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孙权比不上一代奸雄曹操和刘备 为什么他还能成为大帝呢

时间:2025-03-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3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三分魏、蜀、吴!而开创三国格局的三大雄主,分别是、和孙权。

这三位雄主,都堪称的人物。

所谓盖棺定论,曹操死后的是武,被人们称为是! 一个“武”字,道出了曹操最突出的成就,所谓魏武挥鞭,一统北方!其豪迈之气,三国时期无人能出其右。

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路。

挟天子令诸侯,远见卓识占尽先机,又身兼文学家和书法家,故而曹操是三国三大雄主中,个人成就最高的。

刘备死后的谥号是昭烈帝。

昭即光明之意,烈的本意是火势凶猛,合并在一起其实就是道出了,刘备这一生,功绩显赫,声明卓著!再加上一部《》的渲染,使得刘备的名声,成为了三国三大雄主中最好的。

而孙权跟曹操和刘备相比,完全处于劣势。

一则是他是晚辈,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二则是孙权属于捡漏,老爸和哥哥,替他打下了江东,孙权的任务就是如何守住。

但哪知就是处于劣势的孙权,在死后他的谥号,竟然是“大皇帝”,被称为“大帝”!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帝”。

虽言死后的谥号,由不得他本人。

但显然孙权这个谥号,跟他一生的成就和名声是有距离的。

因为所谓大帝,通常是指,做出成绩的帝王,可孙权达到这个高度了吗?尤其还是面对这曹操和刘备。

其实在笔者看来,孙权之所以敢称大帝,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

一、东吴的战功 皆知孙权个人最出名的战例,是合肥之战中,他在东吴十万大军保护下,却奋力爬上一座土丘,战战兢兢的站在上面,惊恐地看着下面的,单骑挥刀指着他大吼:你给我下来!由此,孙权被许多人调侃为“孙十万”。

十万大军中,他差点被张辽给杀掉。

这等武功,别说曹操了,就是刘备都比不过。

但需要说明的是,孙权的武功差,却并不意味着东吴的武功差。

三国时,有三次著名的战役,分别是:、和。

其中涉及到东吴的有两次,赤壁之战中,孙权手下的周郎大破曹操,,夷陵大战里,孙权手下的火攻刘备,东吴胜利了两次。

且三国最著名的名将关羽,是被谁杀的?是孙权下令斩杀的!再加上石亭之战,几乎全歼曹休等。

这样一叠加,是不是就显得孙权就非常牛,堪称三国第一了。

毕竟曹操、刘备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又有斩杀关羽的事迹。

虽然这些功劳是孙权的手下取得,但谁又能否认其中孙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故而,这其实便是孙权敢称“大帝”的第一个理由,东吴的战功,成就了他。

二、孙权的资历 孙权比曹操和刘备都小许多,但寿命却是三大雄主中最长的。

曹操活了66岁,刘备活了61岁,孙权是71岁!所以,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孙权都堪称是三国资历最深的帝王。

故而当、还是,面对孙权时,就都要喊声前辈! 活得长,把曹操建立的,捣鼓成了司马家的自留地。

孙权活的也长,虽后期瞎折腾,比如害死陆逊等,但所谓人老成精。

就更不要说,孙权年轻时就是一个人精了。

所以,当曹操死后,孙权听闻曹丕封贾诩为三公之一后,顿时就鄙视大笑不止,完全是一副当初“”指点江山的模样。

须知,曹操敢说生子当如孙仲谋!除了实力外,资历摆在那呢。

如今孙权也取得了这样的地位! 三国后期,谁最有资格指点天下英雄?当属孙仲谋!既然如此,孙权被称为大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是第二个理由! 三、孙权开拓江东 倘若说,东吴的战功和孙权的资历,是他敢称“大帝”的两大根本原因,不但显而易见,还人所共知的话,那么孙权开拓江东,则属孙权最大的历史贡献了。

三国时的主战场,完全是在中原地区,给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自然人口等就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孙权便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力开发江南各地,使得东吴成了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且孙权还积极地开疆扩土。

比如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即东吴大军出现在了台湾等地区。

且对交织(越南)也实施了有效统治等。

所以孙权对南方的建设和开拓,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当,时,衣冠之所以能南渡,孙权等于是立有大功的!自然这些功劳,也就成了孙权称“大帝”的第三个原因。

但无论怎样,孙权称大帝,虽有理由,但至于到是否恰当?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毕竟,对于曹操和刘备来言,孙权的这个“大帝”,无论怎么看,其实都是有些气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辽率800人胜东吴10万大军孙权死里逃生

曾以数千的兵力打败了拥有十万大军的,并差点生擒了后者。

张辽是曹魏的将领,骁勇善战。

合肥是下令修建的。

它位于东南战略要地。

如果孙权要北伐,就必须通过这座城池。

为此,孙权打了合肥五次,但一次都没拿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权对阵张辽,就发生在他对合肥的第二次攻击上。

南征没有成功,就命令张辽等一些将领防守合肥。

自己退回大本营。

彼时的孙权已经以平分荆州的代价与和解。

他见曹操没有及时回到东边,就在8月率领十万大军,再次进攻合肥。

在合肥防守的士兵只有7000人,兵力悬殊巨大,曹操地派人送去锦囊。

张辽领悟到了曹操的意思。

连夜募集到了八百士兵,请他们大吃了一顿,准备明天迎战孙权。

张辽披着战甲,率先冲进敌阵。

杀死对方几十个士兵,把他们的两位大将也斩落马下。

他大叫着自己的名字来到孙权的面前,对方所有人都被他的气势给吓懵了。

孙权手忙脚乱地登上山顶,他叫士兵把张辽包围,但这怎么能难倒张辽。

张辽突击,打开了包围圈,并突围救出了其他被围的军士。

张辽所向披靡,没有人能拦住他,这场战从天亮打到午后,孙权的部队士气全失,就这样过了十几日,孙权的十万大军都没有攻下合肥。

军中流行起来传染病,孙权只得下令大军撤退自己殿后。

张辽见孙权撤退,乘胜追击包围了孙权。

孙权身边的大将拼死保护孙权,让孙权先逃走,撤退路上的桥被毁孙权借助飞奔的马才跳过河与在对岸的大军会合。

经过了这次战争,张辽在孙吴名声大振成为了一代名将。

孙权喻读书的故事 吕蒙为东吴的名将,自幼便习得一身好武力,胆识过人,战功显赫,本为手下的一名大将,后在孙权掌权后,因其善战和勇猛,深受其器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蒙为一名武将,虽甚有胆识,但终究为一名勇夫,因而并不得同为东吴名将的所赏识。

吕蒙因功绩之大渐得孙权信任且委以重任,遂孙权便对吕蒙表明他现在身居要职,所要承担的职责也变大了,身居高职也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方能服众,不能只依靠蛮力和武力成为一方将领。

而吕蒙对此却毫不在意,认为自己在军中事务繁忙,腾不出时间学习为由拒绝了孙权的这个提议。

而孙权则再次表述道,让吕蒙去学习去充实自我,并不是想要他成为一方专研典籍的名士,而是可以发挥不断学习的精神去广泛的了解知识和增长见闻,并不是要他对知识进行专研而是需要他不要懈怠,为了变得更好而不断努力。

且孙权还以自己为例子向吕蒙表明军务繁忙的自己尚能常常阅读,并且从书中获得很多收益,而比较起来,吕蒙怎会没有时间去学习呢。

于是吕蒙深受发和教益,开始学习。

后鲁肃经过吕蒙家时,与其探讨天下事发掘吕蒙见解和才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不再是从前的吕蒙,因此吕蒙表明“士别三日,将”的言论,遂拜别吕蒙母亲,两人结成好友,鲁肃方离去。

后人便将此事告诫他人需要摆正态度不断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且告诫人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他人。

吴王孙权手下的大将都有哪些 孙权名下的大将有很多,擅长马上作战,爱使用弓箭。

他曾经和孙策在疆场上交过手,但后来他的主子被敌人打败,他逃入了山中。

偶然遇见孙策,被后者收服,协助其扫平江东。

在孙权继承哥哥的位子后,他让太史慈管理南方的要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吕蒙少年时就跟着姐夫一起跟随孙策打仗。

在孙权执掌政权后,渐渐得到重用。

屡立奇功,官至太守。

在行军的时候,他也不忘记读书。

等到了后来他就能对孙权说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吕蒙向主公建议应袭击荆州,这样才能够得到与曹操对峙的优势。

孙权越来越信任他。

在为孙权夺回荆州时,他打败了并把他给生擒了回去。

但他很快就因积劳成疾生病。

孙权特地把吕蒙安置在他自己睡的地方,不惜耗费千金寻找能治好吕蒙的医生。

他想随时了解吕蒙的身体状况,又怕打扰他休息,就在墙壁上凿出个小洞观察。

他的心情随吕蒙病情的好坏起伏。

当吕蒙病情有些好转时,甚至拉着群臣祝贺。

可吕蒙的性命还是没有留住。

孙权为此非常憔悴。

也是孙权手下的大将。

他的父亲跟随孙权打仗牺牲了。

年仅15岁的少年就这样继承了父亲的一切。

在孙权征讨江夏太守时,他担任前锋官,取得很大的胜利。

在攻打的时候,他救了一直与他不和的同僚。

后来与这位同僚成为至交好友。

凌统为人亲和,又讲道理,很受士兵爱戴。

在孙权被敌将包围时,他英勇救主,壮烈牺牲。

孙权特地让人给他写了墓志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汉孝文窦皇后:“一代好媳妇,三代好儿孙”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人们都知道出了个,她差点把的江山给换了姓。

其实汉朝还有一位皇后,后来升职为、太皇太后,也是一位十分厉害的角,她才能不亚于吕后,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吕后。

但她跟吕后不同的是她自己并没有那么强的权力欲望,她也不想给汉朝改姓,她辅佐的三位君王是历史上最顶尖的君王,她的名字叫窦漪房。

1 窦漪房的出身比吕后还不如,因为吕后的父亲在地方上还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而窦漪房的家可以说就是个赤贫的家庭。

她家穷到连饭都吃不上,而且她父母老早去世,她上面一个哥哥,下面一个弟弟,。

有一年秋天,家里断了粮,小漪房饿得大哭起来,哥哥窦长君只好跑到地里,把只有手指大小的红薯挖出来给妹妹、弟弟充饥。

忽然有一天,窦漪房的好运来了——汉朝皇宫到民间征召宫女,窦漪房居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中。

所谓良家子,是说她的家庭不属于古代的贱民,即不属于医、巫、商、百工之类,因为她家是农民,当时是一个重农的时代。

她之被选中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长得漂亮,能够选入皇宫的姑娘,没有一张漂亮的脸蛋是肯定不行的。

入宫后的窦漪房(剧照) 入宫以后,她又有幸被分配到吕后的身边,伺候吕后,这让她有机会跟那个女强人见习了很多执政活动,这为她日后逆袭成为皇后,并参与朝廷政务,打下了基础。

跟着吕后,比受再好的教育都更能增长才智。

专权,她的娘家人牢牢控制了朝廷,但是下面的王侯离得远,不方面控制,于是吕后就想了个办法,从宫里挑选一些宫女,赐给刘,这样既显示朝廷的恩宠,也可以让这些宫女刺探诸王的情报。

窦漪房就成了这批宫女中的一员。

窦漪房做了宫女以后,当然衣食无忧了,但是她还惦记着自己的哥哥和弟弟。

她希望自己能回到,因为她是河北清河人,赵国是她的家乡所在地。

于是她贿赂负责分派的宦官。

谁知这个宦官收了她的好处,分派的时候把这事给忘了,居然把她分到了。

没有办法,她只能服从,但是这次错误的分配,却彻底改变了窦漪房的命运。

2 窦漪房靠着自己的美貌、品德和才能,得到了代王的宠爱,成了代王的宠妃,她的身份发生了质的飞越。

后来她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次子是,她还生了一个女儿刘嫖。

代王的王后虽然也生了三个儿子,但是三个儿子全部夭折,而代王的其他王妃又没有给他生子,这样窦漪房所生两子,成了刘恒的硕果仅存的两个儿子。

窦漪房作为王妃克己守礼,十分规矩,不仅受到刘恒的宠爱,还得到王后的尊敬,她在王宫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不久,王后又去世,窦漪房被委托管理代王的后宫,但是她虽有王后的实权,却并无王后之名。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朝廷重臣和刘氏宗亲联合发动政变扳倒诸吕,灭了吕后整个宗族,同时废掉了吕后扶持的后少帝。

政变领导者、在刘邦的后代中寻找人选,找到了仁厚的刘恒。

他们选刘恒做皇帝,除了刘恒的个人品质优秀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刘恒实际的后宫掌权人窦漪房娘家几乎没人,不会出现专权的风险。

就这样刘恒一个转身成了,而窦漪房立马从王妃变成了皇妃。

第二年,册立刘启为太子,窦漪房母以子贵,被册封为皇后。

至此,窦漪房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为高贵的皇后。

3 窦漪房成了国母,按例她的家人也要享受相应的待遇,可惜她的父母早已去世,没有这个福气。

但他们的灵魂却尽享荣耀。

薄太后下诏,封窦漪房的父亲为安成侯,封其母为安成夫人。

还赏赐她二老一座园邑,派官员看护。

所有福利跟薄太后的父母。

窦漪房自离开家乡,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兄弟,连他们的生死都不知道。

朝廷派人去找,却都不知下落。

其实她的弟弟窦广国当时正给人家做仆役。

他的命运特别悲惨,他被人抢走,转卖了十多次,最后卖到宜阳。

他给人做工,被视为牛马,有一次差点死去。

不过他找算卦先生占了一卦,居然说他有王侯之命。

赶巧他跟随主人到了长安,打听到当今皇后,并且是清河人,他料定必定是自己的姐姐。

他找人上书窦皇后,陈述自己的身世。

窦皇后禀明文帝,文帝和皇后召来窦广国亲自询问。

窦广国所言一一都能对上,他还特别讲到姐姐进宫前给自己洗头,还讨来食物给自己吃。

窦皇后听后拉着弟弟放声大哭,文帝为之动容。

这亲算是认下了。

文帝下诏赏赐窦广国田宅,还找来窦皇后的同族兄弟,把他们都迁到长安居住。

周勃、提议选拔百姓中品德高尚的长者跟兄弟做邻居,这样做的意图当然非常明显,就是试图通过优化他们的生活环境,避免他们养成仗势而骄的毛病,从根本上消除外戚专权。

事实上,窦氏兄弟及后人确实没有像诸样觊觎权力。

虽然窦广国被封章武侯,窦长君的儿子被封南皮侯,窦皇后的堂兄之子后来也权倾朝野,但却没有酿成外戚专权之祸。

4 文帝时候崇尚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战后的汉朝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窦皇后不愧是一位贤内助,她辅佐自己的丈夫,开创文景盛世,而且她还成为黄老学说的坚定信徒。

文帝驾崩之后,另一位好皇帝景帝继位,窦皇后荣升为窦太后。

景帝仁厚,有文帝遗风,他不仅继续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国家更加殷富,而且还实行削藩政策,平定“”。

其实也非常仁厚,只是他比景帝要柔弱很多。

惠帝的柔弱,给了吕后以,让吕后一步步走上专权之路。

窦皇后其实也常常干预朝政,但是却远不至于专权。

这一方面因为景帝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皇上,另一方面窦太后也确实不是像吕后那样醉心于权力。

两种因素叠加,才没有造成窦太后专权。

窦太后对小儿子刘武非常偏爱,她认为刘武既孝顺,又有治国才能,她不止一次要求景帝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为此她还引旧例,说商朝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

景帝是个孝顺皇帝,他当然会顺着母亲。

一次他甚至亲口对弟弟说,将来自己,要把皇位传给弟弟,窦太后因此非常开心。

但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却提出异议,窦婴对景帝说,大汉从高祖就沿袭父子相传的制度,岂能传位梁王?窦太后知道后,气得都不认这个娘家侄子。

不过窦婴的话提醒了景帝,最终景帝还是立为太子。

总的来说,景帝和他的母后配合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们都信奉黄老,思想观念一致。

景帝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富裕,其中当然有窦太后的功劳。

不过景帝在思想观念上要活脱得多,他还重用儒生。

有一个叫辕固生的博士,是个儒生,一次太后询问辕固生:“黄老之学博大精深,先生以为如何?”辕固生回答说:“不过是一家之言。

”这句话激怒了窦太后,她命人把辕固生扔到野猪圈里,想让野猪咬死辕固生。

景帝不敢违抗母命,就把一把锋利的刀子扔给辕固生,辕固生得以杀死野猪,捡回一条性命。

景帝为了平复太后的愤怒,还罢了辕固生的官。

这件事可以看出太后也有残忍的一面,她也有绝对的权威,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她也能做出吕后做的事情来。

景帝驾崩,刘彻继位,是为武帝。

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

刘家数代都崇尚孝道,所以刘彻对这位老祖母绝对不敢造次。

窦后依然尊崇黄老,但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汉朝经过两朝天子的励精图治,已经变得非常富裕。

雄心勃勃的武帝,锐意进取,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而儒学的进取精神跟他的追求,但是有老祖母在,哪个敢推行儒学主张?所以刘彻一边敬着这位老祖母,继续发展经济,一边等待时机。

终于窦后驾崩,武帝的时代来临了。

他摒弃黄老,独尊儒术,首先完成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然后对内实行一系列改革,对外实行强硬的政策。

武帝经过五十多年的治理,增强了国力,扩大了大汉的版图,使大汉成为一个伟大的帝国。

综观窦后的一生,她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皇后,她辅佐文景二帝,打造出一个富裕的国家,为武帝时代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有很大的权力,却并不专断,基本能够让她辅佐的帝王施展才能。

她一人辅佐了三个顶尖级的帝王,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她才不逊于吕后,道德跟吕后却有天壤之别。

她甘当幕后英雄,从而辅佐甚至培养了三个伟大君王。

她为黎民谋得福祉,也为娘家子孙谋得幸福安宁。

从这一点来说,她更是比吕后英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