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所称的五害指的是什么人?不可结交

时间:2025-03-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的识人术:这五种人,被诸葛亮称为“五害”,不可结交,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也许是受《演义》的影响,诸葛亮被许多人定位在谋士这个位置上。

因而忽略了,诸葛亮堪称是全才——无论智谋,还是治国,还是发明创造,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都神一般的存在。

哪怕在识人这方面!虽诸葛亮看走眼了,而失街亭,但敢问谁没走眼的时候?看走眼了,看走眼了……所以,正是因这些三国牛人的走眼,才有了精彩的三国历史。

诸葛亮在识人方面,曾总结了五种人,称之为“五害”,并指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那么是哪五种人呢? 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 这八个字,通俗翻译一下就是:喜欢搞小团伙谋私利,而不顾大局者。

诸葛亮为何把这种人,排在五害之首呢?是因这种人属于彻头彻尾的小人,破坏了非常大。

这点上,诸葛亮是有过教训,差点就中了招。

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开局打得非常顺利,击败郭淮,抢收魏军的麦粮,包围祁山,打得闭门不出,以至于被属下笑他是“畏蜀如虎”。

哪料正这时,却突然来信告知诸葛亮:筹集不来军粮了,赶紧退兵。

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退兵。

可回到成都后,李严却一脸迷茫地问:丞相你咋回来了?军粮有的是。

幸亏诸葛亮保留着李严的亲笔信,这才避免了遭陷害。

李严跟诸葛亮一样,也是托孤大臣,自然在他身边,早已聚拢起一股反对诸葛亮的势力。

但问题是,反对不是错,可以交流,阐述。

辩论等,可一旦用上了这种“陷害”手段,性质可就变了。

因为这是小人之举!自然这股势力,也就成了结党营私,陷害贤良的势力了。

这幸亏诸葛亮能证明清白,不然后果是啥,谁都清楚。

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这八个字,是说衣帽等奢侈浮夸,标新立异!为何诸葛亮,把有这种衣着装扮的人,也列为五害之一? 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一人的衣着打扮,其实反应出的是他的内在素养和品味。

追求漂亮衣着没错,但问题是若超越了一定的标准,那就出问题了。

举个例子,皆知蜀汉地方小,人口少,发展的不如好。

但突然间,有一人一身珠光宝气,奢侈豪华的比都猛,这是不是有问题了?所以,诸葛亮的这八个字,表面上说的是衣着,但实则却是在谈,人的素养等内在品质。

所以,人不能“金装”,因为人是要干活,劳动,处理事务的,不是披一身金灿灿的衣着,坐在那不动不摇的佛像!凡事要讲解尺度,过了尺度,岂能不产生危害?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 这八个字,是在谈那些“假借鬼神之说,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人”。

这种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屡见不鲜。

比如三国时期的,为何跟道士于吉较劲,的杀掉于吉?用孙策自己的话解释就是是: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

即,这个于吉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竟然使得我手下将领,都不顾君臣之礼,而去参拜他了! 可想而知,那些大将大臣们都表现的如此狂热,底层的百姓呢?可见当时的于吉,已经有了多大的气候,俨然以凌驾于正常社会秩序之上了。

故而诸葛亮才称这种人为五害之一,因为他们一旦作恶,危害巨大。

四、专察是非,私以动众 这是在说,那些搬弄是非,散播小道消息的人。

蜀汉就有这样的人,比如彭羕!由于他对的安排不满,就找到了,开始挑拨是非,说:“刘备就是一老兵油子,他知道个啥?就说你马超将军和我彭羕,咱俩只要联手,你在外带兵征讨,我在内治理安民,那天下定矣。

” 结果吓得马超,连忙报告给了刘备,彭羕自然被杀了。

但问题是,倘若马超真被彭羕给说动心了呢?所以,这类喜欢搬弄是非,散播小道消息等的人,被诸葛亮列为五害之一,是一点也不怨。

这类人的危害,是随着地位增长而增长。

等到达一定高度,那必会是奸臣! 五、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这类是什么人?谁都清楚!向大里说就是对不起祖宗的那类人,向小里说,就是见利忘义的人。

那么蜀汉有这类人吗?当然有,且给蜀汉带来的巨大的损失,这就是! 再傲,也是为了蜀汉,因糜芳没完成准备粮草的任务,气得训斥他:等我打完仗,再收拾你。

结果,关羽前面血战荆襄,他后面就投降东吴!致使关羽最终被杀,他是罪魁祸首! 糜芳之所以投降,就是因“伺候得失”,即算计自己的得失。

却从不想,关羽和荆州,对蜀汉意味着什么!正是因关羽死,荆州丢,刘备这才不顾一切地发动夷陵大战,兵败后郁闷而死。

所以,这类见利忘义的人,也被诸葛亮列为五害之一,并告诫:这五害(五种人),不可结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为什么说魏文帝曹丕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在和之间的斗争中,才华横溢的曹植一直占据优势,多次公开夸奖曹植,表扬曹植像自己,有自己年轻时候的风范,话语之间俨然视曹植为自己的头号接班人。当曹植在满朝大臣面前出口成章,侃侃而谈的时候,曹丕在哪呢?曹丕一个人呆在角落,低着头生闷气。可是谁让自己天生才气不足呢? 有一次曹操率军出征,曹丕和曹植和百官送行。曹植当众吟诵了自己写的一篇诗赋,赞颂父亲曹操如何如何功业盖世。文章辞藻华丽,文采飞扬,大家听了都啧啧称赞。曹操也点头赞许。曹丕啥也想不出来,正在失落间,一位贵人前来帮忙。这位叫做的官员悄悄在曹丕的耳边说:“等到大王要走的时候,你流眼泪就可以了。”曹丕有些怀疑,真的这样就可以吗? 不过,曹丕还是照做了,反正已经没有别的法子了嘛。于是,当曹植表演结束,大家都把目光看向曹丕的时候,曹丕,趴在地上不起来。大家也不知道曹丕演的哪一出。可是抬眼看看曹操,却发现曹操的眼圈不知不觉竟然红了。是啊,华丽的文章算什么呢,作为父亲最珍视的还是儿子对自己的留恋和关怀啊。 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这个人太花哨,而曹丕很诚恳。一贯素颜,跟着感觉走的曹植,竟然看成,有嘴无心之人。而一贯虚伪,喜欢打扮自己的曹丕,反倒让世人以为真诚善良,有仁孝之心了。为何会出现这样颠倒是非的结果呢?只因为国人早就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既然人人都浓妆艳抹,粉擦到可以掩盖一切,那你素面朝天,不是跑出来吓人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实力强劲的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未能统一天下

导读:末年,雄霸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诸侯之间实力强劲,麾下良将如云,军力强劲。相比蜀国、吴国,曹魏实力超出太多。然而终其曹操一生都未能最终统一天下,这究竟是为什么? 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 若论原因,最直接是看军事,击败后,曹操至少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以及汉中之役。其中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当时北方初定,荆州投降。被他视为心腹之患的一路逃亡,只剩下江东政权摇摆不定。从曹操写给的信来看,他颇有已视江东为囊中之物的自大。网络配图 但实际上他在收服荆州之后马上攻打江东,已是因冒进而失策。也劝他:“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而曹操之所以不听而冒进,一是他以孙权为,低估了江东的决心和能力。未料孙权野心不比袁绍等人小,曾当众对孙权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孙权大笑,可见他早不讳言自己的称帝野心,又怎会轻易投降。刘琮之降承自的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而孙家父子兄弟都是极力开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简单。 二是他低估了刘备。刘备与他交手多年,向来被动,以走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今非昔比,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之订立平等的外交联盟。后一点尤为重要,保证了刘备不像过去那样只能成为地方军阀的附庸,而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资格。刘备本已到穷途末路,却突然,占据荆襄,联合孙权,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定盟,曹操只面对孙权一个强敌,赤壁即便失败,后或可再度找到机会取胜,然而当三股力量彼此牵扯互相制约时,要打破平衡就殊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来孙刘两家就快为了荆州大打出手,一投降曹操,两家马上划分了势力范围,掉转枪口。刘备回师蜀中,而孙权以十万兵进攻合肥。曹操后来专门赠送名贵的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以表微意”。这时候想到来挖墙角,显然已经晚了。谁让他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没除去刘备,留下。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的数十万士兵(大部分是他的精锐青州兵)一时难以恢复,而、韩遂甚至趁机占领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亟需修补,无暇他顾,只能坐视刘备蚕食荆州挥师益州。此后他的战争性质已从扩张的统一之战转变为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家拉锯战开始形成。 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则是另一个转折点。张鲁投降本是一个极有利的契机,曹操可以选择继续挥师入蜀,如所建议,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曹操若借得汉中之势图西川,对方“势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乎”。曹操当然有其考虑,可能是受了赤壁时长线作战的教训,也不再寄希望于敌人自动瓦解。何况当时刘备已从荆州赶回,孙权也有可能犯境。年过六旬的他选择保险的做法,想凭借中原的富足徐图。孰料四年后汉中反为刘备攻占,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这四年间为何曹操没有动作反而导致前功尽弃?不妨从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如故事为标志,曹操后期活动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虽尽力勤王,并无,但汉祚倾颓之无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顾忌,群下出于自己的名位考虑,也多有劝进之心。而随着曹操年龄渐老,为子孙计,他亦不能不为代汉铺路。网络配图 翻开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后,几乎每年都有天子对曹操超规格的册封和晋位记录,可以想见这背后复杂的正统之争和政治程序。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关联?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荀彧当年力劝曹操迎汉帝至许都,目的却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扶保汉室是他的原则,他也为之而死。跟随曹操多年,屡建功勋的荀彧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带来政治资本的作用,恐怕远远小于它所带来的政治压力。虽然毛玠劝曹操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实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南拒”,这还仅是中原一地,少数民族尚有乌桓鲜卑西凉,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等人,未见一人因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而曹操几个最为得力的股肱谋士与猛将,也很少是因为响应朝廷征辟而来到他门下的。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扩大势力范围,用吕思勉的话说,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于用兵”。 反过来,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于将汉室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成为众矢之的。一边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一边荀彧还满心期待他重振汉纲。之前统一过中国的三位,无一人面临过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政治处境和法理难题。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一家、诛,如何平衡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比较两个对手:江东在赤壁战后便不以朝廷为顾忌,刘备以正统自居,两家几乎没有内部斗争,故可一致对外,巩固自身。网络配图 士族对曹操的抵制也不容小觑。陈寅恪在《崔浩与寇谦之》中说,曹操的政权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又以军功起家,用人唯才是举,不信天命,厉行法制,抑制兼并,每一条都与士族观念背道而驰。荀彧之死,也与他的士族背景有关。直到曹操死后,任用实行, 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这才真正消除了士族的疑虑,交换来他们对曹丕代汉的认同。 故而在曹操,他对全国的士族集团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虽然中原士族集团鉴于乡土与正统观念多有归附,但地方上如荆襄、益州、江东集团,便不大买它的账了。反观刘备与孙权政权,都得到士族集团强有力的支持。诸葛亮本身出自琅琊士族,又与荆襄士族多有联姻,刘备作为外来者,在荆襄地位的稳固,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诸葛亮、、等当地士族的支持,顿时翻身,与前期狼奔豕突的状况。 外部战略的失误,导致曹操抓住有利时机,内部各种问题的纷杂大大分散了曹操的经历,这位曹魏的开创者最终也只能鞭长莫及,抱憾而终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