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李晔,是唐懿宗的第七子,唐僖宗之弟。
是大唐王朝的倒数第二代,也是实际的末代皇帝。

他在位于文德元年至天复四年(公元888年至904年),卒年三十八岁。
历史上的唐昭宗可以说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皇帝,李晔嗣位时二十一岁,是个聪明而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充分了解阻碍恢复力量和权威的结症所在,并发誓要复兴大唐王朝。
但是,大唐王朝已经,李晔以一己之力实在是回天无力。
唐昭宗李晔与唐僖宗都是唐懿宗的儿子,僖宗行五,昭宗行七。
根据史书记载,李儇的天份还是很高的,骑射,剑槊,算术,音乐,打马球等,无不精通。
但十二岁即位的唐僖宗,正是贪玩的年纪,于是把政事和官吏的任免都交给大宦官田令孜自行处置。
宦官弄权,政令不明,又加上天灾人祸,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爆发了王仙芝、之乱,暴乱虽终平定,但对王朝的打击却是毁灭性的。
唐僖宗只活了二十七岁,他在位十五年中,很难说他曾对国家进行过有效的统治。
有人把王朝的迅速崩溃归罪于唐僖宗孩子般的任性和对施政的漫不经心,其实,这也正是一个王朝末日的必然宿命。
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其子年幼,准备立其六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宦官杨复恭却请立七皇弟寿王李杰。
寿王与僖宗为同母所生,僖宗几次出奔时,寿王都随从左右,僖宗特别倚重他。
于是,杨复恭奏请唐僖宗立寿王为皇太弟,此时,僖宗已不能说话,只略点头算是恩准。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五日,诏立寿王李杰为皇太弟。
当天由中尉述率禁兵迎寿王入宫,居少阳院。
群臣见寿王“体貌明粹,饶有英气,亦皆私庆得人”。
翌日,唐僖宗驾崩,遗诏命皇太弟嗣位,改名为敏,寿王即位柩前,又改名为晔,史称唐昭宗。
唐昭宗身材魁梧,举止端庄,英气逼人,颇具帝王之相。
但因母亲的原故,他并不具备争夺帝位的优势。
皇袍加身之后,他并不怀疑自己当皇帝的能力,也不畏惧复杂混乱的政局,却对皇位得来的方式感到羞耻。
杨复恭扶立昭宗后,自以为没有他,新皇帝怎么也轮不到李晔。
他洋洋得意地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定策国老,唐昭宗是门生天子。
唐昭宗即位时二十二岁,已不是小孩子了,他认识到大唐的衰败和宦官的专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宦官凭借手中的兵权,生杀予夺,废如同儿戏。
他深切地感到此辈不除,中兴大唐无望。

表面上,唐昭宗一再对将自己扶上皇位的杨复恭表示尊敬,但又尽量回避与杨复恭的接触,凡政事都和宰相们商议。
暗地里,昭宗经常与大臣们谈论如何限制宦官,提高君权的事情。
一次,国舅王瓌要求出任节度使,昭宗征求杨复恭的意见,杨复恭以外戚不宜当封疆大吏为由,否定了王瓌的请求。
后来,杨复恭担心王瓌会同自己争权夺势,又主动提议让王瓌出任黔南节度使。
在王瓌赴任途中,杨复恭派亲把他所乘的船弄沉,王瓌一家全部淹死。
事后却对皇帝说王瓌因船坏而遇难。
昭宗得知王瓌的真正死因后,对杨复恭痛恨非常。
无论是个人恩怨,还是权力争夺,杨复恭都成为了唐昭宗的最大敌人。
杨复恭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广植党羽。
他认了不少文武官员为干儿子,派往各地任刺史,把持地方政权,号称“外宅郎君”。
他还收了六百个宦官为干儿子,派往各地做监军,控制军队。
为了除掉杨复恭,唐昭宗对杨复恭的干儿子进行拉拢。
杨复恭有个干儿子叫杨守立,本名叫胡弘立,官为天威军使,勇武过人,官兵都很怕他。
昭宗用计离间杨复恭和胡弘立的关系,让他两个人相互攻击。
一次,昭宗对杨复恭说:“我想让你那个叫守立的儿子担任宫中守卫,你把他领来吧。
”杨复恭不知是计,很快就把胡弘立领进了宫。
昭宗当即封他统领六军,并赐,赐名顺节,宠信非常。
李顺节果然上钩,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同“义父”杨复恭争夺大权,李顺节经常向皇帝打小报告,揭发杨复恭的种种不法行为。
唐昭宗笼络住李顺节后,对杨复恭不再。
一天,昭宗和宰相们正在延英殿商量藩镇叛乱的事情,杨复恭有事要见皇帝,便让轿夫把自己抬到大殿上,直到皇帝面前才下轿。
宰相孔纬对这种现象十分气愤,便对昭宗说:“陛下身边就有反叛之人,何况那些鞭长莫及的地方?”昭宗听到后假装吃了一惊,忙追问是谁。
孔纬指着杨复恭说:“就是杨复恭!”杨复恭连忙对昭宗说:“臣岂是背叛陛下之人!”孔纬说:“杨复恭不过是您的一个奴才,竟然乘着轿子来大殿。
而且他还广结党羽,到处认干儿子,这些人不是掌典禁军就是节度使,这不是明显地要造反吗?”杨复恭急忙辩解道:“我收养壮士是为了广收人心,更好地辅佐皇帝。
”这时候,昭宗厉声说:“你说是为了收拢人心,替国家着想,那为什么他们而不姓李呢?”问得杨复恭无言以对,面红耳赤。

此后,杨复恭和唐昭宗的矛盾公开化了。
于是杨复恭写信给他在各地的干儿子们,让他们拥兵自立,不给朝廷进贡。
他的干儿子龙剑节度使杨守贞和洋州节度使杨守忠,不但不向皇帝进贡,还上书攻击朝廷。
对此,唐昭宗毫不示弱,于大顺二年(公元891年),虢夺了杨复恭的兵权,派他到凤翔去做监军。
杨复恭却留在长安拒不上任,同时上奏要求回家养老,以此对昭宗进行要挟。
昭宗趁机同意了他的请求,免去了他的官职,只给他留了一个上将军的空闲职位。
杨复恭恼羞成怒,派人将宣布皇帝诏书的使臣杀死于归途中,然后自己逃到商山隐居。
不久,他又回到长安昭化坊的官邸。
官邸离玉山军营很近,他的干儿子杨守信是玉山军使,经常到他家中探望。
杨复恭还给他的侄子兴元节度使杨守亮写信,说皇帝对不起自己,忘记了他的拥立之功。
他还要杨守亮“积粟练兵,不要进奉”,公开和唐昭宗对着干。
这时候,有人向唐昭宗密报杨复恭同杨守信合谋造反。
昭宗正在等待最有利的时机,他把以往搜集到的杨复恭的罪证连同谋反的消息一同公布,派李顺节等人带兵前去逮捕杨复恭。
杨复恭令其家人抗拒官兵,杨守信也带兵前来助战,双方发生大战,从白天一直打到深夜。
这时,守卫城门的禁军想趁乱打劫,唐昭宗对此早有准备,命令宰相刘崇望率领人马守护财物。
刘崇望看到禁军要抢劫,斥责道:“皇帝正在亲自督战,你们都是皇帝的宿卫之士,应当前去杀贼立功,而不是。
”众军士都表示愿意听命,跟着刘崇望前去助战。
杨复恭看到刘崇望带兵增援,自料难以继续对抗下去,于是带领全家出逃,直奔兴元。
杨复恭到兴元后,纠集兵力,向朝廷开战,唐昭宗也借助各地节度使的力量与之对抗。
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杨复恭的军队被李茂贞的军队打败。
杨复恭在逃亡途中被俘,当即斩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同昌公主:因生母与驸马传出丑闻竟气死
《》中的,人见人爱,富贵尊荣,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一群一群的太医前来把脉问诊,珍奇药材吃了无数,但不见好转。无奈,家人又请来了张太医,可仍无济于事。用秦可卿自己的话,“任凭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显然,秦可卿得的是心病,再好的医生再好的药,也治不了心病。 秦可卿卧室,古董字画不少,但有一件很特别,即“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同昌公主,就是的宝贝女儿。说实在的,婚后的秦可卿,各方面简直就是同昌公主的翻版,生前极尽奢华,死后哀荣无比。巧的是,历史上的同昌公主在婚后也突然得了怪病,二十多名太医束手无策,二十二岁就了。 秦可卿的心病涉及家族乱伦,同昌公主的心病同样涉及宫廷乱伦。 同昌公主是唐懿宗的长女,生母为淑妃,生于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七月。当时,李漼还是皇子,郭氏为爱妾。尽管李漼是长子,是继承皇位的头号人选,但宣宗更爱四子李滋,故迟迟没立太子。太子之争,让李漼忧心忡忡,经常得病,郭氏的照料,长女的降生,让李漼得到了莫大安慰。 此女一生下来就,不哭不闹,不到一个月就断气了。就在李漼因丧女而忧伤之际,此女突然又活过来了,但仍不能发声。数年后,正当李漼因宫廷斗争战战兢兢的时候,此女突然开口,冲着李漼说了两个字,“得活”(《新唐书·后妃传》)。这两个字,让李漼精神振奋,立马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爱女说的“得活”二字果然得到了应验。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宣宗驾崩,李漼在宦官的拥立下登上皇位,是为懿宗。即位后,懿宗封郭氏为美人,后晋封淑妃;封长女为同昌公主,极尽宠爱,视为福星,其受宠程度冠绝,连太平、都要靠边站,可谓金贵无比。咸通九年(868年)二月,懿宗为同昌公主选夫婿,选来选去,选中了韦保衡。 韦保衡是咸通五年(864年)进士,祖父、父亲均进士出身,是标准的书香子弟。对于这门亲事,懿宗很看好。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咸通十年(869年)正月,二十一岁的同昌公主正式下嫁韦保衡,韦保衡拜驸马都尉,后累官至宰相。 这是唐代最为盛大的婚礼,嫁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同昌公主“出降之日,(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赠送之资”(《·韦保衡传》),“赐第于广化里,窗户皆饰以杂宝,井栏、药臼、槽匮亦以金银为之,编金缕以为箕筐,赐钱五百万缗”(《》)。为了同昌公主,懿宗几乎倾其所有。 然而,再好的嫁妆,也不能掩盖同昌公主的不幸。这份不幸,来自驸马韦保衡,也来自生母郭淑妃。同昌公主下嫁后,郭淑妃想念爱女,经常前去驸马府看望,时间一长就闹出了丑闻。郭淑妃“以主故,出入娱饮不禁,是时哗言与保衡乱,莫得其端”(《新唐书·后妃传》),岳母居然与女婿搞在了一起。 同昌公主得知后,内心无法接受,又不便于责怪,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渐渐茶饭不思,一病不起。为了救治爱女,懿宗从太医院中挑选了二十多名太医组成专家组,各种稀奇贵重之药吃了几车,仍治不好同昌公主的病。这也难怪,同昌公主得的是心病,只要心里那根刺拔不出来,任凭神仙也救不了她。然而,那根刺是生母郭淑妃,是最亲近的人,也是生她养她的人,能拔得掉吗? 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同昌公主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公主死后,驸马韦保衡把责任一股脑全推给了太医,告他们胡乱用药,害死了公主。懿宗大怒,“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余人,悉收捕其亲族三百余人系京兆狱”(《资治通鉴》),制造了冤狱。同昌公主下葬之日,懿宗与郭淑妃坐在城门口哀嚎不已,殉葬品无数,送葬队伍长达三十里,逼公主的乳母殉葬。 懿宗死后,僖宗即位,对姐姐同昌公主之死的罪魁祸首重新进行清算,将郭淑妃幽禁,将韦保衡免职,“缘它罪为人所发,且污旧谤,卒贬死”(《新唐书·后妃传》)。旧谤,显然就是韦保衡与岳母郭淑妃乱伦之事。后来,起义爆发,攻入长安,僖宗出逃,郭淑妃在战乱中不知所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起义领袖唐赛儿做尼姑是为了躲避朝廷追捕?
唐赛儿是白莲教起义军中相对出名的一支,因其她是女性领导人才更具有传奇色彩。关于唐赛儿结局的说法中,有一项就是藏身尼姑庵。那么唐赛儿究竟是不是尼姑呢?她为什么要藏身尼姑庵? 图片来源于网络 白莲教发源于时期,到时期已经是支派林立,白莲教自创立时期就有两种极端色彩,向善,即引导民众向善;叛逆,即成为教众想改变社会秩序的一种工具。白莲教具有充分的有群众基础,敛财积蓄,农民武装。因此,有些别有用心的教派会依附于白莲教的名号,才能更好地成事。从根源上来说,他们都是分支,唐赛儿也是佛教徒。 唐赛儿所在的北方白莲教分支,依然是崇尚佛教教义的。但是并不能说参加造反的都是尼姑、和尚,唐赛儿至少在她参与造反之前是有家有室的,怎么会是尼姑呢?封建时代的造反运动,如果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归根到底,唐赛儿还是农民的代表。 那么唐赛儿为什么选择尼姑庵藏身?当时佛教倍受的打压,甚至是敌对灭杀,为了能够保全白莲教,想钟鸣鼎盛的建立道馆是绝不可能的。只能,通常几个人就成为一个道观,且没有了道观建筑的符号,便于躲藏。白莲教教众之间极其团结,唐赛儿藏身其中,或者借助其力量,躲避身着飞鱼服的捕杀,也是很有可能的。 唐赛儿传奇 造反似乎成了底层人民反抗统治者政权的一种常用手段,而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不在少数,但是多以男性为主。能够在历史的星河中留下色彩的女人却不多,明朝时期的山东白莲教女首领唐赛儿就是其中灿若星辰的一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巾帼英雄唐三姐的历史传奇人生,其实在历史上的记录极其短暂,从揭竿而起、一呼百应上了卸石棚寨到兵败转移,仅仅是六十多天而已。但是她表现出来的沉着大气、有情有义、智谋双全、武艺卓越确是很多男人也望尘莫及。 在一个男性主权的社会里,拥有美貌的唐赛儿是一个卑微的,但是从小的艰苦生活造就的她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她在林三死后能够擦干泪水,为夫、为父、为母、为天下百姓报仇,造反这条路不好走,何况还是一个女人在走。 占据卸石棚寨子,将寨子划分为四块,并且将毕生所学的兵法、武艺发挥到极致,在小小的卸石棚寨开挖军事建筑,穿越明军控制之下的封锁,来回于各县之间集结力量,一呼百应。 她更传奇的一点,就是善于造势,她看中白莲教的宗教特点,给自己的出世营造了一个神话,祭拜夫君时天降一石匣子,在内发现兵法幻术,从此可预知未来,能够预料战事。多么聪明的女人,善于用计谋,看透高凤的狂妄自大,声东击西,,最终大溃敌军,让大惊失色,给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以沉重打击。 唐赛儿为何起义 中国的百姓其实特别老实,农民能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走上造反这条道路,他们也不会在乎这是谁的天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人愿意造反远离家乡,一般的统治者都不会将农民逼上绝路,动摇自己的统治。一般情况,只有出现在大慌、灾害、战乱时期才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造反。但是唐赛儿所处的时间正是永乐年间,制造业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都不会让百姓民不聊生,那么唐赛儿为什么要造反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赛儿造反于私是为了替自己的家人报仇,父亲被抓到卸石棚上去做苦力,丈夫又在讨要粮食时被官府打死,父亲母亲相继悲愤离世,这个世界上就只剩她孤女一人,能够活下去的念想都不复存在。加上她性格从来都是快意恩仇,一怒之下,决定揭竿而起。 于公是为了同样境遇的山东百姓,山东在经历了元明之战、靖难之乱之后本身就是,浮尸遍野。为了刺激北方经济,将都城前往北平,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民、手工业者自然就成为了铺桥修路、开凿运河的主要劳力。恰逢饥荒,山东境内已经是怨声一片,加上贪官污吏又大肆敛财,一些为非作歹的白莲教也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身为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已经没了活路。唐赛儿的揭竿而起当然能够引起山东百姓的共鸣,何况山东从来不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