的九族给咔嚓了家财也没收了。
至此沈万三聚宝盆的故事告一段落。
沈万三有多少钱 沈万三原名叫沈富,是我国历史上元末明初时期的大富豪,大商人,万三是当时的人们对他的别称,估计大致意思就是他钱多吧。
那么沈万三有多少钱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沈万三有多少钱,历史是没有太多正面记载的,不过却是有些野史记载,他当时是富可敌国,就是当年那种封建时代,他的商业都已经发展到了国外,国内更是各地都遍布他的田地和商铺。
直到如今,江南一带都还有各种关于他发家致富,家产怎么丰厚,生活多么奢侈的故事流传着,有一些民间传言,甚至还说他是有一个钱财取之不尽的聚宝盆,虽然这只是谣言和传说,但这足以看出当年的他是真的足够富有。
关于沈万三有多少钱的话题争议很大,有人说当年的朱元璋都妒忌他的富有,甚至对他过多的财富有着畏惧,甚至传言沈万三是因为财富惹上了杀身之祸,还有人说当时的沈万三,比如今的世界首富还有富有,甚至说将当年沈万三的钱换成如今的钱,和世界首富比,高出的都是成倍的数目。
不过虽是争议很大,但具体沈万三有多少钱,在历史和野史上都没有具体的说,关于沈万三有多少钱大部分还是从一些小说,或是影视剧中有个大致的猜测而已,从这些影视剧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经商头脑很发达的商人,不论他的钱财有多少,但绝对都是他用智慧和诚信赚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 曾独担百万鸦片战争赔款
导读:《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17世纪后期,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而深受外商欢迎。 1757年(二十二年),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全国40%的关税收入。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后世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有记载称,当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时,竟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 在广东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 资产2600万银元,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鉴(1769-1843),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国鸦片商被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大才子解缙最后为什么会被冻死?解缙是个如何样的人?
大才子解缙最终为什么会被冻死?解缙是个怎么样的人?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解缙是明朝初年的一名杰出大才子,他曾经获得、的两代君王的高度认可。朱元璋甚至用“恩犹父子”这样的话向他表达喜爱之情。朱棣进京后,不愿意写的《登基诏》,最终由解缙妙笔写出。可是为什么,最终解缙会被深埋雪中冻死呢? (解缙剧照) 一、解缙天资聪颖,少年登科。 洪武二年十一月,解缙出生于吉安府吉水县一个之家。其祖父解子元为,曾出任江西安福州判官。父亲解开为二魁胄监,五知贡举。其母高妙莹贤良慧淑,通史书,善小楷,晓音律。 解缙幼时天资聪颖,机敏绝伦。5岁时即能,出口成章。7岁时便可吟诗作赋,巧对对联。 相传,解缙曾陪父参加宴会。其中一势利权臣见他身材短小,但名声在外,就故意让其出丑,于是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不假思索地回到“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羞得对方满脸窘色。 洪武二十年,18岁的解缙勇夺乡试头名,人称“解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列第七名中二甲进士,其兄解纶和妹夫黄金华也同榜登进士。由此,一家“一门三进士”的解缙,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下令将他安置为中书,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后备干部。 (朱元璋剧照) 二、直谏“万言”获器重,恃才傲物遭首贬。 自从来到朱元璋身边,解缙的才华便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不久后,他就升为,随侍在老朱左右。 一日,解缙陪朱元璋在大庖西室进膳。朱元璋对解缙说:“朕与你义则君臣, 恩犹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受到鼓励的解缙内心无比激动,当夜就洋洋洒洒成就了一篇《大庖西室封事》,上奏朱元璋,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朱元璋的严刑酷法、滥杀功臣之举。 但爱惜人才的朱元璋并未动怒,只是将他的奏折传阅群臣,在百官中引起了一片惊呼。解缙见首战告捷,又在几天之后写了一篇《太平十策》呈送上去,为朱元璋提供了一整套的治国方略。 朱元璋也算沉得住气,表面上仍然没有怪罪解缙,但在“为尊者讳”的高度集权的帝王时代,被人当众揭短,始终是让人不愉快的事。 于是,朱元璋策略地将解缙调任监察御史,希望他能学会收敛。 但解缙并没有体会到老朱的良苦用心,一味地刚秉正直,锋芒毕露,得罪不少大臣。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洪武二十三年,找来解缙的父亲解开,吩咐他带儿子回家“继续进学,10年后回朝大用”。 就这样,解缙因自己的少年轻狂遭遇人生第一次“罢黜出朝”。 (朱棣剧照) 三、投奔朱棣展才华,主编巨著获恩宠。 洪武31年,解缙受命在家“进学”已有8年,突然传来朱元璋去世的消息。正待他程进京举哀之时,其母也撒手人寰。解缙强压内心悲痛,还是急忙赶往京城。 但此时的解缙乃一介百姓,根本没有资格为朱元璋吊祭。于是,当初被他弹劾的官员袁泰,以“母丧未葬,丧失人伦,违逆皇命”为由,在面前告了解缙的御状。 由此,解缙被“发配充军, 徙三千里”,来到了甘肃临夏北部的河州卫,做了一名戍边小卒。后来在礼部侍郎董伦的帮助下,才被朱允炆谕召还京,成为待诏九品官职。 不久后,“”爆发,朱棣上位,解缙也迎来了人生的一大转机,并由此青史留名。 朱棣登基时,因方孝孺至死不愿为他书写《登极诏》,待诏的解缙,成为了最佳人选。因拟诏有功,解缙从待诏九品官,一下擢升为正六品官,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入主文渊阁,成为朱棣身边的内阁大臣。 解缙的才华,同样得到了朱棣的赏识,被任命为《》的主编,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至高地位。 (朱高煦剧照) 四、禀性难移得罪权佞再遭贬,深陷政治斗争终被杀。 解缙在成为朱棣身边的红人后,经常为他出谋划策。一日,朱棣开列了一串朝臣名单,让解缙据实对他们一一点评。解缙又犯了老毛病,老老实实地将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写了出来。由此,不但得罪了一干大臣,还就此为自己的悲情结局埋下了祸端。 一天晚上,几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都指挥佥事纪纲不满解缙在朱棣面前对自己的评价,故意做对联讽刺他:“洞中乌龟,颈长壳硬矮拍拍;塘里水鸭,嘴扁脚短叫呱呱。” 解缙马上回击,出了一个上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邀请纪纲作对。一介莽夫的纪纲,当然无法作答,解缙随即说出了下联“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狠狠地将纪纲奚落了一番。 没想到,这段插曲,竟为解缙招致后来被雪埋的后果。 实际上,解缙最大的错误,是卷进了皇权斗争。 永乐三年,朱棣询问解缙关于皇储人选,深受浸淫的解缙建议立嫡长子。而朱棣却有心立次子朱高煦,此事引发了朱高煦对解缙的强烈不满。 后来,朱高炽果然被立为太子,而朱高煦被封为汉王。 (纪纲剧照) 朱高炽的表现,一直令朱棣不满。而朱高煦却隆宠优渥,甚至超过了太子。直率的解缙又给朱棣上奏“启争也,不可”。此举彻底惹恼了朱高煦,他将自己未能成为太子的原因,全部归罪在解缙身上。 终于,解缙再次遭贬,降为广西布政司参议,后又贬往交趾。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奏事,恰逢朱棣北征未归,解缙就偷偷地觐见了太子朱高炽。一直紧盯着解缙的纪纲,得到消息后,告诉了朱高煦。 朱高煦在朱棣面前向解缙打出了致命一击:“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于是,纪纲在得到朱棣的授意后,将解缙打入大牢,并将他关押了5年之久。 永乐十三年,朱棣突然提出查看囚册,发现解缙仍赫然在列,轻轻问了一句纪纲:“缙犹在耶?” 心领神会的纪纲,马上把解缙从死牢里提了出来,好酒好肉地招待了他,直到他烂醉如泥。最后,纪纲指挥锦衣卫将解缙埋在雪地里。 一代奇才解缙,就这样沉在醉乡中, 静静地死去了,时年4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