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鲁肃:三国中被低估的谋士,赤壁之战他有大功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郑和的身世解密:马三宝或为名臣赛典赤后裔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公历7月11日),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因此而彪炳于史册。2005年纪念下西洋600周年之际,郑和再度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学术会议频频举行,专著、论文,致力于复原历史真相。然而,关于他的家世,至今依然有争议。 《?宦官传》对于他的家世的介绍只有很简单的一句话:“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者也。”从其他史料人们才知道,他本,名三保,父亲名叫马哈只。最有价值的史料是,永乐年间礼部尚书李至刚为他父亲所写的《故马公墓志铭》,提供了不少珍贵信息:一、“公字哈只,姓,世为云南昆阳州人”;二、郑和是他的次子;三、马哈只“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李至刚曾参与《实录》的编修,朝夕在永乐左右,被视为亲信,和当时的内官监太监郑和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记述,可信度极高。网络配图 很有意思的是,与一样成为永乐皇帝亲信的相士,写了一本《古今识鉴》,其中有郑和身材举止的描写:“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行如虎步,声音洪亮”。这是亲历者的目击,绝非之词。这一点,酷似乃父?“魁岸奇伟”。 这样的长相,与他们的家世颇有关系。几十年来,现代史家根据马哈只墓碑、《郑和家谱》、《赛典赤家谱》的考证,马哈只、马三保父子,是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也就是说,郑和是赛典赤的六世孙。那么,赛典赤何许人也? 《?赛典赤赡思丁传》说:“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这里所说的“回回人”,在元朝特指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是仅次于国族(蒙古)的“色目人”之一。《元史》素称难读,参杂了各种语言,据精通阿拉伯语言的专家解释,赛典赤意为“尊贵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别庵伯尔意为领袖,“别庵伯尔之裔”专指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如此说来,郑和应该是穆罕默德后裔的后裔。这种情况,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在当时却是司空见惯的。蒙古三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蒙古国,中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赛典赤?赡思丁成为元朝的咸阳王,并不离奇。网络配图 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家世有简明清晰的介绍: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郑和为一名去麦加朝圣过的伊斯兰教徒(马)哈只之子,约在1371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取名马三保。郑和家自称为一名早期蒙古的云南统辖的后代,并系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一个起源来自中文对穆罕默德的音译。 如此看来,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是的,或者说是有共识的,郑和是赛典赤的后裔,父亲马哈只曾经朝圣麦加。永乐皇帝任命他领导下西洋的壮举,访问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决策。 1988年,明史专家周绍泉对此提出质疑,他在《郑和与赛典赤?赡思丁关系献疑》一文中,对《赛氏总族谱》、《赛典赤家谱》、《马氏家乘》、《故马公墓志铭》、《家谱》进行了考证,对郑和是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很可能出于中国人追祖名人的习惯心理,二者实无家系渊源”。是学术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对成说提出质疑,表明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但不见得就可以推翻成说。不少学者并不认同周绍泉的考证。不少方面难以解释,例如,《故马公墓志铭》说,马哈只的祖先名叫“拜颜”,显然指中亚民族;又如前引美国《百科全书》关于郑和的文字,应该如何回应,都是问题。可惜周绍泉先生英年早逝,已经无法继续探讨这一问题了。网络配图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郑和的姓是永乐皇帝所赐?“赐”,这个“郑”的由来,据说与郑村坝战役有关。燕王以“清君侧”名义发动叛乱,建文帝派率兵30万前往北平讨伐。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兵奔袭大宁,意在合并宁王朱权的兵马,扩充实力。代替老将耿炳文出任总指挥的(之子),乘虚围攻北平。朱棣快速回师,在北平东面二十里的郑村坝,大败李景隆。朱棣为了嘉奖在郑村坝战役建立奇功的三保太监,“赐姓郑”,又提升他为内官监太监。不过,有的学者认为,“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没有特别含义。 已经成为世界名人的郑和,其家世至今依然,迷雾重重,探寻历史真相实在太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麾下三大名将之一李道宗最后是如何死的?

提起名将,人们就会想起、秦叔宝、苏烈,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眼里,“当今名将,唯李勣、江道宗、万彻而已”。李勣就是瓦岗寨那个徐世绩,也叫徐茂功;江夏王李道宗,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以“奸臣”形象出现,还被打掉了两颗门牙;至于薛万彻,则曾经是太子的死党、唐太宗李世民的死对头,抵抗最顽强的悍将。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的史料,江夏王李道宗都不是一个奸臣,他一生破刘武周王世充,灭东、吐谷浑,征高句丽,为唐王朝的统一和立下赫赫战功,李道宗晚年遭、褚遂良的陷害,在流放途中病死,死于非命,而且后世还被抹黑了名誉,成了“叛国之贼”。 李道宗被抹黑了,死得也挺憋屈,但是李世民眼中的另一当世名将薛万彻,下场更是悲惨,而且被杀的理由似乎也有些“莫须有”。 当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领着程咬金等人杀掉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尉迟恭直接拎着滴血的长矛去逼迫唐高祖李渊承认李世民行动的合法性。作为太子建成的支持者,车骑将军、武安县公薛万彻在看到“主公”李建成堪堪要败,就带着皇宫禁卫军(宫兵,可见李世民其实是“谋反”)要去端李世民的老巢:“鼓噪欲入秦府,将士大惧”。 李世民得胜后,薛万彻逃进深山,李世民好言好语劝了回来,并且把妹妹丹阳公主嫁给了他。薛万彻给的彩礼则是自己的战功:梁师都勾结突厥犯境,“万均与万彻横出击之,斩其骁将,虏阵乱,因而乘之,杀伤被野。”突厥兵眼看着梁师都被砍死,连增援都不敢;李靖要去打吐谷浑,专门申请让薛万彻一起去。薛万彻带着一百骑兵杀进吐谷浑腹地,遇到数千敌军,大家都吓傻了(可能是怕变成),薛万彻挥舞马槊单骑冲阵,“虏无敢当者”。薛万彻回来招呼大家:“这些小贼,太菜了!”于是“跃马复进,诸将随之,斩数千级,人马流血,勇冠三军。”薛万钧还跟弟弟薛万钧一起向唐太宗李世民献上了一份厚礼:“破吐谷浑天柱王于赤水源,获其杂畜二十万计。” 虽然战场勇猛,“彩礼”也够丰厚,但是入了洞房,薛万彻却成了斗败了的公鸡,《新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罕见地写了一件搞笑的事情:“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男的蠢,女的羞,差点笑破唐太宗肚皮,专门摆了一场酒宴,把薛万彻的大姨子小姨子连襟们都叫来作陪,“悉召它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槊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至于回去薛万彻与丹阳公主有没有洞房,唐太宗知不知道,史书中没有记载。 薛万彻后来还是被妻侄唐高宗李治杀害了,而且看起来就是“冤杀”,罪名“莫须有”,而且是叛徒,也就是的二儿子房遗爱,那个眼看着自己老婆跟唐三藏的徒弟鬼混而不敢吱声的孱头。 《旧唐书》《旧唐书》的记载如出一辙。薛万彻曾经对房遗爱说过:“我虽病足,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房遗爱说:“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主。”这其中房遗爱说话有毛病,薛万彻说话没毛病,因为坐镇京师威慑宵小,本来就是薛万彻这个嚄唶宿将的本分。 但是房遗爱这个孱头谋反失败,马上就把薛万彻攀咬了进来,薛万彻与房遗爱当堂对质,房遗爱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恨薛万彻,死不改口,气得薛万彻大骂:“我薛万彻堂堂男子汉,因为房遗爱这个小人而被杀,真特么不值(薛万彻大健兒,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 大将军有大气场,临刑时薛万彻自己解开衣服,吩咐刽子手:“快点动手!”刽子手的刀居然砍不动薛万彻的铁脖子,薛万彻又大声训斥:“你用点力好不好?”刽子手连砍三刀,这才让唐太宗心中的三大名将之一薛万彻,没有饮恨疆场,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饮恨刑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