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东汉名将段颎简介:平定羌族叛乱的绝对大功臣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段颎,末年平定了几十年的羌族叛乱,从那之后,再也没有羌族部落来打大汉王朝的主意,可惜就像没了匈奴,来了羌族一样,没有了羌族,其他如鲜卑等民族大举进入中原,爆发,这是从东汉末年,经历了时代,到了才发生的事,而东汉时期,作为消灭了整个羌族叛乱的绝对功臣,段颎,最后却死在了京城的监狱里,罪名就是宦官同党。

段颎是哪里人 段颎(读 jiong),字纪明,甘肃武威姑臧(读 zang)人,姑臧这个地方在西汉时期曾经是匈奴人的城市,因为他靠近大汉,所以到了东汉,成为匈奴、羌族、汉族杂居的地方,这种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边境贸易很繁荣,所以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年代,在方圆几百里内,这里都是最富裕的城市。

姑臧县: 姑臧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城,什么意思呢,就是整个城市看起来像是一条卧倒的巨龙,西汉经过、这些将军的努力,姑臧已经彻底成为汉人主宰的城市,五胡乱华时期,前凉、后凉的政治中心就是在这里。

西汉时期,散落在周围的有很多种族,这些种族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因为他们都靠近丝绸之路,而且本身的力量都很弱小,很难对付强大的匈奴,所以只能依附汉族,危机时刻,所有部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御强大的匈奴军队,而作为联合这些部落的中间人,就是我们所谓的西域都护,都是由汉族担任。

西域都护这个职位起始于西汉,公元前60年,匈奴王日逐生活过不下去,没办法就投降了大汉,当时的就是那个坐过牢的刘病己。

第一任西域都护叫,他接收了日逐的投降,郑吉的主要工作是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包括周边的小国家渠犁、龟兹什么的,总共五十个国家,名义上的老大都是这个郑吉。

而段颎爷爷的爷爷也是一名西域都护,叫段会宗,正是从段会宗开始,一家来到了甘肃边境小城姑臧。

段颎还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公子,依靠雄厚的家业,除了、就是喜欢结交所谓的大侠,男人都爱行侠仗义,走四方么。

有钱、任性,这是东汉富家公子进入官场必须的品质,因为官员的升迁,很大程度取决于皇帝身边的宦官,喜欢什么,还能喜欢什么,你懂的。

所以段颎进入官场的仕途很顺利:孝廉、宪陵园丞、阳陵令,但是真正改变段颎命运的是,加入边境部队,十年的参军生涯,使段颎从浮夸子弟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人,影响了整个东汉的羌族叛乱,终于迎来了终结它的人。

为什么只有段颎灭了东羌和西羌 东汉时期,最有名的西域都护是,班超之后,羌族叛汉,就是不想要跟着大汉混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都护,要钱,要很多很多的钱,一方面当然是自己用,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孝敬提拔他的中央领导,宦官啊。

西域的这些人,本来是希望生活更好一点,没想到新来的老大,又是要钱又是要,这哪受得了,羌族族长一拍脑袋,新来的都护太不像话,反了! 我们一直在说,东汉都是太监和女人们的天下,但是毕竟人多,派出去的军队还是可以的,羌族一看打不过就投降,人家都投降了,上天有,肯定不能全部都杀了啊,皇帝发话了:既然都投降了,那就给点粮食,以后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是大背景,毕竟泱泱中华,礼仪之邦,就算对外出征,打仗,也不能丢了传统,凉州三明的另两位,也对羌族用过兵,也都打败过他们,但是对于羌族的打击没有伤筋动骨,打不了还可以投降么。

很显然,按照儒家思想,段颎算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他出塞之后的第一仗,就是假冒皇帝的圣旨,欺骗鲜卑人,然后在必经之路,伏击来边境抢劫的鲜卑人,战争的结果当然是段颎,鲜卑人一个不留,可惜利用了皇帝的权威,被罚到边境,做了好几年苦力。

此后,国内到处爆发人民起义,作为武将,名门之后的段颎,翻身的机会来啦。

在太行山和琅邪之间,也就是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地方,有这么一伙人,他们的老大叫东郭窦和公孙举,总共也就两三万人,专门攻打县府衙门,抢劫么,见到当官的杀,当官兵来围剿的时候,就跑到深山老林里,躲起来,官府拿他们没办法,就找来了段颎。

段颎和其他带兵打仗的将军,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相人性本恶,人一旦变成了强盗,就再也不可能做回温顺的子民,对待这些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杀一儆百,所以段颎带了兵进入太行山之后,直接杀了这俩领头的,东郭窦和公孙举,连带的还有一万多人头,其余都散了,此后段颎被封为列侯,正式进入高级干部行列。

公元159年,八个羌族部落,包括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又造反了,开始进攻陇西,段颎带着一万多汉族和义羌等联合军队,就对着羌族两万多军队干上了。

段颎每次打仗,都很兴奋,喜欢光着膀子,带头冲锋,老大都冲了,下面的人都开始拼了命跟对方肉搏。

羌族的士兵,再横,也怕不要命的,肉搏战没开始几分钟,羌族部落就开始怂了,打不过就跑,要保存实力么,段颎也是个死脑子,你跑我就追,你跑我就追,这一路追追到了黄河边,最后杀了包括首领在内的两千多人,一万多人被捕,能逃走的就跑回了草原,准备报仇。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60年,活下来的羌族士兵联合烧何首领,再加上一千多个部落,这次他们不抢劫,就是为了报仇,这么多人,目的只有一个,找段颎群殴。

这段颎就是一个天生的武将,看着这么多人围着自己打,段颎也毛了,战马也不骑,抡起,就和他们拼命了。

这些羌族部落毕竟是草原骑兵,要的是闪电战,可是凭着段颎,愣是给打成了持久战。

时间一拖,羌族骑兵开始后退,这一退,段颎又开始你跑我追的游戏,一路追了四十多天,割肉吞雪,最后烧何首领被杀,联军被杀了一万多人。

按理说,段颎打仗这么猛,三天两头送捷报,到现在也是加官进爵了,可惜在官场上,还有一个潜规则,就是功劳不能独享,需要和同僚共享,至少凉州刺史郭闳(读 hong)是这么想的。

自己辛辛苦苦打了这么久,死了那么多弟兄,用命拼来的功劳,还要跟人平分,段颎是个粗人,不高兴了,官场上的事,武将哪斗得过文臣,,段颎就被抓起来,又准备送去做苦力了。

这次是老对手羌族救了他,公元163年,羌族又开始进攻了,当时对付羌族的将领里,胜率最高的,还是段颎,于是段颎被放出来,继续做他的护羌都尉,和这些草原部落打仗。

段颎和其他将领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劲,伦家喜欢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且不喜欢投降,谁反抗就杀谁,就这样,东羌和西羌,能打的士兵都被杀的差不多了,人都来了,空手走也,于是羌族的牛羊马匹都被段颎给牵走了。

当初追击的时候,完全是凭借一口气,现在仗都打完了,再饿着肚子回家,不合适吧,太不合适了,这里有那么多的牛羊,留着也是浪费,牵几头走,没事吧,太没事了。

公元170年,段颎先后灭了东羌和西羌,最后带着5万骑兵,回到了京城,被封为执金吾、河南尹。

段颎是怎么死的 回到京城的段颎,过上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可是段颎过的却很不开心,段颎是个直肠子,这样的人在官场上处处碰壁,最后是中常侍王甫收留了他。

公元179年,司隶校尉阳球上奏诛杀王甫,段颎作为同党,又被抓进了牢里,这一次,平定了羌族叛乱的段颎,再也没人来救,最后喝毒酒,死在了监狱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将韦孝宽坚守玉璧 制造出以长布挡战车的战法

一代名将往往身经百战铸炼而成,然而,使其成为名将并奠定历史地位的,其实可能就是一次战役而已。当然,成名的战役必须具备相当的技术高度和难度,基本上是以弱对强,以寡敌众,无论是实战意义,还是理论意义,都要能填补军事史上的空白。 西魏名将就是这么一位。公元546年,西魏王朝命他以大都督的身份驻守军事要地玉璧。玉璧在今天的山西稷山,到处是高山和沟壑,地势险要,又居高临下地虎视着东魏的国境,因此东魏欲拔掉这颗战略上的钉子。就在韦孝宽奉命驻守玉璧这一年,10月,高欢大举进攻玉璧,企图以兵力上的优势夺取战略高地和要地。 对于此次战役的详细过程,本文不再赘述,而主要分析韦孝宽是如何运用战略战术的。史书对于韦孝宽守城战术的总结就是“随机拒之”。难得的是“随机”,敌人来什么,我就回什么,总能做到。首先,作为防守方,总要保持地形上的优势。在攻守战中,攻方总想改变高度,将仰攻变成俯攻,以期取得猛虎下山的震慑作用。东魏军队于是在玉璧城外筑起土山,企图改变双方的高度对比。韦孝宽意识到这一点,立即加高加固城楼,始终保持在高度上的优势,让敌人总是处于仰攻的艰难地位,“令常高于土山以御之”。‘ 东魏军队在进攻高度上始终没有取得优势,就加大进攻力度。他们运用坚固的战车撞击城墙,一时间造成很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车之所及,莫不摧毁”。对此,韦孝宽想出了一个天才的主意,将布匹悬挂在城头上,迎着敌人的战车张开。当敌人的战车撞上来时,鼓满风的长布将其攻击力度化为乌有,“布既悬空,车不能坏”,用极小的成本,用极简单的工具,化解了巨无霸攻城武器的攻势,韦孝宽算得上是军事科学家了。 地面进攻受阻,东魏军队又展开地下攻势,运用工兵大量挖掘地道,企图从地面攻破玉璧。韦孝宽就向敌人挖掘的地道里投入点燃的木柴,等敌人一出现在地道,马上用鼓风的工具人工制风,扇风加火,将地道里进攻的敌军纷纷熏死、烧死,“塞柴投火,以牛排吹之,一鼓皆焦烂”。 接下来,敌人又在玉璧城外挖通二十多条地道,基本将地下挖空,然后用木柱支撑,再火烧木柱,木柱一倒,地面上的城墙也跟着坍塌。这一招算是最险的一招,因为它已经造成防御工事的被摧毁和坍陷,然而,这也难不倒韦孝宽,他在坍塌的地方树立起栅栏,组建新的防御工事,敌人的功夫白费了,还是攻不进去。 东魏军队攻打五十多天,玉璧城,军队死于战事以及疾病的居然达七万多人,攻坚战无法继续,于是高欢撤军,玉璧得以保全。高欢在撤退途中,为了稳定军心,举行宴会,会见将士,当他听到《敕勒川》这首歌时,想起自己的失败,不由得“哀感流涕”。 韦孝宽守玉璧的成功战例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进攻和竞争,表面上似乎很危险,甚至看上去是灭顶之灾,但其实只要冷静分析,快速反应,任攻都是有弱点的,抓住其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反击,反而能取得奇迹般的胜利。除了战争,竞争也莫不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将秦国军事家王翦出征前为什么敢三番五次向秦王索要封赏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网络配图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听说楚军正在 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在身。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托说“:老臣病弱体衰,昏聩无用,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王政再次致歉说:“好了,请将军 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就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给我六十万士兵不可。”秦王政满口答应:“听将军的了就是。”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程。网络配图 秦王政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 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 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网络配图 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楚军因为兵少而无可奈何,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平定楚国。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美名流传至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