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关羽斩是凭实力还是靠偷袭杀颜良的呢?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作为名将,武艺绝伦,和被称为“万人敌”,而且是正史中明确记载的,关羽一生最辉煌的战绩有两次,第一次是斩杀大将,解白马之围,第二次是发动襄樊战役,击败七军,斩杀,威震华夏。

中,关羽斩颜良一案,网上议论非常多,可谓争议最多的一大悬案。

关羽 、颜良、三人,笔者认为是前三国阶段,猛将的三大巨头,武艺非常了得。

颜良这个人,虽然笔墨不多,不过,就颜良20个回合击败而言,虽然不如吕布50个回合杀得张飞枪法渐乱一例惊人,但也不逞多让。

徐晃的本事有多大呢?50个回合战平,可以相像实力非同一般。

另外,徐晃出战前,还有宋宪、魏续2将,实力并非泛泛之辈,算是车轮战,结果被颜良,几个回合搞定。

那么,这么牛的一个武将,关羽上去1刀就咔嚓掉。

如果是凭实力斩杀,关羽会厉害到什么程度?很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

所以说,关羽正常情况下不要说斩杀颜良,甚至击败都没一点把握,有人说,关羽斩杀颜良,是靠偷袭成功的,有人说,是凭实力,那么,关羽究竟是凭实力斩杀的颜良?还是偷袭呢? 只能用计。

你看,关二爷倒提青龙刀,先把兵刃藏起来,等纵马靠近,颜良方欲问时,刺颜良于马下。

这个刺字用的好,关羽是用刀的,拿刀去刺,不就是偷袭吗?举过头顶,你去砍颜良,不早露馅了。

关于解白马之围,史书有明确记载,《关羽传》记载: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正史《三国志》说的很清楚,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当时在白马,派大将张辽和关羽为先锋,与颜良交战,关羽看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刺颜良在万军之中,并且斩了颜良首级而回,袁绍诸将都不能抵挡,因此,解除了白马之围。

先看关羽的表现,看见颜良麾盖,骑着马就冲过去了,在万马军中,斩杀了颜良,这个万军之中,有可能是万人以上,也有可能是数词,几千人,但是不管怎么说,至少是几千人,关羽一个人冲过去就杀了颜良。

还有一处关键的地方,袁绍的那些将领,没有一个人能抵挡住关羽,由此可以看出,关羽确实非常厉害。

至于关羽是不是偷袭?我觉得不可能是偷袭。

关羽 两军对阵,主将颜良在麾盖之下,手下至少有数千兵马,关羽冲过来,不是和他谈判,是和他拼斗,颜良能不做准备?打仗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拼命。

再说了,颜良手下的兵士,看见敌军中冲来一个将领,不可能不保护颜良这个主将,肯定要护卫的,这样看来,关羽能是偷袭吗?不可能是偷袭。

护卫的结果是,绍诸将莫能当者,说的很清楚,没有人能抵挡关羽。

有人说,《三国志》也不能记录当时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但是,《三国志》是正史,作者是陈寿,本身就是蜀汉人,而且,《三国志》比其他史书成书时间离汉末三国这个时期更接近,所以,更有说服力。

再说了,研究历史,只能以正史为依据,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不能依据野史。

还有一点可以从侧面说明,关羽是有能力斩杀颜良的,首先,关羽是万人敌,曹操谋士都亲口承认了。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也。

虽然颜良骁勇,很厉害,但是,关羽比他更强。

关羽斩杀颜良时,是暂时屈身在曹操这里,他时刻想着早一点离开曹操,回到那里,恨不得马上就走。

但是,要走,必须要立功才能走,否则,无法报答曹操的厚恩。

《三国志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 恰好这时,立功的机会来了,千载难逢,曹操派他和张辽去解白马之围。

关羽肯定心想,只有这一战立功,才能马上动身离开曹操找刘备,如果这时不能立功,就失去机会,这个机会,必须要抓住,必须要立功,。

所以,关羽一看到颜良的麾盖,就策马冲了过去,以惊人的战斗力,斩杀了颜良。

也可以想象,关羽是因为想早点立功,地想离开曹操,回到刘备那里,所以,激发了他的战斗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战斗力爆表了,应该是超长发挥,所以,一战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括是个如何样的人 赵括是如何大败的

是古代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被冤枉的将领”,一个纸上谈兵将他置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之中。但是赵括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他的责任,这和当时的局势是分不开的。 赵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他为人好学,从小学习兵法,在军事上有着自己的思想,但是毕竟年轻经验不够,一出场就担任了的主将,结果被教育了一顿,连带着自己和四十多万士兵的小命都当做学费交上去了。 赵括是个怎么样的人 赵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一个纸上谈兵的故事让他成为了两千多年来的笑料,更是一战成就了白起杀神之名,使得赵国40万青壮被杀,赵国自此陷入到衰落之中,再难威胁到秦国的统一大业,那么赵括是否真的像传闻中的那么不堪,真实的赵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赵括的雕像 赵括是战国时期的名将的儿子,小小年纪赵括就熟读兵法,对于战事有着自己的见解,在谈论战争策略的时候,就连他的父亲赵奢都辩不倒他,因此在当时有着不小的名气,但是这样并不代表赵括就能带兵打仗,他缺乏一个主帅最重要的经验。当时秦赵交战,两军对峙于长平之地,赵国是以为将,数次大战廉颇未能占到上风,但是固守之下,秦军也没什么办法。 后来秦国使用了反间计,说秦国最怕的是赵括为将,赵王中计了就任命赵括为主将代替当时的廉颇,赵括上位之后,一改之前廉颇的固守策略,改为主动出击,结果中了白起的计谋,被白起一举截断后勤,团团包围,长时间的断粮之下,赵军战斗力急剧下降,赵括突围失败,被乱箭射死,主帅一死,赵军全部投降,最后四十多万的赵军全部被秦军坑杀。 赵括是怎么大败的 一直以来,赵括都是空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弱的典范,被后来人当做反面教材嘲笑了两千年,但是长平之战就是赵括的错吗,赵括背负着这样的罪名真的合适吗?其实赵括也是个可怜人,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实战经验不足,如果能够给他机会,先做副将跟着赵国的名将学习一段时间来日未尝不能成为一个名将,但是很不幸的他一出场就当了主将,更不幸的是刚上任就是在这么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之中,面对的还是白起这个莫说当世,就算纵观整个战国时期也是顶尖的名将,可以说赵括的失败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秦赵的长平之战 首先自然是当时秦强赵弱的局势,在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以弱胜强毕竟只是少数,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将会去迷信什么以弱胜强,打仗的时候以强击弱才是堂堂正正的皇道。而当时赵国和秦国交战,赵国本来就属于弱势,不只是兵力不如秦国,后勤经济等方面也是不如秦国,纵然继续任用廉颇,继续坚守,也改变不了赵国败亡的下场,可以说赵王之所以换将一方面是受到秦国计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知道这样下去坚持不住了,所以希望尽快结束这场战役,或许对于赵王来说就算小败只要能够不和秦国这样消耗下去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他没想到会败得这么彻底。 再来也是有着赵括经验不丰富的原因,毕竟他只是一个新手,面对白起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将,又是军力不占优的情况下,所以失败也是在所难免。 赵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的将领,他初一为将就成为了当时长平之战的赵国主将,可以说这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不幸,再这样的局面下,赵括最后没能挽救赵国,被秦将白起一举击败,连带着投降的士兵也都被杀,使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赤壁大败是因为采纳了庞统的计策?

末年孙刘联军在中大败的八十万大军,曹操狼狈而逃。献的连环计在配合、的火攻大计上,可谓是至关重要,功不可没。若没有庞统献的连环计,纵然有周瑜的大火,诸葛亮的东风,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计,也难以把曹操的83万大军烧的,一溃千里。赤壁之战的高潮固然是诸葛亮巧借东风通过周瑜的一把大火而把曹军烧的,仓皇逃命,但战前的智斗却尤其精彩,也尤其关键。网络配图令人费解的是,曹操身边也有着一大帮子谋士,其智术、谋略也绝不输于周瑜、诸葛亮等人,为何就看不透庞统所献连环计的破绽而挽救曹操于不败呢?按照罗贯中的演义,曹操上了庞统连环计的大当,而且是上的。庞统的连环计是配合周瑜、诸葛亮火攻之策的关键一环,是战前运筹帷幄的周瑜通过自己的反间计精心包装、主动推销给曹操的。正如诸葛亮巧借了苍天的东风,周瑜则巧借了盗书的蒋干。蒋干在曹操与周瑜的智斗中,也是非常关键的枢纽性人物,没有他的穿针引线,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书、庞统的连环计,都不可能水到渠成到曹操那里。且看庞统的出场。庞统的 连环计是通过推荐给周瑜的。在周瑜通过鲁肃问计于庞统时,两人有一番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庞统密谓肃曰:“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但大江之上,一船着火,余船四散;除非献连环计,教他钉作一处,然后功可成也。”周瑜听后,佩服的,并寻思为我行此计者,非不可。恰巧这时候蒋干奉曹操之命前来江南二次探营,于是周瑜便借他之手,把邂逅相遇的庞统拱手献给曹操。那是一个满天星光的夜晚,被周瑜软禁的蒋干走出军营,散步解闷。忽闻读书之声,信步寻去,邂逅了庞统,因窥察其归曹之心,而如获至宝,并连夜过江,献给曹操。曹操在中曾有着吐辅,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在这种雄心壮志下,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思慕与尊崇,也都是至真至诚的,其迎送之礼也往往都是超高规格的。听到庞统前来,曹操亲自出帐迎入,并称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在江边旱寨的一睹军容上,曹操更是给足庞统的面子,与其并马登高而望。与、初见时因其貌丑陋而对庞统的傲慢相比,曹操显得尤其谦卑。网络配图经过帐中的一番交谈,庞统高谈阔论,应答如流,曹操也是深服其论,殷勤相待。在谈及水军多疾,须良医医治时,庞统因势利导地献上自己的连环计,称“某有一策,可使大小水军,并无疾病,安稳成功。”曹操闻之大喜,统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流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借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也可走,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识破庞统所献连环计暗藏巨大隐患的,除了他的好友之外,也还有曹操的重要谋士、等人。在曹操看到铁索连舟,果然渡江如履平地之时,程昱提醒道,船借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荀攸也称,仲德之言甚是。面对两人的提醒,曹操却大笑道,程仲谋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程仲谋又见不到啥呢?曹操曰,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北风西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了。透过曹操与程昱、荀攸的这番对话,可以看出周瑜、诸葛亮的火攻之策,交战双方都是心知肚明的,并不是什么秘密。曹操对天时气象的洞察与敏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说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疏忽防火,而招致赤壁惨败,也是站不脚的。曹操的惨败只能怪他漏算了诸葛亮的七星坛祭风,也即天公与他的刻意作对,是天不助操,是上天不成全他的一统大业。网络配图撇开人心向背的政治角度,若单从军事角度上看,庞统所献的连环计对解决曹军不惯乘舟,水战多疾之病,也称得上是一味良药。但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庞统献的连环计也是如此。对于庞统所献连环计的两面性,正面的积极作用与负面的消极影响,曹操及其谋士至少是深谋远虑到的,也不是一点不设防的。所以,单纯地迎合罗贯中的演义,说曹操因为自己不能深谋远虑而上了周瑜、庞统火攻计、连环计的大当,而招致的惨败,至少是有失历史公允的。不能简单地说曹操在战前与周瑜、诸葛亮的智斗中上当受骗了,而应该说落败于天时的偶然性突变。为啥呀,因为曹操及其谋士对周瑜、诸葛亮的火攻之策以及庞统的连环计的两面性的认识,也是心知肚明的。若没有隆冬时节气象上的那一刻违背常理常规上的突变,被火烧的也就不是曹兵了。到那时,庞统的连环计帮助的也就不是江南的周瑜,而反倒是北面的曹操了。正因为如此,对于诸葛亮七星坛祭出的这股突如其来的东风,诗人也只能概叹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