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郑和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下西洋值得中国人反思!郑和七下西洋做了些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下西洋的动力:构建的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周边是外夷,并且认为外夷就应该要臣服于天朝,向天朝进贡。

这种思想在显得特别的突出。

对于以小农经济为本的中国来说,中国地大物博,足以自给自足,无需外夷的产品,外夷则必须要依赖中国。

因此,就在《皇明祖训》中列出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

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朱元璋《皇明祖训》 朱元璋 不过,朱元璋时期,方国珍、张士诚等残余势力在海上和势力勾结,使得海上并不安静。

因此,朱元璋时期还没有能力能力和远在西洋的国家进行交流。

经过了洪武年间的经济恢复,到了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力已经达到了鼎盛。

中国和日本恢复了官方的朝贡交流,倭患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和。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和海外各国进行海上联系就有了条件。

也继承了朱元璋企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理想。

巩珍的《西洋番国志》记载:“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扩往圣之鸿规”。

关于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史学家有诸多的争议。

有的认为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其主要依据是《郑和传》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也有人认为是为了联合印度等国对付帖木儿帝国;也有人认为是为了推动了中外贸易。

不过这些观点要么有失准确,要么不够深度。

派遣郑和下西洋,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覆盖天下的朝贡体系,梁曾评价:“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当然有附带寻找朱允炆的一个小目标。

至于联合印度对付帖木儿和推动中外贸易,就基本不可信了。

从汉代以来,中国对外形成了两条交流通道,一条是经过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等地的“陆上”,另外一条是“”。

但是明朝建立以来,北有蒙古威胁、西域有,明朝的势力范围最西只能到达哈密。

明朝通过陆地线路和西域中亚、西亚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明朝的发展方向只能向海上。

永乐盛世 明朝能够在海上发展,就离不开海上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在明朝前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造船国家,也是造船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早在,中国就出现了水密隔舱、车船、 、平衡舵、开孔舵等船只。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的船只基本定型,出现了福船、沙船、广船等著名的船只类型。

在结构上,多采用搭接法,形成“鱼鳞式”结构,使得船只紧密严实,整体强度高,不易漏水。

在时期,中国的船只就能载重万石以上,载人多达千人。

船上设施齐全,适合长期航行。

由于船只大,结构好,因此能够在大洋中应对“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恶劣环境。

航海技术上,主要采用海道针经结合过洋牵星术。

在白天,主要依赖于指南针指引方向,晚上则观看星象和水罗盘来判定方面。

这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早在时期,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就曾经航行到了非洲等地。

二,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1405年六月,郑和的船队从苏州浏家港出发,开始了第一次远航。

这次远航经过中南半岛各国,穿过马六甲海峡,最终在1407年才返回。

随后,从1408年到1430年,郑和又6次率领船队远航。

郑和的航海运动规模十分庞大。

在船队规模上,第一次就有62艘船,人员达27000多名。

这些大船长四十四仗,宽十八丈(疑为八丈之误),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此后,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其船只都保持在几十只,人数2万以上。

这些人中,大部分是军队,其他还有官员、各国使臣等。

郑和在七次下西洋,其主要的活动有:一,访问各国,建立朝贡体系;二,进行了朝贡贸易;三,稳定秩序,平定内乱,调节纠纷。

郑和船队没到达一国,都要对其进行访问,七次下西洋,郑和总共访问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地域范围从东南亚到到印度洋沿岸和东非。

有人认为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过好望角一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国家也会派遣使者跟随船队到达中国进行访问。

通过这种交流,使得中国对世界的了解得到了加深,而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形象也被世界认同。

郑和下西洋对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的关系和政治局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下西洋之前,南洋地区的海上交通线路被海盗控制。

他有战船近百艘,属下万余人,横行于日本、中国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劫掠船只超过万只,攻陷城镇达五十多。

在三佛齐渤林邦国国王麻那者巫里去世后,陈祖义自立为王,更加猖狂。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陈祖义阴谋袭击郑和船队,被郑和识破,双方展开海战,陈祖义的海盗集团当时被击杀5000多人,陈祖义被俘虏,最终带回明朝被斩首。

经过此战,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秩序得到了改善,史称“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除了击杀海盗之外,郑和船队还调节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关系。

当时马六甲多次被暹罗侵犯。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马六甲的酋长接受了明朝的册封,从此暹罗不敢侵扰。

郑和从未主动挑起和各国的争端,一般都是被动反击。

如第一次航行,途经爪哇岛“麻喏八歇国”时,两国东西交战,其中西王误杀郑和船员。

事后,西王派使谢罪,郑和没有进行报复。

第三次航行时,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进攻郑和船队,被郑和击败,其国王被明朝废除。

第四次航行时,郑和船队经过苏门答腊,这里刚好发生了政变。

其苏干剌夺取了王位,但是明朝并未承认其正统地位,称为“伪王”。

他便率领大军截杀郑和船队,最终被郑和军队生擒。

旧港 郑和的船队还会奉命对沿岸的国家进行了名义上的册封。

如在第一次消灭了陈祖义之后,就册封旧港的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第二次远航过程中,册封古里国王,并刻石立碑以纪念此事;第三次远航册封了马六甲国王;第四次远航册封了国王;第五次远航册封了印西南的柯枝国王。

这种册封极大满足了明朝追求“天朝上国”的虚荣感。

除了进行政治活动之外,郑和船队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朝贡贸易。

郑和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纱罗、麝香、铁器、金银等。

郑和船队每达到一个地方,就要求当地派遣使者来“朝贡”。

当地的官员、使者或者商人则主要向郑和的船队“进贡”一些地方地产来换取所需,如名贵的木材、香料、宝石、珍珠、珊瑚等。

郑和的船队在马六甲设置了官厂,这里成为了明朝和各国进行了朝贡贸易的中心。

三,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 费信著有《星槎胜览》 ,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些作品介绍了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地理、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等,为中国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郑和下西洋还留下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记载东南亚到东非沿岸的530多个地名,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

郑和航海图 但是,这些史料基本只有部分人士知道,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

明朝后期的严从简曾写下《殊域周咨录》,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介绍。

然而这本书的记载却是错误连篇,如说苏门答腊就是古代的大食国(阿拉伯),在安南越南藩朗东北,靠近雪山、葱岭;又说锡兰(斯里兰卡)是古代的狼牙须国(位于泰国),说苏禄(菲律宾西南)和琐里(印度东南)是邻国;甚至还说葡萄牙是喃勃利国(在苏门答腊岛西北角)更名。

可见明朝后期的中央官员都已经不了解海外的世界。

郑和下西洋除了带来了海外的珍奇之外,还引进了一些工艺技术和原料,对明朝手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如,从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被中国的工匠们用于陶瓷制作,形成了永宣德时期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

该时期的瓷器还吸收了阿拉伯和波斯艺术风格,产生了新器型和新纹样。

不过在总体上,郑和下西洋对国内的工商业的推动是十分有限的。

郑和下西洋就是以官方贸易取代民间贸易,也是海禁政策的一部分。

明朝推行了朝贡贸易,通过“薄来厚往”的政策来推动“万国来朝”。

在郑和下西洋就是这种朝贡贸易的体现。

由于明朝对朝贡使团进行了丰厚的回赐,使得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纷纷派遣使团来朝贡。

如马六甲王在永乐九年率领妃子、大臣等400多人到明朝朝贡,永乐帝进行了大规模的赏赐,有“赐王金绣龙衣二袭,麒麟衣袭,金银器,帷慢衾稠悉具。

妃以下皆有赐,将归,赐王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百、白金五百,钞四十万贯、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帛千匹、泽金文绮二、金织通绣膝欄二”。

为了得到这笔丰厚的“赏赐”,外国的许多商人也打着使者的旗号来和明朝进行贸易,其结果表面上是世界向明朝朝贡,实际上成为了明朝向世界朝贡。

这种朝贡的贸易的结果就是明朝得到了“天朝上国”的美名,而其他国家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明朝给予他国大量的赏赐,造成了铜钱不断外流,国内铜钱稀缺,物价上涨。

侍讲邹缉曾经上疏:“钱出外国,自昔有禁,今乃竭天下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除了连年累月花费大量的赏赐钱财之外,郑和持续二十八年的下西洋活动所产生的耗费也惊人的。

罗登懋著《三宝西洋记演义》写道:“这个船数又多,制作又细、赞用又大,须是支动天下一十三省钱粮来,方才够用”。

永乐帝时期,大臣们纷纷上书“外国取宝之非”,建议停止下西洋的活动。

1421年,由于财政困难,永乐帝一度停止了下西洋。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在继位后一度恢复,下令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随后明朝感到财力已经无法支持远航活动,于是下西洋最终被停止。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但是在成化年间却找不到了。

当时的车驾郎中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有什么益处?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可见下西洋是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财政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犯下两个致命错误,最后没能统一三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演义》里,魏蜀吴三国争霸,按理说,孙权统治的能与的,的蜀国并列,实力应该也挺强大的。但不知为何,总觉得孙权的吴国实力比较弱小。攻打合肥,被曹操麾下的等将领给打败,就连孙权本人也差点被张辽给活捉。 与曹操联盟,偷袭镇守的荆州后,按理说,综合实力比蜀国强悍吧。但不知为何,刘备兴兵伐吴时,却被打的节节败退。要不是刘备自己大意,被抓住机会,七百里。或许吴国就会被刘备率领的蜀国将士给灭亡了。 曹操曾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在曹操眼里,孙权这个后辈是很优秀的。那么,孙权到底是英明之主还是庸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1.孙权杰出的治国能力。孙权是继承了父亲与兄长的基业。可以说,不用像刘备那样靠漂泊不定,拥有自己的地盘。客观的说,孙权的治国能力是非常想优秀的。孙策在世时,与江东几大家族的关系非常不好,尤其是与陆家关系最为恶劣。这就导致了,孙策在江东的统治非常不稳定,当地家族不支持,种种措施是难以实行的。 这方面,孙权就比孙策出色多了,孙权即位之初,先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局势,同时又主动与江东本地的家族缓和关系,在一些领域给予补偿。渐渐的,当地家族也放下当年旧怨,开始配合服从孙权的统治。可以说,孙权能这么快管理好江东等地,跟当地家族配合是分不开关系的。 2.孙权非凡的魄力。前,曹操率领北方大军南下,降服荆州的刘琮,兵不血刃拥有了襄阳等地,并决定渡江攻打孙权。江东众人人心惶惶,以为首的文臣谋士都劝孙权,应该像刘琮那样,向曹操臣服,献出江东基业。在他们眼里,曹操兵多将广,江东是万万打不过曹操的。 这时候,就体现出孙权的魄力来了,面对江东大部分臣子的反对,他力排众议,不愿向曹操屈服,与当时弱小的刘备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同时,任命年轻的为大都督。在其他人都觉得周瑜年轻,缺乏经验时,只有孙权看出了周瑜跟他一样不服输的性格,相信周瑜的能力,大胆放权给周瑜。 结果,周瑜也没有让孙权失望,赤壁之战,一把火,让曹操八十万兵马灰飞烟灭,曹操狼狈逃回襄阳城。试想一下,如果孙权缺乏魄力,听从了张昭等人的建议,哪还有日后的吴国。 3.孙权短浅的目光。孙权也不是完美的,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为了争夺荆州,他公然撕破与蜀国的结盟关系,乘着关羽北伐攻打曹操之际,竟然派等将士偷袭关羽的后方,与曹操前后夹击关羽,导致关羽兵败身亡。最可笑的是,面对刘备的兴兵伐吴,孙权竟然又想与刘备重归于好,并将关羽的死嫁祸在曹操身上。早知如此,何必为了荆州之地,而将关羽害死呢? 不仅如此,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赤壁之战后,他表面上对周瑜放心,其实对周瑜十分忌惮,开始打压周瑜。面对周瑜提出西进多去益州的建议,孙权心里明知道这是好的战略,但他怕周瑜功高盖主,拒绝了周瑜的提议,成了周瑜一辈子的遗憾。 吕蒙打败关羽后,孙权对吕蒙进行打压。陆逊击败刘备后,孙权再次采取打压措施,不再重用陆逊。除非,陆逊很难接触军权。正因如此,吴国虽然地盘挺大,人口挺多,但实力却增长缓慢。 主席曾这样评价过孙权:“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客观的说,孙权治国方面,能力优秀,吴国在他的管理统治下,百居乐业。但在军事方面,孙权却有所欠缺,尤其是战略目光太过短浅,为了一块地盘,就背弃盟友,最后虽然胜了,也损兵折将,无形中,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曹操。难怪孙策临死前曾说:“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如果孙权有着孙策的作战谋略,不去打压周瑜等人,不为蝇头小利而背叛盟友,统一天下的机会还是很大的。可惜,没有如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皇太极为什么要把一个替自己诞下皇子的妃子送给他人?

她深得宠爱,诞下皇子,却因一个女人,被送给他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我们国家的封建历史当中,皇帝一直就是那个时代当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很多人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家族也成为十分耀眼的存在,他们就将自己家族中的女性送到宫中,希望她们可以和皇帝在一起,来提升自己的家族。因此,历朝历代当中,皇帝的宫里面都有很多的妃子。但正是因为数量众多,在后宫当中就有了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一辈子见不到皇帝,有的即便见到了也不会被皇帝在意,即便有皇帝十分在意的,也很有可能在时间一长,这些妃子也就成为了不再理会的对象。她深得皇帝宠爱,诞下皇子,却因一个女人,被送给他人。 就拿我们国家清朝时期来说,就出现了一位妃子。这个妃子是一名蒙古族的女子,长得十分的漂亮美丽,惊艳绝伦。其中就有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听说了这里有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子,于是他就表示很想见识见识。后来之间当地的一位贝勒带着一名女子款款而来,原来这位美丽的女子就是这位贝勒的女儿。皇太极在看到这名女子之后,他也是一见钟情,觉得这名女子真的是太漂亮。当贝勒听说皇太极很喜欢自己女儿的时候,也是十分的高兴,并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皇太极。 当时,皇太极已经有了不少的妃子,而且还已经有了皇后,但是他为了体现出自己对于这名女子的爱意,便将她安排在了东宫。而这个东宫的地位仅仅次于皇后的地位,这就足以看出皇太极当时对这位蒙古女子的喜爱了。之后,他们也是有了一段十分平稳的生活,在这期间这位妃子还为皇太极生下了两个女儿。虽然不能说母凭子贵吧,但是也是有着不错的待遇。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皇太极一生挚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当时的海兰珠已经不再是一位青涩的少女,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依然26岁。虽然这个年纪在如今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里面,海兰珠的到来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在众人看来,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娶这种大龄剩女呢。不过,面对着众臣的反对和母亲的阻碍,皇太极依然是我行我素,将海兰珠娶了进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皇太极遇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她是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地位自然是不能差的,可是皇后他动不了,那么只能动动别人了。 因此,这位东宫的蒙古女子就成为了皇太极的动手对象。皇太极不顾她已经为自己生下了两个孩子,狠心的将她送到了其他的部落当中。在正史里面,这位蒙古女子是否改嫁并没有记录,但是在传言中皇太极则是将她送给了自己的表兄弟。就这样,东宫的位置空了出来,海兰珠直接一步登天。虽然说皇太极这是变现出了对于海兰珠的爱意,但是他这种将自己妻子送给别人的行为,相信是谁也都难以认同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