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马忠简介: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

时间:2025-03-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马忠(?-公元249年),本名狐笃,字德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建安末年(公元220)被推举为孝廉,任汉昌长。

丞相开府治事,以马忠为门下督。

南中叛乱,任牂牁郡太守,别领一军讨平牂牁郡的叛夷。

后任庲降都督,剿灭夷首刘胄叛乱。

官至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

先封爵博阳亭侯,后进封彭乡侯。

延熙十二年(249年)去世。

人物生平 先主所识 小时候是寄养在别人家,姓狐名笃,后来才改回本来的姓氏,取名马忠。

他是蜀汉后期,刚“出道”时就得到的称赞,后来诸葛亮开府,马忠开始得到重用。

无论担任什么职位政绩都很显著,在处理军政事务的才能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建安年间(公元210-220年),任郡中官吏,建安末年被举荐为孝廉。

章武二年(公元210-220年),巴西太守阎芝征集五千人,为刘备补充兵员,派马忠带兵前往。

刘备与之交谈,甚为器重。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诸葛亮辟为丞相门下督。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拜马忠为牂牁太守,平定牂牁郡丞朱褒的叛乱。

建兴八年(公元229年),诸葛亮辟为丞相参军,作为留府长史的副手,处理后方军政事务。

接着又兼任益州治中从事。

魏军大举进攻汉中,马忠到诸葛亮军中帮办军务。

平叛治乱 之后,又指挥牙门将张嶷等将领平定叛乱的汶山郡羌人。

南中豪族刘胄叛乱,各郡骚动。

诸葛亮以马忠接替原庲降都督张翼。

马忠不负使命,平定了叛乱。

诸葛亮加忠为监军、奋威将军,封博阳亭侯。

建兴十一年(公元232年),指挥并协助越巂太守张嶷恢复对越巂郡的控制,晋升为安南将军,进封彭乡侯。

延熙五年(公元242年),入朝述职,于是受命到汉中为大司马蒋琬宣传诏旨,加拜为镇南大将军。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进攻汉中,大将军率军北上增援,代其留在成都处理政事。

费祎班师,回到南中。

深受爱戴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马忠在任上去世,其子马脩继承爵位。

马忠为人宽容有度量,只知诙谐大笑,脸上从不流露出愤怒的神情,但处事时能够当机立断,恩威并立,因此蛮夷们都十分敬畏和爱戴他。

马忠逝世后,治下百姓亲自来到马忠灵堂前流泪哭泣以尽哀思,并设立庙宇来纪念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时期蔡哀侯的一句玩笑话,为什么就亡了两个国家?

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前675年),春秋时蔡国国君。名献舞,一名季。公元前694—前675年在位。】娶了陈国的大公主做夫人。按照当时的“娣媵制”,(“娣媵制”是中国古代奴隶主贵族实行的一种婚姻制度,是多妻制的特殊形式。所谓娣,就是从姊共嫁之妹。古时对妹称女弟,或以“女”字作为“弟”字的偏旁,得一“娣”字,以示其性别。陈国的大公主可以把自己的妹妹一同带到蔡国,给蔡哀侯做妾。可是陈国的二公主早已许配给了息侯。蔡哀侯空欢喜一场,心中。 时隔不久,息夫人回娘家,顺便到蔡国看望姐姐。蔡哀侯听说小姨子来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儿。他在宫中设宴,款待小姨子。宴席间,蔡哀侯见小姨子有之美,后悔得肠青了。不过,后悔归后悔,小姨子现在是息夫人,蔡哀侯也不敢对小姨子咋样,弄不好会刀枪相见。但是,蔡哀侯仿佛又有点不甘心。他乘着酒劲儿,开小姨子的玩笑。他拉着小姨子的手,笑着说:“好妹妹,你当初要是跟着你姐姐嫁过来,咱们早就是一家人了。” 息夫人见姐夫这般轻薄,甚为恼怒。可碍着姐姐的面子,只好强装笑脸。 引狼入室!息侯为红颜 息夫人回到息国,把这事儿隐瞒了下来。事情过了好多天,息侯听说了这件事,气得鼻子都歪了。他想出兵攻打蔡国,可是,息国是一个小国家,势力远远不敌蔡国。息侯为了报仇,决定投靠楚国。息侯差人对说:“蔡国不向楚国称臣朝贡,我们都不服气。楚国如果能假装发兵讨伐息国,蔡哀侯必出兵来救。那时,我们两国夹兵,共灭蔡国!”楚文王大喜,急忙发兵息国。果然,蔡哀侯听说楚国出兵息国,为了在那位倾国倾城的小姨子面前露一手,便亲自领兵,去救息国。路上,遇到楚军。蔡哀侯大败,逃往息城。息侯紧闭城门,蔡哀侯方知中了息侯的借刀杀人之计,但为时已晚,只好乖乖地做了楚国的俘虏。 楚文王本来要杀蔡哀侯,但为了笼络更多的诸侯国向楚国称臣纳贡,便放了蔡哀侯,让蔡国做了自己的臣国,年年纳贡,岁岁朝拜。人在屋檐下,哪敢不低头。蔡哀侯一一答应下来。这一切都是那句玩笑惹的祸,蔡哀侯后悔死了。 蔡哀侯走的那天,楚文王大摆宴席,为蔡衰侯饯行。宴席间,楚文王问:“你认为谁是当今天下第一美人?”蔡哀侯想起息侯借刀杀人之事,就对楚王说:“天下最美的女人莫过于我的小姨子!”蔡哀侯便把小姨子息夫人如何如何之美,给楚文王说了一番。楚文王听后,感叹说:“寡人能见这美人一面,死不悔矣!” 强君夺爱!苦命鸳鸯双双殉情 蔡哀侯走后,楚文王假装到息国巡视,实则想见见蔡哀侯说的“天下第一美人”。息侯亲自到客栈迎接。宴席间,楚文王让息夫人出来敬酒。息侯不敢不依。息夫人一进宴席,楚文王便惊呆了。这息夫人确有绝世之貌。息国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诸侯国,楚文王根本不把息侯放在眼里。他当即就把息侯抓了,把息夫人抢过来,带回楚国,封为桃花夫人。 楚文王虽然得了桃花夫人的人,却得不到桃花夫人的心。无论楚文王如何挑逗,桃花夫人就是不说一句话,仿佛哑巴一样。楚文王询问原因,桃花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男人,死不足矣,还有啥话可说?”楚文王听后,很不高兴。 息国亡国后,楚文王让息侯做了一个守城门的小官。三年后,桃花夫人趁楚文王出城打猎的机会,偷偷出宫与息侯约会。夫妻二人,后悔为了一句玩笑而大动干戈,以至于落了个的下场。二人哭完,抱在一起,双双跳城而死。消息传到蔡国,同样作为亡国之君的蔡哀侯也伤心得流下了眼泪。 一句玩笑话亡了两个国家,实在令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重臣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晚清大儒,被誉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精神领袖。 年轻时怀才不遇,心意难平时常以自比。 为国事操劳一生,去世时还要说“临事方知一死难”。 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儒家知识分子。 儒家知识分子们的感情世界有一个共性:不重色情重友情。未必是他们天性不好女色,但他们所受的教育排斥男女之间过深的交往。 取而代之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纠缠——或激赏,或钦慕,或忠诚、或忌恨,或怨毒,或背弃,这其中的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比的故事精彩得多。 这也是形势使然。传统的婚姻极为稳定,是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维护的。可男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了,必须下大力气去经营。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关系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他一生做人的成功与失败。 曾、左、李三人都是官场上的成功者。他们既不是情种也不是色鬼,他们的婚姻从容、淡定,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先说曾国藩和左宗棠吧。他们是湖南老乡。曾国藩比左宗棠年长一岁,比较顺,28岁就考中进士,此前的会试只失败过一次。 左宗棠就没这么好运。他考举人倒还顺利,但那以后去参加会试,三考三败。心高气傲的左宗棠一怒之下干脆放弃科举,回乡教书去了。 人比人气死人。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要想(他从未放弃过这个愿望),就只好巴结曾国藩,但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 最后的结果是,形势迫使曾国藩不得不提拔左宗棠,左宗棠也不得不走曾国藩的门路,可一旦之后就与曾国藩翻了脸。两人后来都成为清廷的股肱之臣,却龃龉多年。可他们又,钦佩对方的才华。 左宗棠科举不第,但才名远播,一些有眼光的地方大员早就对他着意结交。两江总督陶澍请左宗棠到家里来教导自己的独子,并给儿子定下娃娃亲,从此和左宗棠结为亲家。这样左宗棠就进了高干圈子。 陶澍又看中湖南的另一位青年才俊,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了他。通过陶家,左宗棠就与胡林翼结识了。两人虽然差着一个辈分,但年龄相仿,彼此欣赏,处得非常融洽。 胡林翼为左宗棠的仕途出过大力。正因他牵线搭桥,左宗棠才会到湖南巡抚基的帐下屈居幕僚。下一任湖南巡抚继续重用左宗棠,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在骆府,曾国藩认识了左宗棠。那是二年,正是征缴太平军最艰苦的岁月。左宗棠以其经世致用之才,为湖南战事做出不少贡献。胡林翼也一直向曾国藩推荐左宗棠。 曾国藩带兵数年,帐下网罗了大批人才,可独对左宗棠态度谨慎,迟迟不肯延入幕下。这可能是曾国藩有识人之明,一早就知道他们之间性格不合。 曾国藩并没有忘记左宗棠。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可是左宗棠嫌知府的官儿太小,不乐意。 他后来给朋友写信说:像我这样好比再世的人物,拿一个蓝顶子就想糊弄我,还不如不出来混(“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 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逼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打浙江时,曾国藩把一部分湘军划归左宗棠全权指挥,左宗棠很快领军攻克了杭州。曾国藩就向朝廷举荐,让他担任了浙江省长(巡抚)。 那时气数已尽。再过不久天京(南京)被克。就在这本该同饮庆功酒的欢乐时候,曾、左二人的交情却走到了尽头。 事情起因于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两人在()跟前打起了笔墨关系。 曾国藩后来解释说,他最恼恨的是左宗棠影射他在撒谎,他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诚信二字,怎么会撒谎? 左宗棠却也不依不饶,说这件事自己的错是二三分,曾国藩的, 错是七八分,他太小心眼。左宗棠到晚年还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个伪君子,以此为乐。 曾国藩的涵养何等深厚,绝不会因为私怨阻碍国家大事。左宗棠出兵平定新疆,曾国藩给予大力支持。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一句“自愧不如”,一句“相期无负”,过去的种种争斗、猜疑、怨恨,全一笔勾销了。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又是一番洞天了。 左宗棠虽靠曾国藩提拔起来,但心里从来没服气过。李鸿章是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学生自居,晚年提起老师来还敬佩不已。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李鸿章也是心高气傲之人,可能因为科举还算顺利,就不像左宗棠那样愤世嫉俗。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也回安徽老家办团练,但几年之内被打得一败涂地。 李鸿章走投无路,只好去走曾国藩的门路,想投到大帅帐下做个幕僚。那时他大哥李瀚章已在曾的幕府做事,按理说有这么铁的关系,进曾府该不是什么难事。 可曾国藩非要难为难为李鸿章,杀杀他的傲气,所以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既收到自己帐下,曾国藩就不客气地把李鸿章当作学生晚辈,敲敲打打,连懒觉都不许他睡。对左宗棠他是绝不会这样的。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1860年曾国藩把大营移到安徽祁门,李鸿章认为那里地形太劣,坚决要求移换。曾国藩开始不听,还挖苦说:谁胆小谁就走好了。这下两人之间就生出嫌隙了。 接着又发生了弹劾李元度事件,更伤两人感情。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部下,当年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走投无路想投水自杀,幸亏被李元度劝下。可后来李元度的一些作为让曾国藩难以容忍,决定予以制裁。 李鸿章却坚决反对,还威胁说:老师要是弹劾李远度,学生我也不干了。曾国藩说:那你请便吧。李鸿章说:走就走,谁怕谁。结果曾国藩真的上了弹劾折子,李鸿章也真的走了。 有人分析说,李鸿章是因为看着祁门大营的地势实在险恶,找个借口逃跑的。但曾、人总是“情丝难断”,后来曾国藩终于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把大营搬移祁门。 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开曾国藩就没法混,又写信回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李鸿章最终还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发达的。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没有那种感情纠结,但他俩的故事很热闹。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很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左宗棠评价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他回敬左公的办法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左宗棠没有科举功名,但照样出将入相,李鸿章就给他起个外号,叫做“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说一个举人居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在罕见。 1874年末朝廷上出现“塞防”与“海防”的大争论,参与官员众多,左宗棠和李鸿章分别成为两派的领袖人物。 后来清廷采取了塞防与海防并举的方针,使左宗棠以65岁高龄“抬棺西征”,而李鸿章也得以筹建北洋水军。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左宗棠以弱抗强,为中国保住了新疆的大片国土。而李鸿章将近二十年的却在甲午一战中。这种结局固然有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与两位主帅的个人素质也是大有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