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农民起义的时候,才宣布男女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太平天国选拔的傅善祥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
这个傅善祥可不简单,她出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以开馆授学为业,膝下有傅善祥与姐姐傅鸾祥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
在父亲影响下,两姐妹自幼都攻读诗文,堪称一对才貌俱全的姊妹花。
太平天国打到南京那年,姐姐鸾祥十八岁,妹妹善祥年方十六,都被生活所迫,积极参加了起义军。
当时傅善祥的丈夫得病刚死,她是父母小时候指腹为婚的产物,丈夫比她小六岁。
参加太平天国以后,姐姐因为才艺双全,被天王看中,封为贵妃。
而傅善祥经常参加女军,在那里接受了相应的军队训练。
傅善祥用一首描述了她对这种生活的感受:虾蟆座上闻新法,蟋蟀灯前忆旧欢;来日鸿沟还有约,暂谋将息到更阑。
由于傅善祥在部队里表现不俗,不久被爱才的东王杨秀清赏识,杨秀清主管部队,对傅善祥的才思敏捷深感敬服。
这时傅善祥的姐姐傅鸾祥想让天王召来共享荣华富贵,说妹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相貌无双,天王非常兴奋,于是派人前去迎接,东王杨秀清大为恼火,于是就以傅善祥要参加女状元的考试为由,不让傅善祥前去应征。
不久,太平天国果然举行了科举考试,科考开始,天王钦派妹妹洪宣娇为女科的正考官,副考官有两位,一位是安徽人王自珍;一位是湖北人张婉如。
文章试题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诗题则是“欸乃一声山水绿。
”在东王杨秀清的授意下,傅善祥参加了这次考试。
她在文章中引经据典,力辟女子难养之说,历述了古往今来贤惠女子内助之功。
傅善祥文中有云:“问汉官仪何在?之父老,已呜咽百年;执左单于来庭,辽卫八百载之建胡,当放归九甸。
今也天心悔祸,汉道方隆,直扫北庭,痛饮黄龙之酒;雪仇南渡,并摧北伐之巢。
”“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乃真皇帝”洋洋洒洒,极具力度。
其诗作更是清新可喜,把山水行舟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舻声听未了,山水送孤帆;对面青如画,回头绿满岩。
半空云袅袅,一带水巉巉; 船尾澄流迥,峰腰旭照衔。
青疑留古岸,翠欲上征衫;流响惊凫雁,浓荫郁桧杉。
连天王洪秀全也大为激赏,于是状元非她莫属了。
她与第二名榜眼钟氏,第三名探花林氏,三人头载花冠,身穿锦服,在兵勇的护卫下,打马游街,好不风光,一时间轰动了整个南京城。
既然是状元及第,就不便将傅善祥不明不白地收进后宫。
洪秀全这才发现了自己的疏忽,只好放弃了原先念头。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选才,傅善样既然中了女状元,按理必须给她封官派职。
不久便担任东王府的“女侍史”,负责东王诏命的起草以及文献的整理。
因为精明能干,傅善祥后来又升任“簿书”,帮助东王批阅所有来往的文件、书札。
傅善祥把东王府打点的井井有条,这引起了一墙之隔天王府的极大兴趣,好色的洪秀全多次让傅善祥过来处理政务,都被杨秀清拒绝。
1854年3月,洪秀全下达诏书破格任命傅善祥为“恩赏丞相”,位列州司座次,隶属天王府六部,不过最终定位其主要职责仍旧是辅佐东王处理政务。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傅善祥以冷静的头脑,深邃的目光,除了帮助东王制定新的政策之外,还极力劝说东王保护文化,废除一些不合理的措施。
不过女人到底是男人的傀儡,定都天京后,洪秀全起义渐渐消失了原先的进取心,太平天国的诸位王爷也都沉迷于享乐与淫乱。
尤其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此时傅善祥渐渐成了东王杨秀清的玩物,再也没有昔日大刀阔斧干革命的激情了。
杨秀清后来在天平天国的一家独大引起洪秀全和其他领袖的不满。
不久太平天国内讧,杨秀清被北王韦昌辉所杀,而这位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也不知道沦落何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认为,凡是帝王,身材总有些异相,“手垂过膝”便是异相其一。
不过,“手垂过膝”并非皇帝的专利,陈朝皇后柳敬言也是这样一个人。
柳敬言是谁?柳敬言是谁的老婆? 柳敬言(531—615),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祖父柳恽官至梁朝秘书监,父亲柳偃是的女婿。
之乱中,柳敬言投靠时任荆州刺史的舅舅,也就是后来的梁元帝。
后来,萧绎因平乱功高,封其侄子陈顼为直阁将军、中书侍郎,并将外甥女柳敬言许配给陈顼为妻。
承圣二年(553),柳敬言为陈顼生下长子。
太建元年(569),陈顼当上了陈朝皇帝,是为陈宣帝,立陈叔宝为皇太子,立柳敬言为皇后。
据《陈书》记载,柳敬言不仅“美姿容”,相貌十分俊美,而且“身长七尺二寸”,拥有一副绝好身材。
南朝后期,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5厘米,那么“七尺二寸”的柳敬言身高便有1.76米还多。
容貌娇美,身材高挑,一身贵相,难怪陈顼对她一见钟情。
更令人惊奇的是,柳敬言居然同前面提到的那些横空出世的帝王一样,也“手垂过膝”(《陈书》、《南史》),堪称史上一奇。
在史料记载中,柳敬言是唯一一位手垂过膝的皇后。
身材好在哪里?——柳敬言是唯一一位手垂过膝的皇后 手垂过膝,给人的印象是不甘居人之下,而柳敬言却是一位性情谦和之人,她律己修身,善待他人,甚为陈宣帝敬爱。
陈宣帝早年娶了一女子,称帝后将封为贵妃,对其宠爱超过皇后。
对此,柳敬言非但不妒忌,反而“倾心下之”(《陈书》),甘心居于钱贵妃之下。
每逢各地送来供品,柳敬言总是选最好的让给钱贵妃,自己则用一些差的。
身为皇后,虽执掌后宫,但柳敬言并无争宠之事,更没有去挤兑情敌,足见其宽广胸怀。
除了谦和,柳敬言还临危不惧,危急时刻能够舍己忘我。
太建十四年(582),陈宣帝驾崩,陈叔宝“哀顿俯伏”,始兴王陈叔陵趁其不备,突下黑手,“以剉药刀斫后主中项”,用切药刀朝陈叔宝脖子上乱砍,意在制造宫廷血案,夺取皇位继承权。
面对突发事变,面对凶暴之徒,柳敬言“驰来救焉”,用身体和手臂护住儿子。
陈叔陵穷凶极恶,“又斫(柳敬言)数下”。
柳敬言虽被砍伤,陈叔宝却得以“自奋得免”(《陈书》)。
柳敬言是一个有能力、有魄力的人;生逢乱世,更是给了她施展才华的机会。
陈宣帝死后,举行大丧;陈叔陵行刺不成,开始兴兵作乱;隋军也趁机逼近长江,陈朝失去了淮南大片土地。
此时,陈叔宝因刀伤不能料理政事,国家危亡。
内忧外患之际,柳敬言不顾伤痛,以皇太后的身份坐镇京城,担起攘外安内重任,“诛叔陵、供大行丧事、边境防守及百司众务”(《陈书》),井井有条,巾帼不让须眉。
柳敬言“美姿容,身长七尺二寸”——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 对于权力,柳敬言没有太多的欲望,更没有借机揽权,只手遮天。
等内乱平息了,外敌打退了,国家安定了,儿子病愈了,她立马急流勇退,将权力交还陈叔宝,“后主创愈,乃归政焉”(《陈书》)。
然而,陈叔宝是一个昏聩无能且荒淫风流的天子,整日,纸醉金迷,致使朝政腐朽,怨声载道,亡国之势已成。
看到国力日衰,柳敬言后悔没有教育好儿子,但事到如今,她只能在幕后加以辅助,这才使陈朝政权得以苟延残喘。
祯明三年(589),陈朝被隋军灭亡,柳敬言被俘虏至长安,后转至洛阳,并得到了和的优待。
关于柳敬言的年龄,正史中说她活了八十三岁;而她的墓志铭中却说她于“大业十一年(615)春遘疾,……春秋八十有五”。
相比《陈书》和《南史》,墓志铭上的记载时间更早,更准确。
算起来,柳敬言比西汉皇后王政君(前70—13年)活的时间还长,她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
值得一提的是,柳敬言的身材相貌与其丈夫陈宣帝极其相似。
柳敬言“美姿容,身长七尺二寸,手垂过膝”,而陈宣帝也是“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陈书》)。
这对帝后,男俊女美,身型匹配,且都“手垂过膝”,论相貌,论身材,论特征,这两口子是典型的夫妻相,堪称中国历代帝后的绝配。
不过,早死的陈宣帝葬于南京显宁陵,而晚死的柳敬言却葬在了洛阳邙山,二人没能合葬,成为历史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们用较短的时间,积累的财富动辄百万乃至千万亿万,其致富积累速度之快、致富量之大于中外皆属罕见,在这些富翁界闪耀的名星里,生于时期的猗顿,他没有任何背景,完全靠白手起家,其所用时间之短、积累的财富数额之大比其他富豪毫不逊色,在当时就与全国首富陶朱公齐名了。
猗顿,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其本名反被人们忘记了。
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史载他“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种地养蚕都不行,不是务农的料。
就象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学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关系、没有门子找不到工作,上了半天大学,你再翻回来让他回家和父辈一样种地养蚕,要力气没力气,要心情没心情,一是干不下去,二是干不好。
但猗顿并没有破罐子破摔,怨天尤人,他的很多白手起家致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但由于时机不对,当不了国家干部,难道就自甘堕落不成?对于一个有志气的青年来说当然不会,于是自主创业成为第一选择。
猗顿就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上进心极强的有为青年,懂得“穷则思变”的道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愿意一辈子受穷,终生贫贱?但下决心自主创业试图脱贫致富容易,实际做起来就难了,选什么职业就是第一个大难题。
和其他农夫一样种地养蚕?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不如他们有力气,也不如他们有经验,干什么好呢?一个偶然的机会,猗顿听说全国首富陶朱公搬到自己家乡附近居住,,连忙“往而问术焉”,问什么术?当然是请教致富秘诀啦!陶朱公是当代财神,岂是那么容易见的。
他倒不是,而是隐居于此,做人低调,不想见客。
猗顿就象时的三顾茅庐一样不厌其烦地拜访陶朱公,终于感动了“上帝”,陶朱公接见了他并授他八字秘诀:“子欲速富,当畜五牸”。
牸原意是母牛,引伸为牲畜之意,“五牸”就是牛马猪羊驴的母牲畜。
陶朱公不愧是经商的鼻祖,一眼就看出了适于猗顿经营的产业:畜牧业。
而畜牧业本小利大,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根据“鸡生蛋、蛋生鸡”滚雪球的原理渐渐繁衍壮大,日久定可致富。
这对于猗顿来说,确是一个切合实际的致富办法。
一言点醒梦中人,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点,迁徙西河,在土壤潮湿、草原广阔、水草丰美、景色宜人的山西猗氏南部开始了他的养殖计划。
猗顿毕竟是个文化人,与其他牧民不同,他很快钻研出放牧的诀窍,摸索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创造出“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并首次用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的杂交配种方法来繁育改良后代。
俗话说“母羊生母羊,三年挤到养圈墙”、“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猗顿率领他的三个儿子王景、王寮、王鉴大干快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就鸡猪满圈、骡群,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克服“小富即安”思想,勇闯“致富冠军”。
猗顿并没有在陶朱公指点的畜牧业上停滞不前,安安分分地做一个富有的养殖专业户,雄厚的原始资本让他,他把眼光投向了一个更广大的领域——制盐贩盐,而他饲养的牲畜就是最好的贩盐运输工具。
干什么钻什么,猗顿在盐业这一行又发明了垦畦晒盐法,大大缩短了出盐时间,非但如此,为了更加有效地经营池盐,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试行改变驴驮车运的落后的运输方式,欲以舟运,开凿了山西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
猗顿把盐运到西域,从西域换回一批批珍珠玛瑙、珠宝玉器,顿时眼光一亮:原来珠宝业的利润更大啊!于是他又开始涉足珠宝业,钻研珠宝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猗顿就成了珠宝业的行家里手。
《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说:“玉工眩玉之似碧卢者,唯猗顿不失其情”,《抱朴子·擢才》记载说:“结绿、玄黎,非陶猗不能市也”。
此时猗顿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赞比王公,名驰天下”,其家产“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方圆百里,皆其所有。
《盐铁论》载:“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坎井之蛙,不知江河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两千四百多年过去了。
但猗顿的白手发家经历仍然给我们尤其是刚刚迈出校门的大学学子们以很大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每个学有所成的学子跟猗顿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丧失斗志、失意落魄、不满现状、天天唠叨抱怨生活的不公并不能换来致富机会,生活逼得我们每个人都要试图成为创业的能手。
还是学学猗顿吧:不满现状的人,才能成为富翁;肯于学习并学得真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富翁;从小事做起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干一行钻一行的人,才能成为富翁;勇于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成为大富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