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多尔衮如何处理对朝关系的?先痛打一顿再好好安抚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朝军抵抗铁骑 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清朝征伐朝鲜,史称“丙子之役”,次年两国结,朝鲜向清朝称臣纳贡,确立了清朝的宗藩体系。

而清、朝两国以后的发展,似乎并未因战争而走向不合,反而朝鲜越来越安于“鞑虏”的保护之下,以“小中华”自称的朝鲜为何能心甘情愿向“鞑虏”称臣纳贡,这和清朝创业者之一的多尔衮与朝鲜王国继承人昭显世子的私人友情密不可分。

一、朝鲜世子入质沈阳背景 1636年清朝对朝鲜发动“丙子之役”,清军,朝鲜八道尽失。

此时清军的行为实在不能让人恭维,因为清朝此时尚未入关,未大规模接受华夏文明,仍是野蛮部落习气,以抢劫掠夺为乐。

清军所到之处“闾阎残荡”“人家皆烧尽,鸡豚鹅鸭无所见,只有犬吠,饱人肉而狂走”(孟森《清史讲义》),可见清军之野蛮。

但也有例外,多尔衮所辖之军队,孟森先生在《清史讲义》中说“多尔衮于征朝鲜时,《朝鲜实录》记载其举动,在满洲中独为温雅得体”。

与其他清军攻占一地就“各自搬运所掳而出”(李翊《燃离室记述》)相比,多尔衮攻占江华岛朝鲜王驻地后,不仅严束部众,保护朝鲜王及其臣子,还送还了一部分被掳人口。

多尔衮对朝鲜王表现出对一国君主基本的尊重,给足了朝鲜王面子。

1637年清、朝两国缔结了“三田渡盟约”,正式确立了清、朝两国的宗藩体制。

盟约规定,朝鲜必须把昭显世子李[wāng]等贵族子弟送到沈阳为人质。

在清朝看来,人质是臣服的表现,是朝鲜遵循盟约的保障,因为质子是朝鲜未来的君主,掌握了世子,一般情况下,朝鲜不敢造反。

多尔衮对此心知肚明,既然质子是未来朝鲜王,为了以后清、朝关系,自然不能对世子趾高气昂。

《李朝仁祖实录》有记载,在朝鲜王给多尔衮及世子送行时,多尔衮虽然能主宰朝鲜王父子的命运,却未以战胜者自居把朝鲜王父子视为阶下囚。

相反多尔衮许诺朝鲜王会对世子“厚遇之”,世子“必不久还来”(《李朝仁祖实录》)。

二、入质沈阳途中,朝鲜世子与多尔衮的初步联系 在入质沈阳途中,给多尔衮的命令是“朝鲜王之二子,恐有脱逃,宜加意防守,携之以行”(《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可见对朝鲜并不信任。

但到了执行人多尔衮这里,多尔衮意识到清、朝宗藩体制初建,必须要化解双方的不信任和矛盾。

所以,一方面执行皇太极的命令,对朝鲜世子监视防备;另一方面又对朝鲜世子不断安抚、照顾。

多尔衮在行军中不断派人到世子营帐中问安。

对朝鲜世子的礼遇也以外国世子之礼相待,如《沈阳状》记载,多尔衮见世子以主客之礼相待,世子行礼,多尔衮也回礼。

世子告辞,多尔衮也“起立而送之”(《沈阳状启》)。

这些友好行为,收到了预期效果,果然增加了世子对清朝的信任。

世子长于深宫,不知疾苦,行军途中难免劳累,所以临行时朝鲜王多次拜托多尔衮照顾世子,多尔衮而并未食言。

“(多尔衮)等颇有款待意”(《沈阳状启》),世子也进行了回礼,多尔衮虽以世子“以情馈之,不可不受”为由,但也仅仅接受了朝鲜礼物的一小部分,其余大多退回,显示了清朝的大国气度,是以双方交往更密。

因为长时间的行军,清军“阵中人马多病”(《昭显沈阳日记》),向朝鲜要求医生、兽医救治,朝鲜也无不应承。

虽然仅仅是私人交情上的,但双方还是确立了最初的合作。

三、入京途中多尔衮对“丙子之役”的善后和清、朝关系的升温 在清军返军途中,多尔衮已决定送还朝鲜被掳人口,释放朝鲜人民,却终因两国关系尚未正常而成效不大。

但多尔衮的努力,朝鲜世子看在眼里,朝鲜世子在政治层面上加深了对多尔衮的信任。

恰在此时发生了“焚船事件”,朝鲜统御使不知和约已成,下令焚毁清军船只,当清军要求返还船只之时,朝鲜无船可还,不得已只能告之实情。

多尔衮并没有震怒,没有追究朝鲜责任,用宽大的态度化解了“丙子之役”后,清、朝第一次矛盾。

这仅仅是清、朝关系上的一个小插曲,真正让朝鲜世子心甘情愿为清朝马首是瞻的是征兵朝鲜的交涉。

1637年,清朝为攻打皮岛而决定征兵朝鲜,可朝鲜刚经历过战火,百姓离散,经不起大规模征兵。

面对清朝苛刻的征兵要求,朝鲜王方面一无所措,世子则因近在多尔衮身边,就近观察了清朝政局,认为“加减操纵,专在于九王”(《沈阳状启》),所以去求多尔衮,经过一番交涉,最终决定征发约两千名朝鲜士兵,大大减少了原定的一万二千五百名之数。

多尔衮帮助朝鲜应征之兵,无疑大大加深了朝鲜世子对多尔衮的好感。

四、进入沈阳后,昭显世子与多尔衮的交往及朝鲜的臣服 崇德二年(1637)四月中旬,朝鲜世子抵达沈阳(当时名盛京),朝鲜世子虽然以质子之身份,但却便于观察清朝政局,发现多尔衮虽然是臣下却权势甚大,加之多尔衮对朝鲜世子多有礼遇,所以也愿意结交多尔衮,一时间双方交往甚密。

物极必反,多尔衮于崇德六年(1641)私自允许甲兵归家,并远离锦州驻地,皇太极怒,把多尔衮降级罚俸,剥夺多尔衮的参政权,多尔衮政治失意,只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和明军作战。

多尔衮十分委屈,为了发泄怒火,一时竟以朝鲜为出气筒,对朝鲜不再如当初友好,甚至出现了勒索朝鲜之事。

崇德七年(1642)年,明清,明军惨败,多尔衮凭此官复原职,对朝鲜之态度立即大变,不再苛责勒索,并宴请世子,重修旧好。

恰在此时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年幼,实权皆在多尔衮之手,可松锦之战艰苦的作战环境加之被贬心情忧郁,多尔衮身心俱损,所以秘密求药于朝鲜世子。

朝鲜世子“以勉副之意达送”(《沈阳状启》),对多尔衮的要求不无满足,以至药物采集地都空了,所谓“应求之地为白” (《沈阳状启》)。

但从侧面表现出了多尔衮对朝鲜的信任,多尔衮刚当摄政王,地位未稳,此时不能泄露他身患疾病,不然定会政局动荡,而朝鲜的表现让多尔衮十分满意,使多尔衮对朝鲜产生信赖。

出于回报,同样是崇德八年,朝鲜王病,多尔衮派“有职之人”护送世子回国省亲,目的无非是,一旦有万一,让“有职之人”帮助世子等亲清派,让世子顺利登极,稳定后方,继而好让清朝顺利入侵大明。

不过朝鲜王未死,朝鲜世子省亲之后仍回沈阳。

五、世子归国及世子入质对清、朝关系的意义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日,多尔衮入北京,朝鲜世子陪同。

此时清、朝关系发生变化,在多尔衮的构思中,大明灭亡已成必然,朝鲜不再是清朝的同盟者,现在要让朝鲜安于自己的藩国身份,不能再以质子威胁,世子归国成为必然。

顺治元年九月,朝鲜世子再随迁都北京,十一月初一祭天告极,之后多尔衮召朝鲜世子,“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沈阳状启》),次年正月,世子东归,而世子归国后颇得人心,可惜顺治二年,世子去世,昭显,未来得及继承王位。

朝鲜世子入质不会因朝鲜世子的身死而全无意义,首先世子是一群人入质中国,世子虽死,但陪同世子入质的人见到了清朝强盛,知道了清朝,不可能养十万兵直捣关外,复大明江山,也完全没机会报神宗皇帝的再造之恩了(,明军帮助朝鲜复国)。

到皇帝1683年收复台湾,明王朝最后一面象征性的旗帜也覆灭了,朝鲜终于安于自己的地位,以后对清朝也“义则君臣,恩犹父子”了,尤其在近代列强的威胁下,事事指望清朝,毫无主见,日本侵略还指望清朝救命,清朝帮他平定了“壬午”“甲申”之乱,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终于打不过了,朝鲜也就亡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唐诗人卢仝为人不羁 穷诗人如何成一代宗师?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魏征如何用“阿谀奉承”的方式来劝谏唐太宗的?

说起名垂史册的“”,就不能不提唐太宗与这对千古难遇的“圣主与诤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魏征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当面指责错误的大臣。但鲜为人知的是,魏征其实还有“阿谀奉承”的一面,并且用“拍马屁”劝谏唐太宗改正错误。 网络配图 大约在贞观十年(636年)前后,太子的地位出现动摇,崛起的魏王试图要夺取太子之位。但是以魏征为代表的不少宰相级重臣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礼法,反对魏王李泰当太子。因此李泰总想找个机会压压魏征他们的“嚣张气焰”。 有一次,李泰便跟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廷三品以上(宰相级)的大臣对我不尊重,在路上遇到我都不下车或者下马行礼!”根据当时的立法,宰相级别的官员只有在见到皇帝和太子的时候才要下车马行礼,由此可知李泰此言的用心。 但爱子心切的唐太宗一时没想到这点,还在朝廷上跟宰相发脾气道:“当年放纵自己的儿子,甚至让他们可以当街殴打宰相。我如今好好管教我的儿子,结果反而放纵了你们这些宰相,在路上见了我的儿子竟敢不下车马行礼。” 网络配图 没想到魏征说道:“根据礼法,三品以上官员(宰相)和皇子亲王的地位相等,就不应该下车马行礼,三品以上官员(宰相)并没有不尊重魏王。隋文帝就是因为不遵守礼法而放纵自己的儿子,结果灭亡了,儿子们也都死于非命。” 紧跟着魏征说道:“皇子不按照礼法凌驾于宰相之上是亡国之兆,如果当今天下已经,自然会有这种事情。而如今的大唐是圣主在朝、国安民乐,像陛下这样古今少有的好皇帝在位期间,怎么能让皇子亲王不按照礼法地凌驾于宰相之上呢!”网络配图 唐太宗听完魏征的话后,觉得自己既然是已经超越隋文帝的“千古圣主”,当然不能出现这种事情。于是跟大臣们说:“我本来还以为自己这次为儿子说话是有理的,听完魏征的劝谏后才知道自己竟然差点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