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细说商朝的历代君主,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是商朝兴盛的转折点!

时间:2025-03-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我国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其君主称呼为“帝”,并多以天干来进行命名的,例如商朝的建立者汤的帝号为帝天乙,的帝号为帝辛,纣王不过是周王朝给他的恶谥。

商朝的始祖是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的契,他是帝喾与简狄之子,相传是简狄吞燕子蛋而生,故而有“玄鸟生商”一说。

契十四传至成汤,汤伐于鸣条灭夏,建立商朝。

1.商高祖汤,姓名子履,在位30年。

在位期间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

2.帝子胜,成汤之子,在位3年,伊尹摄政。

3.帝仲壬子庸,成汤之子,在位4年,伊尹摄政。

4.商太宗(帝)子至,成汤的嫡孙,太子之子,在位23年。

太甲继位之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到了桐宫囚禁起来,可见当时的伊尹的权威之大。

太甲在桐宫痛定思痛,反省自己的过错,并改过自新,于是被伊尹又复立为帝,太甲于是重新修德,使诸侯归顺,成为一代明君,死后庙号为太宗。

不过在《竹书纪年》中记载是太甲逃出桐宫,并杀死伊尹而得位,不过这似乎与甲骨文的记载相悖。

5.帝沃丁子绚,太甲之子,在位29年。

继位后重用老臣伊尹、咎单,采取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

6.帝子辩,太甲之子,在位25年。

继位之后依旧是曹随萧规,履行汤法。

7.帝子高,太庚之子,在位36年。

看来那时候的兄终弟及传位是不再传回兄长后裔的,可能是那时人得私心没那么重,当商王是很累的事情,小甲仍应是履行汤法。

8.帝子密,太庚之子,在位12年。

雍己昏庸无能,接替兄位后荒废政事,导致商朝逐渐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诸侯不来朝进贡。

9.商中宗(帝)子伷,太庚之子,在位75年。

这个在位时间很可怕,如果他是其父在位最后一年出生,继位时就有48岁了,那么享年123岁,不足信。

商朝在雍己衰落,太戊继位以伊尹之子为国相,后又让巫咸辅佐国政。

在二者贤臣的辅佐之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尊称太戊为中宗(中宗为中兴之主的庙号)。

10.帝子庄,太戊之子,在位11年。

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王朝都虽然有过中宗中兴,但是从中宗开始王朝其实还是走下坡之路的。

仲丁时首都自亳(今河南商丘)西迁于嚣(今河南郑州),开了商朝的迁都历程。

仲丁其实还是挺勇武的,击退了当年入侵商朝的兰夷部落。

不过自仲丁死后,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开始不合时宜,诸弟争夺王位,造成。

11.帝子发,太戊之子,在位15年。

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期间姺与邳两个侯国发动了叛变,在彭国的帮助下平定叛乱。

商朝从他开始衰落,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

12.帝子整,太戊之子,在位9年。

为了缓解商朝内部和外部的矛盾,他被迫又迁都到了相(今安阳内黄),商朝更显颓势了,河亶甲在方国的帮助下平定了叛乱的诸侯和蛮夷的入侵, 13.帝子滕,河亶甲之子,在位19年去世。

在位期间曾迁都到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后又迁到庇(今河北广宗城北沙丘平台一带),祖乙数次出征并平定东南夷,解除了对商朝的威胁。

还启用了巫咸之子巫贤辅政,使商朝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商朝有一定的兴盛。

14.帝子旦,祖乙之子,在位16年。

祖辛死后,其弟即位。

15.帝沃甲子逾,祖乙之子,在位25年(一说5年)。

沃甲死后,祖辛之子即位。

16.帝祖丁子新,祖辛之子,在位9年。

在位期间曾迁都于庇(今河北省邢台市),他的继位比较复杂,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都不是,死后堂弟即位。

17.帝南庚子更,沃甲之子,在位25年。

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死后由祖丁之子继位。

18.帝阳甲子和,祖丁之子,在位7年。

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商朝衰落到诸侯都不来朝贡了。

19.商世祖(帝盘庚)子旬,祖丁之子,在位28年。

商朝自仲丁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后发生了“九世之乱”,其王位的更迭无不是血腥和残酷的,王位的争夺也造成商朝的社会和经济落后,诸侯不再朝拜。

盘庚继位后就着手改变这种状态,于是迁都于殷,缓和内部矛盾、改善政治和民生,使得商朝再度兴盛起来,人民,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盘庚庙号为世祖。

20.帝子颂,祖丁之子,在位21年。

盘庚明知道“兄终弟及”的弊端,却没能挡住自己传位于弟小辛,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

21. 帝子敛,祖丁之子,在位21年。

在位时让太子去田里耕作,为以后打好了关键的基础。

可见培养好儿子是多么重要,小乙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培养储君。

22. 商高宗(帝武丁)子昭,小乙之子,在位59年。

从小就被父王小乙派去民间耕作,让他了解民众疾苦和稼穑艰辛,继位后,勤于政事,任用工匠出身的及、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商朝再度中兴,使得四海咸服,史称“武丁中兴”,死后庙号为高宗,是继盘庚之后最有作为的国王,他的王后就是那位有名的女将军。

23.帝子跃,武丁的次子,在位7年。

在位期间继承其父武丁的政策,积极开拓,遵行礼制,的经济文化和国力都十分强盛。

不过他的继位也是充满血腥的,其兄是那位著名的孝子祖己,被后母诬陷逐出京城含冤而死,后母经常在武丁面前劝立己子为太子,祖甲为了保命离开京城,祖庚顺利继位,可见商朝王子对王位的争夺是多么激烈。

24.商世宗(帝祖甲)子载,武丁第三子,在位33年。

祖庚为感谢其让位继位后立他为王位继承人,离宫的日子他效法武丁之举到平民中生活。

继位之后征伐西戎,尚能照顾一般民众,商朝再度中兴,死后得庙号“世宗”。

25.帝子先,祖甲之子,在位6年。

廪辛是位熊武有力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时,西部的很多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他多次征伐,并且还以夷制夷,调动卫、虎、受等几个部落一起出兵攻打不听话的方国部落,不过成效不大,不能完全平定。

26.帝子嚣,祖甲之子,庚丁虽然在位仅1年,但是取得了抗击羌方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但羌方可以被打败,但是不能完全被消灭,也称为商朝的巨大隐患。

27.帝子瞿,庚丁之子,在位35年。

武乙算得上是商朝后期一个转折的国君,他想努力挽救颓势,但是穷兵黩武却成效不高,而且他生性残暴,曾辱神射天,在商朝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他在位时先祖曾前来朝见。

传说由于他辱神射天最后被雷劈死了。

不过商朝从武乙开始变成严格的“父死子继”的传位方式了。

28.帝文丁子托,武乙之子,在位11年。

文丁继位后周国崛起,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文丁采取怀柔政策,不过周侯季历却不就坡下驴,还是四处征伐,多次献捷于文丁,太丁忌惮他,先嘉其功而杀之,这样商朝和周国称为仇敌,这也是后来周灭商的一个巨大原因。

29.帝乙子羡,太丁之子,在位26年(前1101年~前1076年)。

商朝此时已经了,他采用和亲的方式与媾和。

江淮之间的夷族开始强盛起来,对于商朝的攻击也是不断的,帝乙曾三次率领军队南征夷族,但是并未能解决其威胁。

30.商纣王(帝辛)子受,帝乙之子,在位位52年,对于纣王我就不多介绍,对于他都是再了解不过的,他为人残暴,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

后来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灭商,纣王自焚而死。

其实纣王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是一位的伟大君主,不然怎么能在位52年。

总观商朝只要开始“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时朝政就开始衰落,从商朝得到庙号的君主高祖成汤、太宗太甲、中宗太戊、世祖盘庚、高宗武丁、世宗祖甲来看,商朝的再度中兴的君主都是“父死子继”得到王位的,“兄终弟及”的方式容易造成混乱,商朝的“九世之乱”也是这样造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为什么骑虎难下的真实真相

导读:不管是否有意夸大战果,也不管林则徐是否受了属下的蒙蔽,总之,战报经林则徐之手,最后都来到了案前。道光不看战报则可,一看,二百五劲头就上来了,对夷衅的恐惧也忘到脚后跟了。对于九龙的胜利,他在林则徐的奏折上批曰:“朕不虑卿等孟浪,但戒臣等不可畏葸。”给林则徐下谕说:“我兵先奋后勇,大挫其锋,该夷等自必畏慑投诚,吁求免死……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示兵威?”(《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26页)同时,道光还对广东夷务一直不能了结,林则徐一直不能赴两江总督之任表示了不耐烦。道光的意思,直隶总督是天朝大吏第一位置,现有琦善占着;两江总督是老二的位置,乘陶澍病退赶紧转移给自己心目中的能臣林则徐。林则徐一直不去赴任,不是个事儿啊。道光的心里,广东的夷务根本不是什么大事儿,或者说,虽是大事,但很简单,林则徐一办即可。所以道光在谕旨里告诫林则徐:“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之兵威,断绝大黄茶叶,永远不准贸易。”(《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32页)这傻皇上,受林公奏折影响,依然认定,夷人离开茶叶、大黄就无以活命的,把它当作天朝最后的王牌打出来了。傻皇上一耍二百五,林则徐就了。跟邓廷桢商量了一下,搞了个骑墙政策。宣布从12月6日起停止中英贸易,在此之前,英商把货物转给其他国家夷商,仍准英货具结进口;在此之后,一切英船、一切英货不得进口;鉴于英船“担麻士葛”号和“皇家萨克逊”号早已遵式具结,所以可以区别对待,准许通商。林则徐一面骑墙,一面继续上奏,虽不敢明里反对道光的二百五,但却希冀皇上能改正一下。 如果说九龙战报是让道光吃下的第一粒兴奋剂的话,那随后而来的穿鼻及官涌冲突“俱系全胜”的一系列战报,相当于让道光超剂量连服数粒,其亢奋程度可想而知。1840年1月2日,林则徐接到了道光谕旨:“即将英咭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其……凶犯也不值令其交出。”这个亢奋到极致的可怜的,看不到贸易停止的后果,他认为贸易一停,哗,世界就清静了,具结啦、交凶啦、续缴鸦片啦、恢复正常贸易啦,就都用不着了。当然他看到了关税的丧失,但这个小气鬼皇上大方地宣布:“区区税银,何足计论!”让林则徐感到难受的,并不仅仅是自己几个月来具结、惩凶、恢复中英正常贸易的努力全都白费了,而是,作为道光最宠爱的封疆大吏之一,林则徐从来没有一次性挨过这么多批评。在林则徐的奏折上,道光加了多处朱批:对林则徐“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提议表示不屑,认为“所见甚是,而所办未免自相矛盾矣”;对林则徐保护具结商船的措施表示不同意,说:“恭顺抗拒,情虽不同,究其一国之人,不应若是办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一册,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42~243页)。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无奈地遵旨出示,宣布正式封港,完全断绝中英贸易。就在同天,道光看林则徐迟迟不能赴两江任上,遂准了穆彰阿所奏,干脆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调邓廷桢为两江总督(21日改云贵总督,26日又调闽浙总督)。并依例解除了林则徐钦差大臣的职务。不能怪道光头脑简单,他的二百五,是被林则徐的战报忽悠出来的,他的傻,也是天朝官员们对夷情的集体无知成就的,所以他才会简单地认为,只要断绝中英贸易,原先快乐的日子就要回来了!宣布林则徐为两广总督的同时,道光就把禁烟这个皮球完全地踢给了他:“林则徐已实授两广总督,文武皆所统属,责无旁贷。倘查拿不能净绝根株,唯林是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包拯带来的疑问:包拯为什么一生都没有真正的朋友?

读事,总有几个疑惑:一是他为什么鲜有朋友;二是他弹劾张方平的上疏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三是他为什么不笑。史书里记他平生不写私人件,没什么朋友,与亲戚也不往来。他流传下来的文字,只有早年的一首短诗和晚年的一篇家训,其余全是奏议。 包公的人格很了不起,是刚严的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饬得一无破绽,里里外外立于不败之地。但从常识可知,人是不可能这样完美的。疏论包拯之接受三司使的任命中说道:“心中藏于中,而人所不见;迹者示于外,而天下共瞻。”他是说人心隔肚皮,评价一个人,可信赖的还是他的作为。不过,如果得不到情感的线索,一个人的作为,或为迷雾所隐,或为光芒所掩,也会含糊起来。 欧阳修的批评,源于包拯连劾张方平与宋祁。包拯抨击宋祁的理由,是他知成都时多游宴,蜀人不满他的奢侈。比起哥哥宋庠(此前也曾被包拯弹劾过),宋祁确实生活铺张,但当时文官游宴成风,若以此为罪,朝廷要空去一大半了。何况宋祁在蜀每晚宴罢,还燃烛展纸,干起正事,远近的人看见灯光,都知道这是宋先生在修《唐书》。他死后,成都数千人哭于祠,似乎名声也不很坏。 另一位被包拯攻击的是张方平。此人天性豪迈,颇有才干,见识在当时,只是一生未得伸展。当时京城某人拍卖家产,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购得一处房屋。包拯立加弹劾,说他“无廉耻,不可居大位”。张方平确实不谨慎,但似乎尚不足以立“无耻”之论。据司马光后来说,包疏检举张方平的不端事迹,还有不少条状。但这么一篇重要的上疏,在世传的包公奏议中,竟不见踪影。有人猜测,此是包公子孙不愿意以示后人而削去,毫无根据。但不得见此奏原文,总有些遗憾。 碰巧的是,张方平和宋家兄弟那时都与吕夷简不和,而包拯受过吕夷简的提拔。要是能从中寻出一丝足迹,我不觉得包公形象会受多大损害,相反,倒还觉得亲切些———人都有个吧。但没有,无论前后,包拯的议论没有半分私情的把柄,无不堂堂正正。 包公的心事不为人知,是否应归罪于文献失传呢?宋人话痨最多,记述成风,可惜在如海的文集中,有关包拯的记录少之又少。和包拯一同受过欧阳修的荐举,还曾是上下级,多少总有过从,但整部《临川集》,竟无一字提及包拯。别人那里也大抵如此。幸好有位吴奎,和包拯亲密,给他撰过墓志铭;另一位张田,自称门下,给奏议结集。若无这两人,包公的形象,便只剩元杂剧中的了。我猜测当时多数人的心理或许是这样:对包拯,说他不好,实在说不出;说他好,又不情愿。人至清则无徒,此之谓也。 最奇异的是包拯不笑。当时流传的一句话:“包公笑,黄河清。”包公一笑,比黄河变清还难得。史籍未曾记载包拯有过类似面部神经麻痹之类的疾病,我们也无由推断他是个内心麻痹的人。但不管为什么,一个不会笑的人,无论多么多么值得敬佩,也很少有人会喜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