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最初判断就觉得这极可能是对自己的考验或者是另一场,因此下令家人紧闭大门,不要放人进来。
王敬则无奈,急中生智,将小刘昱的人头从门上抛了进去。

萧道成忙命人将脑袋上的污血洗去,亲自查看,果然是刘昱的首级。
他大吁了一口气,这才下令大开府门。
网络配图 一 477年7月7日,节。
刘昱在这一天白天的行程非常混乱。
《宋书》和《南齐书》中有不同的版本。
《宋书》说刘昱当天乘露车,带着二百左右人,与往常一样没有带仪仗装饰,到民间去野混。
先是去了往青园的尼姑庵,估计是去,或者调戏小尼姑去了。
傍晚的时候他又到新安寺找昙度道人饮酒。
《南齐书》也说刘昱当天在外微服游玩。
刘昱出北湖,像往常一样骑着单马飞奔在前,羽仪禁卫等人随后追赶。
一行人在堤塘之间相互蹈藉,狼狈得很。
突然刘昱的随从张互儿的马在追赶拥挤之中坠下湖去。
刘昱很生气,把马拉上来,赶到光明亭前,自己玩起杀马游戏。
马被杀后,他和随从一起屠割马肉。
大家一起学北方的羌胡人,边割肉边唱歌跳舞。
傍晚的时候,刘昱又去了蛮冈赌博。
夜深了,刘昱终于回到宫中。
当晚,刘昱是在仁寿殿东的阿毡屋中就寝。
临睡前,他突然记起今天是七夕。
于是,刘昱就对随从杨玉夫说:“今天晚上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我要看看织女的模样。
等织女出来了,你叫醒我。
如果看不到织女,我明天就杀了你。
” 杨玉夫大惊失色。
他如何能够让刘昱看到织女?杨玉夫马上想到了“伴君如伴虎”。
现在为了自卫,他不得不去打虎了。
杨玉夫知道同伴陈奉伯等人平日里与禁卫军校尉王敬则等人互通消息,有过密谋。
于是他就去找陈奉伯,将事情起因和自己要杀小皇帝自卫的计划和盘托出,寻找配合。
陈奉伯一面联络王敬则,一面和杨玉夫联络了更多的刘昱侍卫、随从,准备共同起事。
结果,二十五个刘昱平日的亲信聚集起来,决定弑君。
事不宜迟,杨玉夫带了几个人来到刘昱休息的毡房外,只听鼾声阵阵。
杨玉夫等人突入毡房之中,取出刘昱的防身刀,当场将熟睡中的小皇帝杀死。
刘昱时年16岁。
杨玉夫将刘昱的头颅割下,又假传圣旨,宣禁卫军校尉王敬则入内,商议后事。
大家商议的结果是决定利用小皇帝平日的生活习惯,偷偷出宫,将萧道成引进宫来主持大事。
于是,王敬则领头,杨玉夫假扮刘昱,陈奉伯提着刘昱的脑袋,向宫外走去。
刘昱之前经常在深更半夜出宫,陈奉伯等人就声称皇帝要出宫,王敬则陪护。
宫廷一干人等一见是小皇帝的贴身随从和禁军校尉陪同“皇帝”出宫,没有丝毫的怀疑。

刘昱每次出门,门卫和士兵们惧怕他的,都不敢正视他。
这天夜黑,宫人只知道慌忙打开承明门,看都没看清到底是不是刘昱本人出宫,就放走了一行人。
来到领军府外,王敬则称带了皇帝的首级来请萧道成入宫主持大事。
因为整件事情事起突然,萧道成之前毫不知情。
现在突然深夜有人说杀了皇帝,请你入宫,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萧道成的最初判断就觉得这极可能是刘昱对自己的考验或者是另一场恶作剧,因此下令家人紧闭大门,不要放人进来。
王敬则无奈,急中生智,将小皇帝刘昱的人头从门上抛了进去。
萧道成忙命人将脑袋上的污血洗去,亲自查看,果然是刘昱的首级。
他大吁了一口气,这才下令大开府门。
萧道成意识到自己的机遇来到了! 二 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像萧道成这样撞上大运的。
萧道成听完王敬则的报告后,迅速决定入宫。
他全身戎装,率左右数十人,由王敬则、杨玉夫等人引路向宫中奔去。
这一次,他们声称是皇帝回宫,让宫中开门。
宫廷内照样没有丝毫的怀疑,打开了宫门。
网络配图 承明门刚一打开,萧道成就驾着常骑的赤马当先冲入。
宫中见放进来的是全副武装的萧道成及其侍卫,大惊失色。
萧道成的那赤马高大威猛,也许是头次进入深宫的缘故,扬蹄嘶叫起来,竟然镇住了不知所措的宫人们。
萧道成日后登基,封这匹赤马为“龙骧将军”,民间称这匹马为“赤龙骧”,可见这匹马确非寻常马匹。
王敬则等人趁机高举着刘昱的脑袋大喊:“昏君已死,萧领军入宫主持大事!”殿内一片惊怖,片刻后都高呼起万岁来。
萧道成随即下令自己控制的禁卫军陆续开到皇宫内外,连夜控制了整个局势。
萧道成又派人去召集护军褚渊、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三位辅政大臣入宫,商议废立事宜。
褚渊原本与萧道成的关系极好,入宫知道真相后,坚定地站在萧道成的一边。
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两人原本权力地位与萧道成相当,现在见萧道成一夜间主持了朝政,加上自己对皇帝猝死等事毫无所知,自然心怀不满。
在新的权力分配方面,袁刘二人也不愿意萧道成独霸朝政。
天明后四贵在殿庭前的槐树下集议。
萧道成依然一副戎装,先对刘秉说:“刘大人您是国家重戚(刘秉是皇室成员),今日之事,应该由您主持。
”刘秉没有想到萧道成会来这一手,慌乱地推辞了。
萧道成又让袁粲主持废立之事,袁粲也不敢接受。
萧道成于是当仁不让地宣布,备法驾去东城迎立宋明帝第三子、刘昱的弟弟、年仅11岁的刘准为新皇帝。
袁刘二人这时候又后悔了,想发表意见,但是萧道成布置的士兵用长刀组成了刀墙,阻遮在袁粲、刘秉等人面前。
两人只好失色而去。
皇天明后也知道了消息,但是生米已做成了熟饭,只好接受既成现实。
太后下令说:“刘昱穷凶极恶,自取毁灭。
但是将他废为庶人,我又有所不忍。
可特追封为苍梧郡王。
”刘昱被葬于丹阳秣陵县郊坛西。
刘准登基后,史称宋顺帝。
萧道成因为有扶立之功,进位为侍中、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持节、都督、刺史如故,封竟陵郡公,邑五千户,给油幢络车,班剑三十人。

萧道成坚决推辞,只接受了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不久又兼管了南徐州、豫州、司州三个州。
对杨玉夫等二十五人不仅没有追究弑君的罪责,而且还封赏爵邑。
萧道成独掌了朝政。
三 萧道成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反对。
先是袁粲、刘秉两人的起兵反抗。
虽然他俩与萧道成同为辅政大臣,但与在前线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萧道成不同,他们并无经世之略。
萧道成凭借强大的禁卫军和控制首都的优势,很快打败了两人。
袁刘二人身死。
荆州刺使沈攸之是刘宋的实力将领,也起兵讨伐萧道成,结果在郢城一战中失败,军溃身死,首级被带到建康示众。
同时萧道成还诛灭了反抗的镇北将军黄回。
网络配图 在镇压了内部的反对势力后,朝廷封萧道成为太尉,增三千户人口,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司、豫、荆、雍、湘、郢、梁、益、广、越十六州诸军事。
萧道成不仅辞掉了都督,连骠骑大将军的职位也自我解除。
朝廷只好增加了他的仪仗和待遇。
萧道成之所以这样推辞,是觉得自己的声望和功绩还远远不够。
在这一时期,他主要通过加强内政建设来塑造自己的权力形象。
年轻的时候,萧道成曾经立下过“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泥土同价”的宏愿。
一次,他与族弟萧顺之登上武进的金牛台,见到枯骨横道。
萧道成说:“宋文帝之后才几年时间啊,怎么又出现了这样的惨况?”当时他凛然的表情让萧顺之为之动容。
元嘉之世结束后,南朝上流社会奢侈成风,百姓也不事节俭。
萧道成主政后,罢御府,清理宫殿和官府的饰玩,又禁止民间的华伪杂物。
他以节俭勤政入手,积蓄国力,减轻百姓负担,推动了刘宋王朝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萧道成威望的增长,478年9月,宋顺帝晋封萧道成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给予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
这一回,萧道成在经过坚决推辞,朝廷屡次下诏敦劝之后接受了黄钺,但是辞去了过高的特殊待遇。
第二年,朝廷再次重申前命,给予萧道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待遇,萧道成这才接受。
他的接受是一个特殊的信号,马上朝廷又晋封萧道为相国,总百揆,划土十郡为齐国,封他为齐公,备九锡之礼,加玺绂远游冠,位在诸侯王上。
依照惯例,萧道成退让了三次,朝廷和公卿敦劝请求之后,他才接受。
这样的情景对于的群臣和百姓来说,并不陌生。
南北朝是一个禅让的时代。
时节,有枪就是王。
有头有脸的实力派都梦想着向皇帝宝座冲刺。
而你让位、我接受的禅让形式是当时普遍盛行的游戏规则。
禅让形式可以在台面上给被迫让位的前朝皇帝有台阶可以下,用相对和平的方式将政治变故的破坏力限制在相对低的水平。
受禅者还可以在禅让的过程中稳步“接班”,为自己赢得名声,营造出“万民请愿,”的景象来。
因此禅让形式在南北朝时期被广泛采用。
萧道成现在就是在重复权臣受禅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孺子刘婴简介 西汉末代帝王孺子婴的详细资料
西汉末代:汉孺子人物简介及生平资料(5年-25年)(6年—8年十一月在位),号孺子,乃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侯刘显之子、汉宣帝玄孙也。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刘婴逃离长安,到了临泾,立刘婴为帝,2月,因推翻而被拥立为更始帝的,派部将带兵前去攻打。混战中,刘婴为乱兵所杀。 人物简介 汉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史称“孺”,于公元6年—公元8年十一月刘婴任皇太子。 他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炀侯刘勋之孙、广戚侯刘显之子。 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死。王莽便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年仅两岁的刘婴。但是,因年龄太小,刘婴并未正式即皇帝位,仅当了一个“皇太子”而已。王莽自称“摄皇帝”,任何排场实与皇帝无异,仅在见孺子及(王嬿)时需自称臣。为想实质控制朝政大权,得到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允许后,封自己为安汉公,并完全摄政,以、自居,改元“居摄”。而刘婴这个皇太子仅为傀儡。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将“摄皇帝”称号改为“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腊月,王莽自称汉高祖要他做皇帝,便强迫皇太子刘婴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新”,并将原定的“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改为“始建国元年十二月初一”,中国又一个封建王朝——新朝开始了,王莽即新始祖高皇帝,也称为新朝建兴帝,简称为新帝。王莽尊王太皇太后王政君为皇太后(后来又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封刘婴为定安公(也写作安定公),改王太后(王嬿)尊号为定安公太后。至此,立国214年的西汉帝国灭亡。 临泾称帝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征调隗嚣及其叔父隗崔、隗义等,嚣将去长安,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所以劝阻,让其别去长安,隗嚣不听,方望以书辞谢而去。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弃离隗嚣的方望见“更始政乱,度其必败”,便对安陵人弓林等说:“前分封安定公的孺子婴,是汉平帝的后代,因王莽代政而没有做汉主,如今天下人皆言,刘氏当受命,我等何不立他为王,谋取大功?”弓林等人都很赞成。于是,赴长安求得了孺子婴回来,“聚党数千人”在临泾城(今甘肃镇原)被立为皇帝。方望做了总理庶务(辅佐君王的丞相),弓林当了掌管四方兵事和赏罚的大司马。孺子婴临泾立帝,遭到了同姓复辟王朝刘玄的竭立反对。不久,更始政权遣丞相李松入安定,摧毁了这个复辟势力。孺子婴、方望、弓林等人都被诛杀。 一说,刘婴在称帝之前就被更始政权所派的人杀死了,不存在“临泾称帝”的事实。 在位年号 居摄:公元6年—公元8年十一月,共使用不足三年; 初始:公元8年十一月—公元8年十一月,仅使用一个月,西汉就灭亡了。 谥号陵寝 刘婴,无谥号,史称孺子婴、汉孺子或西汉末帝(其实他没有当上西汉王朝的皇帝,只是一个皇太子而已)。 他死后,也没有陵(刘婴被东汉王朝当做乱臣贼子,不可能为其建造陵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懿宗李漼:一生欢游无度用人无方的无能帝王
虽然当了,但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的表演,哪怕是外出游幸,也都会带上这些人,他仅在宫中供养的乐工就有五百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辄上千贯钱,在宫中腻烦了,他就会随时临幸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 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要经常备好坐骑,以便随时可能的行动,搞得大家。 据《》记载,唐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对于唐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事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对此,唐懿宗根本听不进去。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二月,唐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资治通鉴》语)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大唐的整个官场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唐懿宗的昏庸,不仅仅在于欢宴游乐,还在于用人上,归纳起来,他是用人如盲,用人无方,即位之初,他就罢免了刚任命不久的宰相令狐绹,而改任白敏中,白敏中虽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三次上表请辞,他都不批准。 白敏中有病不能上朝,正中他下怀,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也是敷衍了事,右补阙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经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这样,陛下那有时间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唐懿宗很不舒服,竟要把王谱贬出朝廷去任县令,给事中郑公舆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唐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将王谱贬职。 唐懿宗在位期间,走马灯似的一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由于他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事务性权力还是很大,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但因唐懿宗用人如盲,用人无方,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就是、为人不堪之辈。 譬如,咸通初任宰相的杜悰,就是个尸位素餐,外号叫“秃角犀”的人;又譬如,咸通五年任宰相的路岩,就是个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的人,一个叫陈蟠叟的官员向懿宗报告:若抄边咸(路岩的亲信)的家,可佐助国家两年的军费,却被懿宗痛斥了一番,从此更是无人敢言,路岩和稍后任相的驸马都尉韦保衡沆瀣一气,二人“势动天下”,当时人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是像厉鬼一样“阴恶可畏”,宰相的贪污堕落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长安城的居民把其中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几个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宰相的尸位素餐,贪污堕落,更加重了大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与唐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唐懿宗对于官赏毫不在乎,他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宛转曲折,听者忘倦,长安市井的商贾屠夫,就像如今的追星族一般模仿他,当时称为“拍弹”,如今叫作“粉丝”。 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死后,他谱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使皇帝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唐懿宗因此很宠爱他,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予伶官朝廷官职,这是从没有的先例。 唐太宗时期,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从来不准超授官秩,想授予一个乐官王府率的职务,也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改授地方官职,唐懿宗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意见,但他根本不听,李可及的儿子娶妻,唐懿宗赐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 随意破坏固有取士规矩,是唐懿宗理政昏庸的一个重要方面,科举取士是唐朝以来最为士子看重的入仕之途,尤其是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故唐人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本来每年春天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进士,但是唐懿宗时期,他的亲信则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可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给科举取士带了个“开后门”的坏头,因为皇帝的恩宠而“登龙门”,也因此成为唐懿宗时代人们嘲讽的话题。 唐懿宗的昏庸也体现在他对佛教的崇佞上,在他的倡导下,佛教的发展比唐宣宗时更迅速,大规模的法会空前兴盛,佛寺中的诵经声响彻长安上空,唐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举行超过时期的法门寺迎奉佛骨活动。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群臣一致反对唐懿宗下达的迎奉佛骨诏书,大臣们认为,此举不但劳民伤财,而且还有宪宗迎奉佛骨后暴死的前车之鉴,是不祥之举,唐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 这次迎奉佛骨从京城到法门寺,沿途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远远超出了宪宗皇帝的规模,甚至超过了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唐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在法会上,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相互斗法,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时间相当长,直到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唐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是为自己祈求平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他带来福荫。 佛骨迎入京师不久,他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皇帝已经“疾大渐”,无力回天了,难怪有史家评价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唐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了宫门,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十九日,四十一岁的唐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淫逸、昏庸无能的一生,这时,大唐王朝末世的挽歌已经隐约可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