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何他的女儿都能做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如果了解独孤信的几个头衔的话,是真的会觉得,这个人物是真的很厉害,首先最耀眼的光环,可能就是“天下第一老丈人”,他总共有三个女儿,而且无一例外都成了皇后,不仅如此,还是三朝皇后,这本身就已经是了。

还有,独孤信本人也是一个大帅哥,甚至能够入选古代十大美男,可以想象,这么多的光环加在独孤信的身上,这该是一个怎样耀眼的人物。
独孤信(502年-557年),原名独孤如愿,字期弥头,鲜卑族人,云中(今山西大同)人。
独孤信是和名将,八大国柱之一,也是这个独孤家族的创始人。
他跟随南征北战,为西魏的稳定及强大立下了,在西魏、北周有着极高的政治声望。
其实独孤信不仅如此,在个人言行穿戴之中也。
加之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独孤信容貌俊美,以至于很多人称之为独孤郎,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
意思就是今天所说的帅哥一枚了。
大家都知道侧帽风流这个吧?这个成语就是形容的是由于一个人长得好看,以至于大家都去模仿他,那么这个成语的来历就是独孤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的主人公了。
据史书记载,有一天,他与友人相约出城去打猎,由于太过尽兴,在不知不觉中, 天色已晚。
由于实行宵禁,政府禁止一切的夜间活动。
独孤信为了能在宵禁之前回到城里去,就策马狂奔。
由于他的马骑得太快了,路上又十分颠簸,一不小心,他差点跌下马去。
在有惊无险之后,难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他的帽子也在颠簸中被风吹得十分凌乱,歪斜在头上,但是为了快马赶路,独孤信也没空去纠正帽子的位置了。

不经意间,独孤信侧帽的情形正好被守城门的小兵看到。
第二天清晨之时,满城的百姓,甚至是普通的小官都侧帽走在路上。
并且在之后的很长得一段时间里,侧帽而行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
侧帽风流这个词也就由此而来。
独孤信虽然也有七个儿子,但是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七个女儿,可以说个个都是才智俱佳的绝代佳人,特别是他的长女、四女、七女较之其他女孩显得更为出色。
与他的七个儿子相比较,当然他在女儿们身上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和时间。
因此他也以女儿为荣。
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独孤信努力培养女儿的做法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正是因为他的这三个女儿,才使得这个独孤家族才能历经百年而兴盛不衰,并在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任何一个家族都无法比拟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三个出色的女儿,他的长女嫁给了宇文泰之子,在宇文毓称帝后,长女也就成为了,虽然是封了皇后没多久就去世了,但是这是独孤家族的第一个皇后。
他的四女儿嫁给了与独孤信同为八大国柱之一的李家之子,李。
于是,四女儿生下了后来的李渊,在李渊称帝后,四女儿被追封为元贞皇后。
七女儿嫁给了北周大将,在后,七女儿成为了文献皇后。
独孤信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岳父”是因为他的三个女儿被奉为皇后,他的女婿跟外孙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隋唐朝代。
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北周明帝,被追封为明敬皇后;四女嫁给同为八柱国的李虎的儿子李,生子李渊建立了大唐,后被追封为元贞皇后;小女嫁给杨坚,并辅助杨坚建立。
独孤信为八柱国将军之一,但并没有特别有权势,后因为牵扯进赵贵谋反案,被逼自尽 1、武川镇豪帅出身,与问宇文泰同乡兼发小 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鲜卑族。

独孤信的先祖伏留屯,任部落大人,和拓跋氏一同兴起。
独孤信的祖父俟尼,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云中前去镇守武川,并安家于此。
独孤信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
独孤信容貌仪表俊美,善于骑马射箭。
初为葛荣部下,葛荣失败后,投归。
贺拔岳死后,贺拔胜派遣独孤信去安抚贺拔军,而此时宇文泰已经收服贺拔军,而独孤信与宇文泰是好友兼同乡。
2、为人忠义 独孤信后奉宇文泰之命到洛阳,被朝廷征召。
孝武帝夺权失败西行时独孤信单骑在泸涧追上了他。
孝武帝赞叹说: 武卫将军竟然能够辞别父母,捐弃妻子儿女,从远方前来跟随我。
时世混乱就能看出忠良,这岂能是假话呀。
当即赐给独孤信御马一匹,晋爵为浮阳郡公,食邑一千户。
在宇文泰建立后,独孤信以威望与军功成为八柱国之一,成为当时显赫一时的家族,但是宇文泰死后,专权,引起其他部分柱国将军不满,独孤信牵扯进赵贵谋反案,被宇文护逼迫自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寇准是个公子哥常在家开舞会 人送外号柘枝颠
出生于官僚之家,从小不拘小节,颇爱,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好在母亲要求严格,对他的学习抓得紧,使他19岁就得以高中进士,步入了衣食无忧的公务员队伍,因为才能出众,官职“噌噌噌”往上升,连连提拔重任,后来甚至还当上了宰相。寇准虽然身为领导干部,工作上也很努力,出过很多政绩,但“公子哥儿”的性格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唱歌跳舞,公款吃喝,次次都有份,还喜欢豪华的排场,奢靡的享受。 他喜欢跳“柘枝舞”,这是从西域石国传到中原的舞蹈,石国又名柘枝,这种舞蹈便称“柘枝舞”,在中原一度非常流行。寇准经常邀请文朋诗侣在家里开舞会,夜以继日,,时人送他一外号,称为“柘枝颠”,可见其痴迷程度。网络配图 寇准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喜欢吃吃喝喝,特别喜欢夜宴。在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他任知州,就常常组织同事朋友们通宵达旦地宴饮。每当夜晚,寇准的知州府总是高朋满座,灯火辉煌。当时,一般人家是舍不得用蜡烛的,没钱嘛,往往早睡,而知州府不仅大厅里烛光通明,就是马棚、茅厕这些地方都彻夜点着蜡烛,往往烛泪成堆,非常扎眼。 寇准爱酒,近乎疯狂。据说他酒量极大,朋辈中少有敌手。他在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任通判的时候,不论官职大小,也不论地位高低,只要你能沾酒,必定拉来碰杯,不醉不罢休。他有个副手,能喝两杯,寇准天天拉着他陪酒,但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海量也经不起车轮战,不几天,便喝病了。但是,寇准丝毫没有停杯的意思,还是天天拉着他喝,眼看性命都要搭上了,副职的老婆,最后迫不得已,竟然一纸讼状告到了衙门,才终于在寇准的酒杯下救出自己的丈夫。网络配图 至于玩,寇准也是花样百出,什么都喜欢玩,什么都会玩。每当生日,他都会早早搭起彩棚,广发请帖,大摆宴席,十分铺张。酒醉饭饱之际,他还穿着黄道服,头上插花,跨下跑马,与朋友们嬉戏玩乐,花样不断翻新。然而,“黄道服”毕竟只有才能穿,加上的标准接近皇帝,知道后,他叫来宰相,大发脾气,说寇准什么都效仿我,这怎么行?好在王旦理解寇准,他呵呵一笑说,寇准什么都好,就是偶尔不明事理,有点傻。王旦这样说,皇帝不好再发怒,只得尴尬地说,是的,的确有点傻。 寇准虽然是个“公子哥儿”,但口碑却还不错。后来,时期的宰相夏竦也追求豪华,生活奢侈,但议论的人很多,他十分不解,便对家里的门客说,寇准生活奢侈,生前死后皆无非议,到了我这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讲怪话呢?网络配图 门客给夏辣讲了一个故事:寇准做官,经常与下属一起郊游,野餐,有一次喝得正起劲,路上传来一阵毛驴的铃声,派人一问,原来是一个任期已满的外地县令驼着行李路过,虽然素昧平生,但寇准却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热情地邀请县令同席,开怀畅饮,其乐融融。寇准对待陌生的路人都相敬如宾,而您身为宰相,对待部下同僚却连最基本的礼节都没有,遑论其他,评价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啊! 寇准对生活质量要求极高,但私心不算太重,不插腰包,不营私产,有酒大家喝,有福大家享,,有情有义。据王君玉的《国老谈苑》说,寇准出入宰相三十年,自己从没置过房产,处士魏野曾经赠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寇准因此得了一个“无地起楼台相公”的雅号。魏野此诗还流传到了漠北,契丹人十分佩服寇准的精神。宋真宗末年,契丹使者访问京城,点名要拜见“无地起楼台相公”,当时寇准正被贬职偏远之地,害得宋真宗立即把他召回,重新重任。“公子哥儿”不一定都是“败家子”,在寇准身上得到了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慈禧太后太后为什么会在任用亲信方面,反而显得非常克制?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任用官员 为什么不会任人唯亲? 到底应当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是中国官场上数千年都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直观上来看,任人唯贤是正确的用人之道。正如在《出师表》里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但是这点说着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 首先,对于一个人是否贤能,大家有不一样的评判标准。比如你诸葛亮觉得郭攸之、费祎、、向宠都是良臣,但也许不这么认为,甚至可能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安插他自己的人马。 其次,人贤与不贤,没有写在脸上,别人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接触,才能对其有所了解的。对一个人的能力作出评判,需要付出时间和人力成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如果刚好你的老板不愿意花费这块成本,或者不太相信自己的眼光,那么,你的满腹才华,可能真的没有陪老板打过几局王者荣耀有用。 正因为,“亲贤臣”,对主君而言,是一个赌注。赌赢了,赚了个诸葛亮为他的儿子;但如果赌输了,信用了像、这样的人,他们能把你全家都给一锅端了。 所以,可能历史上的很多昏君都要大吐苦水,我是任人唯亲,可是以史为鉴,权柄授予外人,实在是不能安心啊。 在晚清时期,吏治腐朽,官场风气败坏,拉帮结派,搞小团体现象严重。比如合肥,就是任人唯亲的典范。李鸿章经营北洋20多年,把那里变成了安徽老乡的天下,不识字也能当官,刘铭传见了都直称其不堪一战。 但有趣的是,作为后期实际最高统治者的,在任用亲信方面,反而显得非常克制。 像古时候吕雉、武曌女主当国,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封亲族,恨不得把自己家男丁全部封侯拜相。而慈禧经历当上皇太后,却只依照祖制,给自己父祖曾三代追封了三等承恩公。在慈禧活着的亲人里面,只有大弟照祥,继承了承恩公的赐封,而二弟桂祥还是在他女儿当了的皇后之后,才同样被封三等承恩公的。 如果说慈禧早期不敢过于放肆,是慑于太后的威严。那么到后来慈禧一手遮天时,仍然不那么重用自己的亲宠,只能说是出于她自己的意愿了。 慈禧连自己的血亲都不委以重任,有时候手下的“幸臣”、“宠臣”想向她要个,就更加讨不了好。例如,《国闻备乘》中记载, “太常卿裕庚使西洋归,娶美利坚妇,生二女,有殊色,善画,兼通英文,夤缘入宫,侍孝钦作叶子戏,孝钦甚爱之。二女屡有所求,终不迁裕庚一级。” 胡思敬这里说的裕庚两个女儿,就是后来写出了《清宫二年记》和《清宫琐记》的裕德龄和裕容龄。德龄和容龄姐妹自小在外国长大,视野开阔,聪明伶俐。两人被慈禧召进宫中充任女官,主业是给她当翻译,副业是陪她打扑克,空闲时再聊聊西方的新奇事物,深受慈禧宠爱。但即便亲近若此,慈禧也没有因为对她们的宠爱,就打破原则给她们的父亲升官。 慈禧不愿任用私人,也与清朝的官员任用制度有关。《大清律例》的吏律规定,“凡除授官员(兼文武应选者),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监侯)。” 所以尽管慈禧是有能力滥用亲属,但她实在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给自己落下个违反祖制的罪名。 慈禧的宠宦李莲英,有四个养子,名为福恒、福德、福立、福海,都用花钱捐官的方式买了郎中一职,不过是候补。李莲英哀求慈禧给他这四个儿子实授,但当尚书葛宝华回答,“与以小乌布则可,补缺当遵部例,臣何敢专?”慈禧也默然不语,没有为这个天天给自己梳头的李莲英破例。 当然,慈禧并非一概摒弃亲信不用,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比如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率军护卫慈禧逃难的岑春煊,就因为和慈禧关系好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岑春煊后来倚仗慈禧宠爱,把朝廷上下贪赃枉法的官员弹劾了个遍,成为清末赫赫有名的“官屠”。 同样在慈禧“西狩”时被用的瞿鸿禨,也因为长得像慈禧的儿子,被提拔入阁,担任。这帮人和慈禧的弟弟、德龄的父亲、李莲英的儿子不同,并非庸碌之辈,而是有一定才干的人。 虽然慈禧也谈不上是任人唯贤,比如她包庇大贪官奕劻敛财受贿,便是明证。但从慈禧任用官员的方式来看,亲疏关系绝不是她用人的主要标准,而是亲贤并用。只有那些自己本身有能力,又能为她所用的人,才能在慈禧的统治之下扶摇直上,平步青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