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王羲之学书法有哪些技巧?王羲之给儿子的信写了什么?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学书法有哪些技巧?王羲之给儿子的信写了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大都非常重视保密工作。

以书圣王羲之为例,他的笔法就长期在家族内部流传,不肯传播于外。

王羲之晚年在给儿子传授书论时反复告诫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那么,这篇被王羲之如此珍视的书论,都讲了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就给予揭秘! 一 王羲之的给儿子的信 王羲之给儿子这封信的内容,被韦续收于《墨薮》中,幸免于丢失之难。

这封信这样写的: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王羲之《乐毅论》 细察这封信的内容,我们主要可以发现三个要点:第一,学书法不但要有悟性,还要娴熟其规矩;第二,王羲之与书法家一样,最重视书法中的“势”;第三,王羲之认为,书法得“势”要精心研究篆。

纵观书法史,王羲之的这三个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一,悟性需要自得,规矩需要师授。

对于前者,书法家颜真卿说:“夫草书于师授之外,须自得之”;对于后者,书法家虞世南说:“良师不遇,岁月徒往。

今之能者,时见一斑,忽不悟者,终身瞑目。

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者,未之见也。

” 第二,笔势向来是书法核心内容。

东汉蔡邕论书即以笔势为主。

他的名作《九势》开篇就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也是以势为主:“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

” 第三,学书篆起步已成共识。

篆籀笔画繁复,记忆困难。

但就用笔而言,它比隶、楷、草、行来得简单,以此起步容易掌握中锋用笔的技巧,为书法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王羲之认为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 这话是有道理的。

今天科班出身的书法教师在教书法时多强调先学篆籀,将笔法基础打好,之后再学习其它书体,就会 形彰而势显 了。

二 《乐毅论》与《笔势论》 王羲之在书信里提到,自己给儿子讲书法工具,主要准备了两份材料,一份是《乐毅论》,另一是《笔势论》。

王羲之精心书写《乐毅论》作为范本,又以《笔势论》作为理论,一实一虚,从两方面发王献之的悟性,引其进入书学正轨。

《乐毅论》是夏侯玄的一篇文章,论述名将之事。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小楷44行,笔画灵动,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或缓或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上纵行有序,横行不拘,在静穆中见气韵生机。

光明皇后临王羲之《乐毅论》 智永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褚遂良在《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也将其列为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

唐太宗最为重视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遣唐使将模本传入日本后,日本明光皇后也临摹过《乐毅论》。

光明皇后 《笔势论》共二十章,是王羲之揭秘书技的名篇。

用笔上,主要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结字上,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等观点;章法上论及“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

书论中的技法广泛而系统,是很好的书法指导理论。

三 《笔势论》的内容 王羲之《笔势论》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如下: 创临章第一 夫低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简读:本章主要讲临贴:王羲之认为临帖需要至少临五遍,从正手脚、得形势、似本,到遒润、抽拔;阵、刀、兵甲、城池、杀戮等一系列比喻既体现了王羲之右军将军的当行本色,也是对重“笔力”思想的继承,并启发了后人“立锋杀纸”之说。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简读:“意在笔先”及对点画质量的重视是本章的突出特点。

后人临帖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一波三折”“隐锋”等笔法没有用好,导致线条质量过于单一。

王羲之对点画的比喻如“万岁枯藤”等上承袭老师卫夫人《笔阵图》中的论述,对“画字”的批评下启唐人卢肇在《拨镫序》中的说法。

(“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但无遏其势。

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尔,非书也。

”)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

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简读:此章讲书法的章法结构:“上下齐平、横正竖直”之说,与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之说相符;“高低有趣、远近相须、疏密相附”则与孙过庭“既知平正,务求险绝”之说相符;“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又似孙过庭“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之说。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简读:此章讲点的写法。

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点”画是笔画的起笔,也是它转向的节点,可以控制笔锋、调节锋面,延伸出很多的可能。

书法中的所有笔画都可以看作“点”的演变,如“竖点”重似盘钉,形若短竖;“撇点”弯头曲抱,形若短撇;“斜点”状若瓜子,形似反捺等。

“点”势完备,笔画才能迅捷饱满有力。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

处其戈意,妙理难穷。

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

崚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

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健壮章第六 夫以屈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

立人之法,如鸟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

腕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凤]、[飞]、[凡]、[气]之例是也。

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

腕脚挑斡,上捺下?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

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

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

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挑剔精思,秘不可传。

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

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简读:此两章讲戈勾、屈脚的写法,要求收放自如、笔力精健,不能似“蜂腰鹤膝”绵软无力。

启功讲永字八法的缺陷时说其没有戈钩,此章可补八法之失。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颜真卿《颜勤礼碑》 简读:此章包括两个要点,“中画不倒”“上下得所”“递相掩盖”之说,可做孙过庭“复归平正”观念的三大支点,明人董其昌概括为概括为“似奇反正”;“横纤竖粗”之说深深影响了颜真卿等人的书法。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

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

侧笔者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

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

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

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

参乎妙理,察其径趣。

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

息笔者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

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

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

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

缓不宜长及短也。

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

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

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

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字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

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抽之。

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

叠笔者时劣,缓不宜垂。

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

打笔者广度。

打广而就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及修补也。

简读:此章以笔势为重点,讲了“藏锋、押笔、憩笔、蹙笔、厥笔、带笔、翻笔、叠笔、打笔”等笔法,也包括了用笔的轻重缓急之法,为王羲之笔法的核心。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

作ノ字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

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简读:此章重点讲点画的缓急方圆,以及结字的大小疏密。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

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

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

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

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

言其阔也。

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苏轼《行书李白仙诗卷》 简读:此章主要讲字的章法,包括宽窄、疏密、长短等内容。

讥的字“死蛇挂树”,黄庭坚嘲苏东坡的字“石压蛤蟆”,典故词语盖从此来。

黄庭坚《武昌松风阁》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贴之方,至妙无穷。

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

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碑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

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王羲之书法:“日”背而“寺”向 简读:此章概述落笔进入自然妙境之后,神机莫测的创作状态,并提出执笔端严以及废寝忘食的创作态度。

与陆机《文赋》描绘文学创作时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妙。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

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若拟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

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

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

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国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

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简读:此章总结初学者易犯的错误,要求重视笔势规矩,并注意缓急、快健、轻便、方圆大小、筋骨等创作要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9月20日是什么星座,天生是学霸的五大星座

9月20日是处女座(8月23日至9月22日)。吴吴吴吴桑、丙申、丁思、戊晨、戊寅、自己毛、庚午、辛未、桂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自己丑、庚寅、辛卯、仁午、乙亥、乙未、丁亥、庚寅、辛卯、乙卯、自己海、戊子、丁未、自己海、戊子、庚子、庚子、庚子、庚子、庚子、 另外,还要看金木水火土的旺衰,如果你手里有金木水火土,陈土是旺夫的,但徐土是死妇的。 至于水木繁荣,缺水的人,很容易生病。水是火,即使是活妻子,火也意味着死亡,所以婚姻的不幸,很容易夫妻争吵,也会影响丈夫的财富。天生是学霸的五大星座 金木水火土与八字的关系 土:土主信,性重,情厚,味甘,色黄。土生土长的人有圆腰和鼻子,眉清木秀,口才沉重。忠诚、孝顺、诚实厚,言行必果。土气太多,头脑僵硬,笨拙,内向安静。不如的人看起来忧郁,扁鼻低,狠毒暴力,不讲信用,不讲道理。 金:金旺,性刚,情浓,味浓,颜色白。金盛的人骨肉分离,面方白净,眉高眼,皮肤白皙,眉高眼,皮肤白皙,发红发紫,鼻高眼宽,耳高鼻低,嘴尖,脸型如虎。这就是金盛。金盛的人骨肉相愿,面方白净,眉高眼深,身体健康,神清气爽,刚毅果断,宽和,也重视感情。他们的硬度合法,安全厚重,他们也很富有。

明朝夏言是忠臣吗?武英殿大学士夏言历史评价

夏言(1482年7月14日—1548年11月1日),字公谨,,贵溪(今江西贵溪)人。中期政治家、文学家。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言登进士第。初授行人,后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明世宗继位后,夏言疏宗朝弊政,受世宗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将其全部夺还民产。他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因议礼而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累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其后被擢为首辅。后逐渐失宠,又为等所构陷。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夏言因支持收复河套,再遭严嵩诬陷,终被弃市处死,年六十七。时复官,追谥“文愍”。 夏言所作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 人物评价 夏言为人豪迈,才能过人,纵横议论,没人可以使他屈服。受到宠信以后,他揣摸世宗的心思,不想让大臣拉帮结派,因而他长期与议定“大礼”的达官们意见不一。世宗以为他不结党,对他更加厚待,然而最终还是被严嵩迫害至死。夏言死后,严嵩祸国殃民,时间长了,天下有很多人开始惋惜夏言之死。而夏言曾经推荐、提携的,后来终究铲除严嵩,为一代名臣。 历代评价 曾铣:此事(收复河套)恃贵溪(夏言)为内主,恐朝议不定耳。 王世贞:①夏文愍如登小丘,展足见平野,然是疏议耳。 ②少师袭伟遘躐,要阶祻起几望,终作僇人才,长于奏牍,他诗如武库矛戈,种种出间,殊少利器,又如夏候鼎,古意荡然。 丰坊: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永、宣之后,人趋时尚,于是效宋仲温、宋昌裔、解大绅、沈民则、姜伯振、张汝弼、李宾之、陈公甫、庄孔旸、李献吉、何仲默、金元玉、詹仲和、张君玉、夏公谨、王履吉者,靡然成风。古法无余,浊俗满纸。 何乔远:嘉靖中年以后相者,夏贵溪、两人。贵溪始为给事,赫然见才,誓不奔走权贵间,至分宜亦挹挹有送,岂不皆君子哉。不保其身同,及于祸患生,以主宠为巳,私物也。贵溪峻而渐于不逊,分宜卑而沦于不忠,上怒下愤所繇来矣。 沈德符:至嘉靖间,夏言以少詹事与张孚敬互讦,下狱赦出,未几拜相,后三逐三召还,再下狱即死西市。本朝二百余年,宰相蒙殊眷又罹极法者,惟夏一人而已。 黄道周:自古宰相,生值明时,无大故而伏斧鑕者,唯汉及先朝夏言耳。决意空汉南,心疑丞相坠北伐之师,故一旦破法而戮屈氂。世宗决意弃河套,心疑开衅挠玄修之事,故一旦破法而诛夏言。 谷应泰:①桂洲胎祸于香冠,分宜追思乎召鹤。②独惜世宗自负非常,而明杀辅臣,始于夏言;明杀谏官,始于继盛。 张廷玉:言所奏定典礼,亦多可采。而志骄气溢,卒为嵩所挤。究观诸人立身本末与所言是非,固两不相掩云。 :言初以才器受知世宗,而柄用之后,志骄气溢,傲愎自专,卒以致败,其事业殊无可称。特学问淹博,於故事夙所留意。又值世宗锐意改制之时,故於一朝典礼,多所酌定。如南北郊分祀、更定文庙祀典及大禘礼仪、立先蚕坛之类,悉言所赞成。迨帝擢掌礼部,益力举其职。前后奏牍,亦多有可采。 夏燮:言强直自遂,初与嵩共事,辄遇事裁抑之,世多称言。及大用后,颇修恩怨,物议遂不悉协。及嵩挤言至死,专权黩贿,祸及天下,久乃多惜言者。 蔡东藩:①世宗与夏言,皆以好刚失之,世宗惟好刚故,几罹弑逆之变,夏言惟好刚故,屡遭构陷之冤,独严嵩阴柔险诈,象恭滔天,世宗不能烛其恶,夏言反欲凌以威,此皆为柔术所牢笼,堕其术中而不之悟,无惑乎为所播弄也。 ②复套之议,曾铣创之于先,夏言赞之于后,固筹边之胜算也...世宗初从铣议,后入嵩言,杀道济而,死得臣而遂亡晋毒,一误再误,何其昏愦若此? 《明朝那些事》:夏言起自微寒,豪迈而有俊才,纵横驳辩,人莫能屈,虽身处宦海,仍心系天下,胸怀万民,然终为严嵩所害。 轶事典故 夏言开始没儿子,他的妾怀孕,夏言妻子出于嫉妒把她嫁给别人去了,生了一个男孩。夏言死后,他的妻子把男孩迎接回家,相貌很像夏言。到马上就能当官的时候却忽然病死了,夏言终于还是没有后代。 艺术成就 文学 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宫奏稿》传世。他的部分创作能揭露社会矛盾,一些写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较纯熟。《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中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儿更普力。自古男耕和女织,怜尔一身勤两役。吁嗟乎!长安多少闺中人,十指不动金满身。” 《皇明经世文编》编有《夏文愍公文集》。 书法 夏言以才俊为首辅,天下都看重其书法。他的书法贞珉法锦,视若拱璧。正、行二书也很遒美,但肥过而滞,老过而稚。他的榜署书尤为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