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六郎是不是郡马爷 杨延昭生于958年,死于1014年,是杨家将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记载的人物。
杨延昭起初叫延朗,后来因避道士赵玄朗之讳而改为延昭。
按理说一个道士的名字无须避讳,但这个道士非同一般,将其尊为圣祖。
网络配图 杨家将故事中,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因而又叫杨六郎,不过历史事实并非如此。
《》中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至少比其中的五位要大,他不是因为排行第六才叫杨六郎,而是另有原因。
杨六郎是辽兵对他的称呼,宋史称辽兵对他非常惧怕,至于为什么叫他六郎、其中有些什么缘由则无可考。
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
从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怎么可能成了柴家的郡马? 杨延昭少年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及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常上心,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
杨业对他很是钟爱,觉得他最像自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经受战斗锻炼。
986年,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六郎就在阵中。
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冲锋在前,手臂被流矢射中,入肉很深,但他没有退却,忍痛鏖战,把强悍的辽兵打得一败涂地。
英雄的事迹总是难以磨灭,如今雁门关附近山上,仍然留有杨六郎砦等地名,这是对他的永久性纪念。
太平兴国年间,他被荫补为供奉官,这是级别比较低的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干部吧。
杨业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勉强算是个中级军官。
历史上有关杨六郎的英雄事迹,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与传说中的英勇神奇大相径庭。
网络配图 公元999年阴历9月,辽国大举南犯,杨六郎率兵打了几个胜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尽管他不是宋军的主将,所取得的胜利也只是局部性的,但还是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
有一次,六郎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遭遇了大队辽兵的围攻。
遂城是个小地方,城墙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势非常危急。
杨延昭紧急动员全城的壮年男子配合宋军上城防御,打退了敌人的数次猛烈围攻。
战局暂时稳定下来,但城内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难守,没有良策很难坚守。
入夜时分,杨六郎亲自到城头巡查,阴历十月,北方的天气,已十分寒冷。
他连夜安排人往城上浇水,等到天明,城墙上结起又硬又滑的冰层,辽军无法架梯也无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却。
他们把当地民众抓去做苦力,甚至在攻城时逼迫他们爬城,让无辜的百姓做替死鬼。
目睹此情此景,杨六郎恨不能率痛杀辽寇,但他人微言轻,官小兵少,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
他屡次请求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发兵增援,都得不到回音。
当时傅潜手下有8万多兵马,但他消极畏战。
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但傅潜都充耳不闻。
贪生怕死的傅潜受到了众人的严厉谴责,当时一位叫钱若水的文官,主张杀掉傅潜,通告全军以振军威,然后挑选像杨延昭这样英勇善战的军官,委以重任,驱逐辽军。
后来宋真宗亲率大军前往大名府督阵,宋军绵延数十里,气势庞大,深入宋境的辽军担心被围,于1000年正月撤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延昭有幸得到宋真宗的召见。
真宗询问他有关边防的情势,杨延昭对答如流,谈吐不凡。
宋真宗非常满意,对诸位大臣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
”这可能是杨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皇帝。
杨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叫阵,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伏兵四出,杨延昭又率众杀回,辽军大败,其领军大将当场阵亡。
此一阵大长宋军士气,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
宋真宗曾经和大臣们谈及此事,他说杨延昭远在边关,朝里没有什么熟人,全仗自己忠心勇敢取得些功名,对他眼红的人很多,不是朕保护他,他哪里会有今天?网络配图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杨六郎根本不可能是郡马,否则就不是朝中无人了。
终其一生,杨六郎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和传说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远。
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求援,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
宋真宗因其素以忠勇闻名,将其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以观后效。
过了一年,边境局势又一次紧张起来,边将用兵不利,杨六郎被重新起用。
1004年,萧和皇帝率领二十万人马大举南下,直逼北宋要地澶州。
杨延昭驻守遂城,所统兵力不过一万,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但他对全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辽兵孤军深入,处于宋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只要果断决策,一定会围而歼之,大获全胜。
杨家将故事中,杨家与寇准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但事实上寇准是北宋,地位远在杨家之上。
杨六郎与寇准从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交情。
宋真宗想和不想战,的初衷也不是要侵占大宋地盘,而是尽可能多地掠夺财物。
从此,金钱换和平成了大宋坚持的基本国策。
他在镇守遂城期间,前前后后共打退辽军的百余次进攻,遂城因此获得了“铁遂城”的称号。
澶渊定盟之后,杨延昭因为守边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屡次获得升迁,被钦定为边关守将。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呕心沥血,英勇善战,但他毕竟不是边关主帅,能量到底多大不得而知。
说到底,杨始终不过是一个指挥几千人马的普通战将。
有关他的英雄事迹,野史多于正史,传说多于正传。
1014年,杨六郎病死于边关,享年57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因为他的妹妹嫁给了雍正,但不是正牌的皇后。
但是雍正即位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却对年羹尧一再的训斥。
作为雍正手下的三大宠臣之一,年羹尧究竟做了哪些事,以至于忍无可忍,要对让痛下杀手。
从年羹尧的行为来看,可以看出什么是最后的疯狂。
网络配图 一、年羹尧在雍正继位的过程中的确立下了头功 晚年时,由于原来的太子已经被废,剩余的阿哥都在跃跃欲试,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下一任的皇帝。
偏偏在这个时候,西北准格尔部再度挑战,清朝派出了第一轮军队。
康熙在盛怒之下,派出自己的十四子胤禵出战西北。
此时的康熙已经垂垂老矣,随时都可能断气。
此时胤禵统帅大军在外,对所有人都是一个震慑。
为此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保举自己的亲信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
后来事情的和雍正的预测差不多,胤禵在外征战,康熙就已经病逝。
不过此时年羹尧自己手里也拥有一些军队,并且控制着西征大军的后勤补给。
这等于直接牵制了胤禵,后来雍正在京师成功继位,而胤禵被免除了一切职位,勒令返回京师。
胤禵返回京师以后,西北地区的仗还必须继续打。
年羹尧接任了这一职务,这是雍正的高明之处。
当时雍正的地位并不稳固,为此他需要年羹尧在外控制大军。
为了自己的地位,年羹尧的西征只能胜不能败。
紧接着,年羹尧率领20多万大军进入青海,开始与准格尔军队决战。
起初准格尔部队一直和清军打游击,搞得年羹尧疲于应付。
最后还是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年羹尧最终击溃了准格尔军队,但是并没有实现合围。
由此可见,熟悉当地地理还是一个逃生的法门。
当时清军的伤亡超过了8万,其中对清军威胁最大的不是叛军,而是瘟疫。
在损失的8万军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瘟疫造成的。
就在年羹尧击败准格尔军队不久,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其实这是他自己找死。
网络配图 二、自己的用度,甚至超过了雍正皇帝本人 其实在西征的过程中,雍正已经对年羹尧十分不满,因为年羹尧太跋扈了。
他依仗雍正对他的支持,显然把自己视为了西北王。
他给各地总督、巡抚的文件全部用“谕”,这是皇帝才能用的特权,这等于得罪了一大帮官员。
还有就是对部下们的奖赏,他也用了“赐”,这又是一条大罪。
如果是仅仅是这些,那还情有可原,年羹尧的贪污问题也十分严重。
当时清朝的财政并不富裕,雍正几乎是扫清了国库支援西北前线。
而年羹尧贪污了大量的军费,把400多万两银子拢为了自己的私产。
如果是几十万了就算了,但年羹尧这次做的太过分。
军国大事不容马虎,这个军中的大老虎贪污军费,这可是要命的事情。
喝兵血在历朝历代都是大忌,搞不好会弄出兵变。
最让雍正恼火的是年羹尧组建了自己的政治集团,他自己选拔需要的官员,这还被成为了年选。
年羹尧指定的官员,吏部甚至无权罢免,甚至遭到御史们的弹劾也不用怕。
人事任免是皇帝笼络臣属最好的方式,现在被年羹尧利用,他提拔的那些官员究竟效忠谁就难说了。
皇帝的继承人问题是皇帝最大的逆鳞,而年羹尧也涉足了皇位争夺的较量。
他比较支持三阿哥,而雍正皇帝偏偏最大这一点。
将来自己的儿子继位,年羹尧又拥有了拥戴之功,那就真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
总结以上这些原因,雍正决定对已经有些功高震主的年羹尧下手。
网络配图 三、年羹尧没有搞懂自己荣华富贵的依靠是什么 年羹尧有一些军事才能,但是他在政治上绝对是一个白痴。
因为他没有搞懂自己的权力来源于谁,他自己在那里。
年羹尧的飞黄腾达在于雍正需要他,雍正在登基之前需要年羹尧牵制胤禵;登基之后需要年羹尧控制军队,并打胜仗保证自己的地位。
但是随着雍正地位的巩固,年羹尧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价值。
在此期间,如果年羹尧知道什么是急流勇退,那他最少还是一个富家翁。
但他竟然利用皇帝赐予的权力去和皇帝争权,既然他疯狂到了这一步,雍正皇帝就必须除掉他。
顺便说一句,年羹尧的妹妹虽然是雍正的妃子之一,但是并不怎么受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登基后,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派带兵前往西北平叛。
此时的汪景祺也游历到了西北,在年羹尧的心腹,当时的西安布政使胡期恒的推荐下,汪景祺与年羹尧结识。
此时的汪景祺充分发挥了其卓越的拍马屁水平,不仅将年羹尧唤做“宇宙第一伟人”,更是将其与年羹尧和、裴度等有着不世之功的历史名人做对比: “较之阁下威名,不啻萤光之于日月,勺水之于沧溟。
盖自有天地以来,制敌之奇,奏功之速,宁有盛于今日之大将军哉”! 也正是因为如此,汪景祺得到了年羹尧赏识,成为了年羹尧的。
然而,汪景祺的风光日子仅仅维系了两年,伴随着年羹尧因为目无君主、居功自傲、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为拿下,作为年羹尧亲信和幕僚的汪景祺,也逐渐被雍正皇帝注意到。
汪景祺的种种罪过几乎都源自于自撰写的《西征随笔》之中。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大部分都有着记私人日记的习惯,汪景祺也不例外。
在其跟随年羹尧的时间里,也留下了大量的私人日记,而汪景祺从中精心挑选出来多篇,汇编成书,取名《西征随笔》,并且将其奉送给了年羹尧。
一方面,读书人之间互赠书籍是传递友情的象征,另一方面,汪景祺的文章中不乏对于年羹尧的极度吹捧之谈,实际上也是为了继续巴结年羹尧。
之后年羹尧倒台,雍正皇帝下旨查抄年羹尧的府邸,以找寻年羹尧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的证据,但是由于年羹尧早已将大量的书信、文档销毁,致使负责查抄的吏部侍郎福敏等人几乎无功而返。
在对年羹尧府邸进行进一步的彻查的时候,福敏发现了这本由汪景祺赠予年羹尧的《西征随笔》,而其中的内容让福敏等人是。
福敏等人之所以惊讶异常,原因就在于这部《西征随笔》中的内容使其完全是一本“逆书”般的存在。
这部书中,除了对于年羹尧的,歌颂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外,还如同《雍正王朝》中任伯安那部《百官行述》一样,记录了一些官员林林总总的劣迹行为,同时还有不少抨击时政,诋毁朝廷的言论。
除此之外,这部《西征随笔》中,影响力最大的,也是最“大逆不道”的地方,主要有两处处。
一处是《历代年号论》中,对于雍正年号极度负面的评价。
文中汪景祺将“正”作为了“不祥年号”的代名词,并列举了包括海陵王的“正隆”,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的“正德”以及的“正统”,这些以“正”作为年号的君王,不是亡国之君,就是将国家由盛转衰的君主,无一例外的受到了历史的批判,而这也无疑是对雍正的莫大嘲讽。
另一处是对于雍正皇帝的老爹,皇帝的诋毁。
汪景祺说竟然配不上“圣祖”的这个庙号,不应该称之为“祖”,之所以如此完全是满洲人没有文化以及无知的表现。
此外汪景祺更是作诗,用“皇帝挥毫不值钱”来讽刺康熙皇帝。
“云淡风轻近午天”是康熙曾经南巡时写过的诗句,然而在汪景祺看来却是“不值钱”的,这是对于皇权威严的极大挑衅。
于是,当福敏等人将此事向雍正皇帝进行了汇报后,雍正是,《西征随笔》立马被雍正皇帝列为禁书,并称汪景祺为: “悖谬狂乱,至于此极。
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
” 汪景祺随即被枭首示众,头颅被悬挂在长达十年之久,足可见雍正对其的厌恶之情,此时距离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此也表明了雍正皇帝对于年羹尧的余怒未消。
然而,“汪景祺案”所产生的影响力并没有因为汪景祺的死而终结。
就在汪景祺被雍正处死的一年之后,又爆发了另一宗“”案件,这便是“查嗣庭科场试题案”。
由于汪景祺和查嗣庭同为浙江人,这直接让雍正对于浙江读书人的印象是大打折扣,在批判汪、查二人 “笔之于书,肆其诬谤”的同时,更是对浙江读书人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挟笔墨之微长,遂忘纲常之大义。
” 于是,雍正将汪景祺、查嗣庭的罪过,强加于浙人之上,由全体浙江的读书人来为这二人的忤逆行为来“买单”,从雍正四年(1726年)起停止浙江全省的乡试和会试。
“似此无耻不法之事,子弟如此,必系浙人习以为常,不但藐视国宪,亦且玷辱科名,应将浙江人乡、会试停止。
” 之后,经过以浙江巡抚李卫为首的全体浙江官员,包括浙江的地方官以及浙江籍的在京官员的共同努力,雍正六年(1728年)八月,雍正皇帝下旨: “明年即届乡试之期,浙省士子准其照旧乡、会试。
” 至此,为期三年的浙江禁令最终被解除,浙江学子终于可以重新参加科举考试了。
而在雍正皇帝去世后,皇帝登基,经左都御史孙国玺上书,乾隆恩准,这才才将汪景祺的头颅从城楼上择地掩埋,“汪景祺案”也算是就此宣告终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