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王莽到底有多倒霉 赤眉军都没有解决又来一个大麻烦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倒霉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这是一个被上天遗弃的年份,这年夏天,关东一带发生极为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土地龟裂,庄稼绝收。

在靠天气吃饭的小农社会里,旱情无异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更可怕的是,随后中原和关中地区又发生了大面积的蝗灾。

不知道从哪里飞来无数只蝗虫,黑压压朝田里扑去,遮天蔽日,触目惊心。

蝗虫所到之处,草木俱尽,庄稼更是寸株不留。

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扶老携幼,向西逃难,流民潮水般涌入,西入关中三辅,总数达到十多万人。

关中也不是难民们的天堂,新朝政权早已经被丧尽天良的狗官啃成了一副空壳,哪还有余粮给难民们吃?难民要么人吃人,要么等着饿死,人间惨剧不断发生。

王莽对此也无能为力,他现在自身都难保了,哪还有闲心管难民,自生自灭吧。

以上是新朝末年北方的情况,南方地区的混乱情况和北方相比,只在其上不在其下。

荆楚一带这几年也是连年歉收,,老百姓没粮食吃,只好聚众到河边沼泽地里挖凫茈为生。

凫也是有限的,哪经得起这种近乎毁灭性的挖掘。

为了活命,许多人不惜打架斗殴。

在这些挖凫茈的难民中,有两个的人物,他们是新市人和。

二王是草根出身,但他们和其他人相比,却有很强的领导组织才能,经常调解为挖凫而发生冲突的难民,很有成效。

这样一来,二王在流民中的威望日益高涨,时间一长,就成了荆楚流民的领袖,带着苦难的弟兄们艰难度日。

为了活命,二王决定干江湖劫票的买卖,没办法,弟兄们都要吃饭,这时候没人再讲道德,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支近万人的流民军四处抢劫,然后把粮食和钱运到绿林山,二王做大头领,其他够级别的弟兄们如、、成丹这些人做小头领,弟兄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好不快活。

因为这支武装以绿林山作根据地,所以史称“”。

长安城中的王莽皇帝已经被山东的赤眉军弄得焦头烂额,这回又冒出个绿林军,王莽的头都大了。

他现在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四处扑火,暂解燃眉之急,至于以后如何,天知道!王莽发荆州兵两万多人前来围剿绿林山,王匡得到消息后,,带着弟兄们下山和官军玩命。

出来混江湖的,这一刀早晚要挨的,如果连这也怕,干脆回家拱被窝算了。

绿林军也够强悍的,在云杜迎头修理了官军,官军死伤数千人。

绿林军打了胜仗,士气大振,开始在荆州境内发飚,到处伸手抢东西。

老百姓为了活命,纷纷参加绿林军,人数暴涨至五万。

不过在第二年的四月,荆州突然爆发大规模瘟疫,绿林军平白病死一大半。

眼看着绿林山呆不下去了,为了有口饭吃,绿林军决定换个地面发展。

王匡、王风带着残余骨干力量下了绿林山,流窜至老家南阳新市,以二王为首,马武、为副,号称“新市兵。

而另一部分由王常、成丹、张印率领,窜至南郡下江县号称“下江兵”。

同时在平林一带,由当地人陈牧和廖湛率领,组成一支由流民组成的杂牌部队,号称“平林兵”。

关东有赤眉兵,荆楚有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再加上其他地区无数的流民武装,新朝的统治基础已经崩溃王莽的江山摇摇欲坠。

现在的大新朝,就像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口,短暂的沉默下面正酝酿着滚滚岩浆。

很快,这股愤怒的岩浆将会进发出可怕的力量,将王莽的一切彻底吞噬。

王莽的丧钟,已经敲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有多无情?江山稳固后逼死刘伯温!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和是属于大末世的英雄,这两个人在大动荡的年代,犹如绝配,如影随形。朱元璋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奠定大近三百年的江山,作为朱元璋首席谋士的刘伯温功不可没。 刘伯温起先是元朝的官员,后弃官回到家乡青田。朱元璋打到他家乡的时候,听闻到他和宋濂的大名,给他们送礼,欲招致麾下,宋濂应聘,刘伯温没有搭理,在朱元璋手下总制的再三邀请下,刘伯温方才答应出山。大凡像刘伯温这样的谋略之士在出山之前,都有一个收拾乱局的奇谋、治国的方略横亘于心中,一旦时运到来,遇上明主,他们便会毫无保留献出来。当年的就是在后拿出他的《隆中对》而得到刘备任用的。在刘伯温来到朱元璋的大营,向他提出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十八策后,朱元璋大喜,有相见恨晚之感,专门筑礼贤馆给刘伯温等人居住。网络配图 如果将刘伯温和朱元璋君臣之间关系比作一段婚姻的话,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间是蜜月期,第二时期是七年之痒,第三时期则跟大多人平淡而无奇的婚姻一样,处于破裂期。 可以说,自刘伯温开始加入朱元璋阵营到大明朝建国,正式定都南京这段时期,是他们的蜜月期,期间的朱元璋,几乎一刻也离不开军师刘伯温,关系非同寻常。何以见得,从下面几件事可以知道。朱元璋驭下是非常严厉的,在手握生杀予夺大权之情景下,一般人是不敢给他提意见的。刘伯温却不同,他时时向朱元璋给出好的建议,也敢于抗言直议。朱元璋呢,对刘伯温是开口老先生,闭口也老先生,从来不直呼其名,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吾子房也。”把刘伯温比作之一。此时的朱元璋对刘伯温既有依赖又无比信任,两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无论大小事情,一拍即合。 刘伯温的老母亲去世,因为朱元璋将要出征,就没有向他请假,朱元璋知道后,也怕刘伯温回去奔丧,身边没有了参谋,就写信给刘伯温,要他留下来。 昔日助刘先主,母被将去。庶云“方寸乱矣,乞放我归。”先主容去,致使母子团圆。然此先生之母若生而他处,以徐庶论之,必当以徐庶之去。。今日先生老母任逍遥之路,踏更生之境,有何不可?先生当以宽容加餐,以怀才抱道之体,助我成功。那时必当遣官与先生一同乡里荐母之劬劳,岂不美哉。网络配图 一样的情深深意浓浓,此时的朱元璋给足了刘伯温面子。 大明建国了,一个草野流氓一旦取得了最高权力,他最怕的是什么?是别人来分享来之不易的权力,尤其是那些对建立政权有着殊勋的元老功臣,咋办?办法有两个,都是前人留下的经验。是杀,是优待养老。朱元璋肯定是没有赵家天子的忠厚仁爱,他不能做到优待大臣,厚俸养老。于是,只有杀。对那些依靠武力起家的大臣们好办,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干掉了。即使是这样的武功第一,实在下手,你背上生疮,我送你个老鹅可以吧,死了还得感谢我的赏赐。 到刘伯温这里不同了,毕竟两人之间的友谊不同一般,此前人家老母死的时候,为了留下人家,曾经许诺过等到革命胜利了,就不要这官了,陪你一块去扫墓尽孝的呢。现在,不能兑现诺言也就罢了,但,也不能咔嚓吧。于是,朱元璋跟刘伯温的七年之痒开始了。 再有就是,在朱元璋时代,刘伯温的爵位一直不高。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封公的有六人,没有他,封侯也没有他份,封伯,开始也没有他,过了差不多二十多天,才封他为诚意伯。不过,他这个伯爵的工资却比其他人低,只有二百十四石。也是伯,工资标准是三百六十石,多了一百二十石。而同为佐命功臣的是公,一年的工资是四千石,这差距也太大了吧,只能说,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心理,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刘伯温在这样的状态下,身体越来越差,终于熬不住了,在吃下朱元璋送来的两包药后,皇恩浩荡,让他回家养老去了。网络配图 本来吧,回家养老是好事一桩,可朱元璋诚心要让刘伯温不得开心,在临行之际写了篇《赐归老青田诏书》给他。 这封诏书让刘伯温看了那个汗啊,从当年的老先生到今天的你这个刘基,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啊。诏书中的语言更是恩威并用,“君子绝交,恶言不出;忠臣去国,不洁其名。”“商不亡于道,官终老于家,世人之万幸也。”这简直就是绝交信啊,咱们两人从今天开始分手,难听话就不说了,我知道你是忠臣,你也不用为自己辩白了,总之,我对你很不满意。你能活到今天,还能平平安安的回到家乡,老死家中,你就谢主隆恩吧。 自古功臣难为,相比较徐达、李善长、辈,刘伯温也许真像朱元璋所说是万幸的。然自古帝王寡恩,权势诱人,又有几人能得善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文武百官究竟有多少人呢 上朝的人数到底有多少呢

古代文武百官指的是什么官,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史剧中大多有“百官朝贺”“百官上表”等说辞。不过学过古文的人都只知道百、千、万等数字都是虚指,形容多的意思。我们看电视剧中一般朝代不同、电视剧经费不同,所出现上朝的官员数目也相差很大。那么,所谓的“百官”,究竟有多少人可以站在金銮殿之上呢?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的官员设置是不一样的。 明朝官员剧照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明王朝的设置。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非常辛苦。因为必须在凌晨5点钟声响起前,在宫门外排好队,等待钟声响起依次进入大殿,然后对皇帝行叩拜之礼。而且明朝规定凡是在京官员,不论官职大小一律有上朝的义务,而且到京城述职的外省官员也必须上朝。就像我们现在上班一样,你必须天天上班,分公司的职员来总公司汇报工作也必须按照公司规定上班。 也有例外,比如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过大臣们还是要上朝的。 一般来说明朝的官员上朝的规模都比较大,少则大几百人,多则上千。例如成化23年一次上朝的官员就达到了1118人。如此庞大的队伍,其实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和皇上直接沟通,大部分都站在殿外,一般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机会与皇上对话。 清代早朝 唐朝上朝按照“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唐六典》卷4《礼部》)。每日朝参就是常参,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排场,是真正的行政日。参加者称常参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的担任重要职责的官员。 因为官员较多,所以能参加朝会的人员官阶都是比较高的。门下省起居郎以上,起居舍人以上,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每日参见皇帝。 唐朝官员 清朝对于上朝的大臣要求更加苛刻:一品(包括正、从,下同)官可以站在太和殿面见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门口外面应该看不见皇上,三、四品官在更外面,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一般是十日一朝,如果在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大臣们不需要每天早朝,但是皇帝每天都都在在军机处和一起商谈国事,这也是清朝中前期军机大臣地位高的原因。 唐朝官员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每个人的梦想,能走进金銮殿面圣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通过读书成为穿上官服已是荣耀,要是能穿上紫色官服,那真是祖上保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