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为什么会说朱温这一辈子都都行走在叛徒的路上?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梁太祖一生当了多少次叛徒?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五代都是短命皇朝,投机、混战、阴谋、杀戮、争权、夺利,充斥其间。

一个朝代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要有一帮好的谋士,要有一套好的思路、策略、思想……作为五代的开者朱温一项也没有做到,而是在叛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朱温叛黄 唐僖宗年间,黄巢怀揣“他年为青帝 的梦想,在屡试不第和地方苛捐重赋双重压力下,率众,加入农民义军队伍,并成为义军领袖。

朱温,公元852年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弟三个,命中克父,父早亡。

877年朱温参加黄巢义军。

凭借一腔热血和耍剑才能,很快后从普通战士被提拔为高级将领。

黄巢率领义军南征西战,并于880年十二月,攻陷长安,实现了青帝梦想,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刚开始黄、朱合作默契,战事顺遂。

后来朱被派往长安以东进行防御性进攻。

在唐军强势地反攻下,朱倍感压力。

最终在节节阻挠和求援无望的挫折中,开启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背叛,率部十余万人投降唐军。

在战乱中,唐僖宗,对这支人马非常器重,感觉到,赐名 全忠 ,期望他全心全意效忠大唐,做一代名将。

于是先封朱温为金吾卫将军,后封招讨使,,平叛讨逆。

拥兵自重的朱大将军,在河东节度使的无私援助下围攻自己昔日的义军兄弟,经过几十次的轮番蹂躏,促使黄巢丢失陈州,败亡虎狼谷。

黄巢农民义军失败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朱温的叛逃,反攻,逆袭是最致命的打击。

(2)朱温叛唐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想当皇帝的将军不是好将军。

朱温投唐以后,迎来了人生的华丽转变,883年三月,被朝廷任命为宣武节度使,辖汴州和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以家乡的老巢为根据地剿灭黄巢残部。

其间借助李克用的帮助剿杀了的黄巢。

当满怀兄弟情谊毫无戒心的李克用借道向朱将军讨庆功酒喝,席间因一言不合,朱温听信谋士杨彦洪建言,在上源驿“庆功晏 上谋杀李克用。

命不该绝的李克用与朱家结下世仇,为之争埋下伏笔。

当朱温亲手把农民义军兄弟绞杀以后,本该辅佐唐帝休养生息,革除弊政,治国理民,重振大唐。

奈何将军怀揣一个做红帝的梦想,也想在世人面前红一把。

可惜唐僖宗缺乏一般的谋士,没有识破隐藏在朱温黑发背后的反骨。

朱将军一路高歌,仕途飞黄腾达。

被封吴兴郡王,亲迎来继位,892年春天平定郓州。

901年春借平叛宦官之机,进兵关中,击败凤翔陇佑节度使李茂贞。

并向学习,将小皇帝唐昭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平寇定国有功,昭宗又封朱温为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

自蒲、陕东到海滨,南起淮水直到黄河诸镇都为朱温所控制。

此时的朱温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甚至连皇权也包揽手中,总该满足了吧?而军阀的劣根性促使他在欲望的烈火中难以自拔。

他要当老大,他要当皇帝,野心化作阴谋,野性化作屠杀,迁都换防。

904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暗厢操作,安插换防,将朝中大臣将领换成同党,他向学习,派人杀死唐昭宗,拥立继位。

接着又向学习,也变相地搞一次,就在白马驿这个地方,朱温听信谋士李振建言诛杀了效忠于大唐的大臣元老近四十人,把尸体投入黄河,“永为浊流 ,以警示那些敢于阻挠他称帝的直言敢谏的谋士。

杀人容易养人难,三流谋士才会出此下策,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朱温不具备帝脑,阴谋多而智慧少,凶狠多而仁义少。

从此,没人再去监督他了,没人敢直言犯谏了,他获得了为所欲为的自由。

905年,朱温邀请唐昭宗诸子德王、棣王、虔王、沂王、遂王、景王、祁王、雅王、琼王,在九曲池摆酒设晏,款待诸位王子。

待他们尽兴以后,尽将他们勒死,投尸池中喂鱼。

为篡夺皇位扫障除碍,篡逆之心几近疯狂。

907年四月,朱温又效法,逼迫唐哀帝让位,黄袍加身,接力帝棒,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历史再次掀开新的一页。

(3)朱温“叛梁 对于乱世来说,利剑是手术刀,思想是良药,利剑和思想是医治乱世的不可或缺的法宝。

纵观横览整个五代,我们好像只看到了悬在世人头顶上的利剑,而没有找到良药。

究其原因,一是战争导致人才的大逃亡,思想的大隐遁;二是专制和暴政钳制了新思想的诞生和传播。

所以说整个五代是残疾的时代,以至于在短暂的和平中也需要拄着利剑行走。

当朱温如愿以偿做了大梁皇帝,尽管他实施了 轻徭薄赋的策略,尽管他到民间搜罗人才,尽管他废除了逃兵一律当斩的律令,尽管他妥善处理地方官员与将领的纷争,尽管他打压了朝野上下的权贵势力,但这些表面文章需要思想的穿缀和支配,需要伟大的思想来熔铸冶炼。

而头脑简单容易发热的朱皇帝,不但没有及时进行思想改造,更为荒唐的是他的不啻于是对大梁的背叛。

当朱温的妻子去世,他公然传诏自己的儿媳妇入宫陪睡,寻欢作乐,满足淫欲。

朱温的儿子们知道后竟然都支持自己的老婆到老爸的床上争宠邀宠,博取欢心,为继承皇位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他对色美体娇而最善于侍奉他的养子朱友文的媳妇疼爱有加,就暗中许诺让朱友文当太子,为大朝的灭亡埋下祸根!让一个没有思想没有头脑的人来领导一群没有思想和头脑的人来统界,下场可想而知。

一个人怎么对待历史,历史就会怎么对待他。

叛徒没有好下场,老子不仁儿不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种下不仁他自己遭殃。

朱温的不仁不义之举象猪瘟一样从朱家蔓延开来,漫向整个国家。

乾化二年(有辱年号),912年,因皇位继承问题,儿子朱友珪终于也被培训成叛徒,象宰猪一样宰了他的父皇,五代乱世得以递传。

乱世出英雄,出枭雄,但更多地出狗熊,出人渣儿。

923年十二月,后唐灭后梁,取代朱氏,历史再次翻开新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高宗是窝囊废?为什么说其能力不输唐太宗李世民

是掩盖在和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明了高宗的政绩。 那么,究竟是他本身懦弱,还是历史学家把他写懦弱了?答案应该是后者,有几点可以证明。 其一,唐高宗做太子的时候已经跟武则天发生了不正当关系。那时候武则天是庶母,是母子关系。如果二人暧昧之事被唐太宗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至少要被废掉太子之位。他敢做这件事,可见他不胆小。 其二,唐高宗继位之初,他的舅舅把持朝政大权,唐高宗不服,要夺权。当时唐高宗的势力还无法与长孙无忌相抗衡,但是他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夺了权,最后把长孙无忌贬至外地,致其自杀而亡。 其三,从高宗时期的历史发展来看,他的功绩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包括他的父亲。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句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永徽元年(650年),召集众地方官询问百姓疾苦,鼓励臣下就国计民生发表意见。 他也很善于听从劝谏。有一次,他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臣下说:“要是用瓦做,就不会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应出来打猎游玩。 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评。显庆元年(656年),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费很多,应该免除一切不急需的徭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这种虚心求谏的政治作风与太宗如出一脉。 高宗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议》(与《罗马法》并称),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而成的。相对来说,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宽平公正,犯罪率较低。史载,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多个,其中只有两人需要判死刑。 高宗时期的军事成就也不容忽视,在这一时期灭亡了东西两个大敌:西突厥与高句丽,也顺带压制了一下日本的气焰,换来了中日千年和平。单从征伐高句丽的战果来说,太宗李世民曾亲征却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先后派大将、李绩(即李世绩)、以及经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灭了高句丽,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从高宗对于长生之术的冷静态度和对医学的信任来说,比起乃父太宗也胜出一筹。太宗最终由服食丹药而死,而高宗身体状况虽一直不佳,却能够客观坦然地面对。他对于胡僧的长生药从不迷信,认为“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他对于御医的治疗都能够积极配合,即使是在他的头上扎针也不介意。另外,他还命令宰相组织名医修订了《唐本草》行世。”单就这种对生死的科学态度来看,说他“昏懦”就很不客观公平。 高宗在处置危及皇权和皇位的事件时,也不见昏懦。最有代表性的是发生在永徽三年(652年)的宗室谋反案。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与驸马房遗爱(之子)、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高祖李渊的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勾结在一起,阴谋发动政变,欲推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荆王元景为帝。 事情败露以后,高宗立即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房遗爱称太宗三子,即同父异母的哥哥吴王恪是主谋。高宗果断下令,将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人斩首,赐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人自尽,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另有一大批有牵连的人,如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江李道宗等人被流贬。 其中,虽然有长孙无忌趁机专权,打击异己的情况,毕竟是假手皇帝。观一叶而知秋,看高宗处理这件事情的手段,恐怕不太可能容忍武则天“专作威福”吧?而这样的铁腕作风,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昏懦”挂钩。 综观高宗执政时期,国力在增强,到永徽三年(652年),全国人口就从贞观时期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此外,民族关系在改善,疆域在拓展,这个被认为是唐朝最弱的皇帝,拥有唐朝最大的版图。这样的人能说弱吗? 退一步说,对于一个守成之君,能够继续执行被证明是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沿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开拓前进,怎么能够给他一个“昏懦”的评价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南北朝权臣宇文护为什么敢连杀三个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