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晚清第一疑案:光绪帝王死因天迷破解?

时间:2025-03-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第一种说法:知道自己即将归西天,不愿意在她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

主要依据有清末给光绪看病的名医屈桂庭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光绪在临死前三天,在床上不停地翻滚,并且不停地大叫,‘肚子疼得不得了。

’ 脸色发暗,舌头又黄又黑,明显是中毒症状。

”根据这种说法,光绪是被毒死的,最大的嫌疑人是,因为她是当时最有权势,又严密控制光绪帝的、最好下毒、最可能下毒的人。

此说法的依据和记录有《清室外记》、《清裨类抄》和《崇陵传信录》。

第二种说法:袁世凯见慈禧一病难起,怕慈禧死后,光绪掌握实权,报复自己在时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贿赂宫廷宦官,用剧毒药物害死光绪帝。

这种说法最有权威的依据是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说法,溥仪说:“我亲耳听到一个侍候光绪帝的老讲:‘光绪帝死前一天,只是用了一剂药,才变坏的。

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送的。

’” 第三种说法:太监李莲英得悉光绪帝的日记中载有西太后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的消息,与慈禧一起阴谋将毒药投入光绪帝的食物中致使光绪帝中毒身亡。

网络配图 第四种说法:这几年来有专家根据光绪帝生前的病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代中医学理论,推断光绪帝是因为严重肺结核病加上其他并发症,导致死亡的。

历史背景的根据是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太医朱琨等为光绪帝诊得脉案:“口渴思饮,喉痒呛咳,气不,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

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朦胧……耳内觉聋,时做轰声。

胸中发堵,呼吸语言,丹田气觉不足……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难以转侧……” 第五种说法:光绪帝有严重的肾亏,加上光绪帝从小身体虚弱,幼多病有长期遗精史。

《病原述略》中说:“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冬天较甚。

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较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

” 光绪帝有这样一种病症,再加上从几岁起就受慈禧的压制,长期处在紧张之中,后来在做皇帝时更是经历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病情逐渐加重,引起一系列呼吸道、消化道等并发病症,最后病亡。

这一说法主要依据是光绪生前的病历和光绪生前自己的一段回忆。

究竟哪一个说法更接近于事实呢?光绪帝的确切死因到底是什么?史学界关于光绪死因的辩论从未停止,怀疑谋杀说和正常死亡说几经交锋,却一直没能形成学术定论。

而据最新的研究认为,光绪帝是死于砒霜中毒。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先后提取了光绪分别长26厘米、65厘米的两小缕头发,清洗后晾干,剪成1厘米长的截段,逐一编号、称重和封装,然后用核分析方法逐段检测光绪头发中的元素含量。

网络配图 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第1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10段(2404微克/克),第2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26段(362.7微克/克)和第45段(202.1微克/克)。

而同时对比测试的头发砷含量,当代人为0.14~0.59微克/克,与光绪同时代并埋在一起的隆裕皇后为9.20微克/克,清末一个草料官干尸头发为18.2微克/克。

后来,又按照规范的法医检验要求和方法,提取了光绪遗骨及衣物样品测试,结果肩胛骨、脊椎骨和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很高;内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

再对光绪棺椁内、墓内物品和陵区水土等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头发上的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沾染。

按照这一研究,那么就与第一种说法一致——光绪帝是被谋杀的,那么谋害他的最大犯罪嫌疑人就是慈禧。

慈禧为什么一定要谋害光绪帝呢?原因有五。

第一,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积怨太久,仇恨太深,早已到了势不两立,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地步。

在前,他们之间关系还是友好、亲密的,但由于在中法战争中,他们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对战争的分歧太大,他们的亲密关系荡然无存,矛盾和仇恨开始出现。

后来经过光绪“亲政”、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准备废掉光绪帝的大阿哥事件、光绪“爱妃”被害等事件,他们之间已到仇深似海、你死我亡的地步。

慈禧也多次想害死光绪帝,慈禧极为害怕自己死后,光绪报复她,让她死后不得安宁、死不瞑目,所以她预先设计毒死了光绪。

网络配图 第二,慈禧历来,狠毒无比,她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三个最狠毒的女人之一(其他两位是、),被她害死的人不计其数。

比如:肃顺、。

所以对既是她侄子,又是她外甥的光绪,她也会毫不留情地下杀手。

第三,不管光绪帝是否有痨病、肾病,但这两种病都没有严重到置他于死地的地步。

大家知道痨病到了不停地大口吐血的地步,才是比较严重。

在光绪的病历中根本没有“吐血”记载,说明光绪的痨病不是很严重。

因此光绪死于痨病、肾病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另外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突然将光绪的病描述得很严重,使人感觉到光绪是正常死亡。

这一点十分可疑,请不要忘记了给光绪帝看病的全部过程都在慈禧监视和掌握之下,光绪死前几天的病历极有可能是慈禧出于的目的派人“伪造”的。

第四,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关在中南海瀛台,整整十年间,光绪帝一直处在囚禁状态。

瀛台是中南海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与陆地相连的只有一个木板桥,岛上慈禧派了二十多个心腹太监日夜严密监视光绪。

整个紫禁城、中南海已是,加上瀛台更严密的保安措施,外人是非常难以进入瀛台的,更何况你根本不熟悉中南海一带的地形。

并且光绪帝吃住还有一套安全程序。

别说外人,就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宫中的人都难以接近皇帝。

所以根据以上情况推断,害死光绪帝的不可能是袁世凯,只有严密控制中南海、瀛台,大权在握的慈禧才有最大嫌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富豪猗顿:中国历史上靠白手起家暴富的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世界级的大富翁,他们或因贪致富,如、,或依靠皇权致富,如、梁冀;或抢劫致富,如石崇、;或弃官从商致富,如;或因祖上留下巨额遗产致富,如巴郡寡妇清。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富翁界闪耀的名星里,生于时期的猗顿,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就象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学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关系、没有门子找不到工作,上了半天大学,你再翻回来让他回家和父辈一样种地养蚕,要力气没力气,要心情没心情,一是干不下去,二是干不好。但猗顿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穷则思变,拜师求教。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大学毕业后当公务员当然是第一首选了。但由于时机不对,当不了国家干部,难道就自甘堕落不成?对于一个有志气的青年来说当然不会,于是自主创业成为第一选择。猗顿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上进心极强的有为青年,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愿意一辈子受穷,终生贫贱?但下决心自主创业试图脱贫致富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难了,选什么职业就是第一个大难题。猗顿一直,寻找致富的门路。和其他农夫一样种地养蚕?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不如他们有力气,也不如他们有经验,干什么好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猗顿听说全国首富陶朱公搬到自己家乡附近居住,,连忙“往而问术焉”,问什么术?当然是请教致富秘诀啦!陶朱公是当代财神,岂是那么容易见的。他倒不是,而是隐居于此,做人低调,不想见客。猗顿就象时的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原意是母牛,引伸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陶朱公不愧是经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适于猗顿经营的产业:畜牧业。猗顿家境贫寒,不适于干本钱大的行业。而畜牧业本小利大,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根据“鸡生蛋、蛋生鸡”滚雪球的原理渐渐繁衍壮大,日久定可致富。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一言点醒梦中人,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迁徙西河,在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开始了他的养殖计划。猗顿毕竟是个文化人,与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钻研出放牧的诀窍,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到养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群,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勇闯“致富冠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猗顿并没有在陶朱公指点的畜牧业上停滞不前,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富有的养殖专业户,雄厚的原始资本让他,他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制盐贩盐,而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运输工具。干什么钻什么,猗顿在盐业这一行又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非但如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俗话说,熟能生巧。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猗顿就成了珠宝业的行家里手。《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疆域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但猗顿的白手发家经历仍然给我们尤其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学子们以很大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每个学有所成的学子跟猗顿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丧失斗志、失意落魄、不满现状、天天唠叨抱怨生活的不公并不能换来致富机会,生活逼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试图成为创业的能手。还是学学猗顿吧: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肯于学习并学得真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富翁;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干一行钻一行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勇于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成为大富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民国第一“混世魔女”:穿男装玩手枪娶“老婆”

孔令俊孔二小姐,时期“四大家族”之一,行政院长孔祥熙的二千金,“第一夫人”宋美龄的干女儿。她从小便撒野成性,在学校最喜欢挑起同学打架斗殴,自己则作壁上观。10岁出头,她就学会射击,13岁即会开车。孔二小姐不着女装,留大背头,或西装革履,歪戴礼帽;或商贾打扮,手持折扇,口叼雪茄,令人莫辨雌雄。有人称她为“混世魔女”。 在南京,一次孔二小姐驾车兜风,因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察教训了几句,她一怒之下竟拔出手枪,将该交警当场击毙。据说后来南京流行一句话:“你不要神气,小心出门叫你碰上孔二小姐。” 还有一次更邪乎,孔令俊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和云南军阀龙云的三公子因一点口角,在重庆中央公园开枪对射,误伤了不少游人,当即成为重庆市轰动一时的新闻。 孔二小姐在外面极为刁钻蛮横,在孔祥熙面前也,插手人事安排等事项,搞得孔祥熙毫无办法。最厉害的是,她连蒋介石的东西都敢去动。据说某次何应钦发来一纸紧急公文给蒋介石,被孔二小姐从文件夹中翻阅后随手抛开,害得何应钦反复催询,蒋介石莫名其妙,急令侍从室追查,于是查到孔二小姐头上,蒋介石,然后不了了之。 俗话说玩火自焚,孔二小姐玩出的大事,最著名的是“飞机门”事件。1941年底,蒋介石派飞机到香港,亲手圈定将《大公报》避难老报人胡政之接回重庆,飞机着陆重庆机场后,《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没有看到胡政之,只看到孔二小姐的家仆及17只狗。《大公报》属于CC系控制,与孔祥熙不和,于是王芸生草拟社论一篇予以揭露,刹时间举国哗然,学生游行,于右任弹劾,孔祥熙不得不辞职下课。 婚姻 孔二小姐爱枪爱车,就是不爱读书,宋霭龄暗自着急。为了获得一张像样的文凭,1942年,宋霭龄联络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位美国教授(Votau),获得格外开恩。于是宋霭龄在重庆找了几名留过洋的博士教孔二小姐“读书”,之后顺利拿到了该校的毕业文凭。 孔令俊拿到文凭后,宋霭龄又关心起她的婚事来。这时,陈立夫向孔家推荐了一位——“西北王”胡宗南。胡宗南祖籍浙江孝丰,当过小学教师,后考入黄埔军校。1942年,胡宗南已升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统辖29、37、38几个集团军。在黄埔军校毕业的数千名军官中,第一个被蒋介石授予陆军三星上将,是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中最有实力的少壮派。 就在胡宗南暗自得意时,孔祥熙的死对头——军统头子戴笠托人给他捎话,说孔令俊平日性格乖张,行为不轨,娶她当媳妇可说是引狼入室。胡宗南犯嘀咕了,这孔令俊可不比其他女人,不顺眼可以休了。万一是个母老虎,在家作威作福,他胡宗南岂不自找苦吃?胡宗南 胡宗南颇有心计,他电告陈立夫,近日军务繁忙,不便离开,只能烦孔二小姐大驾亲自到西安来一趟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孔二小姐是骡子是马,只要到西安来一趟,就能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孔令俊到达西安后,被安排到临潼。孔令俊在华清池住了几天,没见着胡宗南,反被通知有记者要来采访。“记者”便是胡宗南所扮。他身着西装,肩挎照相机,还粘了一撮假胡子。胡宗南走进客厅,只见孔令俊身着黑色哔叽西装,扎一条红色领带,一只手拿着一支古巴雪茄,一只手牵着一条黄毛哈巴狗,正冲着窗户吐着烟圈。 孔令俊一边逗狗一边似问非问地说:“找我有什么事?”“想……请教几个问题。”胡宗南慌忙递名片。“就你这个德性,还当记者,”孔令俊。“也不撒泡尿照照,就想采访我?回去告诉你们社长,叫他直接来找我,否则别怪我不客气!”胡宗南强忍住怒火,继续赔出一副笑脸,表示希望能拍一张孔二小姐的照片。 “在上海,我的一张照片值10万块。滚吧!”孔令俊对胡宗南更加。照片没拍成,胡宗南却憋了一肚子气。回到住所,胡宗南把假胡子一扔,照相机一摔,大骂了一通。 孔令俊给胡宗南的印象太坏了,举止粗俗,毫无教养,不男不女,目无一切,还端着个臭架子。这样的婆娘娶进来,还不得像姑奶奶供着。胡宗南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刻给陈立夫打电话,说日军在秦岭准备发动进攻,他必须立即到前线督战,军情紧急,个人的事只好暂时放一放,请他原谅。 孔令俊岂是好糊弄的主?她直接把电话打到胡宗南的司令部,对胡的参谋说,她必须见到胡宗南,否则她就不走了。胡宗南这才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答应过两天亲自向孔令俊道歉。两天后,胡宗南带着两个贴身卫士来到华清池。这次他一身戎装,腰扎武装带,手戴白手套,肩挎左轮手枪。孔令俊也学乖了,身着套裙,脚穿高跟鞋,头上和脖子上洒满了香水。 到达游玩地后,胡宗南依计而行,与孔二小姐步行观光,大约走了两小时小路,孔二小姐脚上打起了水泡,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胡宗南佯装不知,依然赞美风景,丝毫没有怜香惜玉的表示。游玩结束后,孔二小姐一回到家,便大骂胡宗南混蛋,并发誓说:“就是他胡宗南当了,我孔某人对他也毫无兴趣。” 从此,孔令俊再没有和任何男人正式谈过恋爱,更不要说结婚。此后的孔二小姐,行事更加怪异,模仿男人“”。在重庆时,她公然跟一名军官夫人同居。在她的嘉陵公司里,大家都称呼孔二小姐为总经理,称呼这名军官夫人为“太太”。 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孔令俊不男不女,阴阳怪气,很多人都讨厌且回避她,连她的亲生母亲宋霭龄都嫌她三分。但是,她却得到了宋美龄的钟爱。宋美龄常常夸赞:“令俊天生豪放,女生男相,很像我。”据说孔令俊有次跟宋美龄出行,原定乘坐第二辆车,孔二小姐强烈建议她改乘第五辆,结果第二辆车被敌机扫射得。当孔令俊和胡宗南的“恋爱”失败以后,宋美龄就把孔令俊认作干女儿。 如果以为孔二小姐只知道撒野胡闹,那就了。此人天生会做无本生意大把捞钱,善于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大发国难财。至于孔二小姐捞了多少钱,大概只有天知道。左一为孔令俊 蒋家王朝后,孔令俊没有随家人定居美国,而是去了台湾,跟随在干妈宋美龄身边。由于孔家人对她的行踪闭口不谈,孔令俊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一晃就是二十多年。直到1975年,她搀着宋美龄出现在蒋介石的葬礼上,人们才发现她原来隐居在台湾。 好事的新闻记者开始打探她的个人生活,然而,他们得到的结果却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原来,这名在抗战时期红极一时的孔二小姐,这么多年里仍孤身一人,没弄出任何可以让新闻界热炒的“桃色新闻”。她默默地做着宋美龄的干女儿,贴身管家,而且变得循规蹈矩,这实在叫人难以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