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魏忠贤是东林党的噩梦 竟成最懂《施耐庵水浒传》的人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传》作为我国之一,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爱,爱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去研究这本书。

类似于这类学问,我们姑且称作“水学”。

水学研究,在末年有一位水学大师把水学研究到了极致,险些将他的研究著作拔高到超越《水浒传》本身的地位,此人就是水货大师,哦不,是水学大师王绍辉。

要聊这位王大师,就不得不从顾宪成说起。

如果按今天的主流网络观点来看,顾宪成是个“美分”。

因为他专注对抗“五毛”,老跟大明政府的主旋律过不去。

朝廷为了国家利益加点税,他不乐意了 ,得叨叨。

东北建州女真搞 辽独 ,朝廷觉得山高远,不对,朝廷是为了大局为重,对此表示强烈谴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顾宪成还得叨叨。

朝廷看不上的改革,于是开始偏离张居正路线,他还得叨叨。

最要命的是立哪个儿子当太子,他也要叨叨。

明神宗特别的讨厌顾宪成,所以这位老早就中了进士的顾大人仕途非常不顺当,被贬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老顾虽然不当官了,但是他可没消停。

一直致力于到处发帖子,传播抹黑朝廷的“负能量”。

很多跟老顾思想的官员及读书人就来顶贴,还以老顾为榜样,跟朝中主流势力作斗争。

由于老顾在东林书院发帖,所以他的粉丝被称为。

提起东林党,在明末这是让大多数非东林党官员恨得牙根痒痒。

本来大家的党派是按地域分的,比如朝中有浙江帮、山东帮等等。

但自从东林党出现之后,打破了这种格局,见谁跟谁斗。

在一朝,哪个党派都不是东林党的对手,直到有一天,在一个赌场中,一个中年人成为了东林党的噩梦。

说起这个中年人,身上有很多的气质,比如当个流氓必会的四门功课:吃喝嫖赌,那是样样精通。

要问此人叫啥?不知道,流氓的大名一般没人知道。

总之呢,他,就叫老魏吧。

老魏是赌场老手,为了别人的发家致富做出了很多贡献。

为啥呢?因为老魏不赌钱,他只是银子的搬运工。

说白了就是手艺不行,老输。

有一次老魏输得倾家荡产,还欠了一屁股债。

按说他只能等待被债主砍死,不过老魏已经不年轻了,早就没有了动不动就去死的冲劲。

因此老魏决定给自己一个重生的机会,跑路!问题来了,跑到那里最安全?老魏不是,他能跑到的地方,债主都能跑得到。

只有一个地方是债主不敢去的,那就是皇宫。

那么老魏怎么才能躲进皇宫呢?那就得练个神功了,而且,欲练此功,必先自宫!为了不挨债主的刀,老魏自己对着自己的命根子下了毒手。

至于他是怎么避开流血过多和感染的风险,我也不知道。

总之他改名换姓,以的名义进了皇宫,从此开了他的巅峰之路。

李进忠发现宫里压根不是什么神圣的地方,分明就是个流氓窝。

李进忠作为一个资深流氓,很快在宫里站稳了脚跟,在天启年间,李进忠以的名字成为了明帝国的权利巅峰,俗称。

等会,老魏成了权力巅峰,皇帝去哪了?等会啊,咱找找。

嘿,天启皇帝在宫廷后院做家具呢。

不识字,甚至都不好酒不好色,就爱做手工。

那手艺之精妙,跟鲁班比都不遑多让。

但是这样的人当皇帝太惨,字都不认识,奏章都没法看。

虽然魏忠贤也是个文盲,但是他可以假装不是文盲,替天启皇帝处理朝政。

依附于魏忠贤的官员,很快成了。

东林党最爱搞斗争,正在状态的东林党和阉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结果不用多说,阉党完胜。

魏忠贤正在自己的人生巅峰上,拥有了帝国最高权力,全国各地都给他建生祠。

作为一个人类,在不能长生的前提下,就想着。

那么怎么才能流芳百世呢?后人去魏忠贤祠堂上香,问问这个魏神仙到底有什么事迹?总不能说因为有自宫的勇气就被供奉吧?魏忠贤思来想去,决定“立言”。

打过哪些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写过《兵法》。

但是魏忠贤是个文盲啊,这不,会写的来了,此人就是水学大师王绍辉。

王绍辉官至御史,是铁杆阉党。

这书怎么写?子曰诗云肯定不符合九千岁胃口。

九千岁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成为了合格的净网专家,专注和谐东林党。

于是王绍辉决定以此为内容,仿照《水浒传》108将的外号,抹黑东林党成员。

此书就是《东林点将录》。

魏忠贤再文盲,《水浒传》总该知道吧。

老魏看了此书非常高兴。

为了扩大此书的影响力,魏忠贤想让皇帝给做个代言,顺便炒作一下扩大影响力,将东林党一网打尽。

魏忠贤拿着这本书,在家具生产车间找到了忙碌中的天启帝。

老魏向皇帝介绍《东林点将录》这本书,说书里的第一个人物就是仿照写的,托塔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皇帝很纳闷,晁盖是谁?老魏被皇帝的学问折服,于是讲这是《水浒传》的一个人物。

皇帝点点头,早这么说不就明白了。

下面皇帝谈到另一个话题,《水浒传》是啥?老魏再一次震惊了,没文化真可怕,于是又讲了一下晁盖的故事。

皇帝听完一拍大腿,说这晁盖真是英雄也!老魏内心充满了挫败感,是我没说清楚?明明想抹黑李三才,结果皇帝说晁盖是英雄!这情况实在没法再用晁盖去类比李三才。

算了,皇帝你好,皇帝再见。

总编魏忠贤下令将此书列为禁书。

老魏的挫败感,带出了王绍辉的挫败感。

老王的心血最终成了一场空,水学大师也成了水货大师。

阉党也随着天启帝的驾崩而瓦解,东林党也没能恢复昔日的荣光。

《东林点将录》化为灰烬,王绍辉也被判了流放。

事实证明,心术不正,下场就不会太好。

王绍辉能猜到魏忠贤的学问为零,却没料到皇帝的学问为负,这也算是: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昭张纮是什么关系 张昭的儿子是哪位

新张昭 2010年,电视剧新《三国》热播。该剧主要以小说《》为创作原型,讲述了从末年群雄割据,到、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再到司马家族篡夺魏政权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 新《三国》张昭剧照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先有权倾朝野、霍乱朝纲。又有打着为国除害的名号培养自己的势力。董卓逃出京城后,曹操联合各地诸侯、、等二十路豪杰,共同讨伐董卓。董卓最后死于义子之手。至此,大汉江山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天下各路英雄豪杰皆觊觎这大好江山,纷纷入世,共同逐鹿天下。 张昭作为东吴谋士第一人,为东吴打下江山立下。在新《三国》中,张昭舌战这一场戏最为大家。 张昭对诸葛亮说:“先生自比、,管仲者,相助,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者,扶持弱燕,一鼓作气,连下齐七十二城,此二人堪称兴国济世之才也。而先生呢,枯坐草庐,笑傲风月,除抱膝吟叹之外,别无所长。刘使君未得先生前,尚能割据城池,自保有余;得了先生之后,则抛兵弃甲,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天子以安庶民,下不能剿贼军而守疆土。半年不到,弃新野,失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仓惶南北,碌碌东西。竟无一寸立身之地。”就是这段话,让大家觉得,新《三国》里的张昭才真正像一个历史上的张昭。 张昭张纮 张纮,字子纲,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与张昭一起并称为“二张”。公元153年出生于徐州广陵郡广陵县。年少时曾游学于京都,后返回广陵,被举荐为茂才。当时许多地方豪杰都请他来辅佐自己,他都一一婉拒。 张纮人物形象 张纮因为避难来到江东,适逢平定了江东。孙策曾亲自拜访于他,张纮遂出仕为官,投靠在孙策麾下。张纮最著名的小故事就应该属于和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间的故事。张纮早些年在许都担任侍御史时,曾与陈琳有过。当时张纮称赞陈琳文章写得好,陈琳却说:“我的文章比起你的又或者张昭的比起来,就像小巫见了大巫一样。”这也是小巫见大巫这一的由来。 这件事也正式说明了张纮与张昭二人,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已远超建安七子。登基后,几乎对所有的大臣都是直呼其名,唯有对张昭和张纮,一直以张公和东部称之。可以看出孙权对张昭和张纮的器重。 张昭与张纮二人的命运恰恰有些相反。张昭是在孙策掌权时得到重用,地位极高。基本上孙策的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张昭同意后实施的。在孙权登基后,张昭的地位逐渐下降,孙权开始渐渐厌烦了张昭,张昭的权利被架空。而张纮在孙策执政时,远离权利中心,看起来没有张昭那样得到重用。而孙权执政后,张纮曾多次劝谏孙权,孙权都一一接受,张纮临死前还留了遗书,向孙权诉说为君之道。死后,孙权看着遗书悲痛不已。 张昭的儿子 在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中曾写道,孙策临终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话交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世不决问”。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也决不会是。那么张昭的儿子们又是怎么样的呢? 张昭画像 张昭一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承,小儿子张休。张承字仲嗣,公元178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年少时就以才学知名。而且张承为人勇壮刚毅、忠诚正直,能甄识人物,曾提拔彭城人蔡款和南阳人谢景,那时他们还很年少。后来他们都被朝廷所用。张承还勤于提携后进之士,为人厚道,吴国但凡是贤人,没有不上门拜访他的。 公元219年,张承为骠骑将军孙权的西曹掾,出任长沙西部都尉。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被封为都乡侯,领私兵五千人。公元244年病逝,谥号定。而当时在东吴,死后还有谥号的只有张承及其父张昭,还有及四人而已。 张休,字叔嗣,吴国重臣张昭的次子,袭父张昭爵娄侯。同样出生于徐州彭城。太子病逝,孙权第三子被封为太子。但是关于党争的问题一直还没有结束。张休的好友顾谭当时属于太子孙和一派,而全琮一族属于鲁王孙霸一党,与顾谭关系亲密的张休自然也难逃的攻击。于是全琮父子时不时向孙权进谗言,使张休被发配交州。就在这时,一向与张休不对头的中书令孙弘,也趁机再进谗言,于是张休就此被赐死,时年4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朝名将李靖是如何当上“托塔天王”的

神话小说《》说:玉帝授予孙猴子弼马温职务,孙猴子嫌官小,一怒之下,反下天宫。玉帝决定擒拿他,托塔及其子三太子请求执行任务,二太子木叉也参加战斗。是天界的最高军事长官,调动四大天王和二十八宿出战,部将有巨灵神、鱼肚、药叉等。这些说法来源于两个方面:神话和历史人物。 考察佛教神话,有这样一条发展轨迹:执政初期,在洛阳造像,卢舍那佛像的左侧便有托塔天王的形象。这是毗沙门天王,即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在民俗中有广泛的信仰。唐太宗时,僧人道宣在长安西明寺行道,半夜跌倒在台阶上;冥冥中一位少年前来扶持,自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哪吒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 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于阗(今新疆和田县)政权归附;高宗上元二年(675)在当地设置羁縻府,命名为毗沙都督府,归安西都护府(驻今新疆库车县)管辖。这样,人们容易把毗沙门天王附会为毗沙都督府的天王。把佛教神灵引进战争中,在由来已久。武周神功元年(697),契丹大举入寇,一方面派军队迎战,一方面敕令华严宗僧人法藏在神都洛阳“依经教遏寇虐”。网络配图 法藏建立11面道场,设置观音菩萨像,行道作法。几天后,契丹军队所见的武周军队便成了“无数神王之众”,又见“观音之像浮空而至”,因而军心大乱,被武周打败。武则天下敕表彰法藏,说:“蓟(原误作蒯)城(今北京市) 之外,兵士闻天鼓之声;良乡县中,贼众睹观音之像。醴酒流甘于阵塞,仙驾引纛于军前。此神兵之扫除,盖慈力之加被。” 时期,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三位印度僧人来华,创建密宗。不空译出《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仪轨》,以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多种典籍。他被邀请介入唐朝的战争,不再劳驾大慈大悲的观音,而是请出毗沙门天王。当时流传两种说法,一种是:吐蕃等国连兵侵犯于阗,夜间看见毗沙门天王显圣:“金人披发持戟行于城上”。于是,“吐蕃众数千万悉患疮疾,莫能胜”。毗沙门天王化出成群黑鼠,咬断吐蕃的弓弦,致使“吐蕃扶病而遁”。 另一种是:吐蕃侵犯安西,玄宗收到当地官府求救的奏表后,认为安西离长安一万二千里,救兵八个月才能到达,来不及解救。有人建议请不空在长安设坛作法,请出毗沙门天王解救。玄宗执香炉,不空念《仁王密语》十四遍,《不空传》忽然看见面前出现一位甲士,不空说:“天王差二子独领健兵救安西,来辞陛下。”后来安西报告说:“城东北三十里云雾中见兵人,各长一丈,约五六里。至酉时鸣鼓角,震三百里。停二日,康居等五国抽兵,彼营中有金鼠咬弓弦、弩、器械并损。须臾,北楼天王现身。” 玄宗于是诏令各地建置天王庙,塑造“身披金甲,右手持戟,左手擎塔”的形象;军队制作天王形象的神旗,出军时以《祭毗沙门天王文》加以祭祀。祭文说:“毗沙天王……作镇北方,护念万物,蕃众悖逆,肆以诛夷。……宝塔在手,金甲被身。……五部鬼神,八方妖精,殊形异状,襟带羽毛,或三面而六手,或一面而四目,目真颜如蓝,磔发似火,牙嵯岈而出口,爪钩兜而露骨,视雷电,喘云雨,吸风飙,喷霜雹。其叱咤也,豁大海,拔须弥(山),摧风轮,粉铁围(山),并随指呼,咸赖驱策。国家钦若释教,护法降魔,……天王宜发大悲之心,轸护念之力,助我甲兵,戮彼凶孽。” 爆发,唐廷平叛十分吃力,更加乞灵于佛教。时,僧人惠干为《仁王经》作集解,请代为撰表进奉朝廷,“俾廓妖氛,得瞻慧日,三千世界,悉奉仁王,五千善神,常卫乐土。”时,叛臣勾引吐蕃、回纥入寇。为了退敌,代宗一方面组织军队抵御,一方面派人化装成菩萨、鬼神,以音仪仗队引导,百官在光顺门迎候,将皇宫所藏《仁王经》分送资圣寺、西明寺,请不空置百尺高座讲经,自己到现场行香礼敬。这些活动无疑会对毗沙门天王信仰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游记》成书时,已经过漫长的造神过程,托塔天王由毗沙门变成李靖,毗沙门等四大天王屈居其下,那吒成了第三子,第二子取名木叉。这类情况在民俗学中司空见惯,不必认真。网络配图 考察历史人物,须拉扯上唐初军事家李靖。龙门造像时,他去世不久,这里的托塔天王塑像绝对不会指他。《西游记》把托塔天王说成是他,当然需要充足的理由,那便是他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干。 李靖原名,雍州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晚年被太宗封为卫国公。他从小便有文武材略,受到身为名将的舅舅的夸奖:“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他一生打过很多仗,体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 唐朝建立后,着手统一全国,到武德四年(621),平定南方割据势力的战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前此,李靖曾受命前往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安辑萧铣,这时,向唐高祖进呈平定萧铣的十条计策。高祖采纳,任命宗室赵郡王为荆湘道行军总管,征发巴蜀士兵执行任务,考虑到李孝恭没有军旅经历,就任命李靖摄行军长史,全权处理军事,统辖十二总管,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沿长江而下;高祖同时部署三支偏师从其他方向配合作战。九月,秋雨连绵,江水暴涨。 萧铣认为三峡四百里间水势湍急,李靖不至于冒险行船,于是沿江不设兵防备。李靖决定出其不意,率军出发。诸将都请求暂停行动,等天晴水退再说。李靖说:“,机不可失。今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 李孝恭同意。两千多艘战舰顺流而下,占据荆门、宜都二镇,进入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数万精兵屯驻清江,李孝恭打得他大败而逃,缴获战舰三百余艘,斩首及淹死者将近一万。文士弘纠集残兵败将再来战斗,又被打败。当地总管盖彦举以五州之地投降唐朝。唐军逼近江陵,萧铣倾全城兵力出击,李孝恭准备出战,李靖制止道:“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篾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必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 李孝恭不从,留下李靖守营,自己率领精兵出战,结果大败。萧铣部众洋溢在胜利的喜悦中,只顾抢劫唐军财物,乱糟糟一片,负重难以行走。李靖纵兵奋击,,攻陷其水城,缴获大量战舰。李靖建议李孝恭把这些战舰放入江中漂走,诸将都说:“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李靖解释道:“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果然,一批批援兵看到大量战舰歪歪扭扭顺水漂下,以为江陵已经失守,不再前进。萧铣无奈,只得开城门投降,其南方州县纷纷归附唐朝。 武德六年(623),投唐后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台仆射的辅公祐在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发动叛乱,称帝建宋。高祖诏令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统领七总管兵力,前往镇压。辅公祐派军赴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市)阻挡唐军,由冯惠亮、陈当世指挥舟师三万屯守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指挥步兵、骑兵三万屯守青林山,在长江江面横拉一道铁锁遮断航线,在当涂修筑月城(又叫瓮城,城门外用作障蔽的半圆形小城),广袤十余里。唐军逼近,冯惠亮等军坚壁不战。李孝恭派兵绝其粮道,冯惠亮等军缺粮,来袭击李孝恭军营,李孝恭也坚壁不动。第二年,李孝恭集合诸将讨论对策,诸将认为:“惠亮、正通并握强兵,为不战之计,城栅既固,卒不可攻。请直指丹阳,掩其巢穴,丹阳既破,惠亮自降。”李孝恭倾向于采纳这种意见。网络配图 李靖不同意,说:“公祐精锐,虽在水陆二军,然其自统之兵,亦皆劲勇。惠亮等城栅尚不可攻,公祐既保石头(城),岂应易拔?若我师至丹阳,留停旬月,进则公祐未平,退则惠亮为患,此便腹背受敌,恐非。惠亮、正通皆是百战余贼,必不惮于野战,止为公祐之计,令其持重,但欲不战以老我师。今若攻其城栅,乃是出其不意,灭贼之机,唯在此举。”李孝恭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出弱兵攻打敌军营垒,集结精兵严阵以待。弱兵失败逃回,敌军追过来,精兵出击,重创敌军。李孝恭、李靖乘胜追赶,转战百余里,摧毁了敌军的所有营垒,敌军伤亡万余,冯惠亮、陈正通逃走。李靖率领队伍率先抵达丹阳,辅公祐,弃城逃跑,途中被抓获,送丹阳处死,江南皆平。 武德八年(625),率领突厥十万大军寇掠山西,高祖部署几支唐军前往抵御,诸军不利,有的甚至,只有李靖统领的江淮兵一万人没受损失。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太宗决定反击突厥,李靖时为兵部尚书,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节度李世责力、柴绍、薛万彻等行军总管,一共十多万兵力,分四道出兵。 颉利可汗的牙帐设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内),李靖率领骁骑三千,从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出其不意,直趋定襄南面的恶阳岭。颉利惊慌不已,说:“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次年正月,李靖攻破定襄,颉利仓皇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别部唐军也取得辉煌胜利。 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颉利十分恐惧,遣使入朝谢罪,请求举国内附,自己来长安居住。二月,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人赴突厥宣慰,李靖领兵迎接颉利。他同李勣会合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相互商议道:“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回纥部落),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李靖把这一决定告诉将军张公谨,张公谨说:“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李靖说:“此所以破齐也(西汉派郦食其游说齐王田广归顺,田广遂撤销守御,韩信,出兵袭破之),唐俭辈何足惜!” 颉利见唐使来请,心里很踏实。李靖、李世勣连夜进军,在阴山一带俘获突厥千余帐。李靖派部将率二百骑为前锋,乘雾前进,距离铁山颉利牙帐七里时,颉利才发觉。颉利乘千里马逃跑,唐俭趁势脱身而归。李靖大军赶到铁山,斩首万余级,俘获十余万。颉利想北度沙漠,由于路口已由李世责力把守,未能得逞。他改道走投吐谷浑,被唐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突厥灭亡,唐朝的北部领土自阴山向北延伸到大漠。 李靖年事已高,患病退休。立国青海的吐谷浑不断寇边,太宗下诏大举讨伐,很希望李靖能够出马指挥。李靖闻讯,请求出征,太宗,任命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五总管及突厥等族兵力,出击吐谷浑。贞观九年(635)闰四月,吐谷浑遭到唐军的打击,烧掉野草,退保大非川。网络配图 诸将都认为“马无草,疲瘦,未可深入”。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不同意,认为吐谷浑“今一败之后,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于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采纳,督率诸军深入敌境,越过积石山,前后战斗数十回合,取得彻底胜利。 李靖不仅有丰富的军事实践,还有精湛的军事理论。《》卷207《艺文志六》著录有李靖兵法多种:《韬钤秘术》一卷,《韬钤总要》三卷,《卫国公手记》一卷,《李靖六军镜》一卷,《李靖兵钤新书》一卷,但北时已经不见完帙。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唐人杜佑《通典·兵典》保存的一部分《李靖兵法》。传世的《唐太宗公问对》,一般认为是假托之作。 贞观十四年(640),李靖的夫人去世,太宗指示在自己的陵墓昭陵旁修造李靖夫妇的陪葬坟墓,依照西汉名将、旧例,墓前筑阙,修成突厥铁山和吐谷浑积石山形状,以表彰李靖的特殊功绩。九年后,李靖病逝,享年七十九,和夫人合葬。 李靖的军事成就远远高于唐代其他将领。高祖多次夸奖道:“李靖是萧铣、辅公祐膏肓,古之名将韩(西汉韩信)、白(秦将)、卫(卫青)、霍(霍去病),岂能及也!”太宗夸奖李靖道:“昔(西汉大将)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李靖年迈不再出征,太宗议论起另外三位将领,却是另一番评价:“于今名将,惟[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唐代后来的名将为数不少,有的只是在政治上会来事,军事并不突出,有的是蕃族出身,不可能被汉人拉来做神灵。而且,比起李靖,他们都没有水战、步战、骑战的全面经历,也没有军事理论著作。因此,民俗把李靖附会为托塔天王,在从唐朝到这段时间内,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