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让我们来看看正史是如何描写独孤信的!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传 独孤信是西魏和的名将,在《周书》这本描述北周历史的正史中,有专门为独孤信所写的传记,也就是《独孤信传》。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正史是如何描写独孤信的。

独孤信画像 独孤信是云中人,他的本名是独孤如愿,少年时期就充满豪爽有义气。

独孤信长相俊美,尤善骑射。

他因与贺拔度一起杀了卫可孤而被世人所知。

后来,独孤信入朝为官,孝武帝十分信任他。

在孝武帝投奔的时候,独孤信抛妻弃子跟随在孝武帝的身边。

之后,独孤信就在秦州上任。

秦州之前的长官都十分昏庸,百姓们有冤情也无处申诉。

在独孤信就职后,各种积压已久的事物才得以处理,百姓的冤情才得以申诉。

除此之外,他积极宣扬礼教,发展生产,在短短的几年间,秦州的百姓就变得富足起来,周边生活贫困的百姓也纷纷到秦州来定居。

太祖听闻他的威信远近有名,于是就赐名他为信。

独孤信也深得士民的看重,他的声威可以震动邻国。

当初他在秦州时,曾因打猎而晚归,骑马进城时,因颠簸而使帽子微微倾斜。

哪知,隔天一早,无论是官吏还是普通百姓,凡是戴帽子的,都是微微倾斜的。

后来,因不满的专权,独孤信就打算与赵贵一起将宇文护铲除,但不知为何独孤信后来放弃了这个计划。

可是,宇文护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在将赵贵诛杀后,就逼死了独孤信。

就这样,独孤信被宇文护逼死于家中,年仅五十五岁。

独孤信是匈奴人吗 独孤信之父是独孤库者,他是鲜卑人,而不是匈奴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鲜卑人和匈奴人的区别吧。

独孤信图片 鲜卑族是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游牧民族,源起起于大兴安岭。

鲜卑族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一直分布于中国的北方。

当初,东湖曾被匈奴人打败,之后就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退守于乌桓山和鲜卑山。

鲜卑族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所以东胡族是鲜卑族和乌桓族的起源。

也因此,鲜卑人和乌桓以及匈奴在某些行为习惯上会有些相似,也难怪会有人对独孤信的种族疑惑不清。

鲜卑作为分裂出来的民族,得以被作为民族实体,获得承认是在鲜卑跟着匈奴一起侵扰中原边境之际。

所以一开始,鲜卑是依附于匈奴存在的,等到匈奴分裂后,鲜卑才获得了真正的独立。

鲜卑曾多次攻打匈奴,以此来反抗匈奴的压迫。

等到北匈奴因受到双重打击而不得不迁移的时候,鲜卑趁机占领了草原。

匈奴人是古代时期生活于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名族。

匈奴人素来以骑兵凶猛善战而闻名于世。

他们曾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国家,后来在与的激战中落败、投降。

鲜卑人和匈奴人不是一个民族,但可能会有血缘关系。

鲜卑族中的拓跋部就是鲜卑人和匈奴人结合后的后代,而隋唐两代的统治者中也都有鲜卑的血液。

所以,独孤信并不是匈奴人,而是鲜卑人。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 独孤信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名人,除了因为他是西魏和北周的名将以外,还因为他国丈的身份。

独孤信有七个女儿,其中的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的这三个女儿。

画像 独孤信的长女独孤氏是北周明帝的皇后,史称明敬皇后。

独孤氏与宇文毓虽然是父母之命,但却,形影不离。

后来,宇文护谋权,逼死了独孤信,建立了北周,并立宇文毓为帝。

独孤氏与宇文护有着杀父之仇,所以宇文护并不愿立独孤氏为后。

奈何宇文毓钟情于独孤氏,执意而为在宇文毓称帝后的第二年,独孤氏就被立为了皇后。

但是独孤氏牢记着杀父之仇,又又忧心于丈夫的安危,终究抑郁成疾,不久就病逝了。

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氏,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在李渊称帝后,追封母亲为元贞皇后。

所以独孤信的这个女儿与其他的两女不同,她并没有真正的做过皇后,而是死后追封的。

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独孤伽罗,是皇后,被称为文献皇后。

独孤伽罗性情刚烈,是杨坚在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

不过,独孤伽罗也是有名的醋坛子,十分善妒。

杨坚曾发誓不与妻子之外的人生儿育女,最终也如他所言,他的子嗣都是出自独孤伽罗。

就这样,独孤信做了连续三个朝代的国丈和太上国丈,也因此隋唐的身上都有着少数民族的血液。

独孤信的四女儿 独孤信是西魏和北周的名将,声名显赫。

他一生有七个女儿,个个出落得。

在他的七个女儿中,有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他的四女儿就是其中之一。

独孤氏画像 独孤信的四女儿是的生母,在死后被追封为元真皇后。

独孤信四女儿的名字,已经无从可考,书上都以独孤氏来称呼她。

独孤氏嫁给了唐国公之子李昺。

唐国公与独孤信一样,同为八大国柱之一,所以两家可谓是。

独孤信的这个女儿生来孱弱,是一位弱不经风的美貌女子。

就如那一般,有着一种病态的较弱的之美。

也许是因为常年缠绵于病榻,导致心情郁结,她的脾气与一般的大家闺秀相比,就显得有些暴烈。

相传,她的几个儿媳都因婆婆脾气差,而都十分惧怕侍奉婆婆,唯恐哪里做得不对,而遭到婆婆的怒骂。

然而,独孤氏虽然生来体弱多病,却要比自己的丈夫活得更久,生生熬到丈夫去世之后,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独孤氏生下了唐高宗李渊,在李渊称帝后,追封独孤氏为元贞皇后。

所以,严格说起来,独孤氏与她的其他两姐妹不同,她并没有做过皇后,而是死后追封。

独孤信的四女儿独孤氏是李渊的生母,因此而得到了皇后的头衔。

独孤信的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这也导致了隋唐的统治者的身上有着少数民族的血液,这也有利于接受异族的各种文化和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征如何用“阿谀奉承”的方式来劝谏唐太宗的?

说起名垂史册的“”,就不能不提唐太宗与这对千古难遇的“圣主与诤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当面指责错误的大臣。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其实还有“阿谀奉承”的一面,并且用“拍马屁”劝谏唐太宗改正错误。 网络配图 大约在贞观十年(636年)前后,太子的地位出现动摇,崛起的魏王试图要夺取太子之位。但是以魏征为代表的不少宰相级重臣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因此李泰总想找个机会压压魏征他们的“嚣张气焰”。 有一次,李泰便跟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廷三品以上(宰相级)的大臣对我不尊重,在路上遇到我都不下车或者下马行礼!”根据当时的立法,宰相级别的官员只有在见到皇帝和太子的时候才要下车马行礼,由此可知李泰此言的用心。 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一时没想到这点,还在朝廷上跟宰相发脾气道:“当年放纵自己的儿子,甚至让他们可以当街殴打宰相。我如今好好管教我的儿子,结果反而放纵了你们这些宰相,在路上见了我的儿子竟敢不下车马行礼。” 网络配图 没想到魏征说道:“根据礼法,三品以上官员(宰相)和皇子亲王的地位相等,就不应该下车马行礼,三品以上官员(宰相)并没有不尊重魏王。隋文帝就是因为不遵守礼法而放纵自己的儿子,结果灭亡了,儿子们也都死于非命。” 紧跟着魏征说道:“皇子不按照礼法凌驾于宰相之上是亡国之兆,如果当今天下已经,自然会有这种事情。而如今的大唐是圣主在朝、国安民乐,像陛下这样古今少有的好皇帝在位期间,怎么能让皇子亲王不按照礼法地凌驾于宰相之上呢!”网络配图 唐太宗听完魏征的话后,觉得自己既然是已经超越隋文帝的“千古圣主”,当然不能出现这种事情。于是跟大臣们说:“我本来还以为自己这次为儿子说话是有理的,听完魏征的劝谏后才知道自己竟然差点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谡临死前说了什么,让蜀中大将泣不成声?

临死前大喊10个字,听后悔不当初,蜀中大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马谡因,成为了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文官廊收录,但也不能否认马谡的才华。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献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稳定南蛮之后,果断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蜀汉的首次北伐,确实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正确。至少是让人看到了蜀国崛起的希望,随后亲自坐镇长安。 时年,诸葛亮派遣军队前往祁山北伐。诸葛亮任命、邓芝,二人充当疑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箕谷,而诸葛亮本人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祁山有魏军驻守。时下,可用的大将有、吴壹等人,在军事会议上,大家都主推这几人作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却不听众人意见,一意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带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睿在闻悉蜀汉北上讨伐之后,遂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然而自大的马谡放弃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把军队随意调度,驻扎在山上,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很清楚,张郃断绝蜀军水路,以火攻以及水源引诱,蜀军溃不成兵。只有马谡孤独自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在回营途中被捕。再后面的,则是诸葛亮。 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再加上马谡对兵法的熟悉程度,守住街亭应该说以逸待劳,并不是难事,至少不会让魏军大败而归。奇怪的是,马谡一反常态,完全不执行在诸葛亮面前一口承诺的行军计划,反而自作主张起来,这到底是为何。其实像马谡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委以一番大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播,天下皆知其才能时,通常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为的就是要“一鸣惊人”,实现自我价值。马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刑场上在,马谡曾经大喊:“马谡罪有应得,死而无怨!”。诸葛亮听在营中听到后,痛苦不已,悔不当初。哭是因为军令如山,不杀马谡不足以正三军,悔,是因为自己太过相信马谡,马谡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蜀中大将听到之后,不免伤心落泪,颇有之感。 街亭失守,马谡成为蜀国罪臣,让人可悲可叹。 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的,如果诸葛亮回想起这句话,恐怕心里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刘备如果在世的话,可能会有些窃喜:”丞相,这回我总算说对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