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能被立为皇后的女人基本都具备四大条件: 1、家世背景符合皇家的政治利益,比如的原配赫舍里皇后 2、虽无显赫的家世,但被皇帝爱得死去活来,比如汉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 3、因生下的皇子被立为太子,自己沾光而升为皇后,比如的母亲 4、皇帝被权臣逼着立谁为皇后,比如的第二任皇后 但是,今天笔者要跟大家聊的这个女子,在宫中苦熬20年,之所以最后能被立为皇后,原因竟跟上面的四个条件丝毫不沾边,反而是因其相貌普通、不受宠爱、也没生育才成了皇后。
这么特殊的一个存在,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还真曲折…… 这位女主人公是西的第三任皇后——邛(qióng)成太后。
邛成太后娘家,背景一点都不显赫,甚至连名门望族都不是,其父王奉光只是个爱斗鸡玩耍的市井小民而已。
生来相貌不出众、才艺也无奇,但是性情温顺,如果给普通人家当媳妇,必定是个贤妻良母。
可是,老天爷仿佛有意跟王氏过不去,当她长大到了出嫁的年龄时,一连定了好几次亲,每次刚要过门,男方都会突然死去……结果到了15、16岁也没嫁出去…… 好在她的父亲王奉光是个心胸豁达的人,对女儿的婚事也没太着急,一天到晚还是不忘——出去看斗鸡比赛,或亲自养鸡参加比赛。
正因他的这个爱好,竟使女儿的命运出现了的大转折…… 原来,王奉光因为斗鸡而结识了一个忘年交——落魄皇孙。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前太子,因“”而全家遭殃,连曾祖母皇后都受牵连而自杀。
刘病已虽侥幸活了下来,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他失去了所有政治前途,几乎与平民一样。
谁能想到,世事无常,元平元年(前74年),17岁的少年刘病已竟突然被权臣推上了皇帝宝座,并改名刘询,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登基以后,没忘了自己的老朋友王奉光,为了提携他,干脆就纳其尚未出嫁的女儿为妃。
以往数次想嫁都没嫁出去,现在人家却直接做了皇帝的女人,您说命运奇妙不奇妙? 王氏因一切自身条件太平凡,所以一直不曾受宠,长达10年里没生过一男半女。
王氏心想着人生也就这样了,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变化,没想到,意外又出现了…… 怎么回事呢?10年里,后宫太不平静:权臣霍光的老婆总想让自己的女儿当皇后,竟然趁许皇后刚生完孩子就下了毒手。
等如愿以偿地被立为皇后了,她又想毒死前皇后的亲生儿子,以便自己将来的儿子能做太子…… 幸亏太子的保姆是个特别认真负责的人,霍皇后的食物投毒计划才屡次失败。
汉宣帝看着刚刚10岁的太子刘奭,想给他再找个母亲。
但是这次皇后的人选可要吸取教训:娘家不能太有势力、性情要温顺善良不会坑害孩子……想来想去,就想到了的王婕妤——出身背景合适,从入宫后就不受宠,也没生下儿子,性格又好,这就是皇后的最佳人选啊! 就这样,元康二年(前64年),王婕妤被立为汉宣帝的第三任皇后,从此名义上贵为天下之母,实际上还是默默无闻地在后宫抚养太子,自己也从来不招摇。
邛成太后做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在位整整48年,虽然默默无闻却享尽人间荣华,也不失为有大富之人。
邛成太后专以无才无貌无宠而上位,在中国古代的“皇后圈儿”里真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错觉之一,认为康熙是最有作为的一位封建帝王。
如果把中国的大门关起来看,的确是这样,康熙很有作为;但如果把康熙放到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去看,则另当别论了。
评价一位决定和影响国家命运的历史人物,不能撇开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发展潮流这个参照系。
康熙在位长达60年(公元1662—1722年),正处于17、18世纪之交。
遥远的欧洲,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孕育了工业革命。
对于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反应灵敏与迟钝,可以举出一例来进行比较。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五月,和康熙同时代的沙皇,正在北方海边荒滩上搭建一座小木屋,他要在这个小工棚内住下,亲自指挥大批劳工在涅瓦河出海口的三角洲上建造一座“开放口岸”,以大量引进西欧列强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取得的各种先进成果。
彼得一世登基时,沙俄尚处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中国清朝的封建制度比沙俄“先进”。
但彼得一世受到欧洲工业革命的震撼,激发了他强烈的变革图强思想。
为此,他一反历代沙皇认为出访别国是“”的傲慢传统,隐姓埋名,化装成平民前往荷兰、英国等西欧强国考察,并选派大批贵族子弟前往西欧强国学习,等等。
这就不难理解沙俄为何能成为晚清不断入侵中国的西方列强之一。
相比之下,康熙对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反应则显得有些迟钝了。
虽然中国与欧洲相距遥远,但欧洲工业革命的信息,早在明末就由、等一批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康熙登基后,似乎对西方科学知识饶有兴趣,他本人曾专心学习,却没有把他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
这表明,西方传教士们带进中国来的欧洲工业革命信息,并没有激活康熙的变革思想,遗憾莫大于此。
错觉之二,认为中国在“”时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实,这是中国人在长期闭关锁国环境中滋长起来的保守自大的“优越感”。
它离开了当时的世界发展潮流看中国,没有看清本质。
康熙不能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的个人行为转变为国家行为,同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直接有关。
正是这种保守自大的“优越感”,使中国吃尽了西方列强和东方近邻日本侵略者的苦头。
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是从公元1640年至1900年。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则是从公元1840年至1919年,比世界近代史落后了整整200年。
清兵入关是公元1644年,也就是说,清朝这条东方“龙船”从航第一天起,就航行在历史迷雾之中,不知道遥远的西方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历史性巨变,更不知道西方发生的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将意味着什么。
结果,英国的钢铁炮舰远隔重洋乘风破浪而来,把中国清朝这条东方“龙船”撞沉了。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之间这200年“时间差”,一旦被落下,中国用加倍的时间去追赶也难以赶上。
中国最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飞速发展,其实仍然处在这个“追赶”过程中,且慢说我们即将成为“老大”或“老二”,那将形成新的“历史错觉”。
康熙在位期间真可谓励精图治,坐稳了大清江山。
康、雍、乾三朝,的确算得上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中国人的“康乾盛世”,那是中国“醉酒时刻”,自我陶醉在一片“太平盛世”之中。
乾隆的奢靡享受,比隋炀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在宫里天天锦衣玉食,古玩字画玩得腻味了,先后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
他每次南游,陆上车舆,水中龙船,浩浩荡荡,绵延百里。
沿途官员搜肠刮肚,想尽点子,各献珍奇,竭力奉迎。
沿途百姓挖河、修路、出力、出汗、出银子、挨鞭子。
“来一趟,一年胜过两年忙;官员搜刮凶如虎,一年三熟也是荒”。
清朝最大的贪官就出在乾隆身边,这毫不奇怪。
统治者被自我满足的“优越感”麻痹了神经,听不见时代洪流的怒涛急浪正在日夜不息地滚滚向前,漠视民间疾苦,听不见底层百姓的种种诉求,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不能自觉地把除弊革新作为常态化的治国之策来实施,于是开始积累社会矛盾,以至,走向崩溃。
从康熙登基到年间爆发鸦片战争,时间相隔178年。
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相当于康熙三个“任期”。
对于晚清遭受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入侵,清王朝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清政府一连串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局面,康熙当然已经不会知道。
但事情的起因,却是从康熙时代就已埋下的伏笔。
道光年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被英国侵略者一拳打翻在地,“拳击场”上并没有“裁判”站在身旁读秒数数,等候清王朝直起腰来应战,或是当众宣布“不能再战”。
于是,西方列强和东方日本侵略者的一套“组合拳”接连打了过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沙俄入侵东北、英军入侵西藏……直打得清王朝,任人宰割。
清末,把偌大中国败得精光之后,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以帝的名义颁布所谓“新政”。
但这时狂飙已起,山雨已来,危楼嘎嘎摇晃,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呜呼哀哉,一切都已晚了!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这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