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翊戴首功 五代大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元旦。
北部边防镇、定二州上奏,辽军南下,侵犯中原。
大周先派大将率军为前锋出发,接着由殿前都点检(总司令)赵匡胤率大军北征。
当时整个东京城各种传言在坊间,说天上出现两个太阳,“点检为天子”。
正月初三,大军到了离东京二十里的陈桥,当晚驻扎下来。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大将高怀德等与将士们讨论: 我们这些人为国流血卖命,年幼无知。
谁会知道我们的辛苦! 不如一起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 决定下来,立即派赵匡胤的心腹骑士郭延赟连夜飞驰回京城,和留守京城的大将、联络。
这是政变关键的一环,大军回师,要进得了京城,控制住局面才行。
得到石守信OK的消息后,初四天一亮,将士们闯进赵匡胤卧室,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团团下拜,齐呼万岁。
赵匡胤同意,并和将士们约法:不得骚扰京城官员和百姓,严守纪律。
于是大军回师,石守信打开仁和门,军队安静进城,各归兵营。
天已经亮了,将军潘美等先到朝堂,向大臣们告知:赵匡胤已由将士们拥立为皇帝了。
大臣们正在上早朝,军人簇拥着赵匡胤到来,他对宰相范质、王浦等人哭道:“形势所迫,我不得不如此。
赵匡胤上位,称大,改显德七年为大宋建隆元年。
唯一流的血,是禁军副总司令之一的韩通被杀。
被将军升飞马赶上,一刀砍了,还把其家小都杀了。
相对来说,石守信干得就漂亮,没死伤一人,保证了京城掌控在自己人手上。
论功行赏,石守信“翊戴”首功——辅佐拥戴第一人,升任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02、义社十兄弟 打战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赵匡胤年轻时投奔后来的周太祖,在其手下为低级军官。
和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等十人结为“义社十兄弟”,,生死与共。
著名的,刚继位的后,率军与、契丹联军交战。
双方交战伊始,周右翼大将樊爱能、何徽就望风溃败,周军危险。
柴荣亲自冲上第一线督战,赵匡胤就在柴荣边上,对将士们说:“主上这么危险,我们还能不死战吗?” 对禁卫军统帅德说:“你手下很多左撇子弓箭手,占领左边高地为左翼,我率军为右翼干他们!” 于是各率二千人冲入敌阵。
战后提拔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进入军的高级将领行列。
石守信、李继勋十兄弟大多数都参加了高平之战,和赵匡胤并肩作战,都有战功。
这一批在战斗中成长的军官们,渐渐进入后周军的上层,形成一个以赵匡胤为中心的实力派。
柴荣是个了不起的君王,在他的整治下,中原欣欣向荣,越来越有统一天下的迹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不到四十岁就去世,才有赵匡胤陈桥兵变发生。
显德六年,柴荣北征辽国回师,途中在一个袋子里发现一个三尺长木条,写着“点检做天子”。
当时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柴荣把张永德撤职,提拔赵匡胤为都点检。
作为赵匡胤的副手,石守信步步紧跟着赵大哥。
其时,赵匡胤一派已经掌握了禁军的大部分权力。
义社十兄弟石守信是殿前都指挥史,王审琦是殿前都虞侯。
殿前副都点检是慕容延钊,和赵匡胤是发小,关系非常好。
整个军队高层领导,只有一个政变中被杀的韩通不是赵匡胤这派系的。
加上赵匡胤措施得当,对待后周的旧臣,各依原职,照旧上班。
03、杯酒释兵权 石守信在后周柴荣征讨的战役中表现相当突出,赵匡胤是军锋,石守信是刀刃上的好钢。
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战功赫赫,名扬四方。
当年的四月,泽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为后周起兵反宋。
,石守信扼守住关隘,不让李筠西出太行山,战略上一举控制住敌军。
在长平、泽州连败李筠军,李筠兵败自焚而死。
同年九月,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再反,石守信再次挂帅出征。
赵匡胤亲自督军,十一月,就把叛乱平定下来。
至此,原来大周的境内反抗实力全被大宋剿灭。
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首先要解决的是收回大将们的兵权。
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大将。
大家酒酣耳热,赵匡胤看时机成熟,就对大家说:“我现在当天子,还不如当节度使来的自在。
” 石守信吓了一跳,这是为什么呢?赵匡胤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这皇帝的位子,谁不想要?” 大将们酒都吓醒了,全跪下:“现在天下安宁,谁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了。
你们没异心,可要是你们的手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由不得你了。
” 黄袍加身,在五代时是常用的套路,郭威也是由部下拿件黄袍披上,起兵夺天下的。
大家哭了,请陛下指明一条生路吧!赵皇帝说:“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追求的只是荣华富贵。
我和你们结为,君臣间没有猜忌,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 大将们磕头,谢陛下您把我们当作生死与共的骨肉兄弟。
只有石守信还保留着“马步军都指挥史”这军职,其实已没有兵权,只是一个荣誉,让当年的老战友心里安慰一下。
石守信的二儿子石宝吉娶了赵匡胤的二女儿,几个大将也都和皇家结亲。
04、天平军节度使 建隆三年,石守信把最后的军职辞去。
到山东任天平军节度使,实践为他们定下的享乐主义生活。
放现在还算是正青年,创业打天下的大好时光。
指挥纵横天下的英雄男儿,胸中的热血是不容易冷下来。
不像凡俗人等,在长安街有了几家店面,二环内有几套房子,得瑟满足,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
石将军即富且贵,但缺了最好的春药——权力。
闲得淡出鸟来的日子,老朋友老梁的儿子来拜访。
石守信得意劲上,给小梁写了推荐信,向赵匡胤提:这个人是不是可以当秘书? 料不着赵匡胤非常恼火,把小梁赶出京城,到地方去锻炼几年再说。
再也不敢过问政治人事,在天平军十六年,哪儿也不去。
他在洛阳兴建崇德寺,花了大钱,征召了很多民工,,把崇德寺建造得辉煌灿烂。
但他有意虐待民工,工期催得紧,督工动不动打骂工人,还拖久工人工资。
当然有关部门就把石将军的违法乱纪报告给新皇帝宋太宗,这才是石守信要的结果。
当然国家的大功臣,这点小事,批评改正下就行了。
皇帝更为放心的是这帮老将,终于老死在富贵温柔乡。
太平兴国九年(984),石守信去世,享年57岁。
朝廷给了很高的荣誉,追封威武郡王,“武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松和宋江从最开始的至交兄弟,变得形同陌路,直至恩断义绝,正应了那句老话: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武松当初打伤了人,逃到庄上一年有余,从受厚待的贵客,混到落魄廊下,吃了上顿没下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严重营养不良。
多亏宋江及时出现,救了武松,带着他一块喝酒吃肉,不但旧病痊愈,还把他养得白白胖胖,储备了足够的卡路里。
要不然武松拖着久病之躯,怎打得景阳岗的猛虎,哪能做阳谷县的都头。
没有打虎的业绩,都头的名号,江湖上谁认得他?柴进不就轻蔑地称他为大汉么? 不管咋说,宋江这家伙的确识人有术,于武松有知遇之恩。
武松对他也, 结识了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然而宋江拉拢武松,是想让他像之,李世民之敬德一样,对自己既忠又义。
只可惜武松毕竟是个草莽英雄,在他的道德观里,只有兄弟义气,没有忠君的概念,这就与宋江的期望值有了落差。
在离开孔家庄去二龙山的路上,宋江和武松有过一次深谈,这次谈话非常重要,提到了怎样对付鲁智深,也为他们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宋江对武松说: 兄弟你只顾自己,早早到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
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可以记心。
宋江此番话,是希望以武松的实力能控制鲁智深,进而左右二龙山的局势,将来为他所用,可他却低估了鲁智深和二龙山的实力。
武松到了二龙山,发现这里等级森严,规矩很大。
二龙山虽然只有七个头领,却严格地分为两个阶层。
寺大殿上,是大头领鲁智深、二头领、再加上三头领武松的座位。
完全不像桃花山、少华山、清风山等那样,众头领都是排排坐,吃果果。
桃花山的人来搬救兵,先在山门下禀报四个小头领。
曹正问过详情后,才可以上殿向大头领汇报。
难怪与鲁智深和杨志交手后,赞叹不是绿林中手段,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在二龙山三个大头领中,武松的地位最低,基本上没啥发言权。
因为二龙山是鲁智深和杨志联手夺来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他俩本是关西老乡,又都是行武出身,做过军官,既有乡党之谊,又有共同的经历,关系更近一些。
而武松上山较晚,资历浅不说,他又是江湖中人,和鲁杨不在一个层面上,勇力血气有余,论格局韬略,终逊一筹。
二龙山的大头领虽是鲁智深,但总经理是杨志,大事小情的决断定夺,皆由杨志出面。
从押送生辰纲的过程就能看出,他为人沉稳精细,胸有成竹。
打呼延灼救桃花山点兵布将,联络梁山三山聚义打青州,都是杨志的主张。
在武松听来如雷贯耳,望见如的宋江,鲁智深和杨志都只称宋三郎。
足见在鲁智深杨志心中,合则聚,不合则散,宋江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重要。
还有一点,鲁智深赤条条地,一尘不染,什么归顺朝廷,图个进步这类思想工作,说出来都脏了老鲁的耳朵。
杨志屡遭坎坷,仕途蹉跎,对朝廷也早,在这种形势下,武松真要是按宋江的吩咐,撺掇他们招安投降,不但不被采纳,还必遭白眼相向。
关键武松是个直人,在二龙山呆久了,与鲁智深杨志等,思想早被他们同化了。
宋江投降招安,在武松看来,违背了江湖道义,不是好汉所为。
武松当初改扮头陀,是为了逃避追捕,可上了二龙山,直至到了梁山,却仍穿着邋遢的僧服,不改俗装,宋江看着十分碍眼。
宋江笼络武松,是想作为自己的倚仗,可从武松的装束就说明,他不但消磨了英气,已无招安投降建功立业之意,还整天和鲁智深混在一起,显然已改换门庭,跟了鲁智深,对他不再忠心,这让宋江很是不爽。
终于,宋江和武松之间爆发了公开的争吵,使他们的关系彻底破裂了。
在英雄排座次后的重阳菊花大会上,宋江刚提到招安,武松就第一个反对:用七个字怒斥宋江 冷了弟兄们的心! 一听,跳着脚来了个神补刀: 招安招安,招甚鸟安! 把桌子踢上半空,颠得粉碎。
宋江被当众打脸,恼羞成怒,押下李逵要杀,转头又批评武松: 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如何冷了弟兄们的心! 宋江的意思很明白,你是我的人,我动员兄弟们招安,你武松不但不帮我说话,还第一个反对,这不是背后给我捅刀子吗?你怎么变得这么不晓事,我当初是怎么叮嘱你的?武松终因欠着他的人情,嘿然不语。
二龙山老大鲁智深立刻挡在武松前面,狠狠怼宋江道: 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自寻趁去罢! 怼得宋江无话可说。
对鲁智深,宋江向来是又敬又畏,而对武松,宋江从此心生怨恨。
武松之所以仗义执言,不惧宋江,是因为有鲁智深和二龙山的势力为他撑腰。
征后,武松失去右臂,虽然不死,已成废人。
宋江听了,只冷冷地说了四个字: 任从你心 。
忠给宋江带来了高官厚禄,而义气就像抹布,用完就扔了。
所幸武松看透了这一点,早就骂了他七个字:“冷了弟兄们的心!”只可惜李逵,被义气所缚,对宋江忠心不二,结果被他的宋大哥临死还拉上做了垫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逵鲁莽好杀,看似全无心肝,却也有他的憨直淳朴之处。
跟随宋江杀出江州遁入梁山之后,李逵分得屋舍,随众好夕宴饮,好不畅快。
不日,宋江记挂家中老父,恐其被牵连,故下山搬取。
一面杀牛宰马,且做庆喜筵席,作贺宋公明父子团圆”。
此情此景,忽令想起了蓟州家中老母,也要回乡探视。
晁盖率众好汉至金沙滩送别公孙胜,正待此时,忽闻一人号啕大哭,谁?正是李逵。
“李逵哭道,这个也取爷,那个也望娘,偏铁牛是土坑里钻出来的……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我哥哥又在别人家做长工,如何养我娘?我要去取她来,这里快乐几时也好”。
李逵恼怒“哥哥!你也是个不平心的人!你的爷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铁牛肚子”。
“假李逵剪径劫单身 沂岭杀四虎”,李逵这一去祸事横生,于路宰杀了李鬼,到家一看“娘双眼都盲了,坐在床上念佛”,母子一场,李逵给哥哥留下一锭五十两的大银子过活,背着老母只奔乱山深处僻静小路而走。
荒山野岭暮气沉沉,老母偏又口渴,李逵取水的功夫,老虎扑来,命丧荒野。
李逵杀一窝老虎,收拾亲娘的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埋了。
历一番生死波折,李逵才重返梁山,“诉说取娘至沂岭,被虎吃了,因此杀了四虎,又诉说假李逵剪径被杀一事,众人大笑”。
李逵丧母,众人什么反应?果真是大笑?若是这样,梁山好汉也太无人心,算不得好汉了。
晁盖宋江及众人的反应,还得去古本中寻找。
“李逵诉说取娘情由,大哭一回,晁盖等曰,我呌你从容差人去接,免有此灾,众皆含泪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