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方叔(1201年~1272年),字德方,号渎山,威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人。
末年大臣。

嘉定十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权刑部侍郎给事中。
淳祐九年(1249年)为参知政事,上书论忠奸之别,请行限田法。
十一年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对外主张消极防御蒙古,此遂与南宋名将余玠的意见不合。
宝佑三年(1255年),被宦官卢允升、董宋臣排挤罢相。
即位后,欲复用谢方叔,为所止。
南廷日渐衰微之际,亡国的征兆已日渐显现出来。
谢方叔就是在这样的大背影下走上了历史舞台。
史载:“淳祐四年,除太常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
五年,为左司谏,论徐元杰之死,迁殿中侍御史,除刑部侍郎,兼给事中。
八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九年,拜参知政事。

十一年三月,知枢密院事,十一月,拜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惠国公”。
1251年,授予谢方叔“知枢密院事兼参政知事”,辅佐宋理宗掌管军事机密、边防事务,与宰相同议朝政。
接着宋理宗又拜谢方叔为左丞相,同时授予枢密院最高长官——枢密使一职,担起了负责大宋军国大事的重任。
谢方叔上任后一方面关心庶民百姓,另一方面不断与宦官、内侍作斗争,但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宝祐三年,为御史朱应元论罢,奉祠。
四年,夺职罢祠。
开庆元年,监察御史章士元论其帅蜀误国,更与镌秩,其子修窜广南。
景定二年,叙复官职。
宋度宗即位,献一琴、一鹤、金丹一粒,丞相贾似道再夺其职。
咸淳七年,叙复致仕。
八年病卒 南宋末年大臣谢方叔的作品 《全宋诗》卷三一一七录其诗一。
其文收入《全宋文》卷七九六〇。

事迹见《》卷四一七本传,参《宋史·理宗本纪》、元刘将孙《论文五则》。
后世如何纪念谢方叔 清年间。
理番厅署厅事王梦庚慕名来到谢溪沟,凭吊山川名胜,遍访寨中老民。
当他联想到自己这个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江浙秀才竞只能在理番做个小吏,而南宋时期从这个僻远山乡走出的一位进士居然在临安官至宰相时,。
回到厅署,欣然命笔道: 故相标遗里,争传通化乡。
山川沿井邑,风物杂蛮羌。
松秃沉残霭,垣颓卧夕阳。
残碑苦销蚀,何处认沧桑。
诗中所言的“故相”,不是别人,正是阿坝州唯一被《宋史》列入人物传记,也是历史上的宰相——谢方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托孤大臣为什么是霍光?汉宣帝对霍光是什么态度?
托孤大臣为什么是?对霍光是什么态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临终之前任命霍光、、上官、四位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为托孤大臣首位。新君年幼,托孤大臣更要谨慎选择,那么汉武帝为何选择的是霍光,为何如此信任霍光呢? 霍光同父异母的兄长是。霍光十来岁时,被霍去病从乡下带回长安,走入仕途,先后担任郎官、侍中等职务。凭借谨慎低调勤恳的工作作风,并在兄长的帮助下一路高升,官至光禄大夫,都尉,并得到机会侍奉汉武帝左右。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也有劳兄长霍去病拉一把。霍光仕途坦荡,做了汉武帝的奉车都尉,享受光禄大夫待遇,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为政二十余年在工作上基本上没犯错误,因此深得汉武帝信任。 在昭帝时期,作为托孤大臣的霍光总揽朝政,又深得汉昭帝信任。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外恢复与匈奴和亲政策,缓和了紧张的关系;对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着力发展农业、轻徭役,国力较汉武帝时期有所恢复。但这位权倾朝野能力出色的大臣并没有越界,君是君,臣是臣,江山还是老刘家的,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可谓是鞠躬尽瘁。汉武帝真没选错人啊。元平4年,汉昭帝驾崩,他没嗣。霍光只能另找宗室继承帝位。 汉废帝时期,霍光曾拥立汉武帝孙即位。刘贺仅仅做了二十几天,就被举证做了不少荒唐事 ,于是霍光以其不堪重任,上奏14岁的皇,走个形式,把刘贺废黜,送回封削去王号,改为食邑二千户。可怜这刘贺,屁股还没坐热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刘贺即是后来的。 汉废帝之后,霍光与群臣商议决定迎立民间的刘询继承帝位。刘询即位之初,霍光经过一段时间考察,觉得这人不错,就决定还政于帝。刘询觉得自己突然从庶民到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没有经验,就没有接受。政务之事经过霍光处理之后再禀告刘询。 刘询此时心里多少有些忌惮霍光,毕竟这位大臣权倾朝野,在他之前还废过皇帝。说是有一次霍光与刘询同坐一辆马车,刘询不敢正视霍光,心里惶恐,浑身不自在像是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刘询见到霍光总是有些拘束,也小心翼翼的,直到霍光去世,才感到放松自由。 霍光为什么被刘询封为麒麟阁功臣首位? 第一,政务能力突出,不越红线。霍光辅佐四位皇帝,依次是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汉武帝之后,霍光权力极大,总揽朝纲,有机会也有权利自立,而他却选择履行白马之盟,积极拥立刘氏宗亲,不辱使命,匡扶汉室。 第二,刘询本人是霍光拥立的,并在他继承帝位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考察,霍光决定还政于帝。刘询对霍光虽然有畏惧,而内心是感激霍光的,毕竟从庶民到皇帝,真的是一步登天啊。就事论事,霍家谋反也是在霍光死后开始的。 总体来说,从霍光辅臣的角度上讲,他做到了鞠躬尽瘁。刘询对他是肯定的评价,将他比作前丞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想节俭,大臣却大做文章?明太祖朱元璋的“豆腐”吃不起!
想节俭,大臣却大做文章?的“豆腐”吃不起!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古代,有的帝王,奢侈无度,王公大臣、后宫就会争相效仿,仿佛和金玉珠宝有仇一样,不挥霍一空,就睡不着吃不香。 帝王在饮食上穷奢极欲,管理的宦官、御厨采办就会钻空子,天南地北搜罗珍稀食材,趁机中饱私囊。 也有一些帝王倡导节俭,臣子们也会争先效仿。 可贪官污吏哪受得了粗茶淡饭,因此他们所谓的效仿,大多属于猪鼻子插大葱。 皇帝倡导节俭,压缩皇宫饮食开销,表面上看,管理御膳房的官吏仿佛就会没油水了。 其实不然,这些官吏会变本加厉,在食材的精细程度上大做文章。 汉文帝刘恒倡导节俭,亲自耕种天子的一份“籍田”,表明自己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吃百姓缴纳给国库的粮食。 管理皇宫御膳房的官吏却没有领会天子的良苦用心,照旧每月到内库支取钱币,御膳房开销有增无减。 也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帝王,平时饮食不过是一道荤菜,遇到灾年,一年当中有三个月只吃素菜。 可是就这一道荤菜,御膳房采办也会绞尽脑汁,增加其含金量,费用曾高达近千钱,可供平民五口之家一个月的花销。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提倡皇宫带头节俭,命御膳房每日除了主食,只做三道菜。 御厨采办只好在食材上巧立名目,极尽奢侈之能事,除了常见的山珍海味,甚至还出现烤驼峰、烧甲鱼、驼蹄汤等天价奢华菜肴。 开国之君朱元璋贫苦出身,最看不过的就是奢侈浪费,曾下诏每餐只吃一道豆腐。 豆腐是的食材,御厨采办能做什么文章呢? 藏书家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一书中记载: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光禄寺用膳过后,清水衙门的翰林院里有几个翰林,平日里没啥油水,就找到掌管珍馐署御膳的官吏,讨要皇帝吃剩下的菜。 一个年轻的翰林看到只有一盘豆腐,十分懊恼,坐着椅子上生闷气。 一个年老的翰林知道其中的奥妙,端起来大快朵颐。 事实上,这道菜貌似豆腐,实际上是数百上千只鸟的脑髓烹制的,一盘豆腐仅仅需要几文钱,而这盘“豆腐”... 清朝康熙皇帝为了表示与百姓同苦同乐,有一天想尝一尝民间的窝头。 御膳采办和御厨们大费周折,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既像民间的窝头,又要超越于民间的窝头,花费不惜一切代价。 皇帝,吃的窝头有啥特别之处呢? 首先是选择最好的红薯粉、玉米粉、黄黍粉,然后用石磨、石臼精心细磨、捣制,用玉泉山的泉水或无根水(没有落地的露水)和面。 蒸窝头的时候,需要反复实验、挑选,在数千个窝头中找出形状最美、色泽最佳、口感适宜的两个献给皇帝。 康熙帝得知详情,于是只好恢复了以往的御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