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皇位的更迭主要延续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有优先继承权,当然除了一些特例,比如发动玄武政变称帝的唐太宗,再比如废侄登上皇位的孝昭帝,而孝昭帝为后人所的不仅于此,还有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看似简单实则令人匪夷所思的难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演有一子高百年,那么高百年继承皇位本是顺理成章,但此时高演想到侄儿年幼时无人扶持才让自己得此机遇登基,那高百年岂不是相同的境况,为避免悲剧重演,高演主动传位给权倾朝野的皇弟,并书信一封希望高湛善待高百年。

561年高湛即位,改元太宁,是为武成帝;564年高湛将其侄儿高百年虐杀,以绝后患。
至此,孝昭帝把皇位传给了谁这个疑问已经无需再议,纵然孝昭帝良苦用心,也无法避免昏庸的高湛重蹈覆辙,兄弟间如此相似的即位历史令人唏嘘不已。
孝昭帝高演幼时便才智超群,聪敏过人,很小就有成大器之量,其生母武明皇后很小就宠爱看重他。
孝昭帝身长八尺,其貌甚美,仪表出众,长于政术,善于理解事物细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魏元象元年高演获封常山郡公。
天佑初年(550)年为常山王。
天佑五年(554),除并省尚书令,做事决断,擅长文辞理仪,使省内人害怕并折服于他。

天佑七年(556)年,高演随文宣帝返回邺城,开始执政,善于政事,方法判断合理,文宣帝很器重他。
后见次兄文宣帝沉迷酒色,高演忧虑,觐见直言。
文宣帝答:“但令汝在,我何为不纵乐?”高演大哭拜倒在地,始终不言语。
高演的王妃本是魏朝宗室,文宣帝为使高演离开他妻子为其挑选美好女子,高演接受却和妻子感情加深。
他的性格十分严厉,尚书郎中判断失误时,就加以鞭刑,令使干不法之事就加以刑讯追究。
受高演惩罚过的人无话可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560年,高演联合他的母后以及弟弟高湛等发动政变,掌握军国大全,不久后废亲侄高殷,登上皇位,改号元皇建,时年二十六。
孝昭帝高演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兼盛,颇留心于政事,任用贤能,政治清明。

为了能保住儿子、当时的太子高百年性命,传位给同母弟高湛。
给高湛手书:“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
”希望因此能使妻子和儿子的性命保全。
谥为“”,庙号肃宗,葬于文靖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名将蒋钦之死:东吴蒋钦如何死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哪位大臣将武则天送上了帝王的宝座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危,鉴于太子充东宫才三年,处理国事经验不足,高宗遗诏命自己信赖的宰相裴炎与两位侍郎刘奇贤、郭正一为顾命大臣,“于东宫平章事”,以辅佐太子登基,并在遗诏中留了“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的话,即特别授权以身份兼决大事。但并不是全权委托武则天临朝管理国事,而是在有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同时与大臣们又“不决”时,才能兼取她的决定。然而,裴炎却在高宗死后第三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后的第二天上奏说,嗣君尚未正式册封为皇帝,也未听政,不宜“发令宣敕”,建议“令于门下施行”—即一切政令都要以太后武则天令的形式发布。网络配图 裴炎这个史无前例的建言对武则天来说太及时了。武则天从当上皇后以来逐渐掌握朝政参决权,至今已二十多年,她掌控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今那懦弱病衰的夫皇去了,虽然遗诏中给了她一些决定国事的权力,但却明定非“军国大事有不决者”不能过问,这使她原来曾享有过的权力遭到很大的限制。从此以后,虽然她贵为皇太后,但皇帝已经成年,显然不会让她过多地干预政事,这就不能不让具有极强权力欲的她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现在,借着裴炎的这个建言,她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国事的处分权,以后,太子正式受册嗣位并尊她为皇太后,她却霸着权力不松手,毫无还政的意思,以致从此“政事咸决焉”。 可以想见,当时除了顾命宰相裴炎,其他人是不敢提出这种建言的,而如果没有裴炎的这个建言,武则天也很难找出什么理由取得国事决定权,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皇帝对政事的控制逐渐巩固,武则天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淡出政治舞台去过她那富足高贵、含饴弄孙的太后生活了,历史自然会是另一番摸样。 就在高宗日渐病重的时刻,武则天忽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建议—请求高宗带领文武百官东幸洛阳。理由是:到洛阳附近的嵩山举行封禅大典,祈求上苍保佑大唐、国泰民安,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佑皇上龙体康健、长命百岁。理由貌似冠冕堂皇,但高宗日渐恶化的病情实在不允许他长途颠簸,所以他并没有答应。武则天大为失望,如此一来,她策划已久的夺权行动就难以展开,甚至有流产之虞。网络配图 事实上,自从两年前处心积虑地废掉前太子之后,武则天就开始酝酿篡夺天下大权的计划了。在武则天的计划中,把朝廷从长安迁到洛阳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原因很简单,长安是李唐旧势力盘根错节的老巢,在这里武则天难免会受到掣肘。而东都洛阳则不同,那是她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只有在那里,她才能自如地掌控一切!可如今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去,后续行动就更无法实施了,武则天愁肠百结。 关键时刻,老天爷帮了她的大忙。永淳元年(682年)四月,也就是武后提出封禅建议半年多后,关中突然遭遇了严重的饥荒,吃饭问题尴尬地摆在高宗朝廷的面前。由于洛阳拥有便利的漕运,储存了大量从江淮运来的粮食,所以从开始,每当关中出现灾荒,朝廷都会前往洛阳就食,这已经成为惯例。既然如此,高宗即使病得再厉害,也不得不宣布东幸洛阳了。当月,高宗、武则天连同文武百官就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天子銮驾刚抵达洛阳,武则天便地展开了第二步行动—重组宰相班子。 宰相团成员等反武派都被留在长安辅佐监国太子李哲,跟随高宗来到洛阳的,只有一个年迈体弱的崔知温,这为武则天重组宰相班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到达洛阳的第三天,武则天就以闪电般的速度提拔了四个亲信为宰相。网络配图 永淳二年三月初,宰相李义琰因改葬父母之事有违礼制,武则天趁机对高宗大吹枕头风,使得李义琰不得不以足疾为由主动辞职;三月末,崔知温又因病亡故。至此,整个宰相班子中除了一个年逾八旬的刘仁轨,其他人都已是清一色的后党。一切都在按照武则天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与此同时,高宗的病情也在无可挽回地恶化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