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
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
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一个“洪武”,一个“建文”,可见建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去掉朱元璋的苛政,建立文官政权,推行宽松和谐的政策。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因为他看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特别还有的大臣引经据典说,当年认为所生的如意“类我”,准备废掉惠帝,结果导致如意被杀身亡。
朱元璋也考虑,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
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
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改革取得表面的成功,但是,任何一个帝王都要作的一件事“削藩”。
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
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某种意义上说建文帝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
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
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
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
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
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
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朱允汶对朝政放手,注意倾听大臣们的意见,放手让他们管理。
但是,他对内廷宦官管理的非常严密,甚至苛刻,所以,有的宦官不断给朱棣通风报信出主意,说朝廷大军都在北方打仗,现在南京空虚,如果趁此时提兵南下,他们联合拥护朱棣的王公大臣作为内应,一举夺取南京,天下局势可定。
于是,朱棣指挥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
朱棣的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
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藩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
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宝座,只坐了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此行列中,为后世瞩目者历代皆有,现聊举数例以示之。
其父班彪,乃大文豪,兄长班固和,亦颇有名于当时。
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尊之为师。
班昭十四岁嫁与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称“曹大家”。
班昭的贡献,首为助班固修《汉书》,其中最为棘手的是《百官公卿表》和《天文志》,是班昭在班固去世后独立完成。
班昭另一兄长班超,志在万里,“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是因他而出现并流传至今。
班昭的文采和理念,存留于她所撰写的《女戒》之中。
《七戒》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等七章。
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争相抄诵,不久便风靡宇内。
就内容而言,是开“男尊女卑”理论系统教育之先河。
由此可见,班昭不仅是史学家,也是文学家,两千年来中国才女第一人。
2、旷世才女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其父蔡邕是东汉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
文姬自幼耳濡目染,博学能文,又善诗赋,通音律,兼长于辩。
先远嫁河东卫家,其夫卫仲道,为著名才子。
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不足一年,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战乱中文姬与许多被掳妇女一齐被掠至北地。
她被迫嫁与左贤王,饱尝了流落异族异乡而屈从异俗之痛苦。
她为左贤王生二子,也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并粗通当地语言。
十二年后,任丞相,思及恩师蔡邕唯独女被掠北地,便派使者将文姬赎回。
文姬一方面结束了多年来离乡背井的痛苦的,但另一方面又要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真是悲喜交加,只觉得柔肠寸断,,从而留下了的“胡笳十八拍”。
文姬回到故乡后,奉曹操之命,嫁与校尉董祀。
后董祀犯罪当死,文姬多方奔走,终于使曹操生怜悯之心,董祀保住性命。
此后,董祀感念文姬恩德,夫妻比翼双飞,溯洛水而上,长居于林木繁茂的山间。
文姬传世作品除《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酸楚激昂,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3、一代词宗 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才女。
明诚对钟鼎铜器、古董文字和石刻碑文考证下过极深的功夫,所著的《金石录》,深受后世文史学者重视。
二人志同道合,恩爱融洽,美满幸福,共立“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一年重阳节,明诚又出公差,清照思念丈夫,填《醉花阴》词一首寄与明诚。
明诚叹赏之余,忽然心生一计,穷三天三夜之功,填词十五首,并与清照词一起同人品评。
陆德夫品味再三,正色道:“其中有三句最佳。
夫妇二人流寓南方,明诚病逝,清照境遇孤苦。
此后所作词章,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不时流露出对中原之怀念。
于形式上多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已散佚。
4、诗人朱淑真 朱淑真,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
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
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二卷,《断肠词》一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因个人遭遇,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
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
流传颇广的《生查子》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句,长期以来被认为朱淑真所作。
有《梅竹图》传世,才华足可与李清照并驾齐驱。
除上述四位大家之外,还有不少才女也青史留名,并有作品传世。
如西晋才女左芬,文学大家左思之妹,少好学,善作文,有文名,闻而纳之。
泰始八年(272年)拜修仪,后为贵嫔,因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弱多病,常居薄室。
每有方物异宝,帝必诏为赋颂,由是屡获恩赐。
今存诗、赋、颂、赞、诔等二十余篇,大多是应诏之作。
东晋谢道蕴,安西将军谢奕之女,著名政治家之侄女,王凝之之妻。
聪明有才智,所作诗赋颇有名,“咏絮”之典,便出自道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络配图 1、张任 张任(?-213年),益州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
张任在《平话》中为蜀川元帅,形象较历史上出入较大。
张任把守险要濯锦江上的升仙桥,军半月不能进。
后受托梦,教与作法,得以过桥,交战中张任不足三合即被黄忠斩于马下。
网络配图 2、刘璝 刘璝,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将。
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受命率兵抗击刘备,旋即败归。
后二刘设宴,备将、欲乘机杀璋,璝及张任、泠苞、邓贤等御之。
后备攻益州,璋遂令璝、泠苞、张任、邓贤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拒备。
四将行兵之次,璝请同往锦屏山问命於紫虚上人。
备将方待取箭射之,其将张翼拔剑砍翻璝,开门投降。
3、泠苞 泠(líng)苞(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刘璋的部将。
在小说《》中,泠苞登场于第60至63回,其形象较历史上丰富许多。
刘璋想邀请刘备入川,泠苞等文臣武将都认为不可行,刘璋不听。
魏延在席上舞剑想要谋害刘璋时,泠苞起身舞剑阻止。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刘备侵攻益州,刘璋派泠苞、刘璝、张任、邓贤等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抵抗刘备。
泠苞以招降其他将领为理由逃回,后来泠苞打算决水淹没刘备军,计谋却被彭羕用占卜识破,刘备军事先有了准备。
刘璋军因此战败,泠苞被魏延俘虏,刘备下令将泠苞处决。
璋欲引刘备入川,贤等一班文武官皆以为不可,璋不从。
后备军师庞统命魏延於宴中舞剑,取璋性命,贤、泠苞、张任等知其意,与之共舞。
建安十六年,备取益州,璋遣贤、苞、任、刘璝等点五万大军,星夜往守雒县,以拒备。
后延果来劫寨,贤伏兵出,延慌走,忽延马失蹄,将延掀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