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韩信到底有多厉害?率领3万人歼敌20万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有一句众所皆知的话,叫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说的是韩信很会打仗,用兵如神。

大将韩信到底有多厉害? 他曾,以3万弱军打败20万强敌。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主力同项羽成皋激战。

为了解除侧翼威胁,他派大将韩信率军到黄河以北,进攻项羽的同盟国——魏、代、赵等国。

韩信用兵如神,首先消灭了魏、代两国,接着,于次年10月越过太行山,向挺进。

这时韩信只有3万人,且是没经过训练的新兵,有的还是魏、代两国投降的俘虏。

但是,他的对手赵国,号称20万大军,为韩信六七倍。

赵国国王赵王歇,既没本领,也不掌实权。

真正掌管赵国的,是三军统帅的陈余。

很快,两军来到了井陉口(今河北省获鹿县西南)对阵。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个隘口之一,地势东面平坦,西面险峻。

赵军占据东面,大队人进可退;韩信却在西面,进退要经过一条长达100多里的狭窄通道。

赵军刚到井陉口,谋士就向陈余献计:“汉军粮草得靠千里路外运来,必须通过井陉口的狭道,那里只能通过一匹马一辆车。

给我3万人马,切断汉军的粮道。

” “断他粮道做什么?”陈余很高兴,“凭赵军这么多,我还打不过韩信?”否决了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获悉陈余不听李左车之计,胆子更大了,立即率军通过狭道,推进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然后,他指定一将领率2000精壮,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连夜出发,从山后小道抄到井陉口北面的抱犊寨山,在山沟里埋伏下来,交代说:“你们派人到山顶上,发现赵军主力涌出大本营,立即从侧后方进攻,占领空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

” 接着,韩信又令另一位将领带领一万新兵,在绵蔓水的东岸列成阵势,准备迎敌。

此将立即反对:“这背水列阵是兵法的大忌。

赵军攻过来,这些新兵要是挡不住,往后撤都无退路,一退就全掉河里去了!” 韩信说:“你放心,我敢担保,赵军主力绝对不会打你们,快去吧。

” 第二日,太阳刚从东方升起,赵军前来进攻了。

陈余在山顶上远远望见汉军居然背水列阵,大笑:“都说韩信是个将才!依我看,他压根儿连兵书都没读过。

背水结阵,兵家大忌。

我非叫他不可!” 赵王歇听他这么说,说道:“赶快打吧!” “不。

”陈余说,“这至多只是韩信的先头部队。

我一打,韩信的主力一害怕,就退回去了。

” 一会儿,韩信率汉军主力打着元帅旗号,出现在赵军前面了。

陈余这才下令迎战。

很快,韩信就带着主力,开始败退,一路逃跑。

赵军开始追击。

韩信退到了预设的背水阵,才停下来了。

尾追不舍的陈余也赶到了背水阵前面,,大叫:“韩军没有退路啦,活捉韩信,重重有赏!”说着,派人回大本营传令,把守营将士调来,准备一战成功。

韩信退入了背水阵,也向全军将土传令:“前有赵兵,后无退路,生死成败,全在自己。

只要顶住敌人,就能获得大胜!” 此时,赵军从早晨开始,连续战斗和追击,没喘过一回气。

战斗打响后,筋疲力竭的赵军一直没占到什么便宜。

陈余把大本营的将士全调了来,还是胜负难分。

快近中午时,赵军死伤不少,打胜仗的希望没有,可肚子倒饿了。

于是,陈余下令把锣一敲,集合将士们收兵回营,打算休息休息,吃了饭再战。

赵军遵照陈余的命令,返身往大本营撤退。

韩信料定埋伏在抱犊寨山的2000骑兵已经得手,把队伍集合起来,跟在赵军的后面。

赵军走了不多一会,拐过一个山头,前面的士兵看到了自己的大本营,惊叫起来: “火!火!军营失火啦!” 陈余一惊,双腿把马一夹,窜到前面,一看那火焰是一些旗帜,急忙派出十几名骑兵飞驰回去,探个究竟。

没多久,飞骑就回来了,一边跑一边大嚷: “完啦,汉军占领了我们的营寨,那红红的不是火,全是汉军的军旗!” 这一喊,赵军顿时乱作一团。

韩信一见,立即指挥汉军向前冲,这时占领井陉口赵军大本营的2000骑兵,也一阵风似地从东往西杀来。

赵军全部在只能过一个人的狭道上,两头全是汉军,成了弄堂里的老鼠,没处可逃,尽被挨打。

陈余见赵军挡不住汉军的两面夹攻,把马抽上一鞭,朝一条小山沟窜去。

可来不及了,汉军早认准了他,追上去,把他捅下马,一刀砍了头。

赵王歇见赵军大势已去,也不逃跑,把双手一举,顺顺当当作了俘虏。

结果,韩信全歼赵军20万大军,乘胜前进,灭了赵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霍光废昌邑王而立刘病已,他到底有没有看走眼?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废而立,到底是不是看走眼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西汉之时,能够权倾朝野的大臣,以前可以说是一个都没有,但自汉武帝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权力甚至大过的大臣,一个接着一个。 而首开这种风气的,就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的弟弟霍光。 说起霍光这个人,用四个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即“精于为官”。为什么这样说?汉书记载,霍光“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谨慎如尚且恩宠渐衰,而霍光居然能够做到一点过失都没有,最后成为汉武帝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命画工画了一幅背负的画赐予了他。 在极力加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面前,霍光虽然能够做到没有一点过失,但同样的,也成就不了什么事业。只能笼罩在一位位历史牛人的光环之下。 可一旦汉武帝死去,幼主继位,霍光成为权利中枢的核心人物之一,属于他的时代就来临了。 用史书上的话来说,就是“政事一决于光”。而有一件事情,就更能说明他权倾朝野到什么程度。 同为托孤大臣的上官、等人,因为不满霍光一人独大,就联合起来想用“密谋造反”的罪名,将其除去。可当时已经十四岁的汉昭帝,却说了一句话“将军为非,不须校尉”。 也就是说,霍光想要造反,还需要密谋组织吗?连校尉都不需要的。这一件事就足以说明,在当时已经没有人能将霍光怎么样。 可不幸的是,年轻的汉昭帝22岁就驾鹤西去。汉天子之位出现了空缺。立谁为皇帝,就成为了一件关乎天下,也关乎霍光一族前途命运的事情。 当然,后来立流落民间的刘病已为天子这件事,因为影视剧的原因,即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是十分清楚了的,用不着多说。 可就是在这件事上,有人认为,霍光立刘病已是“看走了眼”。为什么呢?因为后来灭掉一族的,正是这位。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当时立的皇帝是其他人,没有汉宣帝这么厉害,那么霍氏一族必定不会在霍光死后不久,就遭到了清算,惨到连一张吃饭的嘴都没有留下的地步。 只要皇帝无能,控制起来就很容易;而操控着傀儡皇帝,掌控天下,又有谁能够奈他怎么样? 确实,如果霍光这样做,事情的走向会是这样。 可是,这样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很重要,但很根本的因素——霍光是权臣,他需要权力,因为没有权力很多事情都将做不成;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忠臣。 他将天下大全握在手中,但却不会运用这种权力去为非作歹、危害天下,或者是荼毒百姓;而是利用这种权力,想方设法将已经被战争、严刑酷法弄得疲惫不堪的大汉帝国,恢复过来、重振雄风。 所以,在他的辅佐之下,才有了历史上的“”。假若汉昭帝不是死得那么早,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说不定会出现。 或者概括地来说,霍光他有能力,也有抱负。可他很清楚,想要实现这种抱负,只是依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也不是拥有了权力就可以实现。 他必定需要一位比他还有才华的皇帝,才有可能与之共同完成这种抱负。 为了这一点,他就不可能立一个无才无德无能的人,成为大汉的天子。如果这样做,既是辜负了汉武帝的托孤之任,也是与自己的抱负背道而驰。 因此,立汉宣帝,霍光并没有看走眼,反而正是因为知道汉宣帝的才能,才其他人都不选,而选择这位险些死于狱中的刘病已。 只不过,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权力只能由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掌控,不是皇帝就是权臣,或者是、宦官,不存在共同享有的情况。 既然霍光这么有才能,汉宣帝也是如此,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两虎相争。霍光在世时,还是乳虎的汉宣帝自然斗不过,所以韬光养晦;可霍光死后,霍氏一族再无老虎,而汉宣帝爪牙已经锋利。 没有才能的霍氏一族,注定斗不过已成猛虎的汉宣帝,被清算就是意料中事。 这一结果,或许就如同史家评价所说,“骄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刘备的武艺到底有多高 能打得过关羽和张飞吗

还不知道:的武艺到底有多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994年央视一套上映的电视剧《演义》中,导演拍过这样的场景: 杀猪为业的,把一片猪肉压在巨石下,并且表明“有人能够搬走石头,就可以免费拿走猪肉”。这个时候卖绿豆的路过,搬走了石头,拿走了猪肉。张飞得知后,非常生气,就去关羽的绿豆摊找他算账,并且在关羽面前一只手把绿豆捏成了粉末。关羽大怒,两个人打了起来。两位千古名将僵持在一起,,这个时候卖草鞋的刘备看见了,上来拉架,一只手一个人,把他们分开了。 伴随着这部电视剧后来火遍大江南北,很多人拿这一场景开涮,表示“吕布不是三国第一猛将,刘备才是,因为只有他能够徒手分开关张二人”。《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勇武并没有什么细节的描述,只是提到了他打造了两把宝剑,遇事喜欢哭。虎牢关,吕布全身而退,有人揣测,正是因为刘备的参与,关羽张飞为了保护他,所以才让吕布跑了。甚至有人猜测,刘备提着双剑,干扰关张,故意放走吕布,维持天下大乱的态势。 三英战吕布历史上也没有真实的发生过,是纯粹的小说情节。但是如果有人因为看了《三国演义》,就觉得刘备不勇猛,遇事爱哭,那就了。真实的历史上,刘备的武功应该是非常高的: 裴松之为《·传》做的注释中记载: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这段大体意思是:刘备与作战的时候,局势有所不利,需要撤退,但是刘备当时非常生气,只让法正躲避,自己坚持亲自冲锋,法正没有办法,只好表示主公不撤自己也不撤。刘备冷静下来,率领军队撤退。 由此可见,刘备本身就是一名勇猛的将军,在汉中作战的时候是亲自冲锋的。在,身为一名君主,亲自带领军队冲锋,,如果没有高强的武艺,相信早就身首异处了。 确认了刘备的武艺高强之后,再看一下这位昭烈皇帝的武艺高强到了什么程度: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末年刘备接受了同乡张世平、等人的资助,建立起了武装,并且在讨伐的战斗中立功,被授予安喜县尉。督邮到安喜县办公,刘备求见被拒绝,于是就直接闯进去把督邮绑了起来打了二百棍。《典略》中记载,督邮身边是有随身兵卒的---正载中,一人能对战几人已经非常难得了,而且这并非马上作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的武力远超常人,几个普通的兵卒不能奈何他。 那么刘备的武艺与关羽张飞到底能不能比呢? 首先,从出身上看武艺的师承:刘备父亲曾经一名县令,虽然早年丧父,却仍然得到了名师指点的机会。卢植身为东汉名将,在荡平黄巾的战争中靠战功一步步崛起,是文武双全的典范,他培养的和刘备,都是一世英雄。刘备师从卢植,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有很好的传承。而关羽张飞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有名师指点的机会,因此在传承上就略输一筹。 其次,从对手的评价中可以知道刘备之勇,曹操手下冀州牧董昭曾经劝阻曹操不要放走刘备时说: “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得论也。(《三国志·董昭传》)”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人的心机·、智谋很难被一眼看穿,但是一个人的勇武却很容易在一战中知晓。刘备在投靠曹操前,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对抗曹操、,曹军阵营对刘备最主要的印象是“勇”,认为他的威胁首要也在勇,其次在于大志。而曹操之所以在的时候只把刘备一个人看作豪杰,其原因也在于此。 纵观冷兵器时代,每当群雄逐鹿时,一个有勇有谋的主公是胜利的保证。譬如秦末的、,西汉末年的,后世的李世民、,成功崛起的君王,人人都有着高强的武艺。而东汉末年则更为明显,曹操本人及其大半个家族、本人及其父兄,皆勇不可当。刘备能有后来的成就,亦必须建立在一等一的武力基础上。 董昭的话中可以看到,他认为刘备勇,而没提关张勇。而从这句话中,对刘备团队大体可以得到的认知是与吕布、高顺、团队差不多。刘备就相当于吕布,关张相当于高顺、张辽,所不同的是,刘备在文韬上要远胜吕布。 第三,从战绩上看,关键战役刘备通常亲自上阵,关张只是辅助 《三国志·先主传》中,刘备亲自与吕布交战,却让关羽带着妻儿守下邳;衣带诏曝光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再次亲自领兵抗曹,又是关羽带兵守保护刘备妻儿,守卫后方;曹操进攻荆州,刘备带着军队和百姓且战且退,却派关羽调集船只迎接自己和军队渡江。从这个分配上,我们可以看到,蜀国创业中前期,大战爆发时都是刘备亲自拒敌,关羽保护刘备的老婆孩子。由此可大致判断,刘备应该是要比关羽善战的,否则这样的安排似乎就不合理了。至于张飞,陈寿说他“亚于关羽”,自然也不能跟刘备比了。 由此我们也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少年刘备还在织席贩履时就被卢植、刘元起等人赏识和资助,为什么年纪轻轻的他会得到中山郡大商人的资助组建军队,为什么天下英雄中,曹操只认刘备一人是英雄。因为刘备不仅有冀州袁绍那样的的谋略,还像荆州和益州一样善于经营自己的仁德名望,更有着天赋加成的勇猛和武艺,而天赋这一点,实为可遇而不可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