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史上多称为“”,是宣宗的次子。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

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
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
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结,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就是后来的景泰帝。
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架鹤西去。
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
孙皇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本来成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张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
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
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
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
英宗皇帝宠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
这时王振的死党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
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大臣门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
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编练了新军,并放出了参加战斗。
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财物和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也先率领大批瓦剌骑兵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
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骑兵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
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
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
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
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不惜自己变卖家产贿赂也先的亲信们,竟将上皇迎回。
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
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
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
景泰帝授意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景泰帝,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景泰帝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
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
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
原来,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
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石亨原来是于谦手下,作战勇猛,在中立下战功,于谦举荐他为京师团营总指挥,不久又晋封为“侯”。
石亨感恩戴德,总想给于谦回报,便上书给景泰帝,请求晋升于谦的儿子。
景泰帝应允了石亨的请求。
不想于谦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当着众大臣,公开斥责了石亨的献媚行为。
石亨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
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
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
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
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死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
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
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
英宗任用了、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
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岁。
皇太子朱见深继承地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
英宗北上时,命弟朱祁钰以 王身份监国守北京。
土木堡败讯传来后,在众臣拥戴下,皇太后命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
景泰帝抄没了祸首王振之家,全族并夷。
这时,也先率大军包围了北京。
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指挥北京城保卫战。
当时,瓦刺军兵锋甚锐,侍讲徐珲奏言当把都城南迁,避其锋芒,被于谦驳斥而罢。
于谦身着戎装,亲临前沿,督兵将作战,打退了蒙古兵。
朱祁钰坐稳了皇帝宝座,便命人在十三陵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
夺门之变成功,朱祁钰的下场就惨了。
朱祁镇一登上皇帝宝座后,安顿了群臣,便派遣宦官蒋安把景泰帝朱祁钰勒死在宫中(陆代《病逸漫记》),并取消了他的帝号。
对这确确实实当了七年皇帝的弟弟,朱祁镇却不许他葬入帝陵,而且废掉了他生前预营的陵墓。
十三陵有个地方叫“景泰洼”,就是景泰帝为自己预营的陵墓。
朱祁钰是以“王礼”安葬的,葬地在玉泉山北的金山口。
今天,从到香山之间有个叫“娘娘府”的地方,就是景泰陵的所在地。
朱祁镇死后,朱祁钰又恢复了帝号。
明成化年间,建了景泰陵的碑亭,嘉靖二十—年将陵碑改建于陵门之外,陵碑上刻着“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阴刻着清皇帝题写的碑文,文中也提到了景泰帝被勒死的事。
现景泰陵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封为复辟立首功的石亨为“忠国公”,并命“所司为亨营第。
既成,壮丽逾制”,就是现北京外交部街北侧的西半部,500年来,此地一直是叫“石大人胡同”,叫“外交部街”还不足90年。
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的唆使下,还把于谦、范广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杀掉了。
他接着又当了七年皇帝,便因病死去,葬在裕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斛律光:北齐战将可不止有个兰陵王!
对于魏晋时期的,人们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物,一定是那个英武不凡的,其实北齐那个时代良将辈出,兰陵王,段韶,并称北齐三杰,若非过于昏庸,周灭齐还是齐灭周实在是难说。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精通骑马射箭,而以武艺闻名于世。北魏末年,跟随父亲斛律金西征,(文帝)长史莫者晖这时正在行武中,斛律光看见后,骑在急驰的马上向他射箭,趁着射中的机会,将他活捉了过来,当时斛律光才十七岁。得到(北齐神武帝)的嘉奖,擢升为都督。(北齐文襄帝)做王世子时,任命斛律光为亲都督,不久升为征虏将军,累加卫将军。武定五年(547年),封永乐县子。 曾陪同高澄在洹桥狩猎,看见一只大鸟,正展翅高飞,斛律光拿起弓来,一箭就射了下来,而且是正中要害。这只鸟形状像车轮,旋转着掉了下来,一看是只大雕。高澄拿过雕来观看,将他夸赞了半天。丞相属邢子高感叹着说:“真正的射雕手。”当时人们都称他为“落雕都督”。不久兼任左卫将军,晋爵为伯。 夺周四戍 北齐建立后,加任开府仪同三司,另封西安县子。天保三年(552年),随从大军出塞,斛律光为先锋,打败敌人,掳获甚多,并且夺得了一些其他的牲畜。还京,除晋州刺史。同北齐东部接壤的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戍之头目,经常召引亡叛,多次寇掠齐境。天保七年(556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了他们。又大败北周的仪同王敬俊等,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后返归。天保九年(558年),又领兵夺取了北周的绛川、白马、浍交、翼城等四戍。任朔州刺史。天保十年(559年),拜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二月,统领万骑攻打北周的开府曹回公,并将其杀死。柏谷城主帅、仪同薛禹生弃城逃跑,于是斛律光就占领了文侯镇,立戍置栅后回京。乾明元年(560年),为并州刺史。皇建元年(560年),晋爵巨鹿郡公。这时,乐陵王高百年为皇太子,孝昭帝认为斛律光家世代淳厚清谨,加之为皇室立有功勋,便纳其长女为太子妃。太宁元年(561年),官尚书右仆射,食中山郡干。太宁二年(562年),除太子太保。 邙山大战 河清二年(563年)四月,斛律光率二万步骑在轵关西部筑建勋掌城,又修造了二百多里的长城,设置了十三个戍。河清三年(564年)正月,北周派大将达奚成兴等来寇掠平阳(山西临汾西南),孝昭帝令斛律光率三万步骑抵抗,达奚成兴等听说是斛律光迎战,不战而退。斛律光乘机追击,追入周境,俘获周军二千余人而回。三月,迁任司徒。四月,率骑兵北讨突厥,获良马千余匹。 同年冬,北周武帝派遣柱国、大司马尉迟迥、齐国公宇文宪、柱国庸国公可叱雄等,率兵十万攻打洛阳。斛律光率五万余骑急行军赶赴洛阳,两军在邙山(河南洛阳西)大战,尉迟迥等人大败。斛律光射杀了周将可叱雄,获首级三千多级,尉迟迥、宇文宪幸免一死,还缴获了所有的甲兵辎重,并将死尸堆成京观。武成帝亲临洛阳,策勋颁赏,迁任斛律光为太尉,又封冠军县公。早几年高湛命纳斛律光第二女为太子妃,天统元年(565年),拜为皇后。同年,斛律光转为大将军。天统三年(567年)六月,因父去世,斛律光辞官归家。同月,诏令斛律光及弟斛律羡官复原职,仍为前任。秋,除太保,袭爵咸阳王,并袭第一领民酋长,另封武德郡公,移食赵州干,迁太傅。 大败周军 天统三年(567年)十二月,北周又围攻洛阳,阻断齐军粮道。武平元年(570年)正月,斛律光奉高纬命率步骑三万讨伐,军至定陇,与在鹿卢交屯兵的周将张掖公宇文、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等相遇,斛律光披甲执锐,身先士卒,锋刃才交,大败宇文桀军,斩首两千多级。齐军长驱直下,直抵宜阳,与在这里防守的北周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拓跋显敬对峙百日。为了沟通宜阳道路,斛律光营筑了统关、丰化二城。齐军返回时,驻扎安邺,宇文宪等率军五万追击。斛律光指挥骑兵回头猛击,宇文宪军大败,俘虏其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人,又斩首三百多级。宇文宪又令宇文桀、大将军中部公梁洛都与梁景兴、梁士彦等三万步骑在鹿卢交断路拦击。斛律光与韩贵孙、呼延族、王显等人合兵猛击,,斩杀梁景兴,获马千匹。因军功被加封为右丞相、并州刺史。同年冬,斛律光率步骑五万在玉壁营筑了华谷、龙门二城,与宇文宪、拓跋显敬相持,宇文宪不敢轻举妄动。斛律光趁机围攻定阳,又筑南汾城,置州设郡用来逼迫北周,胡、汉民众万余户前来归附。 战于汾水 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率众筑平陇、卫壁、统戎等镇、戍十三所。北周柱国木包罕公普屯威、柱国率步骑万余进攻平陇,与斛律光战于汾水之北,斛律光大败周军,俘杀千余人。又封斛律光为中山郡公,增邑一千户。军还,武成帝诏令斛律光率五万步骑沿平阳道进攻姚襄、白亭等城戍,都攻下了,俘虏城主、仪同、大都督等九人及数千士卒。又别封长乐郡公。是月,北周派其柱国纥干广略围攻宜阳,斛律光率五万步骑赶往援救,两军在城下大战,战败周军,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戍,俘获周军千余人,凯旋而归。军还没有抵达邺城,敕令放散兵众,令归其家。斛律光认为兵士多立有军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放散,不泽,就不能赢得民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行至紫陌,斛律光只好命令驻营等待。后主听到说斛律光军营已逼近都城的通报,很不高兴,急派舍人请斛律光入见,然后慰劳奖赏兵众,令其放散。拜斛律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结怨祖穆 斛律光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珽不知晓,骑马从其朝堂门口走过。斛律光见后大怒,对人说:“此人好大胆子!”后来祖珽在内省,高声大气地讲话,斛律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祖珽知斛律光忿恨,向斛律光的随从奴仆行贿,还打听说:“相王很恼怒我吧?”答:“自从公主事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穆提婆请求娶斛律光庶女为妻,斛律光不同意。后主将晋阳田地赏给穆提婆,斛律光在朝上大声讲:“晋阳的田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几千匹,以平寇难,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不是破坏军务吗?”因此斛律光与祖珽、穆提婆二人有了怨仇。 家庭背景 斛律光一个女儿作了皇后,两个女儿是太子妃,子弟皆封侯作将,还娶了三位公主。他的弟弟斛律羡都督幽州刺史,在边境筑城设险,养马练兵,修水利、劝农耕,威震突厥。全家功高位显,门第极盛。因此,斛律光常为此担忧,怕惹来祸患,居家很严,生活节俭,不谋私利,杜绝贿赂,门无宾客,也不肯干预朝政。北齐后主高纬是个昏庸无能的,他宠信祖珽、穆提婆等小人,政治黑暗腐败。斛律光非常讨厌这些人,说“目人用权,国必破矣”!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和陷害。 被杀灭门 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北周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谣言,编成儿歌,在邺城歌唱,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为一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谣言暗喻斛律光有野心)。”又说:“高山不推自崩,槲树不扶自竖。”祖珽又乘机加了几句:“盲眼老公背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并让小儿在路上歌唱。穆提婆听唱后,告诉了自己的母亲。陆令萱认为“饶舌”是指斥的自己;“盲老公”说的是祖珽。因而相与密谋,将歌谣向后主报,说:“斛律累世为朝廷大将,明月威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娶公主,谣言十分可怕。”后主就此事询问韩长鸾,韩长鸾认为不必大惊小怪,事情也就此作罢。祖珽又在后主面前挑拨,当时后主身旁只有何洪珍在。 后主说:“前得你的报告,本打算施行的,却给长鸾制止了。”祖珽没有回答,何洪珍进言说:“如若无此意,还行;既然有此意,就应该施行,万一泄露出去,那就把事情闹大了。”后主说:“洪珍的话讲得有理。”但还是犹豫未决。适逢丞相府佐封士让进密奏,奏称:“前时斛律光西征回京,陛下敕令放散兵卒,斛律光却令军卒进逼京师,欲行不轨,事情没有成功就停止了。再说,斛律光家藏有弩甲,拥有奴僮千多,常派人前往丰乐、武都等人家里,相互勾结。如不早点加以制止,任其发展,那就危险了。”恰好启奏上有“军卒进逼京师”之语,与后主前些时日的怀疑相合,后主便对何洪珍说:“人的想法有时很正确,我以前怀疑他有反叛之心,现在看来的确如此。” 后主性格十分怯懦,担心事情会突然暴发,命令何洪珍快马召祖珽进宫。又害怕斛律光不从命。祖珽趁机进言:“正要召他,又怕他起疑心不肯来。应该派人赐给他一匹骏马,告诉他说‘明日准备前往东山游观,王可乘这匹马一同前往’,因此,斛律光一定要入宫致谢,这时就乘机把他抓起来。”后主遵其言。不一会儿,斛律光来了,被人引进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偷袭,将其杀害,时年五十八岁。斛律光被杀后,后主下诏说他谋反,现已伏法,其余家口不受株连。很快又发诏书,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晚清最漂亮的美女格格们:清朝皇室美女样貌曝光
最美的满清皇室格格盘点:众所周知,“格格”是历史上满族和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是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据《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诸女但号“格格”。例如,努尔哈赤的长女称“”,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其实,在满语中“格格”基本上相当于小姐、姑娘的称呼。但是,格格只限于称呼满清皇族中人的女儿,普通人家的女儿是不能称之为“格格”。 在清朝皇室中,“格格”也是拥有品级的。据《清史稿》记载: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清史稿》中记载皇帝的“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其实,在历史上“格格”的称呼也不是那么绝对,有时无正式封号的贵族女儿也会被称为格格,而且多用以称呼次女以下之未婚女性。据《清稗类钞》记载: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此外,文皇后的侍女,曾照顾和抚养幼年时的皇帝,平时被称为“”,但在的内务府报告中也有称她为“苏麻喇额涅格格”的,可见“格格”称呼也可用来尊称地位卓越、有特别贡献的满族女性。 由于历史原因,清朝皇室的格格们留下的照片很少,而下面的照片中有几位据说是晚清最美的格格。即便以现代人审美眼光来看的话,也应该算是比较标致的格格了。 爱新觉罗·毓朗的外孙女,爱新觉罗·恒慧的长女完颜立童记,又名“”,人称大格格。也是清朝皇室中算得上最标致的格格了。 1、最美的满清末代皇族小姐——王敏彤(完颜立童记) 王敏彤(完颜立童记),爱新觉罗·毓朗外孙女,其父为完颜立贤(军机大臣完颜崇厚之孙),其母为皇帝五世直系孙女爱新觉罗·恒慧。家中长女,人称大格格或王大姑娘,妹完颜碧琳(又名“王涵”)。婉容的表姐妹。 王敏彤身材纤瘦颀长,眉眼精致,皮肤娇嫩白皙。是一位清秀漂亮的格格。自小受母亲及长辈的规训,都代表着大家闺秀。也养成了她温婉的性格。她极爱溥仪,却因婉容的原因不得不割舍。她不想破坏婉容与溥仪的美好生活,她不愿伤害任何人。 这位文静、优雅的女士,一生命运多舛,因为被时代的漩涡拖累,又背负着这个传统家族过多的负重,几次婚姻的机缘,都被错过了,终生未嫁;她在晚年时精神几近崩溃。 痴爱溥仪 有一位满族老姑娘爱着溥仪。这位老姑娘,是皇后婉容亲姨的女儿。 人称“王大姑娘”。她家住在东四三条一个独门独院,母亲是个老派人物,官称王老太太,旧时在京城也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物。解放后家庭没有别的生活来源,靠卖点旧东西,再做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维持生计,一家人生活得倒也平静。 由于溥仪特赦回京,她一家的生活平静被打破了。早在伪满洲国时,溥仪的二妹有意让王大姑娘嫁给溥仪的弟弟溥杰,母女俩都到了伪满洲国的“新京”(即长春市)。由于日本人不同意溥杰与中国人结婚,此事便“黄”了。但她一家人仍对溥仪及爱新觉罗家族顶礼膜拜,崇敬得不得了。 刚一听说溥仪特赦回到了北京,王老太太素知溥仪与三妹关系不错,马上就找到溥仪的三妹金蕊秀,让她出面邀请溥仪到王家来吃饭。果然,三妹有面子,溥仪高兴地应约赴宴。 王老太太有心宴客,早准备好了一桌丰盛佳肴。母女俩都能炒一手好菜,这次当然拿出了看家本领。菜是可口的,再加上有王大姑娘在一旁热情劝酒,溥仪喝了个。 本来,溥仪这个人不像他本人相貌那么死板,尤其喝了酒,就更喜欢嘻嘻哈哈地开玩笑。吃饭当中,王大姑娘在旁边把盏,俩人说说笑笑,溥仪微醉之中,又说了不少笑话。 结果,溥仪大醉而归。过后,他只记得宴席上的佳肴,却忘了把盏的“美人”。偏偏王大姑娘以为溥仪喜欢上了她,竟害上了单相思。 按说,王大姑娘年逾五旬,年龄只比溥仪小5岁,但她长得五官端正,浓眉大眼,模样挺不错,瞧上去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一些。她不仅,还舞得一手好剑。六七十年代,她每天在文化部门口晨练,引来不少人观看。她应该不是那种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只不过是条件高,把自己耽误了。 她以为溥仪对她印象不错,于是又托溥仪的三妹夫润麒从中撮合,要他代做说客,邀请溥仪再次赴宴。但溥仪一听就摇了头。 完颜立童记和孟小冬。孟小冬,1907年生于上海,京剧女演员,著名京剧老生,本名令晖,又名孟若兰、孟令辉,艺名小冬,原籍北京宛平。被京津沪的舆论界誉为“冬皇”。 王敏彤,即完颜立童记,是皇后婉容的亲姨娘的女儿,也就是婉容的表姐妹,曾痴情地追求溥仪,但是,虽然落花有意,但是流水无情。最后,这一场单相思的恋情无果而终。 原来,溥仪根本就不想跟旧满族女子搞对象,而且他也不想找一个没有正式工作的旧式家庭妇女。 于是,无论是王老太太还是王大姑娘请吃饭,溥仪一律婉拒,再也不赴这种相亲“”了。 但王大姑娘死缠不放,屡屡托人向溥仪说合,溥仪烦了,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王大姑娘就头痛不已。 到后来,1962年,溥仪跟李淑贤结了婚。王大姑娘听说以后,竟大哭了一场。 这还不算完。1965年,溥仪患病住进了医院。当时看望病人需要在门口拿牌子,一次只准进一个亲属。每天下午3点探视时,李淑贤都看到牌子被人先拿走了。她进不去,只好在门口等候人家出来。原来是王大姑娘把探视牌拿了,她进溥仪的病房探视,一坐就是一下午,害得李总是一番好等。 王大姑娘越去越频繁,溥仪烦透了。一次,她进了病房长时间不走,溥仪忙打电话叫我去。她见我也不理,溥仪轰她,她才走了。 溥仪躺在病床上跟我说:“她真是太讨厌啦!”溥仪气恼之余,索性找来润麒,让他转告王大姑娘再也甭来啦。 也许是她真心喜欢溥仪。1965年前后,王大姑娘又来医院看溥仪。这次,很少发火的溥仪大光其火,对她毫不客气地下了:“我不想见到你,你给我滚出去!” 溥仪正骂着,碰巧溥杰的夫人嵯峨浩进来看他,当时场面极为尴尬,嵯峨浩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 溥仪赶忙给嵯峨浩解释原委,王大姑娘哭着走了。事后,嵯峨浩对我说:“我当时以为溥仪骂我呢!我从来没见溥仪发这么大的火……” 据笔者对王大姑娘一位至亲的采访得知:王大姑娘为了追求溥仪,不惜去医院专门做了妇科检查,居然开出一张诊断证明书,证明她依然是处女。 这未免可笑,但确是事实,足见王大姑娘的一片痴心。 坎坷婚姻 那段不顺利的定亲阴影过后,因溥杰原配唐怡莹(端康太妃的侄女)乘初年,醇王府的人都避居天津,且溥杰在日本留学之机,勾搭某军阀之子将府中财物大量偷运出府等因,溥杰与之最终离婚,随之,溥杰要再婚的消息一时不胫而走。溥仪知道日本人打造的所谓《满洲国帝位继承法》也是在打溥杰的主意,军方想让溥杰仿效韩国国王李王垠娶日本皇女方子妃的成例,让溥杰也娶位日本皇族女子为妻,为了抵制军方的做法,溥仪赶紧让他二妹蕴和在京津的清朝满蒙亲贵的女儿中为溥杰物色合适的结婚人选,这样完颜立童记成了“皇上”为溥杰挑选的结婚对象,溥仪还派 二格格蕴和亲自到北京相看,双方长辈皆满意这门亲事,完颜立童记遂与母亲一起赴当时的新京(长春)会亲,筹备一切。谁承想此事被关东军知道后,日本军部特派陆军大将本庄繁出面干预,事情最终以完颜母女黯然回京而告终,为此,溥杰夫人嵯峨浩临终还念叨说她“对不起王姑娘(完颜立童记)”。云云。 1960年溥仪特赦之后,经溥仪七叔载涛和三妹蕴颖撮合想让她与溥仪结婚,因溥仪不想再找一位旧式满族妇女而作罢。 文革后,溥仪的另一位弟弟曾经登门表示愿意与完颜立童记结婚,却被王大姑娘拒绝,老太太说:“一个是他比我小,再就是不能一生都在北府兄弟的圈里转。”从此之后老太太一直没有婚嫁。 王敏彤扮演戏剧中的丫环更是十分的惊艳。 背负着传统家族过多的负重,几次婚姻的机缘,都被错过了,终生未嫁。她在晚年时期精神几近崩溃。 2、爱新觉罗·恒香 爱新觉罗·恒香是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养母,军机大臣毓朗贝勒的次女,人称二格格。 家中其它成员还有郭布罗·婉容的哥哥郭布罗·润良,小郭布罗·婉容8岁的弟弟郭布罗·润麒,郭布罗·婉容的家住在北京东城地安门内大街帽儿胡同37号。 人物评价 她是一位端庄善良、精明强干、豁达开朗、、做事果断并充满智慧的女人。 朗贝勒府二格格爱新觉罗·恒香。未代皇后婉容的养母。喜欢照相,因此照片流传最多。 朗贝勒府二格格爱新觉罗·恒香。未代皇后婉容的养母。喜欢照相,因此照片流传最多。 3、爱新觉罗·恒馨。爱新觉罗·恒馨是五世直系孙女,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后母,满族正黄旗,军机大臣毓朗贝勒的四女。 在中国历史上恒馨是一位端庄善良、精明强干、豁达开朗、敢作敢为、做事果断并充满智慧的女人,她对婉容一生的影响极为深刻。恒馨对婉容不但细心照料,甚至是宠爱备至,母女相处非常和睦。 婉容的母亲爱新觉,是位皇族小姐,人称四格格。不幸的是在婉容两岁时她便去世了。 婉容的养母爱新觉罗·恒馨是军机大臣毓朗贝勒的次女,人称二格格。恒馨对婉容不但细心照料,甚至是宠爱备至,母女相处非常和睦。家中其它成员还有长婉容两岁的哥哥润良,小他6岁的弟弟润麒。婉容的家住在北京东城地安门内大街帽儿胡同37号。 毓朗的女儿爱新觉罗·恒馨,她的女儿婉容为清朝的未代皇后。 朗贝勒府五格格爱新觉罗·恒馥与铁哥。 4、爱新觉罗·韫颖。爱新觉罗·韫颖(1913年-1992年)乳名“佩格”,字“蕊秀”(父亲载沣取),号“秉颢”(兄长溥仪亲取),英文名“Lily”(庄士敦题赠),满族,爱新觉罗氏,溥仪的三妹。 1913年,韫颖生于北京紫禁城。由于她是载沣的第三个女儿、溥仪的第三个妹妹,故紫禁城中人称“三格格”。 1924年11月,部驱逐溥仪出紫禁城,溥仪乃迁居天津张园,韫颖也来到天津。每天,她和溥仪及兄弟姐妹学日语,打网球。由于韫颖和溥仪同为瓜尔佳氏幼兰所生,故溥仪很喜欢韫颖。 19岁时,韫颖由溥仪指定婚事,同前清大臣荣源的二儿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订亲。 1931年,溥仪在日本军警的保护下潜赴中国东北,建立满洲国。后来,韫颖与润麒的婚礼遂在满洲国新京(今长春)举行。二人婚后不到1个月,溥仪派溥杰和润麒赴日本学军事,韫颖也随同前往。甫抵日本,韫颖便被日本皇室包围,不仅要其出任妇女会名誉会长,且的弟媳特邀其来寓所教授中文。韫颖颇觉束缚,乃经常致溥仪,溥仪将其来信装订成册。 1933,韫颖回新京探亲,此后坚决不肯回日本。润麒也自日本回到满洲国,在满洲国高等军事学校任中校教官。韫颖和润麒乃在新京长住。 载沣长女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旗装照,曾嫁给婉容的哥哥润良为妻。 载沣和长女大格格爱新觉罗·韫媖在一起。载沣是清朝摄政王,也是溥仪的生父。 1945年日本投降,韫颖随满洲国皇室逃到大栗子沟,随后苏联红军接管东北。润麒在逃亡途中下落不明。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政府告其迁居北京。韫颖和三个孩子以及婆母在一起居住,仍然辛苦度日。 1951年,韫颖的父亲载沣逝世,韫颖分得一点点遗产,可靠几间旧房的租金勉强维持生计。自此,她开始参加街道工作,获居民推举为居民组长、治保主任。 1954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和一位朋友同逛旧书摊,偶见一本《满宫残照记》,内收有当年韫颖在日本时写给溥仪的信。章士钊乃经载涛介绍见到了韫颖,并要韫颖写一份自述,由章士钊呈送毛泽东,”毛泽东批示送周恩来阅,考虑是否酌情处理。不久,韫颖被安排为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1956年,经毛泽东批准,韫颖和七叔载涛等赴抚顺战犯管理所看望了溥仪。 溥仪妹妹二格格(左)、三格格(右)。二格格金韫和与三格格金蕊秀。 婉容和溥仪的两妹妹,二格格金韫和三格格金蕊秀。 5、爱新觉罗·显琦 金默玉(1918.9.14—2014.5.26),本名爱新觉罗·显琦,清朝爱新觉罗·善耆第十七女,川岛芳子胞妹,被称为是“清朝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四岁时父母双亡,由三位异母姐姐抚养长大。新中国建国后,金默玉致力于教育事业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曾与美术教育家马万里有过一段婚姻。 金默玉,1918年出生于辽宁旅顺,清朝末代肃亲王爱新觉罗·善耆与第四侧妃所生幼女,排行第十七,其姐是叱咤一时的金壁辉(日本名川岛芳子)。 她的奇不仅仅是她的身份和身世,而是在于她那令人称奇的心态和性格。80多岁的老人历经一生磨难仍保持豁达、开朗。她的一生大起大落,甚至在人们看来是悲剧人生,但从她嘴里娓娓道来却变成一场喜剧:家庭变故、牢狱之灾、文革磨难、婚姻变故、疾病缠身......一切的悲情与苦难在她口中变为欢快的闹剧。生活给了她苦难,她却微笑着一一化解,保持着童真与乐观。如她自己所说:人的生活中有"喜怒哀乐"。但"怒"和"哀"应该放在心里,只有"喜"和"乐"才拿出来与人分享,让别人开心,人生就是这样。 爱新觉罗·显琦,肃亲王的十七格格,又名金黙玉,是川岛芳子的亲妹妹,中国最后一位格格。这是她19岁生日时拍的照片。 不知道是披着披风还是裹着被的婉容。 婉容姐弟与溥仪的妹妹们,左边的是文绣,中间的是婉容。 后宫嫔妃与格格们的合影照。黑衣老太太与皇妃文绣中间的那个小女孩就是完颜立童记。后排左四为朗贝勒府二格格爱新觉罗·恒香。 据说这是晚清皇室格格和后宫佳丽的合影照,其中就也流传是历史上真实的还珠格格(中间)紫薇格格(左二)。 后宫嫔妃和皇室格格的合影照,第一排中间坐的是奕祁的女儿荣寿固伦格格。 晚清皇室格格、嫔妃们和外国公使夫人的合影照。 不知名的格格,既清纯,又可爱。 正在梳头戴簪打扮的格格。正在庙会的格格清朝小格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