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后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古代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

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的宠爱。

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

正史《》也这样记载:“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

”可见唐玄宗的确是被杨贵妃的美艳多情迷住了,以至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重重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叔父杨玄皀、兄长杨、杨锜、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她的三位姐姐分别被封为、和秦国夫人,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

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网络配图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

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

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

对此,诗人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不从金舆惟寿王。

”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

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网络配图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

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

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

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

网络配图 如果强弓硬上马,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

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

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

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

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名将蒋钦之死:东吴蒋钦如何死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刘备心目中的第一谋士居然不是诸葛亮?

“天呐,怎么会,大强平时的工作表现还不错,大家都很认可,而且为人很和善,低调。为什么会走啊?”小丽感慨说。 大强说他要换个环境,毕竟小城市能见的世面少一点。对于每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伙伴,大家心里不舍是难免的。在接下来与大强接触的最后一个月里,大家觉得阿强变了。他变得粗暴,变得高调,一切都来得那么突然,虽然以前工作里大强遇到与同事发生矛盾的时候,大强总是本着退一步开阔天空的心态。而如今不同了,大强与人说话变得大声,甚至有些蛮横。有一次甚至与同事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每次一起聊天的时候,大强要么闷不做声,要么滔滔不绝的表达对公司的不满,大强到底怎么了?网络配图 人是会变的,这个没错,但大强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几天里变化那么多?可能是因为平时忍气吞声久了,在最后的时间里发泄一下,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一个问题,如果大强读过或许不会选择这么做。毕竟他给大家的印象都是不错的。 如果我直接跟大强讲一个道理,大强是肯定不会接受的,毕竟大道理谁都会说。于是在一次聊天里,我们聊起来故事,我们都知道如果把换成,那是不可能活着离开的,而刘备却用一个巧妙的方法,化解了徐庶可能投靠曹操后背叛的危机。 一次,刘备请徐庶喝酒,徐庶说:“我老母亲被曹操囚禁,现在就算再好的佳酿也喝不下去啊”。刘备说:“我听说你将要离开我,如同失去了左右手,就算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啊”。二人流泪畅谈通宵。这时候诸位将领已经在外面安排好宴席准备给徐庶饯行。 刘备和徐庶并马出城,到了长亭,下马告别。刘备拿着酒杯对徐庶说:“我没福气,不能和你相聚,希望你能投靠良主,成就功名。”徐庶说:“我不才,智慧浅薄,能让您看得起,得到重用,却不幸半途而别,实在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哪怕是曹操以性命相逼,我终生也不会为他谋划一个计策。”网络配图 刘备说:“你将要离开了,我也打算退隐山林了。”徐庶说:“我所以能与您共谋大业,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理想,如今因为母亲的缘故,我已方寸大乱。哪怕留下了,也无济于事。您可以找到更好的良才,共图大业,又何必如此呢?”刘备说:“天下谋士,没人能超越你的了。”徐庶说:“我本是庸才,不敢担当这样的荣誉。”即将告别,他又回头对诸位将领说:“希望诸位兄弟认真辅佐君主,得以名垂青史,千万不要学我,有始无终。” 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告辞说:“不能劳烦您远送了,就此别过了。”刘备马上握住徐庶的手说:“先生这次离开,天各一方,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相聚。”说罢,。刘备看着徐庶远去的背影,哭道:“他这一去,我将如何是好。”一片树林挡住了徐庶的背影,刘备说:“我要砍光这片树林,它阻挡了我,让我看不见徐庶的身影了”。后来徐庶还把推荐给了刘备。而自己堙没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假设把刘备换成曹操,如果知道徐庶将投靠敌方,必然会杀了徐庶。而刘备不会。这个故事不仅仅告诉我们刘备爱才,其实刘备也用权术感化了徐庶,用最低的成本得到了最大的回报。网络配图 说对于即将离开自己的人,说出真心挽留的话,以便使对方留下回忆与追念。所以遇到真诚的人,一定要赞许他的德行,鼓舞他的勇气。表示可以再度合作,后会有期,对方一定高兴。顺着他人希望,推导出对方真实心理而与之结交,让他换换而去,即便离开了,也十分留恋于我们。 大强听完了故事,他明白他怎么做了。他会与每一个同事保持友好的关系,哪怕做不成同事,也一样可以做朋友。 俗话说,善始善终,合作不成,也要好聚好散。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鲁莽的事情,如果大强的管理者懂得这个道理应该好言相劝让大强留下,哪怕大强执意要离开,也要说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如果大强明白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