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不同命,都是在骂,被株连全家,陈琳却得到重用,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人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人生来富可敌国,有的人生来,有人调侃说投胎是门技术活。

但不止投胎,就连后面的人生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比如里的孔融和陈琳,他俩都对曹操做过同一件事,就是劈头劈脸地臭骂一顿,然而后面发生的结果却迥然不同,孔融骂曹操之后,此时的曹操就不是那个爱财的曹操,而是枭雄权臣曹丞相,不仅将孔融杀了,还要株连全家,连他们全家的尸身都没人敢收;而另一个陈琳也是将曹操痛骂一顿,最后那篇骂曹操的文章还广传天下,至今依然闻名,但陈琳非但没有招惹到杀身之祸,还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名声一样出众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在一件事一个人上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对于当事的三人而言可能心知肚明,但身为局外人难免对区别对待感到费解。
当时的孔融在朝廷上挂名,算是和曹操同僚关系,然而说是这么说,当时的曹操已经把握了朝廷大部分的实权,除了那些不听话的诸侯他没法命令,对于不好明着来冒犯之外,他和皇帝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种状况下基本没有人敢去冒犯曹操。
然而就是有人敢这么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头铁又胆肥,他或许是真的把自己看成是和曹操的同僚,但更可能是看不惯一手遮天的曹操,比如在曹操宣称要执行禁酒令的时候,作为爱酒之人的孔融不干了,当即写信对曹操表示反对,但言语之中让曹操感到不快,又比如后来邺城之战,听说曹操的儿子甚至许多士兵都在抢女人,孔融听到之后更是直接将曹操狠狠的讽刺一番。
日积月累曹操也越来越忍不了整天反对和讽刺的孔融,最后他终于以多条罪名将孔融处死,株连全家。
当孔融想让自己年幼的儿女活下来的时候,女儿更是说了一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而之后孔融全家的尸身都没人敢收,孔融的一个老朋友最后出手安葬了孔融全家,愤怒的曹操差点将孔融老朋友一并处死。

与对孔融的严苛相对应的是,曹操对另一个以骂他而闻名的陈琳则要宽容得多。
而且陈琳不仅骂曹操本人,还要讲曹操三代人都骂了。
陈琳对比孔融的耿直要稍显圆滑,他多次投靠别人,有一次避难的时候陈琳跑到了袁绍的地盘,袁绍相当赏识陈琳,希望陈琳为他做事,陈琳答应了。
当时的袁绍和曹操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袁绍相当了文才出众的陈琳,就想让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痛快地答应了,不久之后《为袁绍檄豫州文》面世,后世说到檄文,这篇著名的经典总是让人多次提及。
同样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当然明白这篇文章的价值,大家以为曹操看到后会暴跳如雷。
曹操反而没什么反应实际上当时曹操正头痛欲裂,看到这文章之后,怒火攻顶,头反而不痛了,不仅如此,还要立刻上阵,把袁绍打垮,把陈琳抢过来好好骂一顿。
最后赢得袁绍后,陈琳投降了。

曹操看到陈琳,又想起那篇把他骂道连自己都怀疑自己的檄文,直接责骂陈琳怎么可以骂他祖宗?这样做实在是太过分了!陈琳只好辩解道当时的自己为袁绍办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罢了。
曹操一听,摆了摆手,当陈琳以为自己要倒霉的时候,令人的时候,曹操还真的收留了陈琳,让陈琳在他手上当官,直到陈琳遭遇病魔不幸离世。
虽然都是骂曹操,但两人骂的时候有很大的差距,孔融在曹操控制的区域以反对者的身份存在,曹操觉得这种人不解决了自己威严根本没法保证。
而陈琳不同,各为其主而已,而且招揽了更显自己大度爱才,更何况之后在曹操手下办事的时候看,陈琳已经没有当初那种把曹操狂喷一顿的势头,无比规矩,对于服从的人,曹操倒不怎么会出手处决。
所以说都是在骂人,但骂人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密:历史上是哪位把一代奸雄曹操变成了白脸的奸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昌豨做了什么让一代奸雄曹操忍无可忍?真相是什么
此贼3次背叛,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为杀他还演了出戏,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熟知演义的人都知道的故事,不过七擒孟获究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有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在曹操的身上,却有一个人曾经3次背叛曹操,被曹操前后5次派兵攻打,结果4次投降曹操,最后一次投降之后,曹操再也不给他谋反的机会了,把他杀了,这个人就是昌豨。 昌豨又名昌霞,初为流窜在泰山的贼寇,后来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众,自成一方势力。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昌豨曾率军攻打徐州的彭城国,后来昌豨跟随。 他开始投降和背叛曹操的生涯 诸葛亮曾在《后出师表》中写道:曹操五攻昌霸不下。这就表明曹操确实曾经5次攻打昌霸。 初平年间,昌豨跟随吕布,占据徐州,曹操率军攻打,吕布败亡,昌豨投降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守,这是昌豨第一次投降曹操。 建安五年,斩车胄,占据徐州,昌豨跟着反叛,投了刘备。曹操率军打败刘备,昌豨再次投降曹操,这是昌豨第一次背叛曹操,第二次投降曹操。 后不久,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派大将与率兵讨伐,包围东海郡数月,张辽派遣使者说服昌豨,昌豨答应了,并随张辽拜见曹操,曹操让昌豨继续担任东海郡守。这是昌豨第二次背叛曹操,第三次投降曹操。 曹操占领冀州后,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和夏侯渊征讨,昌豨战事不利,投降于禁。这是昌豨第三次背叛曹操,第四次投降。 其实如此算来,曹操一共才四次攻打昌豨,为何诸葛亮会说是5次呢?根据《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余屯,豨诣禁降。即于禁征讨昌豨,没打过,后来于禁和夏侯渊合力打败昌豨,昌豨投降。 但《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却记载: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也就是说于禁去征讨昌豨,昌豨投降。 由于这两处记载没有写明具体的时间,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曹操两次派兵征讨昌豨,如此说来,昌豨应该是4次背叛曹操,5次投降曹操了。也有些人认为这两段记载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只能算是曹操一次攻打昌豨。 昌豨第四次向于禁投降时,于禁和昌豨是旧识,心中不忍,但最终还是杀了昌豨。曹操听说昌豨被于禁杀死,感叹到:“昌豨不降我却降于禁,这就是命呀(《三国志》: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言下之意是说,昌豨如果向自己投降,自己就不会杀他了,向于禁投降,却被于禁杀死,这就是命运。 其实于禁在杀死昌豨前曾有下属劝阻他不要杀,而是把昌豨送到曹操那,但于禁说:“你们不知曹公命令,围攻后降者不赦免,我是奉令行事,昌豨虽然是旧友,但我又怎么因此失去原则呢?”(《三国志》: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由此可见,让于禁杀死昌豨的正是曹操,而曹操却又当众说他不会杀死昌豨,不过是想借此安排下属,以体现他的胸襟而已,曹操真是演了出好戏。 从昌豨过往的经历来看,昌豨和曹操帐下很多人都非常熟,包括臧霸、于禁、张辽、夏侯渊等,张辽和昌豨曾同在吕布手下,关系好也是有可能的。昌豨第三次投降是因为张辽的劝说,为保命而投降,第四次投降是因为于禁的劝说。由此可见,昌豨与张辽、于禁之间的友情应该是比较深厚的,绝非普通情谊。昌豨和臧霸在泰山当贼寇时就已经认识了,那是多年的交情。 所以小编猜想,昌豨跟随刘备谋反时,可能是迫于刘备的压力,曹操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官渡之战后昌豨再谋反,在张辽的劝说下投降,一者昌豨是确实主动投降,二者张辽可能与昌豨有过承诺,曹操是看在张辽的面子上,不能杀昌豨,以免张辽不满,况且昌豨还与曹操手下多名将领关系不错。当昌豨再次谋反时,对于曹操来讲,那绝对是忍无可忍的,曹操起了杀心,但如果曹操真杀了昌豨,又担心臧霸、于禁、张辽、夏侯渊等人不满,于是密令于禁动手杀昌豨。于禁最终还是动手杀了昌豨,从此可能与臧霸、张辽、夏侯渊等人交恶,替曹操背下黑锅。可是,曹操征讨昌豨时为什么总是派这些与昌豨很熟的人去征讨呢?或许曹操是深知这这些人与昌豨的关系,故意借此机会示好手下这些将领,如果换成、这些与昌豨毫无关系的将领,可能早就把昌豨给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