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哪位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公元前49年,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了,、、等将星璀璨、驰骋疆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在内无叛乱、外无边患的一片中,突然响起一声惊雷:大廷派到西域使者谷吉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消息一出,震动朝野:郅支不是说也要内附降汉么?怎敢杀我大汉王朝的大臣?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一个口口声声准备附汉的匈奴小单于,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专使,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赤裸裸的敌意行为一一郅支单于对于大汉王朝的敌意显露无遗。

他也知道自己这次把汉朝得罪完了,极有可能遭到报复;老对手在汉朝扶植下实力日渐增强。

如果继续待在坚昆,恐怕有被汉匈(汉军+南匈奴军)合击的危险。

怎么办?走为上! 逃到哪里去呢?离汉朝越远越好!公元前44年时,恰逢西边的康居(西域国名,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前来求援,欲联合北匈奴击乌孙(西域国名,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

借此良机,郅支单于遂引北匈奴到康居东部居住。

担心汉朝追兵的他一路奔逃,其部众多冻死于道、死亡甚众,到目的地仅余3000余人,实力大损。

但一到康居、远离汉境后,郅支单于马上又抖了起来,他凶性大发数击乌孙,甚至深入其都赤谷城下,杀掠人口、驱抢畜产,一时横行西域。

汉朝三次派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臣谷吉等人的尸体,他不但不给,还调戏般的说:“这里住的很不好,正打算投奔你们大汉王朝,我正准备再次把儿子派过去作人质呢(居困厄,愿归计强汉,遣子入侍)!” 一代名将陈汤,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场的。

他既不是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贵族将军,也没有、那样的显赫军人世家作后盾,他仅仅是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普通的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必须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勇气努力打拼。

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甘延寿与陈汤就是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陈汤深感局势不容乐观:郅支远遁康居后,汉朝边境虽无烽火之灾,但从以来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无力抵抗郅支暴行的西域诸国,都开始把眼睛瞄向汉庭:如果听任北匈奴这一支在西部继续坐大,到底是和汉朝走,还是臣服于郅支。

这样一来,大汉王朝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

因此,他感到深深的焦虑,心中暗暗定下战斗决心:对郅支单于之战宜早不宜迟,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发制敌。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杀害汉使、远遁康居八年后,大汉王朝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汉胡大军向康居挺进。

当陈汤“多国部队”从天而降般地出现在眼皮底下时,郅支单于似乎一直蒙在鼓里。

他所表现出的茫然、慌乱和无措,利先前的狡诈、强硬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大军压境,他遣使来问:“汉兵来这里干什么?”汉军的回答十分有趣:“单于您曾上书言居困厄,愿归顺强汉、身入朝见。

天子可怜您放弃大国、屈居康居,故使都护将军来迎。

”双方就这样一问一答,交涉了好几通外交辞令,最终汉方不耐烦了,下达最后通牒:“我们兵来道远,人困马乏,粮食也不多了,叫贵单于和大臣快拿个主意罢(‘愿单于与大臣审计策’)。

”战争的火药味终于弥散开来。

战幕随即正式拉开,联军挺进到都赖水(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畔,距敌城三里处扎阵。

只见单于城上五色旗帜迎风飘扬,数百人披甲戒备城上,百余骑在城下来往驰骋,城门口还有百余步兵摆成鱼鳞阵,操练演习、以耀兵威。

城上守军向联军大声挑战:“有种的过来!”面对郅支单于的疑兵架势,甘延寿、陈汤指挥下的汉胡联军严阵以待、沉着应对,当一百多的匈奴骑兵直冲汉军营垒而来时,汉营军士“皆张弩持满指之”,敌骑迅速引却撤退。

随后,汉军强弓部队出营,射击城门外操练的匈奴步、骑兵,被攻击者立时丧胆,撤回城内、城门紧闭。

四万对三千的战场优势十分明显,即便单于亲临战场,也并未给战斗带来任何转折。

在联军矢发如雨中,匈奴守军渐被压制,不能立足,郅支单于也被一箭正中鼻子,受创甚巨,被迫撤回城内,其妻妾多人中箭死亡,木城上的匈奴守军溃败,联军趁机纵火焚烧。

入夜,数百骑匈奴禁不住大火灼烧,趁黑夜逃突围,遭到迎头射杀,箭如雨下,全部被歼。

午夜过后,木城全毁,匈奴守军退入土城死守,联军破城在望,双方进入攻城的关键时刻。

正当此时,一万多的康居骑兵突然出现在战场上,他们分成十余队,每队一千余人,奔驰号叫,跟城上的匈奴守军互相呼应,对汉军作反包围态势,并乘天黑向联军阵地进攻。

陷入两面作战的联军攻防有序,面对康居骑兵多次冲击,阵地巍然不动。

黎明时分,单于城四面火起,联军士气大振,大喊登城,锣声、鼓声、喊杀声惊天动地。

汉军举盾堆土,破城而入,城外康居兵见势不好、迅速逃遁。

郅支单于抵挡不住,率领百余人且战且退,退进王宫负隅顽抗。

汉军借助火攻勇猛进击,一举格杀郅支单于,斩首成功。

此战共斩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多级,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封、全胜凯旋。

事后,陈汤给发去那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

匈奴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

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

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

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35年正月,北匈奴郅支单于的人头被快马送至汉朝首都长安,谷吉等人在九泉下可以瞑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周厉王以“专利”治民:引发史上第一次平民暴动

中国有确切纪年是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召公和合作,共同执掌周王权力,处理国政。在此之前的历史,只有王号而没有年代,从共和元年开始,后来的历史都记载了国王或在位的年数,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准确的系年。 公元前九世纪中叶,西周王朝曾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国中没有天子,国政由周公、召公两个贵族共同主持,史称“共和行政”。导致这起事件发生的起因,是周厉王的“好专利”和暴虐。网络配图 按古代的习惯成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山川林泽和荒野名义上自然是归周天子所有,任何个人不得私自占有。由于山川林泽数量太大,周天子也无暇顾及,民众可以随便使用。 西周中期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些山川林泽和荒地已被开垦出来加以使用,成了贵族和国人的私田。随着占有欲的增加,他们还把原来占有的国有土地逐渐私有化,当成了私田。周厉王在位时,这个问题日益严重,而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总是想不断聚敛更多的财富。当时周王朝有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很有敛财的本事,他为周厉王出主意:重申土地国有的传统法度,明确山川林泽、荒地及其中生产的各种产品都是国王的专有利益。这样,周厉王便在土地国有的招牌下,公然侵夺贵族的私田、产品和奴隶,变为王有,而一般平民也不得在山林中砍柴打猎,不得在河流中捕鱼。这种作法激起贵族和国人的不满,社会矛盾激化,他们作诗指责厉王:“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 一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谏周厉王不要听信荣夷公的话,废除有关“专利”的各项规定。可是周厉王为新增加的大量财富迷住了心窍,根本听不进芮良夫的,不仅没有疏远荣夷公,相反还提拔他做了朝廷的卿士。 周厉王实行“专利”的做法激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上上下下议论纷纷,尖锐的批评直指周厉王,史称“谤王”。大臣召公听到这些批评议论后,急忙跑去报告厉王,并告诫厉王: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了。周厉王听后大怒,他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暗中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人发表“谤王”的言论,立即告发,一律处死。在这样的残酷镇压下,很少有人敢再“谤王”了,各地诸侯也不再来镐京朝见。到后来,镐京城里的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连话都不敢说了,只能用互相使眼色的办法,表示一点对厉王的不满。 周厉王见用卫巫“弭(止息)谤”的办法很有成效,十分高兴,他对召公说:“我已经止住了那些批评议论,没有人再发表谤王的言论了。”召公指出:“您并没有平息人们心中的不满,只不过是堵住人们的口,不让他们说出来罢了。您要知道,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奔流的河水还危险。堵住的河水一旦冲垮了堤防,就会造成很大的灾难;堵住人们的口,不让他们发表意见,一旦人们的愤怒爆发,就会给国家造成危险。”可是,一意孤行的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周厉王实行“专利”,增加了王室的收入,却损害了贵族及国人的利益,因而丧失了民心。在周厉王推行的高压政策下,人们,表面上看国中平安无事,实际上一场大的动乱已经在酝酿中了。网络配图 周厉王实行“专利”的第三年,表面的平静状态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国都中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城中的国人、工匠和部分贵族一哄而起,手持棍棒、斧头,冲向王宫,要杀死厉王。厉王闻到风声,赶紧逃跑,东渡黄河,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省霍县东北)。后来厉王再也不敢回镐京,直至死于彘。 愤怒的国人在宫中没有找到周厉王,便把仇恨发泄在他的家人身上。这时有人发现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逃进了召公家中,于是国人包围召公的家,要求召公交出太子静。召公的先辈世代都是周王朝的重臣,召公本人也对周王室,他虽然对周厉王不听劝谏导致这场灾难十分怨愤,但为了周王室的利益,还是藏起了太子静,而让自己的儿子换上太子静的衣服,把他假装成太子静交给国人,结果被国人打死了。 周厉王出逃在外,“太子”又被杀死,太子静虽得到保护,但一时也不得公开身份来接周王之位,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朝廷中没有国王的政治空白期。周国的贵族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举行一次特别会议,会上决定由的周公和召公共同代行国政,史称“共和行政”。共和行政期间,革除了周厉王推行的一些弊政,各种矛盾得到缓和,周王朝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共和行政十四年(前828),周厉王在彘死去,谁来继承王位的问题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时召公把当年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赴死的真相讲了出来,并把在自己家中躲藏了十四年的太子静带到贵族们面前,提出仍由他继承王位。太子静当年还是一个小孩子,周厉王的暴政本来就与他无关,只是国人一怒于他而已。现在经过召公十四年的培养教育,太子静已成为一个颇具才干的青年,于是贵族们一致拥立他做了国王,他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即位之后,在周公和召公的辅佐下,继续革除厉王时的弊政,他要求大臣在处理政事时,要,使下情上达;又警告他们在征收赋税时,不要中饱私囊,鱼肉百姓。这些禁令还被郑重地铭刻在毛公鼎上。周宣王励精图治,努力恢复西周初年先立的好传统,使国家逐步强盛起来,在对不服统治的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征伐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周王朝的威望也提高了。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网络配图 “共和行政”不仅在结束周厉王的暴政、开周宣王时的中兴局面中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它还作为历史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开端而受到史家的重视。在此之前的历史,只有王号而没有年代,从共和元年开始,后来的历史都记载了国王或皇帝在位的年数,使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准确的系年,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共和元年这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就是公元前84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历史上有多少位帝王是从“晋王”登上皇位的

在我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就是,皇帝在这个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有很多人为了皇位都是费尽心思。 而我国古代皇帝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按照规矩正常的皇位继承,像、等人;第二种,靠自己的能力发动起义打天下,像、等人;第三种,发动政变,用非常规的方式夺取皇位,像李世民、等人。 在这三种皇帝的产生方式中,按正常方式继承皇位的人数是最多的,因为无论是发动政变还是靠自己能力发动起义的风险都很高,成败是的。而对于这些按照正常规矩,继承皇位的继承人来说,他们中间还有很多人是通过一个名叫“晋王”的爵位,才登上皇位的。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奇怪,“晋王”这个爵位到底有何奇怪之处,为何这么多的皇帝都是从这个爵位登上皇位?其实其中的原因实在是复杂,有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之处,也许这就是历史对他们的选择。而笔者今天要位大家介绍五位通过“晋王”这个爵位从而登上皇位的人物,他们同样也都是。 第一位、。曹魏后期,曹魏政权被独掌,皇帝俨然成为傀儡皇帝,后来司马昭又杀掉曹髦,立为魏国新帝,并强逼曹奂封自己为“晋王”。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晋王之位。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曹奂退位,并让位于他。从此司马炎彻底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成为西晋的开国之君。 第二位、杨广。在建立之后,将自己的长子立为太子,其次子杨广被封为晋王。公元589年,隋文帝命杨广为兵马大元帅,带兵五十万,全力讨伐陈国。杨广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就灭了陈国,使得分裂200多年的华夏大地再一次得到了统一。 在隋文帝统治后期,太子杨勇与晋王杨广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最终杨勇被杨广打败,从而丢了太子之位,失去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公元600年,隋文帝封晋王杨广为太子,隋文帝杨坚去世以后,杨广继承皇位,成了历史上那位恶贯满盈的隋炀帝。 第三位、唐高祖李治。在唐太宗老年时期,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立谁为皇位继承人。同样,李唐皇室诸位皇子之间的矛盾也日渐严重,唐太宗李世民也陷入了和他父亲李渊晚年时一样的苦恼之中。后来身为太子的见登基无望,于是被迫举兵造反,结果没能斗过李世民,失败被废,而同期参与争夺皇位的也被李世民废掉。在此之后,可以继承李世民皇位的皇子,只剩晋王李治一人了。 公元643年,李世民正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入住东宫,并开始监国理政。公元649年,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作为太子正式登基称帝,史称。 第四位、唐庄宗。在末年,为了巩固江山,不但册封了多位节度使,而且还册封了很多异性诸侯王,唐昭宗就曾经立为晋王。在李克用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李存勖接任晋王之位。 李存勖继承王位以后,多次与后梁政权展开激战,最终打败了后梁军队,铲除了他称帝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登基称帝,后世称他为唐庄宗。 第五位、。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以后,登基建国,开创了宋王朝。他为了封赏助自己建国的有功将士,就封自己的弟弟赵匡义为晋王,赵光义在赵匡胤建国的过程中立下。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以后,赵光义不知道用了何种手段登基为帝,成为宋太宗。对于这桩千古疑案,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人说赵匡胤是赵光义害死的,继位诏书是他伪造的。同样,也有人说赵匡胤就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而那段历史到底有怎样的真相,估计也只有死去上千年的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清楚了。 实际上,这几位“晋王”能够登基为帝,靠的就是他们杰出的政治才能。同时这也反映了“晋王”这个爵位到底有多么吃香,基本上只要登上“晋王”之位,基本上都可以在进一步成为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