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多个首都不得不说一下唐宋的制度问题,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都城就足够了,为何在这段特殊时期内,会出现多个首都并存的现象?其实还要从每个王朝的实际情况去分析,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原因,今天就一起探究一下。
首先说一下名气最大的,唐朝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唐朝名义上有三个都城,除了长安之外,还有洛阳与太原,长安最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而洛阳由于粮食富足,多半选择在这里居住,每年往返于长安与洛阳之间,而太原是李唐王朝兴起的地方,也是抵抗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屏障,李唐王朝从这里起家,缔造王朝之后十分重视太原的地位,认为太原是自己的福地。
唐朝前期得有统治者政治清明,创造了两个盛世,然而唐中叶以后,节度使越做越大,最终威胁到了皇权,尤其是爆发之后,唐朝走向下坡路,就在同时,西北吐蕃帝国不断挑衅,西部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西北边防问题成了重中之重,755年,唐朝改长安为中京,将成都定为南京,每逢战乱的时候,皇族成员就会逃往成都,这里成了皇族最重要的避难所,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
北宋与唐朝情况类似,也拥有许多名义上的都城,分别是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府与南京应天府,这四个地方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虽然名义上都是都城,然而这四个地方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皇帝多数时间居住在开封,虽然开封位于战乱之地,处境非常危险。
宋朝许多皇帝也曾有过迁都的想法,不过洛阳水运发达,条件优越,统治者不能失去这里,除去开封之外,洛阳市宋朝最重要的城市,洛阳地势适合发展成为首都,况且西朝崛起之后,洛阳成了抵挡西夏入侵的第一线,是西北地区的指挥部,重要性。
北方的辽国一直是宋朝最头疼的事情,与辽国交手的几番战争中,北京大名府成了宋军北方的指挥中心,同时也是对抗辽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在传当中曾多次提及北京大名府,驻守在那里的大将不少。
至于南京应天府,最早就曾在应天担任节度使,成立大宋之后,认为应天是他的福地,改应天为南京,初年,就是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王朝。
辽国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拥有5个首都,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辽国的首都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其中临潢府是最重要的城市,位于现今蒙古赤峰市内,属于辽国最重要的根据地。
辽国崛起之后,成了北方势力最大的王朝,上京借此成了第一首都,后来辽国逐渐南下,与中原王朝接触增多,汉化程度越来越高,辽国开始仿照东京开封的运作模式,修建了著名的中京府,在辽国发展的中后期,统治者多数在中京和上京之间来回居住。
辽国东京辽阳同样地位非常重要,辽国在崛起后逐渐吞并了东北其余势力,为了加强当地统治,把辽阳府升为东京,与此同时女真部落变得躁动,辽阳府成立就是在于镇压女真,至于大同府更多的是军事战略意义。
南京析津府是现在的北京,宋朝朝思暮想的幽州,两国对峙数年,这些都城都是抵御对方进攻最重要的重要城镇。
其实除了上述几个朝代,还有许多拥有多个首都的政权,也是如此,其中金国都城数量最多,足足有六个,虽然定都北京,不过起家的盛京等地也在行使着首都的职能,古代王朝由于交通不发达,往往会发展形成许多的重要城市,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多个首都进行管理。
随机文章英国下雪天:混乱接踵而至二战中意大利有多搞笑?士兵造战俘营关自己,还误杀了自家的元帅隋朝简介悲催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惨遭鱼雷偷袭沉没(死323人)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史学代表作品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星象学代表作品《太初历》,就是沿用至今的历法,改变了以前的正月在十一月份的情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容貌 司马迁的容貌给人一种刚强正直,抱负不凡的感觉。
他方方的脸庞,浓重的甚至可以延伸到鬓角的眉毛,长长的泛着青色的胡须。
尤其是在他时,端庄和善,手握毛笔,一盏油灯下,无数英雄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 社会关系 司马迁的祖先最早在的时候就成为掌管历史的文职官员。
到了时代的秦国,司马迁的祖辈名叫,曾与发生争论,于是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的省长。
司在时代的代表人物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
司马迁的太爷司马无泽,担任汉朝市长的职位。
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了汉武帝的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恢复了祖传的史官职业。
司马迁的妻子柳倩娘,是一位画家,对丈夫一生的各个时期的容貌,都画有图像。
司马迁的两个儿子司马临和司马观也在司马迁去世后回到故乡韩城。
由于害怕再次遭受朝廷奸臣的陷害,他们的后代改姓“冯”和“同”。
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生育两个儿子,大的名叫杨忠,小的名叫杨恽。
杨恽对《史记》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恽自幼聪颖好学,尤其对家中珍藏的《史记》爱不释手,而且每读一遍总是,。
在的时候,杨恽当上了相当于省部级的高官平通侯。
这个时候他看到当时朝廷政通人和,就给汉宣帝写专题汇报材料,把他的外祖父尘封了二十年的巨著《史记》献了出来,公开发行,从此天下人才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著作。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 一、司马迁的少年时代 司马迁童年时期在家乡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公元前135年,十岁的司马迁随父亲来到西汉朝的首都陕西省西安市。
向当时著名的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又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学习《春秋》。
司马迁深厚的家学渊源,再加上名师受业,发诱导,使司马迁获益不浅,学业大进。
这个时候,正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奉使通西域,、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这一切都在司马迁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司马迁二十岁时 司马迁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就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之后,就立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
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他让儿子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他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一次全国的漫游。
所以司马迁从20岁开始,为写《史记》做准备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公元前125年,司马迁从陕西西安出发,首先以南方做为考察目标。
他到过江苏和浙江,登上会稽山,参观了大禹治水的遗迹,到访过湖南省宁远县的舜的安葬地——九嶷山。
然后,他又沿着淮河和泗水北上,到达了山东曲阜,观看了家乡的世俗风情。
在山东邹县的峄山,他看到了当年秦始皇歌功颂德的刻石;在江苏徐州的彭城,他考察了相争的古战场,对和的资料都做了详细的收集整理。
三、司马迁三十八岁时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子承父业,正式做了西汉朝廷国家图书馆馆长,有充分的条件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
司马迁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试行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就开始了他人生的最伟大工程——编写《史记》。
四、司马迁四十七岁时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将军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李广利逃了回来。
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
正当双方酣战之际,李陵因手下有一名士兵叛变,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
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马上去死,肯定有他的想法,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
这个案子不巧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不久,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判处司马迁以宫刑。
宫刑就是割掉男人的生殖器,是一个奇耻大辱的刑罚,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抛开个人身体折磨和精神压力,地投入到写作之中。
五、司马迁五十岁时 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大赦天下。
司马迁出狱后当了西汉朝廷省部级的中书令。
这个职位看起来很显赫,但在当时按惯例,是只有宦官才能担任的。
实际上,这又是对司马迁另一种形式的污辱。
但是,司马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著圣贤书。
” 公元前91年,旷世名著《史记》经过司马迁13年的艰苦写作,终于全书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录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录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就是大事年表;八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史记》对历史事件真实记录,在称赞汉武帝功德的同时,也斥责了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对此勃然大怒,将《史记》手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尾 司马迁有一位叫任安的好友,因政治事件被判腰斩。
狱吏在搜查其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
信中告诉任安,他之所以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还顽强地活下来,就是为了完成《史记》的著作。
汉武帝见信后大怒,加上一伙对司马迁极为不满的宠臣的谗言,司马迁遭受迫害,不久就去世了,终年58岁。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按照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
曾国藩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科举出身,从翰林院编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级的礼部侍郎。
在那之后,他创建湘军,带兵打仗,最后一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
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典型,观察一下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状态,观察一下清代官场的潜规则是具体如何运转。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十年(1860)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
两江包括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总督主掌军政民政,统辖三个省的一切文武官员。
而就时期的形势而言,两江总督的重要性可谓天下第一。
如此重要的人物,年收入是多少呢? 如果说基础工资,或者叫法定工资,说来令人难以置信。
大清帝国的总督,年收入只有一百五十五两白银。
如果大致以一两白银兑换二百元人民币计算,大约为人民币30100元,合成月薪约为2583元。
而按现行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职务工资标准为2510元。
当然,和今天的工资制度一样,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
从时期起,又特批给督抚们一笔数额不菲的补贴,叫“养廉银”。
十二年(1747),朝廷定两江总督养廉银为一万八千两,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网络配图 然而事实上,对于帝国内绝大多数督抚来说,“养廉银”在全部收入中仍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中国官员更大宗的收入是“规费”,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灰色收入。
按照西方标准,这种规费收入当然属于腐败,但是“中华帝国的朝廷和百不认为收取规费有什么不妥或者是腐败,只要此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以内就行”。
而这个习惯性的限度,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督抚级的官员平均是十八万两。
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差不多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的顶级富人之一了。
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所衣不过练帛,冠靴敝旧”。
二年(1863),戈登在安庆与曾国藩会面,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不光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他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
他家里只有两个女仆,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什么忙。
那么总督府中的日子怎么过活呢?曾国藩要求曾家的女人们,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
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
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剿捻回任再督两江后,为家中女人们制了个工作日程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
巳午刻(早9点到中午1点),纺花或绩麻,衣事。
酉刻(傍晚5-7点),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
如此辛苦的总督府家眷,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和送礼 成为地方大吏,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礼品。
一旦升官,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
如此“”,不符合曾国藩“”的作风,也不利于他在某些情况下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
所以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他会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样价值最轻的。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亲赴安庆,一为商量军务,二为给曾国藩贺寿。
鲍超的军队向以能战、能抢闻名,因此他既是一个粗人,也是一个富人。
其他部下不敢给曾国藩送礼,鲍超却不管这一套,他一共带来十六包礼物,其中许多珍贵的珠宝古玩之类。
曾国藩览之而笑,从中挑了一件收下,其他都送还鲍超。
曾国藩在日记中这样记载:“鲍春霆来,带礼物十六包,以余生日也。
”鲍超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又带了十六包东西回去了。
网络配图 曾国藩还收过美籍华人容闳“报效”的礼物。
同治四年(1865),容闳从美国采购机器回到中国。
两年前他受曾国藩委托,以“出洋委员”身份,携六万八千两白银出洋采购机器,开了之先声。
机器运抵上海之后,他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
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一个“肥缺”。
所以曾国藩特意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嘱咐说:“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既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
”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
至于容闳所送的是什么,价值多少,没有留下记载。
当然,除了清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浊”的一面。
两江总督本是天下最“肥”之“缺”,曾国藩的前任们因此手笔都比较丰阔。
曾国藩既袭此任,在许多方面也不得不萧规曹随。
曾国藩做京官多年,深知每年冬天那笔炭敬对京官们来说意义何等重大。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他在给曾国潢的信中说:“同乡京官,今冬炭敬犹须照常馈送。
有人出差路过,他除了请人吃饭,还要给他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至于“别敬”,则频率较低,只有在地方官需要进京时才发生。
同治七年(1868)七月二十日,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
这一年十二月他抵达北京,在北京过完年后出都赴保定就任。
在出发之前,曾国藩身上带了一张可以兑换二万两现银的银票。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呢?主要就是为了给京官们送“别敬”。
多年没有入京,那些在穷京官生活中挣扎的故友新朋们盼他如望云霓,他的别敬当然不可能过少。
他在日记中多次记载“核别敬单”,“定别仪码”,“定分送各单”,可见这件事他是多么在意。
在给儿子的信中,他说:“余送别敬一万四千馀金,三江两湖五省全送,但不厚耳。
要想顺利报销就要给“好处费”网络配图 除去人情往来,官场上的“潜规则”更需要大笔银子。
同治七年,捻军被消灭,天下大致平定,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提上了议事日程。
按照清代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先将这些年来的军费开支逐项进行统计,编成清册,送交户部。
户部要对报销清册进行审查,审查合格,才呈报皇帝予以报销。
因此,报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户部的态度。
如果户部高抬贵手,什么不合规定的费用都能报销;如果他们,再光明正大的支出也过不了他们的审计关。
那么,户部的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视“部费”也就是“好处费”多少而定。
报销前,曾国藩托打听一下户部打算要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销一节……托人探询,则部吏所欲甚奢。
……皖苏两局前后数年用饷约三千万,则须银近四十万。
”也就是说,李鸿章托人去找户部的书吏,探探他们的口风。
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书吏们要一厘三毫的回扣,也就是1.3%。
曾国藩需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三千多万两银子,按1.3%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
曾国藩命江宁(南京)布政使李宗羲托人,李又托了一个人出面和户部书吏接洽,做了大量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给八万两,显然书吏做了极大让步。
出于对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捻军的卓越功勋,皇帝(实际是)同意他们免于报销,曾国藩对此,说他对此“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
按理说,皇帝发了话,这八万两就可以省下了。
不过,曾国藩却说,这说好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
因为阎王好见小鬼难搪,毕竟以后他还需要和户部打交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