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愿望:赴少林寺译经 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历经坎坷,从西域求法归国。
恰逢唐太宗因辽东战事驾临洛阳,得知此事,急召玄奘。

玄奘星夜赶赴洛阳面圣,太宗因倾慕其才华,欲留玄奘共赴辽东战场,并劝其还俗从政。
玄奘称自己刚从西域归国,带回梵本经书六百余部,还都没有翻译,婉拒了太宗提议,并向太宗提出了自己求法归国后的一大愿望:回少林寺译经。
太宗不允,遂命玄奘赴西京长安的弘福寺译经。
帝王之命,一介僧人怎可违背。
但赴少林寺译经一直是玄奘法师心中的愿望。
一有机会,玄奘便向太宗上表请求回少林寺译经,但都被否决。
太宗殁后,继位。
玄奘亦多次上表请求回少林寺译经,但高宗因赞赏玄奘才学,并不同意玄奘请求,还屡次劝其弃缁还俗。
因此,玄奘赴少林寺译经的愿望由始至终都未能实现。
为何少林寺对玄奘有如此大的诱惑力? 玄奘法师在其上表中说,嵩山少林,“实海内外之名山,域中之神岳”,而且是后魏三藏菩提流支的译经之所,“实可依归”。

由此可知,少林寺早在时就已誉满天下。
少林寺最初是由北孝文帝为天竺僧人跋陀所建。
后魏著名高僧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至少林寺,设译经堂译《十地经论》,流传后世。
后来,菩提达摩入少林寺后五乳峰山洞坐禅创立中国禅宗,确立少林寺禅宗祖庭之地位。
玄奘法师在《请入嵩岳表》中也说: “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
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
制情猿之逸躁,絷意象之奔驰。
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
”可见其对少林禅宗的倾慕之情。
汉魏以来,洛阳作为都城一直是全国文化的中心。
时,洛阳和长安更并列为两大译经重地,河洛译经之风昌盛。

而且少林寺所在地少室山,其西北方就是玄奘的出生地。
玄奘10岁时随哥哥长捷赴洛阳净土寺,13岁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修学,整个少年时期皆在洛阳度过。
可以想见,玄奘对河洛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而且,玄奘法师13岁时就立下“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愿,其道心之坚可见一斑。
太宗、高宗因倾慕玄奘法师才华,频频劝其弃缁还俗。
玄奘法师坚持回少林寺或许是想逃避唐统治者的劝阻也未可知。
但究其根本,少林寺对一代高僧玄奘法师的诱惑力是极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官渡之战中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袁绍,为什么会惨败在一代奸雄曹操手上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北魏孝文帝迁都,太子为什么强烈反对?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孝文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490年,冯死,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时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不属于制度的改革,却是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对北魏孝文帝“迁都”决议投票时,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是举手赞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板”,那么,这是为何?对此事的解释中,传统观点认为:太子没有理解迁都和汉化的伟大意义,所以,公开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升级为“叛乱”这种激烈的形式。 其实,真实的原因,还要从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老爹积极推行迁都,儿子却极力反对,这意味着什么?很明显,这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政治斗争中,最难调和的就是“路线斗争”,牵涉着无数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决定着政治的大方向。 元恂当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向皇权的挑战,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撬自家老爹的“墙角”。那么,他为何还会这么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层阶层中,反对“迁都”和“汉化”的意见,依旧是主流声音。 当时政权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员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鲜卑贵族把持着朝政。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阻扰自己“被汉化”的命运,甚至,更希望这种情况被逆转。这些反对力量,大致会通过两种方式来阻挠: 第一种是温和的方式,通过讲道理的方法,想通过思想层面上的认识,来证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第二种则是激进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对,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对待这种“反抗”,当然,也就表现出两种方式: 他也会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证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不会危及国家的利益。至于那些公开反对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所以,这种情况下,反对一方的力量必然会抱成团,向国君展示出他们的“反对声势”有多么浩大。 太子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被说服了。 那么,最终谁会胜出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做的只是维护自身的利益,每个人对结果的判断都不一样。按照常理而言,儿子应该和父亲同心,毕竟,他们的共同利益点更为一致,只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让这个选择有点“困难”了。 反对的一方,当然不会放过太子这么重要的人物,会有各种声音围绕在他身边。比如说:你的父皇执意迁都、汉化,这是一条没有结果的决定。当然,你如果愿意和你父亲站在一边,下一任的国君自然是你。只是这个举动是违背历史潮流的,其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等等。 最终,太子选择站在了他父亲的对立面,只有这么一种解释:他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夺权”。当时形势很明显,如果,反对的声音占主流,他老爹最好的下场就是提前下台,下场差一点没准还会死于非命。如果,支持的声音为主流,太子则是必死无疑。 只是,这个时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会向哪边倾斜。 当时,汉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数量的优势,让汉文化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影响力的面积越来越大。虽然,北魏帝国是以鲜卑民族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渗透是“无形”的,就算是上层社会的鲜卑族,也不免被汉文化所“同化”。 但是,迁都代表着整个汉民族全体利益。与此同时,孝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必然会对其他鲜卑贵族的权力进行“限制”,所以,迁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迁都作为一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结果,太子被废,那些挑起叛乱的鲜卑贵族被成功镇压。 迁都成功的事实证明,在当时,如果反对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么强大,那么,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陆两大豪门代表人物的加盟,“反迁都叛乱”就不会这样被消灭了,所以,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军事上的“较量”了。 当时的孝文帝,只是想“收一收”这些鲜卑贵族的“权力”,并不是想从根本上拿掉他们的权力,这一点,可以从他在法律层面保障“门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于是,一般的鲜卑贵族们,在经历过这种失败后,也只能顺应这种潮流了。 只是,在孝文帝死后的三十多年,这个一度鼎盛的帝国坍塌了。后世对其功过是非有不少评述,“改革”思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符合国情和族情,否则,只会坏了自己的根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